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杭州湾滨海湿地不同植被类型沉积物磷形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威  邵学新  吴明  李文华  叶小齐  蒋科毅 《生态学报》2012,32(16):5025-5033
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0-5 cm和10-20 cm沉积物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及其形态变化特征,揭示湿地植被演替对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TP,互花米草(MC)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在IP中,可溶性松散态磷(Soluble and loosely bound P,SL-Pi)含量光滩(CK)最小、MC最大;还原态可溶性磷(Reductant soluble P,RS-Pi)含量芦苇(LW)和MC显著高于CK和海三棱藤草(BC);钙磷(Ca-Pi)含量CK和BC显著大于LW和MC.在OP中,活性有机磷( Labile Po,L-Po)含量最低、中等活性有机磷(Moderately labile Po,ML-Po)含量最高、非活性有机磷(Nonlabile Po,NL-Po)处于中间水平.IP是磷素的主要形态、占TP的74% -89%,而Ca-Pi又是IP的主要形态、于湿地沉积物淤积初期通过吸附沉淀作用存留.杭州湾湿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生物量积累和营养物质循环过程的变化导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差异.植被演替初期,BC显著改变0-5 cm沉积物磷形态,对10-20 cm沉积物无显著影响;植物演替后期的LW和MC促使0-5 cm沉积物有机磷快速积累、10-20 cm沉积物有机磷小幅增加,同时促进Ca-Pi向可溶性、活性态磷转变.  相似文献   

2.
夏欣  宋维峰  彭正耀 《生态学报》2024,44(2):676-685
磷是湿地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中土壤磷形态的迁移转化广受关注。以哈尼梯田湿地为例,分别在哈尼梯田湿地的水稻生长期、收获期和休闲期,采集湿地不同海拔(梯田区上部、中部和下部)和不同深度的土壤(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进行磷形态分析,研究了哈尼梯田湿地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哈尼梯田湿地土壤中总磷(TP)含量均值为318.74 mg/kg,在水稻收获期含量最高,无机磷(IP)含量均值在水稻休闲期最高(85.95 mg/kg),湿地土壤磷总体呈缺乏状态。(2)受外源磷输入影响,铁铝结合态磷(NaOH-P)占无机磷比重最大,且季节差异性显著(P<0.05);而钙结合态磷(HCl-P)在各季节无显著差异(P>0.05),这与湿地生态环境和地质背景有关。(3)哈尼梯田湿地对磷的迁移有截留作用,表现为各形态磷含量总体呈现在上部梯田湿地较高,并随海拔的降低而降低;不同形态磷含量在20-40 cm土层富集。(4)除HCl-P外,其余形态磷与土壤粒径在不同土层表现为负相关;不同土层TP和有机磷(OP)与pH值呈正相关;土壤总有机碳(TOC)与不同形态磷在收获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了哈尼梯田湿地立体空间结构和人为活动能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分布与迁移循环,该结论可为梯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水鸟栖息对土壤磷和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分别在广东顺德水鸟天堂、广东星湖湿地及江门小鸟天堂3地的水鸟栖息区(水鸟区)和非水鸟栖息区(对照区)进行了植物群落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水鸟活动提高了各栖息地土壤的总磷、有效磷和无机磷,而在顺德、星湖两地水鸟区土壤有机磷含量亦显著高于对照区。各栖息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小于对照区。土壤pH、容重、有机质和有效磷4种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变异影响的总解释率为46% (P<0.05),其中有效磷是最大影响因子。这说明水鸟活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各种磷组分的含量,降低了植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淡水排放对杭州湾湿地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5个断面(S1-S3为排水区, S4-S5为非排水区)的高潮位和中潮位分别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调查, 共发现浮游动物38种(轮虫15种, 枝角类4种, 桡足类19种)。排水区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88.89 ind./L, 生物量0.41 mg/L, 非排水区平均密度仅4.21 ind./L, 生物量0.10 mg/L。排水区轮虫和桡足类的第一优势种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而非排水区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S2-S3断面中潮位的水体营养盐浓度、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明显大于高潮位。淡水排放、潮沟径流和潮汐决定了滩涂湿地群落的时空格局, 后两者还解释了排水区中、高潮位间群落结构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河口湿地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是外源氮的一个重要"汇",其对于生源元素循环过程可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当前闽江河口区氮负荷增强背景下,探讨外源氮输入对湿地土壤磷形态赋存及其关键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输入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输入水平(NNt,对照处理;NLt,低氮处理;NMt,中氮处理;NHt,高氮处理)对湿地土壤磷形态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氮输入不但增加了湿地土壤的TP含量,而且改变了其土层分布特征。除NMt与NNt处理下的TP含量相当外,NLt和NHt处理下的全磷(TP)含量相比NNt处理分别增加了3.5%和4.4%。氮输入整体上增加了湿地土壤的活性磷和闭蓄态磷含量,但降低了中等活性磷含量。相比NNt处理,NMt和NHt处理下的活性磷含量分别增加了6.5%和12.6%,而NLt、NMt和NHt处理下的闭蓄态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3%、3.9%和7.0%。中等活性磷在NMt处理下的降幅尤为明显,其值相比NNt处理降低了6.7%。不同氮处理下湿地土壤以闭蓄态磷占比最高(51.8%-54.1%),中等活性磷次之(38.1%-41.2%),活性磷最低(7.0%-7.9%)。不同氮处理下的各形态磷占比以HCl-Pi、Residual-P、NaOH-Po和NaOH-Pi较高,Sonic-Po和NaHCO3-Pi次之,而NaHCO3-Po、Resin-P和Sonic-Pi较低。研究发现,氮输入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及酸碱状况来进一步影响土壤中各形态磷的赋存。其中,NMt和NHt处理下活性磷含量的增加主要与Resin-P和NaHCO3-Po有关,NLt、NMt和NHt处理下闭蓄态磷含量的增加主要与Residual-P有关,而NMt处理下中等活性磷的显著降低主要与NaOH-Pi和Sonic-Po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鹏飞  孙志高  陈冰冰  何涛  王华  俞琳莺  李晓  王杰 《生态学报》2020,40(21):7553-7566
选择闽江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芦苇与短叶茳芏空间扩展形成的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湿地土壤中各形态磷含量整体表现为HCl-Pi > NaOH-Pi > Residual-P > NaHCO3-Pi > NaOH-Po > Sonic-Pi > Resin-Pi > NaHCO3-Po。其中,难分解态磷占TP的比例最高(Resin-Pi、NaHCO3-Pi、NaHCO3-Po),为48.3%-51.1%;中等易分解态磷次之(NaOH-Pi、NaOH-Po、Sonic-Pi、Sonic-Po),为37.4%-38.8%;而易分解态磷最低(HCl-P、Residual-P),为11.5%-12.9%。交错带湿地土壤中易分解态磷、中等易分解态磷和难分解态磷含量相对于纯群落湿地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其值相比芦苇湿地分别提高了10.6%、19.2%和22.6%,相比短叶茳芏湿地分别提高了1.6%、11.5%和16.6%,原因主要与二者空间扩展过程中交错带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特别是粒度组成、pH以及Fe、Al含量均较纯群落湿地发生明显改变有关。芦苇与短叶茳芏的空间扩展整体改变了湿地土壤的全磷(TP)含量和储量,相对于芦苇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交错带湿地土壤的TP含量分别增加了20.0%和7.1%,而磷储量分别增加了12.0%和18.0%。研究发现,芦苇与短叶茳芏的空间扩展不但改变了湿地土壤中磷的赋存状况,而且亦可能改变不同磷形态之间的转化。交错带湿地土壤磷赋存状况有助于缓解芦苇与短叶茳芏空间扩展过程中对磷养分的竞争压力,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交错带湿地系统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磷形态转化动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Hedley连续浸提法对三江平原湿地小叶章草甸土壤磷形态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分析生长季土壤磷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小叶章草甸土壤有机磷(TPo)总量高于无机磷(TPi),NaOH溶液浸提的无机磷(NaOH-Pi)和有机磷形态(NaOH-Po)分别占总无机磷(TPi)和总有机磷(TPo)比重最大。各无机磷形态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Resin-P和Conc.HCl-Pi季节变异性大,生长结束后含量较初期降低,其他形态无机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有机磷组分中NaOH-Po的季节波动最明显,生长季末期较初期含量降低,其他有机磷形态和Residual-P生长季初、末期含量变化不大,波动也相对较小。TP、TPo季节变化整体趋势相似,二者含量变化达到极显著相关。各无机磷形态变化主要受植物生长节律影响;水分、热量等环境条件也是磷的形态转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并可能间接通过影响土壤动物、微生物等的活性推动土壤磷的循环。小叶章草甸土壤有机磷矿化释放的无机磷通常都首先被土壤金属氧化物固定,再经过无机磷之间的转化过程为生物利用,因此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磷大量释放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滨海滩涂盐基阳离子对植物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统贵  吴明  虞木奎  萧江华  成向荣 《生态学报》2011,31(20):6022-6028
滨海滩涂由于其高含盐量显著影响了植物群落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目前有关滩涂含盐量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较多,但不同区域盐基离子组成不同,且对植物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以杭州湾南岸不同年代形成的滩涂为研究对象,系统监测了50个样方土壤交换性盐基阳离子的组成、分布和植物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等,采用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了4种盐基阳离子对物种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湾南岸滩涂4种主要盐基阳离子含量(g/kg)大小顺序为Ca2+>Na+>Mg2+>K+,其中Ca2+占到总含量的61.97%;经DCCA分析发现4种盐基阳离子对植物群落的分布均有显著影响,但以Ca2+的影响程度最大;随着盐基离子含量的逐渐降低,物种数量逐渐增加,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同时也发现Ca2+对两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选择黄河口新生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输入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氮输入梯度下(NN:对照处理;LN:低氮处理;MN:中氮处理;HN:高氮处理)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处理下土壤中闭蓄态磷(HCl-Pi和Residual-P)均是TP的主体(87.75%—90.04%),而活性磷(Resin-P、NaHCO3-Pi和NaHCO3-Po)和中等活性磷(NaOH-Pi、NaOH-Po、Sonic-Pi和Sonic-Po)占TP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4.81%—5.58%和5.14%—6.57%。相对于NN处理,MN和HN处理下的活性磷含量分别增加了9.16%和12.44%,而LN、MN和HN处理下的中等活性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25%,6.92%和24.24%,说明外源氮输入整体增加了土壤中的活性磷含量。与之相比,闭蓄态磷含量在LN、MN和HN处理下均呈降低趋势,其值相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杭州湾及钱塘江河口区域围垦过程中多种人工湿地对于鸟类的作用及在快速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鸟类的响应过程,2008年11月至2011年9月,作者对上虞曹娥江口至镇海甬江口沿岸滨海湿地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6目52科220种,其中候鸟173种,占总数的78.6%,属于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24种.对研究区域的8种生境的鸟类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记录物种数较多的生境依次为芦苇水塘(95种,占总数的43.2%)、海涂林地(93种,占总数的42.3%)、自然潮间带和海涂水库(均为78种,各占总数的35.5%),其他生境的物种数均不少于67种(占总数的30.5%以上);从不同鸟类类群的分布看,82.5%的鸻鹬类分布在自然潮间带,69.2%的雁形目鸟类出现在海涂水库,73.4%的雀形目鸟类分布在海涂林地,海涂林地也是大量鹭鸟的繁殖场所;与自然潮间带相似性系数最高的生境依次为围垦滞留区、海涂水库和芦苇水塘,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6、0.34和0.30;从整体上看,海涂林地和海涂水库的鸟类群落G-F指数最高,自然潮间带最低,但水鸟G-F指数最高的生境类型依次为围垦滞留区、海涂水库和自然潮间带.围垦是目前对杭州湾鸟类动态影响最大的人为干扰活动,适度围垦和合理的垦后土地利用方式可能提高整个区域的鸟类多样性水平.为了有效保护杭州湾鸟类多样性尤其是依赖自然潮间带的鸟类多样性,应加强对滩涂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在滩涂围垦过程中应尽量保留足够数量和面积的高潮停歇地;同时,加强对围垦滞留区的水位管理,并注重营造适合鸟类栖息的类型多样的围区人工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赋存形态及生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杭州湾潮滩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磷进行了总量、形态分级提取及生物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为595.5~1268.8μg·g-1,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杭州湾北岸>钱塘江杭州河段>杭州湾南岸.总磷中有89.3%以无机磷形式存在,钙磷、残留无机态磷、有机磷和铁铝结合态磷是沉积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分别占总磷的68.3%、14.6%、10.7%和5.3%.钙磷的分布受到盐度变化影响,自钱塘江河口向外海方向明显增加;铁铝结合态磷则相反,分布朝外海逐步递减.沉积物中的潜在生物有效磷(BAP)含量为43.62~177.84 μg·g-1,平均含量为94.13 μg·g-1.该地区与国内典型的河口和滨岸带潮滩比较,总磷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强烈的水动力作用及咸淡水交汇使得环境因子频繁变化,加大了沉积物中磷作为内源向上覆水体释放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乳山湾东流区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迪迪    孙耀    石晓勇  徐林梅    孟伟  姜守轩  宋健中 《生态学报》2008,28(5):2417-2417~2423
对2003年8月在乳山湾东流区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中的不同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这些磷的形态分布与贝类养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磷在贝类高密度养殖区含量大于低密度养殖区.养殖区的垂直分布比较复杂,在1~20cm范围含量均出现较大波动,这与贝类养殖活动有关.Fe-P、Al-P含量出现较大波动还与污染程度有关,Or-P还与浮游植物活动有关.养殖区Ex-P、Fe-P、NAIP占TP的平均百分含量大于非养殖区,De-P、Oc-P恰好相反.Ca-P是乳山湾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磷形态,Fe-P 和Or-P是最主要的两种生物可获得磷.TP、Or-P含量在养殖区与非养殖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养殖区Fe-P含量高于非养殖区,3种磷的平均含量一般大于其它海区.非生物可获得磷约占TP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13.
杭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研究杭州湾自然潮滩湿地和围垦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格局,揭示湿地植被演替、外来物种入侵和围垦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滩湿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在4.41~8.58 g·kg-1,平均值6.45 g·kg-1.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有机碳表现为:芦苇(8.56±0.04 g·kg-1)>互花米草(7.31±0.08 g·kg-1)>海三棱蔗草(5.48±0.29 g·kg-1)>光滩(4.47±0.09 g·kg-1);围垦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7.46±0.25 g·kg-1)>2003年(5.12±0.16 g·kg-1)>20世纪80年代(1.96±0.46 g·kg-1),即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围垦时间延长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在垂直剖面上均表现为由表向下逐渐降低的趋势.潮滩湿地和围垦湿地的土壤有机碳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土壤中氮主要以有机氮的形态存在.潮滩湿地有机碳与碳氮比相关性不明显,而围垦湿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围垦利用对湿地土壤碳氮比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表明,潮滩湿地土壤固碳能力随着植物群落演替逐步增强,而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大量入侵和扩散将有可能降低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的储碳功能.围垦引起的土壤水分、颗粒组成的变化以及耕作、土地利用和利用历史是影响围垦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动态平衡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基础, 各种有机体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化学计量比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优势物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糙叶薹草(Carex scabrifoli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片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 3种植物叶片N含量范围分别是7.41-17.12、7.47-13.15和6.03-18.09 mg·g-1, 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1.69 ± 2.66)、(10.17 ± 1.53)和(11.56 ± 3.19) mg·g-1; 叶片P范围分别是0.34-2.60、0.41-1.10和0.35-2.04 mg·g-1, 平均值为(0.93 ± 0.62)、(0.74 ± 0.23)和(0.82 ± 0.53) mg·g-1; N:P范围分别是7.19-30.63、11.58-16.81和8.62-21.86, 平均值为16.83 ± 8.31、14.53 ± 3.91和16.49 ± 5.51, 可见不同植物其生态化学计量值范围存在一定差异, 但经方差分析发现3种草本植物间生长季节内N、P元素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 > 0.05)。各物种叶片N、P含量均表现出在生长初期显著大于其他生长季节(p < 0.05), 生长旺季(6、7月)随着叶片生物量的持续增加, N、P含量逐渐降低并达到最小值, 随后8-9月叶片不再生长而N、P含量逐渐回升, 在10月叶片衰老时N、P含量再次下降; 叶片N:P则在生长初期较小, 在生长旺季先升高后降低, 随后叶片成熟不再生长时又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湿地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RS和GIS技术手段,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方法,对1990—2005年浙江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环杭州湾产业带湿地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环杭州湾产业带内湿地与其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及湿地内部地类之间的转化频繁,突出表现为湿地与农用地之间相互转化、建设用地占用湿地和杭州湾沿岸滩涂湿地转化为养殖水面;比较利益驱动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双重影响,决定了环杭州湾产业带湿地时空动态的内在机制,即在水产养殖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比较利益驱动下,大量内陆地区的农用地和杭州湾沿岸的滩涂湿地被开垦成养殖水面,而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展、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导致湿地资源被侵占.  相似文献   

16.
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泉州湾洛阳江河口沉积物中总磷及5种形态磷(可交换态磷(DP)、铁铝结合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有机磷(OP)和闭蓄态磷(Re-P))的含量,探讨了它们的垂向分布特征、相互关系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总磷(TP)以无机磷为主,占TP比例76%~89%;除可交换态磷外,沉积物中形态磷的垂向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大体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且在表层有富集现象,反映了沉积物中总磷和各形态磷的分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钙结合态磷是总磷和无机磷的主要控制因素,而总磷和其他形态磷(除了可交换态磷外)相互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且有机质对各形态磷的分布均有一定影响;TP和各形态磷含量,以及(Fe/Al-P)/TP、Ca-P/TP、OP/TP都在同一层出现了显著变化,反映了水利设施和围垦工程对沉积环境和各形态磷迁移转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郭巍  侯晓蕾 《生物信息学》2018,25(12):70-74
杭州湾传统海塘是历史时期中国海塘的典型,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体系完善,也是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防洪抗潮的基本保障。文章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梳理钱塘江河口区域海塘修建的历史沿革,然后从主塘塘型、相关附属构造和建筑等方面总结海塘营建体系,并着重从海塘与水利系统、土地划分、聚落分布和布局等关系角度剖析了海塘对东南滨海地区传统人居环境的支撑作用。这对于了解中国类似地区景观的形成和形态结构具有较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了杭州湾湾外海域(122.10°-122.58° E, 30.54°-30.93° N)和湾内不同海域(北岸东侧: 121.67°- 121.87° E, 30.68°-30.83° N; 南岸东侧: 121.60°-121.85° E, 29.95°-30.24° N; 北岸西侧: 121.31°-121.56° E, 30.58°- 30.77° N)秋季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累积优势度曲线以及多样性指数(H')等群落结构特征, 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 湾外海域的群落组成与湾内海域的3个群落之间均有较大的差异。湾外海域的群落I是以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等近海种、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沿岸低盐种为主, 其次是外海种。湾内南岸东侧海域的群落II主要以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等沿岸低盐种为主, 近海种次之。湾内北岸东侧海域的群落III是以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等沿岸低盐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等河口半咸水种组成的混合群落。湾内北岸西侧海域群落IV是以虫肢歪水蚤为代表的河口半咸水种为主的群落。总的说来, 这一水域向西和向北方向出现更低盐度适应性的群落。从累积优势度曲线来看, 湾外海域群落I与湾内北岸东侧群落III的累积优势度上升趋势均相对平缓, 但群落III的初始累积优势度略高于群落I; 而与群落I相比, 湾内南岸东侧的群落II与北岸西侧的群落IV的初始累积优势度均很高。湾外海域群落I的初始累积优势度较低, 显示出群落I的优势种较多, 而单一优势种优势度低于湾内3个群落。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湾外海域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湾内3个海域均有极显著差异(P < 0.01), 而湾内各海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说明湾外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湾内海域。湾内外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之间有较大差异, 其主要原因是影响各自群落的主导水团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