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实验室人工饲养跳蚤供生态和防治试验研究用时,试验用蚤一般要计数,定量和转移。由于成蚤体小能爬善跳,取用时很容易外逃。因此找出一种较好的吸蚤方法,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安全操作是非常必要的。现将我们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饲养蚤的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去有很多蚤类畸形的报道,多采自自然界。本记述的畸形均为实验室饲养,标本有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garis(Jordan,1929)和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Wagner,1893)。  相似文献   

3.
眼蚤属两种幼虫形态描述(蚤目:细蚤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细蚤科蚤类幼虫的形态,Elbel(1952),王敦清(1956)及叶瑞玉等(1982)已作过研究。但是,前凹眼蚤(Ophthalmopsylla jettmari)及角尖眼蚤指名亚种(O.praefectapraefecta)的幼虫形态,迄今国内外尚乏报告。为此,本文描述作者在室内饲养的两种蚤幼形态。此外,对国内细蚤科已知四种蚤—龄幼虫破卵器的形状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饲喂系统上研究了猫蚤的交配习性及雄蚤对雌蚤化学提取物的反应,结果表明,当5雌1雄在饲养盒内时,该雄虫可与其他雌虫进行多次交配,连续8小时内交配达48次,交配时间平均持续6.6分钟,两次交配的间隔时间平均为2.5分钟,当1雌5雄时,交配时间平均持续11.1分钟,交配间隔时间为12.1分钟,连续7小时内,该雌虫与雄虫交配27次,新羽化的雌雄虫吸血前不能交配,当把用雌虫提取物处理过的黑色滤纸片放进只有雄虫的饲养盒时,雄虫接触纸片的次数及雄-雄交配企图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弯鬃蝠蚤的幼期及蚤类幼虫刚毛形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于1985年7~8月饲养了弯鬃幅蚤Ischnopsyllus needhami Hsu幼虫,对其幼期部分生态学进行了初步观察,并对蚤类幼虫刚毛的形态进行了分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应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研究方法,对中国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11种蚤的宿主特异性及宿主选择进行了研究。宿主特异性用Levins生态位宽度进行测定。宿主选择用夹角余弦生态位重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长形病蚤普洱亚种及印鼠客蚤的生态位宽度最窄、宿主特异性最高,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及斯氏新蚤滇川亚种的生态位最宽、宿主特异性最低。印鼠客蚤(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的主要鼠疫媒介)的优势宿主是黄胸鼠。印鼠客蚤较高的宿主特异性意味着该蚤可能主要在其优势宿主的不同个体间保存或传播鼠疫病原体。短突栉眼蚤及端凹栉眼蚤在宿主选择上较接近,而其它蚤种在宿主选择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蚤蝇科性二型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蚤蝇科昆虫种类众多,其幼虫食性分化明显,具典型的性二型现象,面临物种鉴定与系统发育重建两大难题。依靠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DNA分类,特别是基于单一短片度的DNA条形码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解决蚤蝇难题带来了新的契机和突破点。本文针对4种实验室长期饲养的尸食性蚤蝇:蛆症异蚤蝇Megaselia scalaris(Loew),东亚异蚤蝇Megaselia spiracularis Schmitz,广东栅蚤蝇Diplonevra peregrina(Wiedemann)和角喙栓蚤蝇Dohrniphora cornuta(Bigot),应用676 bp COⅠ基因序列对性二型蚤蝇进行雌雄配对,验证了DNA条形码在解决性二型配对难题方面的有效性,同时为蚤蝇系统分类学、生物防治、口岸检疫以及法医鉴定等领域提供相应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新蚤属一新种及其幼虫形态的记述(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瑞玉  于心 《昆虫学报》1993,36(3):371-374
1989年10月下旬,王思博研究员在新疆博乐市捕获一只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作者在该鼠体采得寄生蚤20只(5、15),经鉴定为新蚤属一新种。为纪念王思博先生在新疆啮齿动物研究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医学昆虫学工作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谨将新种命名为思博新蚤。将所获蚤中的3对制成玻片标本,余者在实验室饲养繁殖,结果获得了大量成虫和幼期标本。本文同时描述新种成虫和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9.
雄性不等单蚤生殖器官畸形二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报道了二例雄性不等单蚤生殖器官畸形标本,系实验室长期饲养繁殖的。导致畸形的因素难以排除近亲交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正> (二)从节肢动物体内分离 (1)节肢动物标本的采集、保管和饲养: 携带立克次体的节肢动物(虱、蚤、婢、螨)皆营寄生生活。衣虱:喜在人们的衣服被褥缝隙排卵繁殖;蚤:喜居于动物毛发下及动物洞穴中,以及人们居室的多尘处。由于蚤全身有鬃(bristle)和刺(spine),用细白绒布易捕捉之;蜱:喜在动物(牛、羊等)腹股及肛门附近吸血,藏在杂草、干树叶下,吸血性强,易在动物体上发现;螨类:常在嚼齿动物的耳窝内或洞穴内,形体极小。  相似文献   

11.
<正> 在研究蚤类过程中,不论在野外采集或在实验室人工养殖,都必须检出成蚤或幼虫,进行鉴定、试验和观察。用软镊子或用眼科镊子代替昆虫镊子检蚤,虽是常用的方法,但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而且容易损坏虫体及其附生物。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影响其成活,特别是幼虫。为此我们在工作中试制了一种简易吸蚤器,经两年的试用和改进,性能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几种常见蚤类幼虫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王敦清 《昆虫学报》1956,(3):311-322
一.导言 蚤类幼虫的形态研究,对于蚤类幼虫品种的鉴定上和进一步的来调查各种蚤类幼虫的繁殖地点,以便更有效的用各种方法进行减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早的报告是Leeuwen hoek氏在1983年就提及蚤类的幼虫。1699年Cestone氏述及幼虫的生活。Vallisneri氏(1733)、Roesel氏(1749)、De Geer氏(1778)等也都先后简单的叙述蚤类的幼虫,不过当时只述及其身体节数而已。Laboulbene氏在1872年首先开始描述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的第二龄和第三龄幼虫的形态,这可以算  相似文献   

13.
器皿和药品带盖圆台塑料桶(上口21厘米、下底14厘米、高17厘米)1个;结晶NaCl1瓶(500g);圆柱形搪瓷缸(9×9厘米)1个;试管若干。幼虫饲料洁砂:猪血粉:酵母粉=10∶1:1。饲养方法在饲养桶内加200毫升NaCl过饱和溶液,将采获的腹节膨大的活雌蚤置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云南省玉龙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云南省玉龙鼠疫疫源地3个海拔区域,按4个季节进行野外捕鼠,捕获的鼠形动物用梳检法收集体表寄生蚤并在显微镜下分类鉴定。通过实际测量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潜在影响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因素包括鼠形动物特征变量指标(如种类、年龄、性别、体长、体重)、环境和气象因子(如海拔、季节)等数据。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在R软件下使用跨栏负二项分布回归分析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的影响因素。【结果】从捕获的884只鼠形动物中检获寄生蚤9种484头,以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无值大锥蚤、云南栉眼蚤为主(86.16%)。回归分析显示: 2 700-3 000 m和3 000 m以上海拔鼠形动物染蚤概率较2 400-2 700 m分别增加1.27和3.72倍;湿度高于70%时,鼠形动物染蚤概率较湿度≤70%时减少41%;与齐氏姬鼠的染蚤概率相比,中华姬鼠的染蚤概率降低50%,大绒鼠的染蚤概率增加79%;体长超过104 mm的鼠形动物染蚤概率较体长≤104 mm的鼠形动物染蚤概率增加76%;气温高于15℃时,鼠形动物染蚤数量较温度≤15℃时降低67%;成年鼠形动物的染蚤数量较未成年鼠形动物的染蚤数量增加2.25倍;与春季相比,夏季的染蚤数量增加2.00倍,秋季的染蚤概率减少48%,冬季的染蚤概率和染蚤数量分别增加1.44和1.06倍。【结论】玉龙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以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无值大锥蚤、云南栉眼蚤为优势蚤种。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与海拔、季节、气温、湿度等环境气象因子及鼠形动物种类、体长、年龄等鼠形动物特征变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跳蚤在流行病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鼠疫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等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由于其吸血叮咬习性,扰人安宁,乘务人员和旅客常反映其危害。我们于1978年4~9月,对成都至嘉川的403/4次;1979年3~10月成都至格里坪的441/2次;以及有关车次和成昆线的普雄车站等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游离蚤密度用粘蚤纸粘捕法,当列车在折返站库停(过夜)时进行。每节车厢布放16开粘蚤纸10~14张,全列车布放120张左右,6~8小时后收粘蚤纸,同时测定微小气候。调查结果一、列车上游离蚤的种类本次调查共粘捕到游离蚤2,353只。其中人蚤(Pukexirritans)2,340只,占99…  相似文献   

16.
石果  李景原 《昆虫学报》1989,32(1):110-112
1956年王敦清首次对印度蝠蚤(Ischnopsyllus indicus)幼虫进行了研究。此后,叶瑞玉等(1982)将该种幼虫同国内已知的14种蚤类幼虫形态进行了比较。我们于1985年7月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地区,从普通伏翼体上采得一批弯鬃蝠蚤(Ischnopsyllus needhami)。将腹节膨大的活雌蚤置干试管中,用试管养殖法(待发表)养殖该蚤,以获得各龄幼虫。本文描述弯鬃蝠蚤幼虫的形态,并与印度蝠蚤幼虫的形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类新蚤的饲养及其生活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于1982年2月至6月对已饲养多年的类新蚤Neopsylla compar Jordan & Rothschild幼期发育和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饲 养 方 法 1.混合饲养 将卵、幼虫、蛹、成虫放在高34厘米、直径28厘米的玻璃缸中饲养。缸内底部衬垫4—6厘米厚的潮湿细砂和锯末)(用8孔/厘米筛网过筛,1:1混合加水拌匀)其表面均匀成撒上幼虫饲料若干,中间插一根直径2厘米、长20厘米的两端开口玻璃管,以备加水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吸血节肢动物的有关研究中,使用人工生物膜饲喂(简称膜饲)装置,始于本世纪初,至70年代此技术渐臻完善。我们基于蚤传疾病研究工作的需要,考虑装置的易于消毒处理、拆装方便和防止蚤的逃逸,以及经济实用等,设计了以市售输液泵为动力的蚤类膜饲装置。用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iformis(Wagner)进行实验性吸血的结果表明,装置基本具备上述设想的特点,适用于鼠疫及其它蚤传疾病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云南省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和褐家鼠R.norvegicus体表寄生蚤的感染情况,为云南省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11月,在云南省34个县市随机选取采样点,笼捕法采集黄胸鼠和褐家鼠,收集并鉴定体表寄生蚤,统计宿主和蚤类物种组成、染蚤率、蚤指数,并根据蚤种组成进行分层聚类。结果采集鼠类842只,其中黄胸鼠714只、褐家鼠128只;共检获体表寄生蚤3227匹,涵盖10个已知蚤种,其中,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为优势物种。黄胸鼠和褐家鼠的染蚤率分别为48.88%和53.91%,2种鼠的总体蚤指数为3.83匹/只,其中有16个县市的印鼠客蚤指数>1。聚类分析将所有样点聚成3大支系:A支系印鼠客蚤占优势,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地区;B支系优势种不明显或具有其他蚤种,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地区;C支系缓慢细蚤占优势,分布于云南省北部地区。结论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是云南省主要蚤种,在接近半数地区印鼠客蚤指数>1,防疫形势非常严峻。云南省黄胸鼠和褐家鼠体表蚤区系组成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其中南部地区为印鼠客蚤优势分布区,可视为媒介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0.
张洪杰 《昆虫知识》1992,29(2):120-122
<正> 随着蚤类生态和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跳蚤的养殖及实验规模愈来愈大,有时为实验用蚤的计数要花费很多时间。我们在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规格化养殖中,根据跳蚤具有体小,表皮坚韧而光滑的特点,试制了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