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晢宇 《化石》2020,(1):65-68
正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之间相互介绍父母的职业。爸爸说他是寻找石油的地质工作者,石油是从地下深处石头里的微小生物变出来的。当时,许多同学根本不信。从那以后,我就总缠着爸爸给我讲地球演变的故事,从亿年前恐龙时代的生物大繁盛到后来大量生物灭绝,很多生物都被埋在地下,骨头、枝干与印迹变成了化石,永久保存下来。还有更多的动植物会被分解成有机物保存在石头里,最后慢慢变成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在野外裸露的地层中,是可以发现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化  相似文献   

2.
许根俊 《生命的化学》2001,21(3):182-185
王应睐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我们的研究所 ,远远地离去了。可是每当我走进生化大楼 ,我就听到他的稳重而又带着匆忙的脚步声 ,听到他那略带福建口音的呼唤声。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事实。在他最后的日子里 ,我去华东医院看他 ,当我退出他的病房时 ,他两次召我回去 ,似乎有什么话要交待 ,可是我两次回到他的身边 ,他却发不出声音。我递去铅笔 ,他那颤抖的手 ,却写不出一个字来 ,这成了我的终身遗憾。1 95 7年 ,我来到生理生化所。当时 ,中国的大学里还没有生化系 ,国外生物化学也大都是依附在生理系或化学系 ,…  相似文献   

3.
朱既明(1917年9月~1998年1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病毒学家,也是我国生物制品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奠基人。他191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3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5留学英国,1948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科实习时,深感当时的医学能治疗的疾病不多,而需预防的疾病不少,从此开始了为之奋斗半个世纪的预防医学事业。1939年毕业后,他随上海医学院迁往昆明,进中央防疫处工作并开始从事微生物学研究,成功研制了中国第1个自制抗生素--青霉素。  相似文献   

4.
昆明八载一、初到昆明1938年夏,我由美国学习归来时,抗日战争已开始,日本军仍在继续入侵。我国的大学均迁入内地。如当时在北京、天津的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也已经转移到昆明,改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我应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之聘,直接由美去昆明。当时我的家人仍在北京,电函约到香港,同去昆明。母亲年迈,二弟久病,不能远行。我的妻子儿女由我的三弟陪同乘船到香港。我接到他们后,即由西南联合大学人员及旅行社协助,乘船到海防。再转客轮、火车三天经河内、河口、开远到昆明,暂住招待所。后来在昆明市大西门内…  相似文献   

5.
青宁生 《微生物学报》2016,56(6):1056-1057
刘隽湘,英文名Chun Hsiang Liu,1916年11月27日生于北京,祖籍山西洪洞,1999年5月3日卒于北京。刘隽湘5岁在家塾启蒙,1928年考入北平市立第二中学,1931年考入北平汇文中学高中,1934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0年毕业于因抗日战争内迁至昆明的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他在昆明云南省立昆华医院内科任助理住院医师,1942年到当时设在昆明的中央防疫处任技佐,1945年获得国民政府卫生署的奖学金,  相似文献   

6.
李钟模 《化石》2000,(4):31-32
龙介类化石是我国新近开展研究的一个新门类 ,在本世纪70年代国内古生物教科书及其词典里是查不到他们的踪迹的。这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呢 ?湖泊沉积岩中的海相化石本世纪70年代末 ,在苏北的石油钻探中 ,先后在仪征、洪泽、高邮、宝应、金湖、盱眙、沭阳及金坛等盆地或凹陷中发现大量的“管状化石”。这些化石送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俞昌民教授手中时 ,尽管俞教授知识渊博 ,阅历很深 ,但对此类化石却一无所知。当时我国的古生物文献中没有记载 ,查外文资料犹如大海捞针。在科学家的面前是没有困难的 ,越是困难越向前 ,他通过多方…  相似文献   

7.
(一)达尔文的一生在十九世纪中,无论学术界、思想界、宗教界、政治界各方面所起的重大影响,可以说都由于达尔文学说而发生的,所以西方学界有人竟把十九世纪的中期称为达尔文的时代,可见他的学说对当时的社会是有多么大的影响了。早在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就把达尔文学说传导入我国。从那时起,达尔文在我国学术界一直是一位不但为大家所熟知而且令人闻名起敬的人物。达尔文名查理士·罗拔(Charles Robert Darwin),于1809年诞生在英国的一个叫做吉鲁斯勃利(Shrewsbury)的小城市里。祖父名埃拉斯玛斯(Era(?)mus),父名罗拔(Robert)都是当时的名医。兄弟姐妹一共七个人,他排行第六。十六岁时,达尔文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这不是他所喜爱的,于是遵照父亲的意思便转入剑桥大学去学神学,准备将来做个牧师。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他继续发展了童年时代的一些嗜好,例如采集矿物、植物、贝壳、昆虫等标本。他在自  相似文献   

8.
忆裴老     
牟永抗 《化石》2005,(1):39-40
此生有幸两次和裴文中先生接触。第一次是 195 4年第三期考古训练班 ,大家都为这位中国考古界元老亲自担任我们的班主任而自豪。当时他只是半百之年 ,学业上的造诣加上满头白发 ,大家都尊称他为裴老。裴老给我们上第一课就是旧石器时代考古 ,他讲了各地旧石器时代考古资料 ,也讲到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当他结束前二小时课程让同学提问时 ,由于一年前我曾参加杭州老和山遗址的发掘 ,在潜意识中自认为这是我要比别人学得好一些的基础 ,就举手问 :“杭州老和山发掘怎么样 ?”他随口大声地对大家讲 :“这不是考古发掘 ,这是捡东西 !”这句话让我…  相似文献   

9.
1988年,以色列儿童外科医生Belson受儿童肾病基金的资助来到斯坦福大学,当时他口袋里装着皱巴巴的一张纸,上面用希伯来小楷写着他经常琢磨的64种有关器械的设计思想,他认为这些器械可能有助于改进医生的工作。他所列的器械之一是所谓“聪明的”内窥镜。这一内窥镜可以随着它所到之处不断改变形状,它基本上是一蛇形仪器,碰到身体内壁时不会把患者碰疼,  相似文献   

10.
同走一条路     
1997年7月,我从北京到达云南德钦,在那里的旅馆里巧遇昆明来的诗人梦泽和他女朋友,三个人聊得投机,决定一起“走向拉萨”。我们兴奋地把这次不期而遇当作了“朝圣”。  相似文献   

11.
正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1982年春节后,当我听说考上了他的研究生(硕士)后和我的大学好友康炜一起去张老师的办公室报到。我当时对他的第一印象可好了,高大,仪表堂堂的,很像一个电影明星,他的举止和谈吐也很令人感到亲切和不拘束。当时研究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张老师就让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所以我真是有幸地经常得到他在专业上的指导,受益非浅,而且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他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2.
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1982年春节后,当我听说考上了他的研究生(硕士)后和我的大学好友康炜一起去张老师的办公室报到。我当时对他的第一印象可好了,高大,仪表堂堂的,很像一个电影明星,他的举止和谈吐也很令人感到亲切和不拘束。当时研究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张老师就让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所以我真是有幸地经常得到他在专业上的指导,受益非浅,而且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他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3.
张维 《化石》2009,(4):57-59
1882年达尔文去世前,至少让他感到满意的是,进化论被自然科学界所接受了。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生物学家都相继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对于这一重要思想,当时的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都心存疑虑,所以,适者生存是进化机制的思想,只吸引了少数追随者。  相似文献   

14.
王先生是我们科大的核酸教授。他上课从不讲废话 ,讲义充满了最新的世界上的新进展 ,非常详细。他虽然显得比较严肃 ,可是我却常常回忆起他的微笑 ,慈祥又可亲。考试到了 ,大家都忙着复习 ,当我们听到核酸开卷考试时都乐了 !这下可不要死背硬记条条了 ,因为可以看书么 !到了考试那天 ,每人都带着王先生的讲义 ,以为天下太平无事。不料 ,没想到王先生的试题是那样详细 ,在鸦雀无声的课堂里只听见沙沙的翻书的声音 ,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在书包里找答案。对我来说 ,困难在于许多问题似乎从没见过 ,这从哪本书里找答案呀 !这下大家才真正领教了王先…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的11月13日是王应睐先生110周年诞辰,他的家人一直保存着一张他伏案工作时的照片,王应睐先生在这张照片里架着眼镜,执笔专注地在纸张上记录着什么。我年轻时对王应睐先生的印象也与此照片中的他并无二致。王应睐先生从1958年起任生化所所长,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即使卸任也始终为研究所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直到最后病倒入院前他都坚持到研究所上班,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办公室里认真翻阅文献,或仔细研读文件。王应睐  相似文献   

16.
李瑞全 《生命世界》2006,(1):106-107
2005年11月24日韩国著名的科学家黄禹锡在首尔(前译为汉城)召开记者会,公开承认他的团队在进行人类胚胎克隆研究时,所用的卵细胞是由其研究队中的两位年轻女性研究人员捐出的,也有卵细胞是买回来的。实际上,自2004年2月黄禹锡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他们成功地从人类克隆胚胎研发出干细胞株后,一直遭受国际学界的一些质疑,比如他的研究员捐出卵细胞、他所属的大学当时并没有设立伦理委员会来审查他的计划是否符合伦理规范、他没有办法提供捐赠者的自愿同意书等等。当时黄禹锡否认了这些指控,但近日与黄禹锡合作的美国科学家宣布解除合作,而原拟与黄禹锡合作成立世界干细胞  相似文献   

17.
房桂珍 《化石》2016,(4):15-18
正我认识吴汝康院士是在上世纪的1985年年底,那时我从军队转业刚来到中国解剖学会办公室工作。当时吴汝康院士是中国解剖学会的理事长,学会里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习惯地称呼他为"吴先生"。有意思的是,吴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竟是从一本画报上开始的。事情是这样的,我在军队18年,转业后才觉得有个像样的家,为了能有一个气氛好的家和住房,免不了对"家"不断地进行收拾。有一天,我在我爱人的书柜里看到一本画  相似文献   

18.
1993年本刊曾出专刊祝贺庄孝僡教授八十寿辰,籍以表彰他的科学业绩和贡献。当时他虽已年届耄耋,仍然精神矍烁,照常来实验室工作。谁也没有料想到,竟会在两年后因病不治,与世长辞了! 庄孝僡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实验胚胎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是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他在胚胎诱导和分化,无神经蝾螈幼虫肢体再生和表皮传导现象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四年半大学生活中,除1945~1946年在重庆柏溪的一年级和1950~1951年在南京复学重读四年级的两年外,其他两年半(1946~1948年)我都是在读书和参加学生运动的两种生活中度过的。这是当时的动荡时势所造成的。1945年我考进中央大学学习时,正是抗日战争胜利,但不久就爆发了国(民党)共(产党)内战,但当时我们新生在较僻静的柏溪乡间学习,工学院的功课又繁重。我同许多同学一样都是全力投入学习,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应付繁重的功课,仅偶而随大流参加全校性的游行。1946年深秋,我到南京开始…  相似文献   

20.
正Robert Hooke在1665年发表了《显微图谱》(Micrographia)一书。书中描述了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软木薄片里的小孔,称之为pores或cells。尽管cell后来被认为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中文翻译为细胞。当时Hooke使用cell一词只是比作修道院中供修道士住宿的一个一个的小房间。现在看来,当时Hooke在软木薄片中观察的"cell"与现代生物学中的cell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他所观察的是植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