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2.
3.
琵琶柴(Reaumuriasoongorica)为半灌木,株丛高平均为24.3cm,冠幅和高与地上生物量的复相关系数为0.921,在0.001水平上相关。主根随株龄的增加不断胀裂,下端逐渐枯萎、腐烂。侧根发达,几乎与地面平行伸展,长达1~2m,有的在2m以上。本区记载有9个琵琶柴群丛,群落种类组成贫乏,分布稀疏,结构简单;总覆盖度一般为10%~15%,有的达到30%;生物量低。植株不同部位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叶中的K、Na、Ca、Mg含量较高,老枝中的Fe、Al含量较高,而Cu、Zn在根中含量最高;不同地点的琵琶柴叶中Ba的含量变化较大,变异系数为109.78%。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P、S、K呈下降趋势;Na、Ca、Mg的季节变化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琵琶柴叶中全盐量平均为27.91%,具有较高的Cl-和SO2-4含量;脯氨酸含量高达0.32%;pH值为6.04~7.09。琵琶柴群落广泛分布于绿洲外缘的盐渍土和盐化灰漠土上,对荒漠的生态保护,防风固沙,牲畜冬春放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疆呼图壁种牛场地区囊果碱蓬及其群落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地区 ,囊果碱蓬 (Suaeda physophora)分布在表层 (0~ 2 0 cm)盐分含量为 3.0 %~ 6.0 %的盐土上。囊果碱蓬群落为多汁木本盐柴类荒漠中的一个群系 ,本区记载有 9个群丛。群落总覆盖度为 6%~ 2 5% ,种类组成稀少 ,群落结构简单。囊果碱蓬株高 45~ 60 cm;当年生小枝长 1 2 cm;叶肉汁、条形。侧根发达 ,主要分布在由表层往下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大量减少、水分含量大幅度增加的 2 0~ 60 cm的土壤层内。以冠幅 (长以 X1 表示 ,宽以 X2 表示 )和高 (以 X3 表示 )为参数建立了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多元回归模型为 :Y=31 2 .0 0 3.44X1 4.85X2 - 2 .1 6X3 。囊果碱蓬叶有较高的 Na、S含量 ,Na含量高达91 2 55μg· g-1 (9.1 2 6% )。植物不同部位元素含量不同 ,叶和花穗中 K、Na、Mg、S和 P含量最高 ,老枝中含量最低。嫩枝叶水浸出液的盐分含量为 2 3.1 7% ,高于花穗和老枝。植物不同生长季节 ,元素和盐分含量都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6.
新疆呼图壁种牛场地区囊颗碱蓬及其群落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地区,囊果碱蓬分布在表层盐分含量为3.0%-6.0%的盐土上,囊果碱蓬群落为多汁木本盐柴类荒漠中的一个群系,本区记载有9个群丛。群落总覆盖度为6%-25%,种类组成稀少,群落结构简单。 相似文献
7.
盐分和温度对盐节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因素交叉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盐分类型、盐分浓度以及温度对盐节木(Halocnemum strobilaceum)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5~25℃范围是盐节木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5~15℃和25~35℃的变温不利于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下,单盐和土盐浓度分别小于0.96%和0.6%(电导率小于9.375dS/m)时可促进种子萌发,当浓度分别高于0.96%和0.6%(电导率大于9.375dS/m)时,单盐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随浓度升高而降低,土盐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随浓度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但2种盐处理下的平均种子萌发率差异不显著(P>0.05),非最适温度下,2种盐处理下的平均种子萌发率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盐分浓度和温度是影响盐节木种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土盐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单盐的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同化枝腋芽丛生方式建立了盐生植物盐节木的快速繁殖体系。以在MS附加200 mmol·L-1 Na Cl的培养基上无菌种子萌发、生长共计4~5个月、高约3~4 cm的盐节木小苗为材料,从上截取0.5 cm长的同化枝小段为外植体,培养在MS附加不同浓度的6-BA与NAA的培养基中。结果表明:同化枝腋芽诱导与增殖最佳培养基均为MS+0.05 mg·L-1 6-BA+1mg·L-1 NAA或MS+1 mg·L-1 6-BA,初代培养30 d后,腋芽诱导率达97.5%,平均芽增殖系数为2.50;继代增殖培养时,将同化枝切成1 cm长的小段芽增殖系数提高到4.92;一次性芽苗伸长与生根培养基为MS+0.05 mg·L-1 IBA,生根率达99%;小苗经炼苗后移栽到沙子、营养土和蛭石体积比为1:1:1的基质中,成活率可达91%。 相似文献
9.
盐分和温度对盐节木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节木是新疆盐生荒漠中分布的优势植物种,对盐生生境具有适应性.利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温度、不同盐分类型(单盐NaCl或者土壤复合盐)和盐分浓度梯度对盐节木早期幼苗根长及鲜重的影响,探讨盐分和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浓度盐分(EC<6.25 dS/m)对盐节木幼苗根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高于这一浓度,根长生长逐渐被抑制.15/25℃的变温最有利于幼苗根生长,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根长生长均被抑制,但这种变化因盐类型不同而变化.15/35℃的变温有利于盐节木幼苗生物量的积累,5/15℃不利于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幼苗生物量积累在盐分浓度为9.38 dS/m达到最大.温度、盐分浓度及盐类型对盐节木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交互效应.复合盐对盐节木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要小于单盐,可能是复合盐中的不同离子之间发生拮抗作用,削弱了单盐离子造成的毒害.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棉花系统9种矿质元素生物循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疆绿洲区,对不同连作棉田土壤中9种矿质元素含量、棉花植株的吸收和富集特性以及棉田养分收支量等进行分析,研究了农田土壤-棉花系统矿质元素的生物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棉田土壤中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均有一定程度的贫化趋势,以Mo的耗竭最为严重。棉株不同器官累积矿质元素的能力有明显差异,叶片中Ca、Mg和Mn的含量较高,根、茎中K、Na、Fe、Mo含量较高,棉籽中Zn和Cu含量最高;不同产品器官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富集能力不同,秸秆为:MoKMgCaCuZnNaMnFe,纤维:MoKMgZnCuCaNaMnFe,棉籽:MoZnKMgCuCaMnNaFe。棉花对Mo的吸收能力最强,长期连作导致土壤中Mo耗竭较为严重;随籽棉的收获,从棉田移出Zn、Cu的比例和数量较高,大量元素中移出Mg、K较多;棉花对Mn、Fe、Ca、Na的吸收量虽然较多,然而大部分富集在秸秆中,随着棉花秸秆的还田作用,将归还于耕作层并有大量富集,消耗量不大。新疆棉花长期单一种植,应重点补充Mo、Zn和Cu微量元素肥料,酌情补充Mg、K等大量元素肥料。棉田Ca、Na含量较新疆土壤背景低,预示着棉田土壤在向着脱盐碱方向发展,然而两元素在秸秆中的比例较高,因此棉花长期连作农田,应注意防止耕作层土壤向次生盐碱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外域杂草的产生、传播及生物与生态学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本文分析了浙江省境内较近期传入的外域杂草区系成分,介绍了我国一些常见外域杂草的产生及传播特点,并通过对北美车前(Plantagovirginica)繁殖机制,种群生态、分布及危害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外域杂草所具的生物与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疆呼图壁种牛场地区13种耐盐植物水溶性盐分含量的分析,结果阐述了盐分分布和积累的特点:1)大部分植物在盐分含量水平上是:Na^+〉K^+〉Mg^2+〉Ca^2+,Cl^-〉SO4^2-〉HCO3^-〉CO3^2-,Na^+超过20000μg/g,Ca^2+不足800μg/g;Cl^-达4.16%,CO3^2-仅为0.11%。全盐量平均为25.81%;2)CO3^2-、HCO3^-和Ca^2 相似文献
13.
14.
15.
通过新疆叶甲的系统调查,区系和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查明:1)新疆叶甲已知种类有404种(17亚种),分隶于11亚科78属,其中以隐头叶甲亚科Cryptocephalinae,叶甲亚科Chrysomelinae和跳甲亚科Alticinae的种类最为丰富,分别为87种(7亚种),97种(2亚种)和71;2)区系组成以古北种占绝对优势,有390种(17亚种),占种数的96.5%,非古北种14种,仅占3.5%.在古北种中,中亚细亚种156种,占种类数的38.6%,泛古北种102种,占25.2%及特有种、中央亚细亚种和欧洲-西伯利亚种等多种成分;3)叶甲地理分布区域分化明显,北疆阿尔泰山、伊犁-塔城谷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北部山地和准噶尔西部山地种类较多,分别有111、159、151、122和77种;占新疆2/3以上面积的东疆和南疆,种类较少,尤其是昆仑山山地,还不足10种;4)地域分化亦明显表现在区系组成上,阿尔泰山的中亚细亚种只有14种,仅占该地叶甲种数的12.6%,欧洲-西伯利亚种、欧洲-鄂毕种和西伯利亚种3种成分合计为45种,占到40.5%;伊犁-塔城谷(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上述3种成分分别为22种和21种都仅占所在盆地14%左右,而中亚西亚种前者占到46%,后者占到34%;5)将新疆动物区系分为12个省级地理区划单元,根据叶甲在各区划单元的分布,进行区系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其结果同我们所作的2亚界、3区、5亚区和12个省级单元的区划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吕梁山南端白皮松的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择白皮松群落分布较集中的黑虎沟和柳家山两个地段设计26个样地,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共作样方426个。分析了白皮松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群落学特征,并对该群落的环境概况进行分析,计测了不同地段上群落的频盖度指标和不同层次上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和种间相遇指数。结果表明:白皮松主要分布于海拔900~1400米之间,在吕梁山南端白皮松群落组成种类约70种,北温带分布属占优势。矮高位芽植物种类多,数量大,是白皮松群落的优势层片。柳家山乔木层为白皮松单优组成,H值为0.706;灌木层H值最高为2.351;草本层H值为1.257。黑虎沟乔木层为多优树种组成,H值为1.825;灌木层H值为2.308;草本层H值为2.400。本研究为白皮松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疆分布的甘草属植物共五种: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粗毛甘草(G. aspera)、胀果甘草(G.inflata)、科氏甘草(G.korshinskyi)。出现于新疆88%的县市,各大河流沿岸、泉水溢出带及冲积平原。在区系上与中亚关系密切。空气干燥度、年平均温度及土壤盐碱含量对不同种甘草的分布都有影响。甘草虽然在南、北、东疆都有分布,但以北疆为主。甘草分布地区的大气干燥度从1.37—237.3,而以3—6最佳;年均温度为0.4—14℃,而以4—8℃为最适宜。甘草常与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大叶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等组成群落。光果甘草可与灰杨(Populus pruino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假苇拂子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等组成群落。胀果甘草常与不同比例的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铃铛刺(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柽柳、芦苇、大叶白麻、骆驼刺(Alhagi pseudalhagi)、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等组成群落。粗毛甘草多为田间、果园及路旁荒地杂草。为了保持甘草资源的持续利用并充分发挥其效益,应建立合理的挖采制度,建立甘草生产基地,并开展甘草的综合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