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选择性抽提方法和整装细胞电镜技术观察苜蓿丫纹夜蛾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感染的Tn5B1细胞的核骨架结构体系,发现感染早期病毒的复制过程未对宿主细胞核骨架的形态结构产生明显影响,而感染晚期多角体的装配在核骨架网络中进行。ie-1基因和多角体蛋白基因为探针,点杂交分析基因转录活性与宿主细胞核骨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病毒感染早期,无论是正具转录活性的ie-1基因还是不具转录活性的多角体蛋  相似文献   

2.
核骨架与真核基因复制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核骨架 核骨架(nuclear scaffold)又名核基质(nuclear matrix,NM),是细胞核内一种动态亚组分结构,其功能是将DNA组织成相对独立的区域(domain),并为其提供专一性的转录、复制及RNA加工的控制位点。它在形态上为一种细胞核内不溶的骨架网络,包括核纤层(lamina)、内层蛋白纤维颗粒、残留的核仁和核孔复合体。它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维持了细胞核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3.
核内再复制是指细胞没有经历有丝分裂而形成特殊的多倍体核的现象.这是由于细胞周期没有进入M期并多次重复进入S期所致,其主要特征是MPF失活及S期CDKs激酶活性呈周期性振荡.核内再复制现象普遍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在高代谢活性组织的细胞及最终进行高度分化的细胞中最常见.对细胞迅速生长和增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阻止细胞有丝分裂的进行,进而引发核内再复制的机制仍在研究中.本文对植物及哺乳动物细胞中核内再复制的产生、调控机制及体外诱导方式等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4.
核内再复制是指细胞没有经历有丝分裂而形成特殊的多倍体核的现象。这是由于细胞周期没有进入M期并多次重复进入S期所致,其主要特征是MPF失活及S期CDKs激酶活性呈周期性振荡。核内再复制现象普遍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在高代谢活性组织的细胞及最终进行高度分化的细胞中最常见。对细胞迅速生长和增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阻止细胞有丝分裂的进行,进而引发核内再复制的机制仍在研究中。本文对植物及哺乳动物细胞中核内再复制的产生、调控机制及体外诱导方式等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5.
6.
核骨架结合元件功能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核骨架结合元件(nuclearscafold-associatedregion,SAR)或称核基质结合元件(nuclearmatrix-attachmentregion,MAR),是80年代发现的一个新的DNA元件。到90年代初,由于发现SAR/...  相似文献   

7.
用选择性抽提方法和整装细胞电镜技术观察苜蓿丫纹夜蛾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感染的Tn5B1细胞的核骨架结构体系,发现感染早期病毒的复制过程未对宿主细胞核骨架的形态结构产生明显影响,而感染晚期多角体的装配在核骨架网络中进行.以ie-1基因和多角体蛋白基因为探针,点杂交分析基因转录活性与宿主细胞核骨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病毒感染早期,无论是正具转录活性的ie-1基因还是不具转录活性的多角体蛋白基因都可紧密结合在宿主细胞的核骨架上.  相似文献   

8.
9.
DNA的核骨架结合序列(MARs)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骨架结合序列(Matrix-associated Reg-ions,MARs)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质中的一段与核骨架特异性结合的DNA序列。它常常位于基因的侧翼区内,与一些调控因子相邻;序列具有A-T丰富的特点,而且常常含有拓扑异构酶Ⅱ的酶切位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ARs参与了细胞的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包括染色质的组装,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因此,MARs被认为是一种决定染色质结构性和功能性区域的新的顺式调控因子。本文对MARs的特点,生物学功能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蓖麻蚕核糖体RNA基因(rDNA)5'-非转录间隔区有长约1kb的核骨架结合区SAR。本文对该SAR元件的酵母自主复制功能进一步研究,证明该SAR 5'端688bp含有12个ACS(ARS的核心序列)同源序列,但无ARS活性,而其3'端仅3个ACS同源序列,但对酵母的转化率比全片段还高40 ̄50倍。体外结合实验证明,蓖麻蚕rRNA基因的SAR能专一地同酵母核骨架结合,提示ARS的功能体现与核骨架结  相似文献   

11.
小眼虫的核骨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眼虫细胞经轻度超声处理、选择性抽提后,利用DGD包埋-去包埋剂电镜技术及Westernblot分析技术对其核骨架、核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细胞核内存在一个不被DNase所降解和热三氯醋酸所去除的纤维蛋白性网架结构;核的周围有一层明显的核纤层结构;Westernblot分析表明其核纤层有两种阳性蛋白成分,一为相当于高等真核细胞核纤层蛋白laminB的强阳性成分,另一为相当于laminA的弱阳性成分,但无相当于laminC的成分.本文认为小眼虫这种低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已具有了核骨架、核纤层结构,其核纤层的蛋白组成应该代表了核纤层进化历程中早期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前环藻细胞核骨架及其真实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胞成份的选择性抽提方法,结合常规电镜和DGD(Diethylene Glycol Distearate)包埋一去包电镜技术制备典型涡鞭毛虫前环或的细胞核骨架,结果表明其核内存在一个蛋白性质的纤维网状结构,并且通过核纤层与中等纤维发生联系形成一个贯穿核质的骨架体重,即使在未经任何提提处理的情况下,前环藻细胞的染色体之间仍然存在骨架结构,根据典型涡革命毛虫的特点及细胞核骨架的定义,可以肯定其中包含了核骨架部分,这一实验结果排除了核骨架是因抽提处理造成结构象的可能性,另外,在制备核骨架时,于选择性抽提液CSK液中加入1%巯基乙醇抑制二硫键的形成,结果同样观察到核内有一个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并且与选择性抽提制备的核骨架相似,这也说明核骨架结构并不是由于蛋白质分子间二硫键的交联而赞成的结构假象,以上结果都证明该核骨架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肌动蛋白是多头绒泡菌细胞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的组成成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 Schw.)的原质团中分离细胞核和染色体,分别经DNaseⅠ消化和2 mol/L NaCl抽提后制备成细胞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以抗肌动蛋白的抗体作一抗、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抗体作二抗进行的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都分别与抗体呈阳性反应。间接免疫斑点印迹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细胞核骨架和染色体骨架的蛋白质成分中存在与肌动蛋白抗体呈阳性显色反应的抗原。以抗肌动蛋白的抗体作一抗、金颗粒标记的蛋白A作二抗的间接免疫电镜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组间期细胞核的核仁、集缩染色质和核基质以及中期染色体上都有很多金颗粒分布。上述结果证明,肌动蛋白是多头绒泡菌细胞核和染色体及其骨架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4.
甲藻(涡鞭毛虫,dinoflagellate)的细胞核是现存真核生物中最原始的。我们采用整装细胞制样和非树脂包埋去包埋剂超薄切片电镜技术,结合选择性生化抽提方法显示在寇氏隐甲藻(Cryptheccdinium cohnii)细胞中存在一个以水不溶性纤维蛋白成份为主的,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纤维网架系统,即核骨架-中间纤维结构体系,而Lamina结构不明显。免疫印迹法显示,甲藻细胞中存在类角蛋白组分,分子量为63kD和67kD,哺乳动物Lamin抗体与甲藻细胞全蛋白反应阴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原始真核细胞中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哺乳动物细胞的核骨架和中间纤维,并提示核骨架-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可能起源于真核细胞起源早期。本文对Lamina与中间纤维在进化上的关系及Lamina在真核细胞进化中的功能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百合花粉母细胞核骨架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动物细胞核骨架的研究方法,用整装电镜技术和DGD包埋-去包埋技术研究了选择性抽提的和完整的百合(Lilium davidii var. willmottiae (Wilson) Roffill)花粉母细胞。结果表明,住减数分裂前期Ⅰ,百合花粉母细胞核内存在一个精细的非染色质纤维——核骨架。该网络由5~15nm的纤维交织而成,广泛地分布于细胞核内。这些核骨架有的分布于染色体间,有的分布于染色体周围,并与染色体和核仁相连。随着减数分裂时间的推移,染色体(质)间核骨架纤维逐渐减少,染色体(质)周围的核骨架纤维逐渐增多,并与染色体内部的纤维结构相连,表明核骨架一方面为染色体拓扑变化提供一个空间支架,另一方面也可能参与了染色体骨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细胞选择性抽提并结合DGD包埋去包埋剂电镜技术对植物细胞核基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胡萝卜悬浮培养细胞、银杏花粉细胞和精子细胞的细胞核内存在一个非染色质性的纤维蛋白网络体系。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说明植物细胞核基质中含有与动物NuMA多抗交叉反应的多肽。免疫印迹反应显示胡萝卜悬浮培养细胞核基质蛋白与NuMA蛋白多抗的阳性反应条带为74KD和76 KD;银杏花粉细胞只有78 KD一条阳性带。以动物核基质NuMA蛋白保守杆状区的cDNA片段作为探针,与白菜子叶总DNA进行Southern杂交的结果表明植物细胞基因组中含有动物NuMA蛋白cDNA的同源序列。  相似文献   

17.
应用选择性抽提、整装透射电镜观察和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质谱鉴定技术研究细胞凋亡诱导物姜黄素处理前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的构型变化.及其核基质蛋白表达的差异。经姜黄素处理后,MG-63细胞的核基质和中间纤维比对照组明显稀疏,且分布更加不均匀,并分别与核纤层连系,形成趋于断裂但相对还较为完整的网状结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显示在姜黄素诱导MG-63细胞凋亡前后存在27个差异表达的核基质蛋白.经质谱鉴定了其中的21个蛋白.在凋亡的MG-63细胞中表达上调的蛋白鉴定为:DNA聚合酶zeta等7种蛋白:表达下调的蛋白质为:Prohibitin等14种蛋白。其中首次在核基质中发现的蛋白质有17个。因此.在MG-63细胞凋亡过程中不仅其核基质-中间纤维系统构型产生了典型的的凋亡特征性变化.而且伴有核基质蛋白表达的差异。由此证实了与肿瘤细胞凋亡诱导相关特异核基质蛋白的存在及其对肿瘤细胞凋亡诱导的调控作用.从而对揭示核基质构型及其蛋白组成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和阐明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植物多倍体起源与分子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交和多倍化是植物最重要的进化方式之一 ,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着多倍体物种 ,约 50 %的被子植物和 80 %的蕨类植物进化历史上都曾经历过这种活动 〔1,2〕。在动物界 ,随着大量分子生物学证据的积累 ,有关杂交 -多倍化物种形成的报道也越来越多〔3〕。随着时间的流逝 ,杂种与祖先种在遗传分化上的积累越来越多 ,这使得探讨多倍体物种起源及其进化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生物学家们就对植物多倍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4〕,不过 ,由于当时研究方法的限制 ,他们只能在外部形态、生化特性等方面对多倍体植物进行一…  相似文献   

19.
HMBA诱导处理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分化后,选择性抽提核基质蛋白,经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共有12个蛋白点表达发生变化,经肽指纹图谱分析鉴定了9个蛋白质,其中,MHCⅡ类抗原、IFN刺激的基因因子3α蛋白、DKFZp434M2221.1蛋白、8-羟基-鸟嘌呤糖基化酶同功酶oggl和波形蛋白表达上调,hnRNP A2/B1和肌动蛋白表达下调,60S核糖体蛋白L21和ST2蛋白仅在分化的MG-63细胞中表达。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伴随核基质蛋白表达的变化,并为深入揭示核基质蛋白与细胞癌变和逆转的关系以及阐明细胞增殖分化的基因表达调控原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Completion of genome duplication during the S-phase of the cell cycle is crucial for the maintenance of genomic integrity. In eukaryotes, chromosomal DNA replication is accomplished by the activity of multiple origins of DNA replication scattered across the genome. Origin specification, selection and activity as well as the availability of replication factors and the regulation of DNA replication licensing, have unique and common features among eukaryotes. Although the initial studies on the semiconservative nature of chromosome duplication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mid 1950s in Vicia faba, since then plant DNA replication studies have been scarce. However, they have received an unprecedented drive in the last decad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sequencing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ome, and more recently of other plant genomes. In particular, the past year has witnessed major advances with the use of genomic approaches to study chromosomal replication timing, DNA replication origins and licensing control mechanisms. In this minireview article we discuss these recent discoveries in plants in the context of what is known at the genomic level in other eukaryotes. These studies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addressing in the future key questions about replication origin specification and function that will be of relevance not only for plants but also for the rest of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