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正> 氨基酸(Amino acid,AA)是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之一,茶叶中AA的含量与组成对茶叶品质有重要作用,并且也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及药理功效。一、茶叶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特点茶叶中蛋白质(protein,Pr)高达15~  相似文献   

2.
<正> 茶树中的氨基酸不但是体内合成与代谢产物的先质,而且也是构成茶叶色香味重要生化成份。目前从茶叶中发现并鉴定的25种氨基酸中,就有18种对茶叶品质有较大影响。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组氨基、丙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能增进茶叶的鲜爽味。此外,一些氨基酸在茶叶加工中还可脱羧氧化生成相应的醛类,构成茶叶香气。经分析测定,氨基酸与茶叶品质的相关系数达0.7—0.8,呈显著水平,故有“茶叶等级因子”  相似文献   

3.
<正> 氨基酸不但是构成茶叶色香味的重要物质,而且对红茶、绿茶不同品质的风味形成关系甚大,故有“茶叶品质因子”之称。为了进一步探讨氨基酸对红茶、绿茶品质的影响,本文特依据氨基酸在红绿茶加工中的变化来论证它对茶叶品质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影响绿茶季节间品质差异的生化因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同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31份茶树材料春、夏、秋3季1芽2叶时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同时制作烘青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并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影响绿茶品质季节间差异的主要生化因子。结果表明,有27份材料的茶叶品质呈现出春季高于夏、秋季的变化趋势。对27份材料生化成分与品质总分的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氨基酸、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大,是导致绿茶品质季节间差异的主要生化因子。其中氨基酸表现为正向影响,在季节间呈现春季高、夏秋季降低的规律;花青素和叶绿素表现为负向影响,在季节间呈现春季低、夏秋季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茶氨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茶氨酸是茶叶的特征氨基酸。大量研究表明,茶氨酸的含量不仅对茶叶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具有促进大脑功能和神经的生长、抗肿瘤、降压安神等功效。本文综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在茶氨酸的形成、积累、测定、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茶树专用特效叶面肥在春茶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茶园喷施茶叶专用特效叶面肥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越冬芽早发多发,春茶提早开采,春茶增值。绿茶感官品质及与品质密切相关的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均有提高且效果显著。茶叶专用特效叶面肥值得在茶叶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茶氨酸是茶中主要的和特有的氨基酸。除山茶、茶梅等茶科植物外,至今尚未在其它植物中检出。茶叶中茶氨酸的含量甚高,约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70%,直接影响茶树的新陈代谢和茶叶品质。绿茶茶氨酸含量与滋味等级呈正相关,红茶汤味也受茶氨酸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陕南茶区的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及林篱茶园4种常见栽培模式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和林篱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养分状况.3种复合式茶园茶叶品质也较纯茶园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林茶复合栽培模式和大棚模式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三峡地区茶园土壤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土壤地球化学分类原则,长江三峡地区主要植茶土壤为硅铝质铁铝土、钾硅质铁铝土和硅铁质铁铝土3种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硅铝质铁铝土的特点是土壤质地粗,剖面分异明显,硅、铝、钾含量高,铁、钙、镁含量低:钾硅质铁铝土多为砂壤质,硅、钾含量较高;硅铁质铁铝土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铁、铝含量高,磷、钾含量低。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至为密切。砂质土有利于提高茶叶氨基酸含量,而粘质土则会使氨基酸含量降低;较高的盐基含量会降低茶叶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但有利于氨基酸形成;速效磷与水浸出物成显著正相关,但与咖啡碱成显著负相关;缓效钾与氨基酸成正相关。从总体上看,硅铝质铁铝土上产出的茶叶品质较高,适宜植茶,硅铁质铁铝土上茶叶品质欠佳,如无特殊改良措施,不宜开辟为茶园。  相似文献   

10.
以一年生茶树扦插苗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添加钙铝对茶叶主要化学品质及茶树钙、铝、锌、铁吸收积累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适量铝(10或20mg·L-1)有利于提高茶叶茶多酚、咖啡碱、黄酮、可溶性总糖和氨基酸的含量;添加钙可提高上述化学成分的含量,且在高铝浓度(30mg·L-1)下提高的幅度最大.(2)适量的铝可促进茶树对铝和铁的吸收和积累,而高浓度的铝(30mg·L-1)抑制茶树对铝和铁的吸收与积累;添加铝可降低茶树根对钙和锌的吸收,但适量添加铝不影响茎和叶对钙和锌的积累.(3)添加钙可提高茶树体钙的含量,降低铝和锌的吸收与积累,但对铁的吸收与积累没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铝和钙可调控茶叶化学品质含量和茶树体微量元素的吸收;合理控制茶园土壤铝积累,并适量补充钙可能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创建生态高值茶园.  相似文献   

11.
丛枝菌根(AM)对无性繁殖茶苗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 ,分别接种丛枝菌根 (AM)真菌Acaulospora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 ,菌号 :34)、Glomusmanihot(木薯球囊霉 ,菌号 :38)和Glomus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酶 ,菌号 :90 0 36) ,观察AM对枝条繁殖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持续 1 4个月。结果表明 ,接种AM真菌明显促进了无性繁殖茶苗的生长 ,无论是株高还是地上、地下干重都高于不接种者 (CK) ,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P <0 .0 1 )。AM对茶树吸收无机元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对P、Ca、Mg等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茶苗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CK。接种AM真菌还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的浓度 ,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分别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Acaulospora 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菌号:34)、Glomus manihot(木薯球囊霉,菌号:38) 和Glomus 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酶,菌号:90036),观察AM对枝条繁殖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持续14个月。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明显促进了无性繁殖茶苗的生长,无论是株高还是地上、地下干重都高于不接种者(CK),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AM对茶树吸收无机元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P、Ca、Mg等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茶苗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CK。接种AM真菌还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 和茶多酚的浓度,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信阳毛尖茶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采摘等级、不同产区和不同采摘时间的信阳毛尖茶为原料,对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随着产区海拔的降低,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增加,茶汤滋味从鲜爽向浓醇发展。随着采摘时间的推延,多酚物质含量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叶滋味逐渐浓醇。特级茶叶在采摘期间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增加,使其口感在后期仍较好。珍品茶叶含物质含量积累少,持嫩度高,口感好但不耐喝,特级茶叶酚氨比增大,口感浓醇。结论:信阳毛尖茶的品质受很多因素影响,合理的控制因素可以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4.
茶氨酸的制取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茶氨酸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氨基酸 ,通常占茶叶干重的 2 %左右 ,约占茶树体内游离氨基酸5 0 %。茶氨酸具有鲜甜味 ,是茶叶特征物质之一 ,与茶叶品质呈正相关。现已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领域。除此以外 ,茶氨酸还具有一些重要的药理作用。如抗肿瘤、降压安神、拮抗咖啡碱等医疗功效。本文综述了茶氨酸的性质、制取方法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模拟酸雨和铝(Al)对茶叶主要化学品质与Al积累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采用3个酸度水平(pH 3.0、4.0、5.0)和4种Al浓度水平(0、10、20、30 mg L-1),用溶液培养法研究茶叶的主要化学指标和Al含量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下,茶叶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随酸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氨基酸、儿茶素和...  相似文献   

16.
甜茶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位坤  孟丽珊   《广西植物》1981,(4):16-16
<正> 甜茶 Rubus suavissimus S.Lee 叶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有甜茶素、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C以及矿物质等,简报如下: 一、甜茶叶的甜味成分主要为比蔗糖甜300倍的甜茶素,干甜茶叶的甜茶素含量在1.5%左右,经我们鉴定,其化学结构和Stevioside(斯替维甙)相同,是一种低热值的非糖的甜味物质,可供代糖食用。  相似文献   

17.
怎么保存茶?     
茶叶在贮藏过程中受温度、水分、氧气和光线的影响,会引起茶叶中很多内含物质的氧化和变化,使茶叶品质逐渐产生劣变。因此必须妥善贮藏保管好茶叶。茶叶贮藏保质的要领,主要是要保持茶叶的干燥,不要让茶叶吸潮变质;其次是要尽可能避光、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茶叶贮藏方法有干燥石灰贮藏法、低温贮藏法、保鲜剂贮藏法、抽真空和充氮贮藏法等,有时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效果会  相似文献   

18.
茶叶挥发性成分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的挥发性成分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它不仅是区分不同茶类品质特征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捕获和培养消费者忠诚度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对茶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停留在挥发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上,对其可能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则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和全面的总结。从萜烯醇类的生物合成、胡萝卜素类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微生物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在日立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上,采用2.6×250mm 分离柱和标准分析用Na~+盐缓中液,自设120分钟分析程序,一次完成茶叶中茶氨酸及其它游离氨基酸的测定。该方法重现性好,分辨率高,茶氨酸(约占60%)并相邻氨基酸的分辨率均在95%以上,取得令人满意的分析结果。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构成和含量是决定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茶氨酸又是影响较大的重要非蛋白氨基酸。随着氨基酸分析仪的广泛使用,有关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一般来说,植物中的游离氨基酸需采用生体液分析法进行测定,但生体分析时间长达240分钟,Li~+盐缓冲液价格昂贵,操作条件也较复杂,且不易与标准分析法简便地转换,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若采用2.6×150mm 分离柱来分析,则由于茶氨酸的保留时间与较难分离的酸性氨基酸的保留时间十分接近,含量又高。对其出峰附近的其它氨基酸峰复盖严重。分离困难,不易达到理想的分离效果。为了既便分析操作,降低费用,又能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我们对本文所述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扼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香气是茶叶的重要品质之一,萜类物质不仅香气好,而且沸点普遍较高,是构成茶叶香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决定着茶叶的香气品质,也可作为茶叶香型划分的依据。在植物中,倍半萜、多萜醇等通过胞质中的甲瓦龙酸(MVA)途径合成。HMG-Co A还原酶(HMGR)催化HMG-Co A(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生成甲瓦龙酸,是依赖MVA萜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限速反应。为了有助于理解茶树萜类合成的分子遗传机制,通过RACE-PCR方法从茶树中克隆了一个编码HMG-Co A还原酶的c DNA全长序列(命名为Cs HMGR1),该序列由1 979 bp组成,包含一个1 72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73个氨基酸。其推定的编码蛋白与橡胶树、旱莲木、人参、荔枝、西洋参、丹参、罗汉果及龙眼的同源蛋白具有80%~82%的序列一致性。利用Cs HMGR1和其它物种HMGR同源蛋白的催化区域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其属于真核生物I类HMGR家族。结构分析表明,Cs HMGR1含有两个跨膜区,推测其与其它真核生物同源蛋白类似地定位于内质网上;含有两个HMG-Co A结合位点、两个NADPH结合位点、四个保守的催化活性残基及一个磷酸化位点,说明磷酸化/去磷酸化很可能也是其活性调节的重要方式。表达分析表明,Cs HMGR1在"大叶龙"叶芽、母株叶芽及花芽都有较强的表达。其表达调控及生理活性对茶叶品质可能有重要影响,并在其功能解析的基础上,有可能作为茶叶品质鉴定及育种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