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七星瓢虫幼虫对两种麦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董应才  汪世泽 《昆虫知识》1992,29(4):219-222
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作用均属Holling Ⅱ型反应;其喜食性及发育历期无明显差异;因而两种麦蚜都可互为它的替代猎物而不影响其正常发育。并提出采用α′曲面、T_k曲面以及α′/T_k来衡量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在田间应以3、4龄七星瓢虫幼虫和成虫为主要应用对象;应保留一定蚜量以满足瓢虫发育。  相似文献   

2.
七星瓢虫幼虫对两种麦蚜的数值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应才  汪世泽 《生态学报》1994,14(4):387-391
本文研究了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在不同麦芽密度下的捕食量与其发育速率和增长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各龄幼虫的捕食量与其发育速率和增长率均为线性关系,符合Beddington模型;猎物密度与各龄瓢虫的增长率皆呈逻辑蒂斯曲线增长,求出了捕食者对两种麦蚜的最佳捕食量和最佳猎物密度;比较了捕食者对两种麦蚜的捕食作用差异。  相似文献   

3.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4.
自然情况下的捕食是以植物为中介发生的。作者采用植物模型作为捕食环境,测试了单纯的物理因素(避难所)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难所的存在能造成七星瓢虫捕食量和捕食率极显著下降,对雄虫的影响显著比雌虫强,且在中等猎物密度时影响更为突出。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七星瓢虫雌虫和雄虫无论避难所是否存在,功能反应类型均为HollingⅡ型。避难所不存在的情况下,雌、雄成虫的圆盘方程分别为N a=1.0259 N0/(1+0.003078 N0)和N a=0.9246 N0/(1+0.002127 N0),避难所存在的情况下,其圆盘方程分别为N a=0.9500 N0/(1+0.00342 N0)和N a=0.6463N0/(1+0.002262 N0)。避难所的存在能导致两性成虫瞬时攻击率极显著下降,但仅雄虫处置时间极显著延长,说明雄虫在环境异质性较高时捕获猎物更困难。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测定七星瓢虫成虫对枸杞木虱4种虫态的捕食作用,分别在室内测定七星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种内干扰、自身密度干扰、捕食偏好性以及在田间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 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其中对卵的最大捕食量为112.6粒,对1~2龄若虫、3~5龄若虫、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36、415和113.9头;田间罩笼试验结果证明,七星瓢虫成虫在其生长周期30 d内能使枸杞木虱总虫口密度下降80.1%;七星瓢虫对1~2龄枸杞木虱若虫的搜寻效率参数a=0.9451,处理时间参数Th=0.001865,整体优于卵、3~5龄若虫与成虫,且在每皿100头的猎物密度下七星瓢虫的最大捕食率能达80.2%,益害比参考值为1∶100.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的影响显著大于种内干扰.在混合猎物密度为每皿100头下,七星瓢虫更偏好木虱成虫,在密度为每皿300头下,七星瓢虫更偏向于木虱若虫.表明七星瓢虫是很有控制潜力的捕食性天敌,人工释放七星瓢虫成虫可有效取食枸杞木虱初孵若虫,降低木虱为害.  相似文献   

7.
越冬代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飞翔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用飞行磨吊飞技术测定了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越冬代自然种群的飞翔能力。个体间飞翔特性差异极大。36.5%的七星瓢虫和23.7%的异色瓢虫每次飞翔都不到30分钟, 而这两种瓢虫中都有累计飞翔20小时以上的个体。最长持续飞翔时间达8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9.4%和1.2%, 在异色瓢虫中分别为21.1%和13.2%。大于30分钟的飞翔累计时间为6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20.0%和7.1%, 异色瓢虫则达47.4%和28.9%。雌性个体在卵发育期间表现出很强的飞翔能力。吊飞124小时, 飞翔能力的最高纪录是, 七星瓢虫累计飞翔22小时27分, 飞翔距离94.464km;异色瓢虫为24小时, 92.550km;飞翔速度都达到2m/秒。  相似文献   

8.
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侯茂林  万方浩 《昆虫知识》2004,41(4):347-350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 .成虫对烟蚜Myzuspersicae的捕食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 ,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 =1 .1 5 76Nt ( 1 +0 .0 0 3 48Nt) ,χ2 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选择试验表明在烟蚜、烟青虫Helicoverpaassaut(Guenee)卵和 1龄幼虫 3种猎物中 ,七星瓢虫成虫最喜好烟蚜。七星瓢虫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 =2 90 .0 3P-0 .7584,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模型拟合为E =0 .8783 7P-0 .1 0 0 94。文中进一步就烟田中七星瓢虫的保护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龟纹瓢虫成虫对麦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炳旺  邹运算 《昆虫知识》1990,27(5):277-279
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观察表明,龟纹瓢虫对麦蚜的追随关系紧密,其对麦蚜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的Ⅱ型反应。捕食若蚜的圆盘方程为Na=0.9929N/1+0.0127N,捕食成蚜的圆盘方程为Na=1.2243N/1+0.0571N,一昼夜对若蚜和成蚜的捕食量上限分别为78头和22头。  相似文献   

10.
七星瓢虫(鞘翅目:瓢虫科)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性七星瓢虫的触角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 ,鳞状触角分七节 ,分别为雄性 95 0 0 0±81 16 μm而雌性为 972 0 0± 9 5 7μm长。电镜下可观察到七星瓢虫触角有 8种类型的感觉器 (sensillae) ,即 :chaetica(Ch) ,trichoidea(Tr) ,basiconica(Ba) ,campaniformia(Ca) ,ampucellaceous(Am) ,scolopalia(Sc) ,placodea(Pl)和钩状感觉器。Ch在雄性长为 6 2 5 0± 2 89而在雌性为 72 5 0± 5 0 0 μm。Tr在雄性长为 10 75± 1 5 0 μm而在雌性为 14 98± 2 2 5 μm长。Ba在雄雌两性中分别为 5 7± 0 0 2 μm和 0 75± 0 0 6 μm长。Ca为半球状 ,其直径在两性中均在 3 0 μm。Am的直径在雄雌中分别为 1 2和 1 5 μm。Ca为椭圆内陷盘状。Sc在其顶部较阔而在末端尖锐 ,2 5 μm。在雄性触角上观察到一钩状感觉器 ,长 2 1 0 μm ,它表明七星瓢虫在触角上的性别两型性。在雄雌中其感觉器Ch ,Ca ,Am ,Pl的数量上接近。Tr在雄性触角上数量较大而Ba则在雌性触角上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1.
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3变种成虫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触角上分布粗大的毛状感器和短小的锥状感器。毛状感器分布于各个亚节,锥状感器主要密布于鞭节的末节端部。化感器的数量大小中顺序: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异色瓢虫二斑变型和十九斑变种。  相似文献   

12.
七星瓢虫成虫觅食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进忠  王熠  孙淑玲 《昆虫知识》2000,37(4):195-196
本文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捕食麦长管蚜、洋槐蚜和绣线菊蚜的行为 ,发现其觅食行为包括 7个明显动作 ,即搜寻、捕捉、嚼食、梳理、静止、展翅和排泄。  相似文献   

13.
七星瓢虫、大草蛉对桃粉蚜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测定,七星瓢虫成虫、4龄幼虫和大草蛉3龄幼虫对桃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式,两种天敌对桃粉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七星瓢虫基础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七星瓢虫对蚜虫等农林业中的重要害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利用七星瓢虫进行控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正在逐步推广.本文就七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捕食、对农药的反应以及人工饲养等方面进行综述:七星瓢虫幼虫随龄期增长逐渐出现黄斑,温湿度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以成虫越冬,有滞育现象.七星瓢虫捕食性强,捕食对象较多,包括多种蚜虫、木虱、蚧虫、粉...  相似文献   

15.
瓢虫柄腹姬小蜂对茄二十八星瓢虫功能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瓢虫柄腹姬小蜂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瓢虫柄腹姬小蜂对茄二十八星瓢虫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Ⅱ型,以25℃下的搜寻效率最高,其模型为Nα=1.94N/(1 0.39N),在茄枝叶、龙葵枝叶、酸酱枝叶和西红柿枝叶4种叶片上,以茄枝叶、龙葵枝叶上的搜寻效率最高,分别为1.85和1.94。瓢虫柄腹姬小蜂对不同密度的2、3、4龄幼虫的功能反应,以4龄的搜寻效率最高,其次为3龄,最低为2龄,实验中未发现瓢虫柄腹姬小蜂寄生1龄的幼虫。不同处理方法、不同药剂影响瓢虫柄腹姬小蜂对不同寄主密度的功能反应,其中阿维菌素组的搜寻效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苦皮藤索组的搜寻效率稍有降低,而敌敌畏、氯氰菊酯处理组的搜寻效率显著下降,处理时间相对延长。  相似文献   

16.
七星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捕食作用的室内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内测定了七星瓢虫成虫对苹果绣线菊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Holing-Ⅱ型圆盘方程较好地拟合,捕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加大;七星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作用率随着自身密度增加而减小,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干扰,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能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  相似文献   

17.
经过山区林地的抽样调查,确定了七星瓢虫Coccimella septempunctata L.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基本成分的分布是均匀的,个体群内的分布是随机的,个体群较松散,个体群的平均大小是2m~2。  相似文献   

18.
猎物密度对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种间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种群与混合种群饲养,研究了猎物密度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种间竞争影响,并用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对两种瓢虫在猎物相对充足与不足条件下的种间竞争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猎物充足,两种瓢虫的种群增长呈线性增长趋势;猎物不足时,单独饲养时,两种瓢虫的种群增长趋势呈Logistic曲线,混合饲养时异色瓢虫的种群增长呈上升趋势,七星瓢虫趋于下降。在两种瓢虫的种间竞争中,异色瓢虫占相对优势,竞争的结局是二者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平衡局面而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19.
韩宝瑜  陈宗懋 《生态学报》2000,20(3):495-501
采用培养皿,①承接茶蚜自然分泌蜜露;②惧蜜露浓缩后点于培养皿中心。逐头释放瓢虫于分别胃这2类蜜露的培养皿中心进行生物测定,两个试验均证明:①蜜露强烈地吸引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随着蜜露浓度呈梯并地增大,搜寻时间极显著地延长(P〈0.01);②蜜露可激发瓢虫的搜索行为由广域搜索型转换为地域集中搜索型。前0 ̄5s局限在较小范围内不断地转向,即搜索速度小,转动角度大。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 变种最敏感,搜索和  相似文献   

20.
大白菜上七星瓢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种群的空间格局是生物种群的一项重要特征,常常影响物种的空间分布、结构和活动;影响捕食者对被食者的寻找。从而影响了捕食效率。还影响种群密度、死亡率及生殖力的空间关系,影响抽样调查方法、数量及其资料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