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山西省辛安泉泉域大型藻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2003年间,对山西省辛安泉域的藻类植物进行了4次采集,共采得藻类植物标本71号,已鉴定出的大型藻类植物36种,隶属6门, 11科, 18属。其中,以绿藻门的种类最多,有4科8属19种;其次是蓝藻门,有2科5属11种;再次为黄藻门,有2科2属3种;排在最后的是红藻门,硅藻门和轮藻门,分别仅有1科1属1种。群落主要包括4类,即刚毛藻群落(Cladophora community),无隔藻群落(Vaucheria community),水绵-双星藻群落(Spirogyra-Zygnema community)和轮藻群落(Chara community)。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的调查采集,共鉴定出189种(含变种),隶属5门,28科,50属。其中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种类最多,有9科,18属,109种;绿藻门(Chlorophyta)为亚优势门类,有9科,20属,50种;蓝藻门(Cyanophyta)次之,为8科,10属,28种;红藻门(Rhodophyta)和金藻门(Chrysophyta)最少,各为1科,1属,1种。主要群落类型有7种,即颤藻群落、胶须藻群落、念珠藻群落、水树藻群落、桥弯藻群落、丝藻群落和双星藻-转板藻-水绵群落。指示藻类分析显示,目前该地区水体状况良好,基本未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水体为β-中污带,其余部分为寡污带。该地区藻类植物的分布特点表现为高原冷水山溪急流种类典型、高山源头性种类明显但耐污种类较少。对该地区水体和藻类植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娘子关泉域藻类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84~2000年间,对娘子关泉域的藻类植物进行了15次采集,共采得藻类植物标本200余号。经鉴定,有107种,隶属7门,32科,49属。其中,以绿藻门的种类最多,有13科,19属,45种。其次是裸藻门,有2科,7属,26种。排在最后的是轮藻门,有1科,1属,3种。群落主要包括8类,即刚毛藻-红毛菜群落(Cladophora Bangia community),刚毛藻群落(Cladophora community),拖拉藻-轮藻群落(Chara Thorea community),弯枝藻-拖拉藻群落(Composopogon-Thorea community),水绵-双星藻群落(Spirogyra Zygnema community),无隔藻群落(Vaucheria community),串珠藻群落(Batrachospermum community)和泡状饶氏藻群落(Jaoa community)。其中,有的群落类型已趋于消失或消失,许多种类已成为濒危物种,其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藻类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或破坏。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青泥苔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三属丝状绿藻,喜欢生长在水沟及浅水的鱼池中。每当春季转暖,就象毛发一样地铺附池底,以后逐渐悬挂水中,漂浮水面,颜色亦由浅绿转为黄绿。鱼池染生青泥苔,池水日益变瘦,影响鱼苗正常生长。早期夏花鱼种钻进青泥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今生颗石藻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军  靳少非 《生物多样性》2011,19(6):787-797
本文统计了中国近海97种今生颗石藻的记录,分别隶属于4个目,11个科,44个属.其中条结藻属(Syracosphaera)包含物种数最多,达20种.本文记录的中国近海5个今生颗石藻新记录种是:莱卡曲球藻(Cyrtosphaera lecaliae)、戏剧条结藻(Syracosphaera histrica)、突筋科球藻...  相似文献   

6.
甲藻分类历史沿革及中国近海部分甲藻分类地位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藻自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一方面,甲藻的分类地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甲藻分类学的发展.本文简述了国内外甲藻分类研究的历史沿革,主要介绍了几次较大的分类地位的变革.另外,目前中国近海甲藻的分类体系与国际上通用的分类体系还有很多差异,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内甲藻的分类学研究,方便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对国际国内的甲藻分类体系(分别以algaeBASE数据库和《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为代表)进行比较,发现目水平上的分类体系基本相同,但在科、属的划分上有很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点查阅文献,寻根溯源,最终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划分.本文所作的主要调整有:将凯伦藻属(Karenia)、卡罗藻属(Karlodinium)和塔卡藻属(Takay ama)3个属从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中分出,单独成凯伦藻科(Kareniaceae);角藻属(Ceratium)中的大部分海洋种改为新角藻属(Neoceratium);亚历山大藻属(Alexandrium)从屋甲藻科(Goniodomataceae)中分出,归入膝沟藻科(Gonyaulacaceae);取消异沟藻科(Heteraulacus),由屋甲藻科取而代之;成立2个新目,即尖尾藻目(Oxyrrhinales)和梨甲藻目(Pyrocystales).  相似文献   

7.
为对眼裸藻属Euglenaria Karnkowska, Linton&Kwiatowski进行分类学修订,研究以采自中国的12株3种眼裸藻属物种为材料,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眼裸藻属进行系统发育研究,鉴定了3种眼裸藻属物种,分别是尾眼裸藻Euglenaria caudata (Hubner) Karnkowska et Linton、项圈眼裸藻Euglenaria anabaena(Mainx) Karnkowska et Linton和棒形眼裸藻Euglenaria clavata (Skuja) Karnkowska et Linton,提供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数据。基于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以亲缘关系较近的双鞭藻科Eutreptiaceae Hollande物种为外类群,其余的裸藻类分为扁裸藻科Phacaceae Kim, Triemer&Shin和裸藻科Euglenaceae Dujardin物种两大支,眼裸藻属位于裸藻科分支(0.84/-),共包含28株眼裸藻属物种,主要分为3个小分支,每个小支的支持率均高达99%以上,项圈眼裸藻和尾...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南海西沙群岛琛科2井中新世以来的珊瑚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识别出3科4亚科11属,包括石叶藻亚科石叶藻属(Lithophyllum)和蟹手藻属(Amphiroa);宽珊藻亚科似绵藻属(Spongites)、新角石藻属(Neogoniolithon)和石孔藻属(Lithoporella);珊瑚藻亚科让氏藻属(Jania)和珊瑚藻属(Corallina),无节珊瑚藻亚科中叶藻属(Mesophyllum)、奇石藻属(Aethesolithon)和石枝藻属(Lithothamnion);孢石藻亚科孢石藻属(Sporolithon)。并得出以下认识:(1)珊瑚藻类群,指示浅水环境;无节珊瑚藻类群,指示深水环境;宽珊藻类群,指示最浅水环境;石叶藻类群,指示浅水环境。(2)琛科2井自下而上分为7个组合:让氏藻属-珊瑚藻属-石孔藻属组合;奇石藻属组合;中叶藻属-石枝藻属组合;似绵藻属组合;石枝藻属组合;中叶藻属-石叶藻属组合;石孔藻属-石叶藻属组合。(3)878.21 m的珊瑚礁碳酸盐岩心,以309.00-312.00 m为界,分为两个大沉积旋回。第一个沉积旋回珊瑚藻组合经历了具关节的珊瑚藻属-让氏藻属-石孔藻属组合,奇石藻属组合,石枝藻属-中叶藻属组合,似绵藻属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水体由浅加深,到最后又变浅的过程;第二个沉积旋回珊瑚藻组合出现了似绵藻藻属组合,石枝藻组合,中叶藻属-石叶藻属-石孔藻属组合,石叶藻属组合的变化,反映了水体由浅加深再变浅的珊瑚藻组合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9.
拟甲色球藻(Chroococcidiopsis Geitler 1933)在全球分布广泛, 并在极端环境下多有发现, 但目前在中国尚无报道。研究在对太湖水体进行野外调查时观察到了水体中的Chroococcidiopsis, 并分离得到纯培养藻株, 编号为CHAB1690。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为我国新记录属, 本文描述了该属的特征。对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表明: CHAB1690与拟甲色球藻属的模式种温泉拟甲色球藻(Chroococcidiopsis thermalis)基因序列相似度仅为91%, 暂未定种; CHAB1690与欧洲的两株未定种Chroococcidiopsis相似度较高, 并与大多数拟甲色球藻(Chroococcidiopsis)聚集在一起, 但仍有少数藻株聚集在距离较远的另一个类群。比较两个类群中藻株的最低相似率, 结果表明, 基于形态界定的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可能包含多个属。    相似文献   

10.
实验研究了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分离纯化培养出的11株与微鞘藻(Microcoleus)形态接近的丝状蓝藻,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和ITS二级结构相结合的多相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藻株隶属于微鞘藻科(Microcoleaceae)的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束脉藻属(Symplocastrum),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斯坦微鞘藻(Microcoleus steenstrupii)和细长束脉藻(Symplocastrum flechtnerii),另外还有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和类似斯坦微鞘藻的存疑物种。藻丝多少与排列方式、细胞大小与末端细胞形状,以及16S rRNA系统发育位置是确定微鞘藻(Microcoleus)与束脉藻(Symplocastrum)属于不同物种的关键依据, ITS二级结构是区分属内不同物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