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稀有鮈鲫胚后发育和幼鱼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室养条件下稀有 鲫胚后发育与幼鱼生长的特点。稀有 鲫的胚后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共11个时期,在水温24.7—31.8℃的条件下,初孵仔鱼经25—30d即可完成胚后发育。在胚后发育期间,仔鱼、稚鱼及幼鱼呈线性生长,每日增长0.52mm左右。饲养条件对生长和发育均有很大影响。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采于四川省汉源县、灌县及彭县的亲鱼,其后代在生长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稀有Ju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本文报道稀有Ju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敏感性。GCHV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用GCHV人工感染1-6月龄的稀有Ju鲫,在水温22-32℃时能导致稀有Ju鲫出现出血病症状。在水温28℃时,病鱼在1d内死亡,潜伏期为5d,发病高峰期在感染后第6-8d。GCHV能在稀有Ju鲫体内传代,并诱导80%以上的稀有Ju鲫患病死亡。将人工感染GCHV的稀有Ju鲫病鱼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在肠道,脾脏,肾脏等组织  相似文献   

3.
稀有Ju鲫亚慢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一种快速评价有毒化学品对稀有Ju鲫慢性毒性的试验方法。选择〈3d龄的稀有Ju鲫幼鱼开始暴露,试验药物为国际标准参比毒物Cu^+2,Cr^+,Zn^+2和PCP;试验温度 为25±1℃,每天更新试验液一次,试验持续5d。  相似文献   

4.
五种鲤科鱼类的RDPD分析兼论稀有Ju鲫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本文作者采用20个随机引物,对五种鲤科鱼类,即稀有Ju鲫、中华细鲫、麦穗鱼、唐鱼和草鱼的基因组进行了DNA随机扩增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探讨稀有Ju鲫的系统分类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物种中,稀有Ju鲫与中华细鲫和唐鱼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荧光物质浸泡标记稀有鲫和彭泽鲫仔、稚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茜素络合物和盐酸四环素对稀有Ju鲫和彭泽仔,稚鱼进行浸泡标记的方法和效果。茜素络合物在浸泡浓度50-100mg/L,浸泡时间持续6-24h的范围内,对两种鱼都有很好的标记效果;盐酸四环素在浸泡浓度150-25mg/L,浸泡时间12-24hx的范围内,对彭泽鲫有较好的标记效果,但对稀有Ju鲫有极高的死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茜素络合物呈橘红色,盐酸四环素标记区呈金黄色荧光反应。  相似文献   

6.
稀有Ju鲫产卵频次和卵子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室养条件下20尾雌性稀有Ju鲫的产卵频次,成熟卵巢卵径分布及卵子补充过程进行了研究,产卵间隔中卵径分布呈现不同的峰值,卵母细胞成熟是分批的,V期卵巢中MA,RE卵母细胞的数量代表了即将进行的一次产卵的产卵量;卵子补充速度快,成熟卵巢每隔数天可发育成熟一批卵,一级贮备库在12-33d即更新一次,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补充是连续的,对273批Ju产卵进行了统计,每尾鲫鱼平均4.5d产卵一次,平均批产  相似文献   

7.
以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复溶水为试验相,采用96h急性毒性试验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对稀有的鮈鲫毒性。结果显示,高浓度的复溶水对稀有鮈鲫胚胎、仔鱼和幼鱼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更为敏感。随着复溶水浓度的增加,稀有鮈鲫受精卵孵化率降低,仔鱼畸形率增高、成活率降低、生长减慢;对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的NOEC、LOEC和MATC分别为12.5%、25%和17.68%;对幼鱼96h LC50为69.1%。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底泥经晾晒后毒性大幅降低,暗示恢复东湖通江状态并让水位自然涨落,可能有助于缓解污染、恢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稀有ju鲫咽齿个体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有Ju鲫是一种2,4-4船2齿式的小型鲤科鱼类,通过对其胚后发育连续材料的观察,作者认为:1,成体中咽齿的行齿是遗留的早期替换齿;2,成体中排成一行的主行齿实际分属两代齿,其替换过程与幼体中齿的替换无本质上的差别;3,整个咽齿的替换过程可用Edmund的齿序理论和Osborn的假设共同解释。  相似文献   

9.
瓦氏黄颡鱼的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6月,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分数批收集到长江野生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亲本,通过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瓦氏黄颡鱼的胚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黄囊仔鱼、晚期仔鱼和幼鱼3个阶段。初孵仔鱼淡黄色,肌节40对,平均全长5.2mm。水温20~22℃时,孵出后第3d口张开;第7d开始摄食;第9d卵黄吸尽,此时鱼苗平均全长12mm,卵黄囊仔鱼阶段结束。晚期仔鱼阶段的仔鱼,胸鳍、尾鳍、臀鳍、背鳍、腹鳍先后发育,至鳍褶消失时晚期仔鱼阶段结束。经过30d的生长和发育,进入幼鱼阶段;此时平均全长达37mm,其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10.
以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复溶水为试验相,采用96h急性毒性试验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对稀有(鱼句)鲫的毒性.结果显示,高浓度的复溶水对稀有(鱼句)鲫胚胎、仔鱼和幼鱼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更为敏感.随着复溶水浓度的增加,稀有(鱼句)鲫受精卵孵化率降低,仔鱼畸形率增高、成活率降低、生长减慢;对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的NOEC、LOEC和MATC分别为12.5%、25%和17.68%;对幼鱼96h LC50为69.1%.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底泥经晾晒后毒性大幅降低,暗示恢复东湖通江状态并让水位自然涨落,可能有助于缓解污染、恢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稀有Ju鲫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研究稀有Ju鲫的胚胎发育过程以及水温变化对其发育速度的影响,首次报道了鱼类卵壳内,包裹于胚胎外的似膜结构和伴随的胚胎蜕膜现象。  相似文献   

12.
稀有鮈鲫仔鱼的摄食和耐饥饿能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了室养条件下稀有的鮈鲫的摄食和耐饥饿能力。结果表明,仔鱼一般在孵出后1.5d-2d开口摄食,此时卵黄囊容量约从初孵时的0.1降至0.03mm~3以下,在其后1-1.5d卵黄物质消耗殆尽;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变化型式为:开始较低,然后迅速升高,约在卵黄吸尽时达到最高,最高初次摄食率为100%,保持在80%以上的时间为5d;持续饥饿或延迟开始摄食时间对仔鱼的生长、发育、存活有深刻的影响,饥饿仔鱼全长负生长及饥饿体征明显;初孵仔鱼持续饥饿8-10d达不可逆点(PNR),饥饿仔鱼在PNR前1.5d时存活率低于50%,在PNR后2d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开展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和幼鱼发育研究, 系统地描述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七鳃鳗的卵裂为全裂类型, 在(18±1)℃水温下, 受精卵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头凸期、孵出前期以及孵出期, 历时11—12d孵育出仔鱼。初孵仔鱼体重为(0.00032±0.00002) g, 全长为(0.29±0.02) cm。在卵黄囊期内, 仔鱼体重和全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 吻长、眼径、眼鳃间距、口笠长、鳃前长、鳃长、头长、体长、尾长和泄殖孔长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初孵仔鱼经过约15d(卵黄囊期)发育成幼鱼, 幼鱼卵黄囊完全吸收, 消化道贯通, 形成肠道, 开始摄食。在幼鱼期, 经5 个月的培育, 幼鱼体重和全长随月龄的增加而增长, 体色逐渐加深, 5月龄幼鱼的体重和全长分别为(0.07±0.01) g和(3.87±0.32) cm。东北七鳃鳗的早期发育研究为七鳃鳗发育生物学积累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七鳃鳗的人工增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推进七鳃鳗的模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饵料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筛选稀有鲫(Gobiocypris rarus)幼鱼和成鱼阶段最适投喂方式, 实验将出膜5周末(日龄为35 day after hatching)的幼鱼随机分为5个组: A组投喂丰年虫; B组每周前6d (days)投喂丰年虫, 后1d投喂商业化微颗粒S3饲料; C组每周前3.5d投喂丰年虫, 后3.5d投喂饲料; D组每周前1d投喂丰年虫, 后6d投喂饲料; E组一直投喂饲料; 各组均采用饱食投喂策略。每2周统计生长、存活指标, 直至第21周(147 dah), 在17周(119 dah)取材用于观察性腺发育程度。在产卵后统计各组产卵量、孵化率和子代畸形率。结果显示: (1)E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2)从产卵量、孵化率和子代畸形率上看, B组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3)从性腺组织学上看, 不同投喂方法对精巢的成熟度无显著影响, 但投喂过丰年虫的稀有鲫卵巢发育成熟度显著优于E组。研究结果提示:适量加入丰年虫比单一投喂活饵或饲料更有利于稀有鲫的生长和繁殖。建议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 幼鱼和成鱼期的稀有鲫采取丰年虫与饲料投喂频次比值为6﹕1的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5.
线纹尖塘鳢仔、稚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池养条件下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us)的胚后发育进行定期观察,胚后发育大致可分为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和幼成鱼期。观察发现,线纹尖塘鳢的初孵仔鱼个体较小,仅2.875mm,前期仔鱼,包括混合营养仔鱼期,时间短,仅为5d,属较早建立起外源性营养摄食机制的鱼类;器官发育主要在后期仔鱼阶段完成;鳞的出现和鳞被形成在稚鱼发育阶段完成;在池塘自然水温26~30℃条件下,从初孵仔鱼到稚鱼发育期完成历时43~44d。  相似文献   

16.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758-765
初步观察千年笛鲷早期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 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4种视蛋白基因在早期发育中的表达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观察到千年笛鲷卵为圆球形, 属浮性卵, 中心有一明显的油球。在水温(24.50.5)℃的条件下, 千年笛鲷胚胎发育共经历6个发育阶段18个时期, 从受精卵到孵化一共经历24h。仔鱼经历1215d发育为稚鱼, 30d35d发育为幼鱼。同时对7个胚胎发育时期和2个仔鱼发育时期4种视蛋白(LWS、SWS1、SWS2、RH)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在下包1/2、胚孔封闭、视囊这3个时期有显著性表达(P0.05), 尤其在胚孔封闭时期, 表达量达到最高。其余时期4种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但在2个仔鱼时期表达量比孵化期略有增加。结果表明千年笛鲷4种视蛋白基因在早期表达过程中与神经胚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特点, 采用人工催产的方式获得受精卵, 观察分析了拟赤梢鱼胚胎发育和仔稚发育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 拟赤梢鱼成熟卵粒为黄色圆球形, 平均卵径为(1.77±0.20) mm, 遇水具微黏性; 在水温23℃条件下, 胚胎发育经历合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期7个阶段26个时期, 共历时47h 55min完成孵化过程。初孵仔鱼在(23±1)℃水温条件下, 经历卵黄囊期仔鱼(0—7d)、晚期仔鱼(8—26d)和稚鱼期(27—31d), 进入幼鱼期; 卵黄囊期仔鱼游泳能力差, 随着卵黄囊逐渐消耗, 体表色素斑、胸鳍和尾鳍等逐渐形成, 消化道贯通, 鳔充气; 晚期仔鱼卵黄囊完全消失, 仔鱼游泳能力增强, 开口摄食, 腹鳍形成, 皮肤透明; 稚鱼期鳞片形成并覆盖全身, 鱼体形态已逐渐与成鱼无异。拟赤梢鱼仔稚鱼阶段全长生长特性公式为TL=0.0125x2+0.3579x+6.2058 (R2=0.9953), 出膜15d内, 仔鱼生长速度缓慢, 全长日生长率仅为(0.38±0.02) mm/d, 15d后, 仔鱼生长速度变快, 全长日生长率可达(1.24±0.09) mm/d。研究初步阐明了拟赤梢鱼的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的时序特征, 为拟赤梢鱼的苗种规模化繁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微塑料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关于微塑料本身所造成毒性效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稀有■鲫Gobiocypris rarus初孵仔鱼为受试对象,研究了不同粒径(0.1μm、1μm、10μm)、不同浓度(0.055μg·L~(-1)、0.55μg·L~(-1)、5.5μg·L~(-1)、55μg·L~(-1)、550μg·L~(-1))的聚苯乙烯(PS)微塑料对稀有■鲫仔鱼存活、生长的影响以及微塑料在仔鱼体内的累积和清除情况。暴露7 d后,各暴露组仔鱼的存活率和全长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暴露组仔鱼的鳃、消化道内均发现荧光微塑料,荧光强度随微塑料浓度增高而增强;经过7 d净化后,仔鱼体内PS微塑料均显著减少(P0.05)。本研究表明,环境浓度水平的PS微塑料虽可在稀有■鲫体内积累,但清除速度也较快,在个体可观察水平上未见明显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9.
野生和近交稀有Ju鲫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RAPD技术对稀有Ju鲫近交10代及3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差异进行了研究。无论从多态位点的比例,个体间的共带率还是多样性指数来看,近交10代的遗传多样性极低。在226个RAPD位点中,野生群体有近半数的位点是多态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0.2911-0.3235间,表明自群本保持了较丰富遗传多样性。近交10代与野生群体间遗传差异十分明显。野生群体间在11-19个位点上的表型频率存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稀有逗鲫(Gobiocypris rarus)仔稚鱼期合适的饵料, 将初孵仔鱼随机分为3个组: 活饵组、饲料组、转食组, 每组3个平行, 均从3 dah(day after hatching)开始投喂相应饵料, 在10、15、20、25、30、35 dah时统计生长指标和存活率, 并进行35 dah仔稚鱼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性研究。结果显示: (1)35 dah时, 活饵组存活率最高; (2)从15 dah开始, 活饵组表现出最好的生长性能, 并维持这种趋势; (3)活饵组的消化道各部肌层厚度、黏液细胞数目均最高, 提示该组仔稚鱼消化道发育状态较好, 并具有较优的消化吸收能力; (4)转食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活饵组和饲料组。研究结果提示: 相对于饲料和转食, 一直投喂活饵更有利于稀有逗鲫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建议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 对仔稚鱼期的稀有逗鲫采取活饵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