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年9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进行蝗虫调查时,采到一种长翅凸额蝗(Traulia aurora Willemse),为我国的新纪录.现报导如下: 雌性:体黑褐色,触角黑色,基部数节淡色,端部二节淡黄色,复眼深褐色。颜面及口器黑褐色,下颚须及下唇须淡黄色。头部背面具黑色宽纵带,两侧具淡黄色宽纵条,复眼后具宽的黑色眼后带,复眼下颊部淡黄色。前胸背板背中央具黑色宽纵带,黑带两侧为宽的淡  相似文献   

2.
宋慧英 《昆虫学报》1955,(4):475-478
一.方法 稻蝗的视觉器官有两个复眼,位于头的两侧近触角处。两个侧单眼,位于复眼与触角之间;一个中央单眼,位于颜面隆起中之纵  相似文献   

3.
胸纹粗腿豆象Caryedon lineatonota Arora(图1) 雄虫:体长4.6—4.8毫米,宽2.3—2.5毫米.触角第五至十节锯齿状,除第三至四节端部边缘黄褐色外皆为黑色;头黑色,两复眼间呈网状结构,疏被金黄色毛;额中脊明显,与唇基相连;复眼大而突出,在触角着生处稍呈凹缘。前胸背板被全黄色毛,亚圆锥形,后缘中央稍向后突出,侧角尖;表皮底色黄褐,中央有一条黑色纵纹,中纵纹每侧还有2—3条黑色纵纹。小盾片密被淡黄色毛,略呈三角形。  相似文献   

4.
74年冬赴海南岛考察时,蒙热带作物学院钱庭玉同志赠送被捻翅虫寄生的杧果叶蝉标本三件,并谓其寄生率达20%。那大宝岛新村所种植的杧果园内叶蝉相当多,当时我们也采了不少。并捡查有三个被寄生。 经解剖研究,即印度栉蝙Halictophagus indicus Bohart,为我国新记录种。此种在印度亦寄生于杧果叶蝉(Idiocerus niveosparsus,I.atkinsoni及I.clypealis),T.V.Subramaniam曾当作“Pyrilloxenos compactus Pierce”加以报导,后经R.Bohart鉴定为上述新种。海南的标本为:叶蝉♀第6腹节腹面左侧.1♀蝙,1973-Ⅸ-  相似文献   

5.
本文三种成虫的形态均见于国内发表过的杂志上,稚虫未曾报道过,现描述如下: 1.南京宽基蜉Chorterpus nanjingensis You et al. 身体一般为深黄褐色,雄体长5—5.5mm,雌体长5.5—6mm,头部棕褐色,有黑斑。雄性上复眼棕红色,下复眼黑色,两眼的距离较近,单眼3个,中单眼较小,两侧单眼的黑色基部约占全单眼的1/3,中单眼的黑色基部约占全单眼的1/4。雌性复眼黑色,两眼的距离为复眼直径的三倍多。触角灰黄色,约为头部长度的二倍(图1)。  相似文献   

6.
韩运发  胡效刚 《昆虫学报》1991,34(3):337-340
本文记述了横断山管蓟马科的二个新种。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棕角无翅管蓟马 Apterygothrips brunneicornus Han 新种(图1:A—F) 雌虫(缺翅型):体小而细长,长约1.7mm。全体黑棕色,仅触角节Ⅲ最基部及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黄棕色。所有体鬃端部尖锐。 头长179μm(量度单位下同),复眼后宽128。复眼较小,单眼缺。单眼鬃很短,复眼后鬃长41,距眼13。触角8节,各节长(宽):Ⅰ.31(33),Ⅱ.45(29),Ⅲ.38(26),Ⅳ.  相似文献   

7.
在协助周尧教授整理西北农学院收藏的蜡蝉标本中,发现颖蜡蝉科Achilidae 2新记录种,报导如下:马颖蜡蝉Magadha,flavisigna Distant,1906,中国新记录 成虫体长5毫米,翅展16毫米,头、胸部赭色,头窄于前胸背板;头顶短,其长与宽约相等,后缘呈弧形凹入,侧缘脊状,中域凹陷,上有一条不伸达前缘的中脊;额近长梯形,长为宽的二倍,有一条中脊,其两侧凹陷,侧缘脊状,额的基部有一条深褐色的宽横带;唇基有纵脊三条,基部色稍深;喙细长,伸达后足基节;复眼圆形,深褐色;触角短粗,赭色;侧单眼红褐色。前胸背板前缘呈圆角状突出,后缘凹入为钝角状,有三条纵脊;中胸背板也有三条纵脊,于中后域有一黑褐色的大斑,此斑的前缘平截形,侧后缘模糊,略超过侧脊,腹部栗色,前翅长,外缘圆形,后缘近爪片处有向内的小凹陷,斑基部的2/3全为纵脉,近外缘处有一列横脉,前翅色泽为灰褐色,略透明,翅脉色淡,外缘色较深,正个斑面上散布有多个深浅不一的小褐斑,翅脉上也有多个暗色小斑点;后翅比前翅宽,灰褐色,足赭色,后足胫节外侧无刺,其基跗节长, 分布:四川,印度。  相似文献   

8.
陈一心 《昆虫学报》1990,33(3):360-361
本文记述镶夜蛾属Trichosea Grote一新种及一中国新纪录。 张镶夜娥Trichosea zhangi新种 翅展38—43mm,头部乳黄色,下唇须第1、2节外侧大部黑色,复眼外后方黑色,雄蛾触角线形,触角干黑色,两侧饰有淡黄色鳞片,复眼表面有纤毛:胸部乳黄色,翅基片基部及中部有黑斑,后胸有一V形黑纹及二黑斑,足黄白色,胫节与跗节各有黑斑,中足跗节大部分呈黑褐色;腹部淡黄色,背面有一列黑色毛簇,腹两侧各有一列黑斑:前翅乳黄色,基钱双线黑色,自前缘至亚中褶,外一线间断,内线双线黑色,内一线间断为4个黑长点,外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蚱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理广东省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的蚱科Tetrigidae标本时,发现有二新种及国内新纪录,现报导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海南盔蚱Deltonotus hainanensis,新种 雌性:体小型。颜面垂直,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部分较宽,侧面观略突出。头顶不突出,无中、侧隆线;头顶的宽度约为一个复眼宽度的1.5倍。触角丝状,细,着生在复眼下缘之间。复眼近圆形,突出。侧单眼位于复眼近中部。前胸背板呈尖锐的屋脊形,  相似文献   

10.
在整理蟋蟀总科的标本中,发现金蛣蛉科Eneopteridae两新记录属和两新记录种。现报导如下: 伪鸣蛣蛉属Pseuditara Chopard,1969,中国新记录 头小,头顶前倾,额突约与触角柄节等宽。足很短,前胫节基部外侧有一小圆形听器,内侧一大卵圆形听器,后胫节背方有刺3对,基部具齿。雌雄翅脉相似,雄肛上板形状特殊(图1),雌产卵管约与后腿节等长。伪鸣蛣蛉Pseuditara lineaticeps Chopard,1969,中国新记录种 中等大,茶褐色。头深褐色有光泽,后头区有四条淡色纵纹,颜面短,复眼稍凸出,侧单眼大,黄色,中单眼很小,触角淡褐色,下颚须短小,第四节短于第三节,第五节端部膨大。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两倍,前方略狭,前  相似文献   

11.
槲柞瘿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槲柞瘿蜂Cynips mukaigawae Muk.属于膜翅目瘿蜂科(Cynipidae),是多种柞树害虫中分布广、危害重的种类之一。笔者于1959、1960两年在沈阳东陵,1962年在凤城四台子,对此虫作了初步研究,现把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 一、形态概述 (一)成虫 全体呈棕褐色或深褐色,体长4.5—4.8毫米,翅民展11.0—12.0毫米。 头部:褐色略有微毛,呈半圆形,顶部尖斜,单眼靠近后头。头幅较胸幅稍狭,头的后绿密被白色纤毛。复眼小,深褐或黑色,长圆形。两复眼距离约等于复眼横幅长的2倍,颊突出于复眼之外。触角黑褐乃至黑色,每节端部稍淡,系状,由14节组成。第1节粗长,第2节甚小,第3节约与第1节等长(为第2节的2.5  相似文献   

12.
北京蝽茧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优茧蜂亚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金言 《昆虫学报》1985,(2):229-230
蝽茧蜂属Aridelus Marshall在我国已知有七种,分别产于山西、吉林、福建、陕西、台湾等省。本文报道采自北京市上房山的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小蝽茧蜂 Aridelus miccus新种 ♀:体长约3毫米;前翅长2.0毫米。头部背宽为长的2.1倍;无后头脊;具细小刻点;头顶几平滑,单眼后有横皱褶;后颊凸;单复眼均小;单眼略呈钝三角形排列;后单眼间距为单复眼间距的6/17;额在两复眼内侧上方有斜皱褶;两触角间具纵皱褶,有一细中纵脊;脸宽大于长(5:4);幕骨陷至复眼间距与两幕骨陷间距之比为1:3;颊在近上颚基部处  相似文献   

13.
张为党  王志祥 《昆虫知识》1994,31(6):325-327
土大蚊Nephrotomasp·是鲁西北地区首先发现的一种地下害虫,主要危害粮食作物等。自1981年始,先后在聊城地区高唐县、冠县和聊城市相继发现,其危害日趋严重。我所于1985~1992年对其进行了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形态特征成虫:体黄褐色。体长:雌虫19~22mm,雄虫14~18mm。头小,复眼发达黑色,额前上方有1个菱形黑褐斑。上唇基基短,中部有1黑褐色突起,上生鬃毛,下唇发达,呈两瓣状。下额须4节,第4节长,相当前3节之和。触角丝状,互5节。胸部发达,背面隆起,有川1”字形黑斑,中胸背板的盾前为呈“V”形。翅狭…  相似文献   

14.
韩运发 《昆虫学报》1990,33(3):333-335
1982—84年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对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察,发 现带蓟马属(Taeniothrips)一新种。其标本系韩寅恒同志在考察中采得。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小腺带蓟马Taeniothrips glanduculus新种(图1—4) 雄虫:体长约1.3mm。体棕色,常腹部较淡;触角棕色,但节Ⅲ或基部大半黄色。前翅暗黄,基部或包括中部色淡;前足胫节,中、后足胫节基部及各足跗节黄色。 头长153μ(量度单位下同),宽:复眼后163;后缘173。复眼突出或略突出,两颊拱或略拱。单眼间鬃长72,位于后单眼内侧或前缘线以前。触角8节,各节长(宽):节  相似文献   

15.
黑中齿瓢虫——中国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种系Crotch1874年首次发现于苏联西伯利亚,Sasaji 1971年记载日本有分布。1985年7—8月内蒙呼红花尔基林业局韩铁国同志在林场调查时,采得雌虫一头。经鉴定系此种,在我国是首次纪录,现将其特征记述如下: 体大型,体长7.5毫米,宽5.6毫米, 卵图形,背面圆鼓。头及复眼黑色,触角、口器及复眼内凹褐色或黑褐色。前胸背板黑色,两侧具一宽而长的黄斑,前缘具一甚细的黄褐色边,侧缘后半的窄隆边呈黑色。小盾片黑色。鞘翅亦黑色,具浅黄褐色斑纹。每鞘翅各具一卵圆形班,位在小盾片两侧,其前缘紧接鞘翅基缘,另有四条纵斑;内纵斑较窄,位在鞘缝外侧,自全鞘翅长的前1/12处开始直延伸达翅端;中间的纵斑最宽,起始处同前翅,但至翅中部斜向内并于翅全长的2/3处与前一  相似文献   

16.
1982年在协助周尧教授整理西北农学院所藏蜡蝉总科标本中.发现小头蜡蝉科(Achelidae)的一新纪录种广小头蜡蝉 Catonidia sobrina Uhler 1896,现报导如下: 成虫体长(连翅端)10毫米左右。体黄褐色.有油状光泽;头顶宽为长的二倍,前缘略突出,后缘略凹人,中域凹陷.边缘脊状.中脊一条,分头顶为二个四角形区:额细长.前缘平截状,后缘凹入.侧缘强脊状;唇基长三角形.中脊一条.侧缘脊状;喙细长.伸达后足基节外;复眼黑褐色,近圆形;触角淡褐色.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危害杧果嫩叶的瘿蚊首先由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发现。危害杧果的瘿蚊据Barnes(1948)记载已有9个属9个种。Felt(1911)发表1个新属1个新种Erosomyiamangiferae,Grover&Prasad(1966)发表危害杧果花的一种瘿蚊Erosomyia indica。我国广西南宁发现危害杧果嫩叶的瘿蚊正是Erosomyia这一属。本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79—1980年在广西进行蝗虫生态区系调查,在所获标本鉴定中发现有我国蝗虫的新纪录属和种,兹报导如下:绿芙蝗属Chlorophlaeoba Ramme 1941,中国新纪录。 体中等大小,细长,触角较长,超过后足股节的基部,基部之半呈剑状,其余各节为丝状。头部几与前胸背板等长,颜面侧观向后倾斜,颜面隆起明显,全长具纵沟,较狭,上部近平行,下段至唇基处较宽地分开。颜面具粗刻点和不规则的细隆线,颜面侧隆线明显,略弯曲。中央单眼不明显。头顶侧观向上翘,其长约与复眼等长,侧缘平行,中央具不明显的细纵隆线。自复眼的前缘到头顶顶端的距离约为复眼之间距离的1.5倍.缺头侧窝。复眼卵形。前胸背板前缘平直,后缘圆弧形,具有微小的凹口,中隆线和侧隆线均明显且平行,具三条横沟,前横沟较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云南省蝗虫三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标本室。 1、短翅橄蝗Tagasta brachyptera,新种(图1—3,9—10) 雄性:头顶等边三角形,其长略长于眼间距,两侧缘之长等于在复眼前之宽度,顶端为锐角。头顶及后头具中隆线。颜面隆起较低,上端狭,下端略宽;中央具凹沟,近唇基处凹沟不明显。复眼近似圆形;复眼后方具一列形状不规侧、大小不一的白色颗粒。触角丝状,其长超过前胸背板颇多,18—19节。前胸背板前缘宽弧形,中央微凹,后缘圆弧  相似文献   

20.
云南、贵州蝗虫的新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整理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保存的蝗虫标本中,发现有斑腿蝗科(Catantopidae)蝗虫三个新种,现报道如下。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量度单位均为毫米。 贡山拟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gunshanensis新种 雌虫 体中小型,粗壮。颜面倾斜,与头顶形成锐角,颜面隆起宽平,侧缘近平行,在触角窝以上收缩。头顶宽短,眼间距为触角间颜面隆起宽的4倍;颜面侧隆线直。复眼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