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形属吸虫,主要寄生于鱼类及两栖类的膀胱中。自Braun(1899)建立叶形属(Phyllodistomum)以来,讫今该属(包括四个亚属)已记载九十余种。国内首先由杜氏(1930)在成都淡水虾中发现,现在已增至十七种之多。作者最近在整理江西鱼类叶形科寄生吸虫时,发现该属尚有一种未曾记载,现记述如后。标本用70%乙醇固定,硼砂洋红染色,加拿大树胶封藏。测量单位以mm表示。模式标本存放于江西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模标本存于江西畜牧水产学校。  相似文献   

2.
十五种叶形吸虫的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英  郎所 《动物学报》1992,38(1):17-22
本文对中国15种叶形吸虫成虫的12项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运用8种不同的聚类方法所得到的谱系分枝图基本一致,即15种叶形吸虫明显地可分为两大亚群,它们分别与Phyllodistomum和Catoptroides亚属相对应。主成分分析所得到的坐标定位图则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并且显示了在叶形属吸虫中,成虫体形因素、卵黄腺类型及生殖腺相互位置等特征是该属吸虫的主要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3.
1984年11月,重庆动物园从云南省某边区进口4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12月下旬开始粪便检查寄生虫,均发现有同一种前后盘吸虫的虫卵。经自然排虫和药物驱虫,获得一种前后盘吸虫的成虫,经鉴定隶于枝睾科(Cladorchidae Soutwell et Kirshner,1937)芬德亚科(Pfenderiinae Fukui,1929)芬德属(Pfenderius Stiles et Goldberger,1910),确认为一新种,命名为象芬德吸虫(Pfenderius elephse sp.nov.)。新种描述Pfenderius elephse Wu et Zhang,sp.nov.模式标本:正模1,副模21,保存于四川省养猪研究所。虫体乳白色,后端为红色。虫体短粗,卵圆形…  相似文献   

4.
报道几种寄生于蛙及蟾蜍的复殖吸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 两栖类动物,特别是无尾两栖类,由于能适应陆地和水域的不同生存条件,加以生活环境的多变,使其感染寄生虫可能性的幅度亦相应扩大。国外从事研究两栖类寄生虫,尤其是吸虫类的学者甚多。过去国内对两栖类的复殖吸虫研究不多,仅有熊大仕(1934)、吴光(1937)、李来荣(1937、1938)、金大雄(1940、1941)、陈心陶(1944、1948)、江静波(1951)、唐崇惕等(1959)、森川义金(1938)、小黑善雄(1940)、Yamaguti et Mitunaga(1943)及Wallace(1936)等曾有过报道,共记载有吸虫29种,包括5个未定名种,分隶于8科、14属。 1963年3—4月间,解剖金线蛙Rana plancyi Lataste 49只(产自济南)、黑龙江林蛙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原牛羊双腔吸虫病病原生物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文报道在青海高原对牛羊双腔吸虫病病原生物学初步调查的结果。从29个流行地区绵羊收集的标本检查结果,发现有四种双腔吸虫,它们是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矛形双腔吸虫(D.lanceatum)、客双腔吸虫(D.hospes)和枝双腔吸虫(D.dendriticum)。从三个流行区检查Helicella candacharica及Cathaica przewalskii二种陆地蜗牛,查到四种双腔吸虫成熟尾蚴,它们是中华双腔吸虫、矛形双腔吸虫及二种未定名的双腔吸虫尾蚴,此二种尾蚴是何种双腔吸虫尾蚴,尚待进一步研究。检查流行区中7种蚂蚁是于9月份从乐都的Formica gagates查到双腔吸虫囊蚴,其形态与中华双腔吸虫囊蚴十分相像。  相似文献   

6.
贵阳蛇颈科(Gorgoderidae)吸虫三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者在贵阳的蛙及鳝鱼的膀胱中采获Gorgoderidae科的三种吸虫,分隶于三个属,经鉴订均为新种。 1.Gorgodera(Extremodera)unexpecta sp.nov.采自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其特征在于: 体表无棘或小疣突,仅在体前部具鳞片状突,腹吸盘距口吸盘甚近,睾丸分叶不明显及卵巢大于睾丸。 2.Phyllodistomum(Catoptroides)serrispatula sp.nov.采自鳝鱼Flutaalba。其鉴别要点为:体匙形;口吸盘大于腹吸盘,体后部两侧绿各具约15—18个锯齿状突。 3.Gorgoderina(Neogorgoderina)zigzagorchis sp.nov.得自棘腹蛙Ranaboulengeri。其与本属中其他种类的鉴别要点在于:卵黄腺紧实,仅表浅的分为数叶,距腹吸盘甚近;具较大的长形睾丸,弯曲作“Z”字形。 著者认为在Gorgoderina属中当从Pereira及Cuocolo(1940)的方法依卵黄腺的分叶情形分为Gorgoderina及Neogorgoderina二亚属,较之(1953)按卵黄腺与腹吸盘的距离分亚属更为妥善。  相似文献   

7.
鴞形类吸虫(Strigeids)属吸虫纲,复殖目,前口亚目。本类吸虫可分为前体与后体二部,前体为附着器官,具有口腹吸盘和黏器(adhesive organ);后体包含雌雄生殖器官,阴袋付缺,生殖腔开口于末端或亚末端。成虫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及爬行动物的肠道内。就文献记载,已发现的虫种,达300种以上,分属于五个科。在国内报告者有:Faust(1929)、陈心陶(1934)、唐仲璋(1936)、吴光(1937)氏等先后报告的咽口属(Pharyngos-  相似文献   

8.
根据邬捷等(1980)资料,我国的巨盘吸虫共有三种。其中除个别发现于陕西外,大部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即1.扩展巨盘吸虫(广东、陕西);2.泰国巨盘吸虫(广东、云南);3.台湾巨盘吸虫(台湾、福建、浙江)。该资料进一步证实,云南水牛、黄牛的胆管内有扩展巨盘吸虫Gigantocotyle explanatun和泰国巨盘吸虫G.siamense混合感染。感染率水牛为41.4%,黄牛为40%。 近年来,云南金平县以及玉溪县个别公社的水牛发现一种慢性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夏、秋季。其主要症状为腹泻,病牛逐渐消瘦,衰弱,高度贫血。病至后期,部份病牛常卧地不起,终因衰竭而死亡。死后尸检,常于肝脏、胆管内发现成千上万的同盘类吸虫,有的进入十二指肠内。1976年9月作者将金平县所采得的虫体标本进行鉴定,认  相似文献   

9.
1979年8月20日,作者到河北省白洋淀采集标本,在10只金线蛙小肠内发现25只吸虫。经鉴定,认为是属于似巨颈科Macroderoididae McMullen 1937,单宫亚科Haplome-trinne Pratt 1902,累智属Rauschiella Babero 1951一新种。  相似文献   

10.
1975年我们在嘉兴解剖湖羊(Hu-Yang)10头,在瘤胃中发现了一种小型的菲策属Fischoederius Stiles et Goldberger,1910)吸虫,压片染色后进行鉴定,其形态与以往报导的各种菲策吸虫有明显的区别,定为新种。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11.
鴞形类吸虫(Strigeids)广泛存在于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日本、菲律宾和印度等地,见于文献报告者,为数甚多。本类吸虫于1958年以前在我国发现者,计有四属五种,如吴光(1937)、顾昌栋(1956)、陈心陶(1956)等报告Strigeidae科、Strigeinae亚科的杯尾属(Cotylurus Szidat,1928)、异幻属(Apatemon Szidat,1928)和缺咽属(ApharyngostrigeaCiurea,1927);以及吴青藜等(1956)报告的Diplostomatidae科Alariinae亚科的重翼属  相似文献   

12.
列叶吸虫属的印度列叶吸虫(Ogmocotyle indica)及麅列叶吸虫(O.pygargi)均先后在中国发现。1965年5月安徽省佛子岭养獐场解剖一头死麝(Moschus moschiferus L.),在其小肠中发现许多吸虫,在送来的31个标本中,随意取出 13个进行染色鉴定,全系鹿列叶吸虫(Ogmocotyle sikae Yamaguti)。 鹿列叶吸虫的主要鉴别特征是:体表无刺、睾丸长囊状或腊肠形,卵巢分为四个小叶,位于虫体之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岸线很长,沿海鱼类丰富。寄生于鱼体的半尾亚目Hemiuroidea吸虫是一大类群,也是我国海鱼主要寄生吸虫之一。Yamaguti(1971)记载本亚目,共有8科,26亚科,97属,其中大部分是鱼类寄生虫,少数寄生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国内有关本类吸虫的研究报道有曾省(1953),许鹏如(1954),叶英等(1955),郎所(1963),顾昌栋等(1964、  相似文献   

14.
1953年8月10日于西藏从一种鼠兔(Ochotona sp.)的洞穴内检获蚤类标本一批共86个,其中有83个为角叶蚤属(Ceratophyllus Curtis,1832)一新种。根据其最初采集地名而命名为曲扎角叶蚤(Ceratophyllus chutsaensis sp.nov.)现将其形态记述于下:  相似文献   

15.
作者最近将自1975年以来在江西各地所采集的14种两栖类动物中的重盘科Diplodiscidao Skrjabin,1949重盘属Diplodicus Diesing,1836吸虫进行了分类鉴定,确定了重盘吸虫9种(表2),其中一种为新种,现记述如下。测量单位为mm,模式标本(正模1,副模12)保存在江西省科学院。  相似文献   

16.
1940年2月,著者曾检查一只青鼬(Martes flavigula),在小肠中发现许多小型吸虫,以后大部分标本遗失,仅有少数已制片的和一个连续切片标本得以保存,经鉴定认为是一新种,订名为亚洲阔体吸虫(Euryhelmis asiaticus,sp.nov.)。现就五个较好的标本将其形态特征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整理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吸虫标本的过程中,检得有Petasiger(Petasiger)亚属标本三种,认为均系该属的新种。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均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现分别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杯叶科是食鱼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寄生的吸虫。本文修订了以往在福建报道的虫种,叙述了一个新属三个新种,取消了前此所定的一个属及种[Tangiella parovipara(Faust and Tang,1938)],认为是存疑的种。本文还报道了盖前冠吸虫 Prosostephanus Tubangu,1922的终末宿主河獭,从而作者(Tang,1941)完成了其生活史的研究。本文比较了从河獭所得的标本与从描、犬所获标本各器官的测量数据,发现由最佳的终末宿住所得标本,其个体及各器官和卵子的测量数据均较大。  相似文献   

19.
1987年,我们在四川省若尔盖,从一只死亡的野生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小肠内检获吸虫标本71条,经鉴定为乌鸦棘口吸虫(Echinostoma corvi Yamaguti,1935)。乌鸦棘口吸虫,首次报道于日本的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 Linne),1955年又从苏联的大嘴乌鸦(Corvus levaillantii Lesson)体内检获。我们从黑颈鹤采到的标本,除虫体较大(模式标本体长10.00—11.40mm,体宽1.62mm;我们标本体长13.00—15.20mm,体宽2.00—2.80mm),以致各部度量数据也相应增大外,其他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相符,见图1—3。乌鸦棘口吸虫在我国黑颈鹤内的发现@简世才$陕西…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收集的寄生虫标本中,曾采到环肠科(Cyclocoelidae)吸虫,经鉴定,其中双囊环肠吸虫Cyclocoelum(Pseudhyptiasmus)bivesiculatum Prudhoe,1944为我国的新纪录。 宿主:红尾斑鸫Turdus naumarmi eunomus Temminck,1820;寄生部位:腹腔;采集日期:1964年5月11日;采集地点:山西太原。 共采到103只,经10个标本的测量,其一般量度均较Prudhoe记载为小(可能与标本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