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中,实验人员的管理是实验室安全运转的关键,可保证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准确执行,减少安全隐患.我们总结了数年来管理BSL-3实验室的经验和教训,对人员管理有关问题提出想法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要求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应可以在原位对排风高效空气(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BSL-3实验室核心区排风HEPA过滤器是保证实验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不外泄的最后防线,为了保障环境安全,需在原位实现HEPA过滤器的消毒.本研究设计并制作了循环消毒样机,与排风HEPA过滤器排风箱体的消毒接口连接,利用循环气流带动甲醛蒸汽循环实现原位消毒.结果显示,室温条件下甲醛蒸汽浓度16 mg/L,相对湿度70%,持续熏蒸循环穿透运行12 h,布置于HEPA过滤器排风箱体内用于指示消毒效果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耻垢分枝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及嗜热脂肪芽胞杆菌均被完全杀灭,从设备及方法学两方面实现了排风HEPA过滤器的原位消毒.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多个机构已建立了BSL-3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能够满足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医学病毒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ABSL-3)可分为小动物实验室和中(大)动物实验室.小动物实验室主要开展小鼠、大鼠、仓鼠等啮齿类动物的感染性实验活动;中(大)动物实验室主要开展小型猪、猴等实验.动物三级实验室特别是开展中(大)动物实验的高等级实验室,其实验室布局,设备设施,管理体系及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从使用者的角度,通过所在机构医学病毒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ABSL-3)的建设与实践,对于筹备和建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应对,进行了提炼和归纳,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建设和使用医学病毒学高致病性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已有两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和五十多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完成建造并通过实验室认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是确保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本文探讨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区别于其他体系实验室(如ISO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与ISO 15189医学实验室)的若干个特征性管理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潜在污染的周期性评估、失活验证实验、分子诊断实验的无生物风险的阳性对照、微生物的不同封闭措施及生物安全文化。潜在污染的周期性评估与失活验证实验是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强制性措施。分子诊断实验的无生物风险的阳性对照与微生物的不同封闭措施应用于微生物实验(尤其是病毒学实验)从而降低暴露风险。生物安全文化应全面施行,以预防生物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6.
血站实验室每天要检测大量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而血液样本都具有潜在的生物危害,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最新研究表明,血站检验人员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极易通过采血针刺伤、试管划伤、血液或粘膜污染等途径感染病毒[1]。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与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所谓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伤害。为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献血者的安全,血站必须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室,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管理的同时还要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2]。本文就血站实验室生物安全及防护措施在人员培训、关键物料、环境和制度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婉莹;吴宗震;左锟澜;相强宇;刘洁;陈晓雅;张璐;刘欢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25,(Z1):164-175
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安全相关研究的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平台。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系统回顾并分析了中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总体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梳理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建设与发展,重点强调了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中的关键作用。此外,还探讨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的建设历程,通过研究中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明确其对国家安全、传染病防控等领域的重要性,为促进中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因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工作人员需在特殊工作环境中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进行操作,其心理健康状态可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本研究以工作满意度作为早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指标,对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湖北5个省市6家BSL-3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工作满意度与职业紧张程度的关联。调查结果显示,BSL-3实验室人员的工作满意率为32.2%。职业紧张程度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工作要求-自主(JDC)模式中"社会支持"是提高工作满意度的因素,高社会支持组比数比(OR)值为4.60(95%CI为1.25~16.97)。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式中"内在投入"是降低工作满意度的因素,高内在投入组OR值为0.03(95%CI为0.00~0.28)。分析结果提示,可通过加强"社会支持"和解除过度"内在投入"等措施,降低BSL-3实验室人员的职业紧张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性学科,实验教学是实验诊断学重要的环节之一,医学实验室是医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保障医学生的人身安全,提升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生物安全培训至关重要。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设置生物暴露现场,带教老师负责教学组织的实施,学生角色扮演,针对生物安全的培训展开探讨,并在教学后进行总结与评估,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判别能力,有利于医学生对于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的提高,为今后临床工作做好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医务处在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模式和作用。方法 建立以考核准入为基础的三级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模式,结合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作用,完善硬件建设、加强日常监管、定期组织培训讲座、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应急流程等其他管理措施。结果 以考核准入为基础的三级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在实践中运行良好,起到了保障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作用。结论 医务处等医政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并运行合理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模式, 可以有效监督规范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 防止和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主要实验材料是病原微生物,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本课程区别于其它实验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条件限制,我校以前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只能安排在不具备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的普通实验室中进行,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使一部分内容不能正常进行,使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为解决这一矛盾,本研究通过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实验室硬件条件升级改造以及对课程内容涉及的菌(毒)种及其配套软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具有北京大学医学特色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体系,保证了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规条例的落实及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其中的实验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50%。由于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求,限制了一些临床常见致病菌种鉴定的教学内容。为保证微生物鉴定菌种的临床实战性,同时又降低学生实验室感染的风险,在肠杆菌科的实验教学中,我们探索采用对人无感染性的鼠伤寒沙门菌种替代相对高感染风险的伤寒沙门菌种,利用两种菌在生物学特性上极为相似甚至相同的特点,既完成了大纲要求的伤寒沙门菌全部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又极大地降低了伤寒沙门菌感染的风险,达到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Skin allografts, derived from cadaveric donors, are wide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burns and ulcers. Prior to use in clinical situations, these allografts are disinfected using a cocktail of antibiotics and then cryopreserved. Unfortunately, this antibiotic disinfection procedure fails to decontaminate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and these contaminated grafts can not be used clinically. We have investigated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apply a second, more potent disinfection procedure to these contaminated grafts and effectively to re-process them for clinical use. Cadaveric skin grafts,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and cryopreserved, were thawed and a peracetic acid (PAA) disinfection protocol applied. The grafts were then preserved in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glycerol or propylene glycol, and properties thought to be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clinical performance assessed. The cytotoxicity of the grafts was assessed using both extract and contact assays; damage to the skin collagen was assessed using a collagenase susceptibility assay and the capacity of the grafts to elicit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vitro was assessed by quantify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TNF-alpha by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phagocytes. PAA disinfec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either glycerol or propylene glycol preservation, did not render the grafts cytotoxic, pro-inflammatory, or increase their susceptibility to collagenase digestion. The rates of penetration of glycerol and propylene glycol into the re-processed skin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fresh skin. This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at PAA disinfection combined with immersion i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either glycerol or propylene glycol w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re-processing contaminated skin allografts, and may justify their clinical use. 相似文献
14.
生命科技的蓬勃发展与全球化步伐的持续加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福祉。然而,生物技术的两用特征和传染病严峻的流行趋势带来了一系列生物安全隐患,引发了世界性的生物安全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复杂,生物安全这一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典型两用生物技术的潜在威胁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发展趋势,指出我国生物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同时结合研究发达国家在战略、政策与技术方面应对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从战略布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为我国在两用生物技术的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子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体积小、检测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分子诊断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分子POCT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介绍近五年来新兴的分子POCT技术,总结新兴分子POCT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POCT技术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探讨提高其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6.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bacteria isolated from dental waste and waste workers’ hands,mucosas and coats
下载免费PDF全文

T.L. Tagliaferri C.D. Vieira M.A.R. de Carvalho L.C.D. Ladeira P.P. Magalhães L. de Macêdo Farias S.G. dos Santos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2017,65(4):306-312
17.
近年来全球频发尼帕病毒疫情,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对新型人畜共患病毒-尼帕病毒领域1999~2017年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国际尼帕病毒领域研究现状和趋势,为我国新发和烈性传染病防控及生物安全提供情报参考。本文以\"Nipah\"为主题词检索文献,截止2018年12月10日,共检索到论文973篇,论文数量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在尼帕病毒研究领域起步较早,且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影响力均排名第一。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研究机构在尼帕病毒研究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且各国之间合作密切。我国论文发表数量排名第7,但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比较靠前,排名第3。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来,世界各国不断深入对尼帕病毒的研究和分析,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目前已有突破性进展,需继续保持深入挖掘和研究的态势,严格防控尼帕病毒引发的疫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筑牢国家生物安全的防线。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广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余泥渣土等管理与处置现状,揭示广州市现有固体废物管理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分析表明,近年广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呈上升趋势,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有所回升;1999年危险废物实现零排放,医疗垃圾的集中处置率达100%;居民生活垃圾清运处置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为26%,加快了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和建设;余泥渣土的管理逐步规范化,市区余泥渣土排放工地申领排放证率保持100%。存在问题包括管理上欠长远规划、处置技术落后、二次污染、资源回收率低、资金匮乏等,尤其缺乏对危险废物、废旧电池的集中处置机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