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歧杆菌耐药性与质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微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维持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1]。根据微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多种活菌制剂已经被开发出来,在临床被用于恢复人体的正常菌群,用来治疗各种因素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2]。现就与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研制和临...  相似文献   

2.
双歧杆菌质粒的检测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本文应用LeBLanc法提取6种20株双歧杆菌菌株的质粒,发现共有4个种的6株菌株存在着1~3个质粒,多数质粒的分子量小于6.0kb。存在质粒的双歧杆菌包括分离自人的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两歧双岐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用固体培养基滤纸片抑菌圈法测定双歧杆菌对15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测试的20株双歧杆菌菌株对所检测的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无规律可循,而且质粒消除实验表明质粒的存在与所检测的抗生素抗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耐药菌株急剧增多,加剧了耐药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威胁。有研究表明,益生菌自身含有的耐药基因或耐药质粒等可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传递给人体肠道中的致病菌,导致耐药菌感染。随着双歧杆菌相关微生态制剂的广泛应用,通常以活菌形式进入人体的双歧杆菌,与肠道内原籍群混合生长,致使其携带的耐药性基因片段在肠道菌群中水平转移,从而导致某些致病菌具有耐药性。因此,研究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耐药性基因转移有着十分迫切的意义。本文总结了双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了双歧杆菌的耐药机理,为进一步筛选安全的双歧杆菌菌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株携带质粒的人两歧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离携带天然质粒的人双歧杆菌.方法:用自制的改良型Blb双歧杆菌选择培养基,从人新鲜粪便分离双歧杆菌,对初步质粒检测阳性的单菌落通过糖发酵试验、(G C)mol%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结果:筛选到一株携带天然质粒的人双歧杆菌,编号B200304,在1.0%琼脂糖凝胶上,测得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 kb.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和糖发酵试验等生理生化特征研究,证明该菌株为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HPLC法测得其(G C)mol%为55.6,16S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该菌株为两歧双歧杆菌.结论:分离得到一株携带天然质粒的人两歧双歧杆菌新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PCR扩增人双歧杆菌天然质粒的聚合酶基因。方法用改良型MRS双歧杆菌选择培养基,从人新鲜粪便分离长双歧杆菌,PCR扩增长双歧杆菌质粒聚合酶(Bifidobacterium plasmid polymerase,BPP)基因,对BPP基因检测阳性的PCR产物通过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人长双歧杆菌天然质粒的聚合酶基因PCR扩增后,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得BPP基因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9 kb。通过BLAST序列比对分析与GenBank中相应基因同源性为96%。结论成功克隆了1株双歧杆菌天然质粒的聚合酶基因,为构建与双歧杆菌宿主质粒相适应的载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天然质粒的聚合酶基因(Bifidobacterium plasmid polymerase,BPP)对人工构建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vector)在长双歧杆菌中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首先电转化质粒pBADs—A和pBADs-BPP至长双歧杆菌,培养鉴定后,接种含质粒pBADs—A和pBADs-BPP的双歧杆菌于AMP^-和AMP^+的MRS培养液中。厌氧培养后,将样品涂布于AMP^+的MRS固体培养板上计数菌落数。结果相同条件下质粒pBADs·BPP组菌落数高于质粒pBADs—A组(P〈0.05)。结论BPP可以增加质粒载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双歧杆菌以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在近几年成为研究的热点,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它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筒述了双歧杆菌的特性及生理功能,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双歧杆菌的基因操作、分类鉴定、表面分子结构和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可以在双歧杆菌表达外源性基因的系统。方法PCR扩增双歧杆菌质粒聚合酶基因(BPP)并连接至质粒pBS—T以形成重组质粒pBS—BPP。PCR扩增双歧杆菌内源性阿拉伯糖苷酶的启动子及分泌性信号肽DNA序列(ara)并连接至质粒pBAD—A以形成重组质粒pBAD—ara,然后将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连接至质粒pBAD—ara以形成重组质粒pBAD—ara—GFP。采用基因重组技术重组含有ara、BPP、eGFP基因序列并可将外源性基因分泌表达于菌体外及锚定表达于细胞壁的质粒pBS—BPP—ara—GFP,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含有pBS—BPP—ara—GFP质粒及对照质粒的E.coli,验证eGFP定位表达情况。结果所构建的表达系统可以在E.coli中表达eGFP基因。结论通过基因重组方法成功构建了双歧杆菌表达系统,其可将外源基因分泌表达于菌体外。  相似文献   

9.
目前,双歧杆菌的转化是一个技术难题,与大肠杆菌等宿主菌的高转化效率不同,采用普通的原核质粒无法转化双歧杆菌.为此,本文提出双歧杆菌转化对质粒复制子具有"种属特异性"要求,并通过构建含有双歧杆菌特异复制子的新型穿梭质粒,以求解决这一难题.首先从GenBank获取长双歧杆菌隐性质粒pMB1的序列信息,采用Overlap-PCR方法获得其全长DNA,作为拟构建质粒的复制子;继而采用重组技术,将其与pMK4质粒片段(含大肠杆菌复制子pUC和抗氯霉素基因Cat)重组,构建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穿梭质粒;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双歧杆菌,通过观察不同电转参数下的转化效率,选择双歧杆菌转化的最佳条件.结果,成功获得全长1899bp的pMB1复制子并构建成功含有pMB1和pUC双复制子的原核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命名为pCMB1.以重组质粒成功转化了长双歧杆菌NCC2705和NQ1501,而其它3种野生型双歧杆菌(包括1株长双歧杆菌)未能转化成功.结论:质粒中含有双歧杆菌种属特异的复制子是实现双歧杆菌转化的必要条件;即使是含有特异复制子的质粒也只能转化有限数量种型甚至有限数量种株的双歧杆菌;选择最佳电转化条件能显著提高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0.
陈群 《微生物与感染》1993,16(5):224-225,223
近年来关于厌氧菌遗传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的目标主要集中在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质粒基因决定的细菌耐药性以及耐药性的传递等问题。本文综述了类杆菌的耐药性现状及类杆菌中存在的3种耐药性质粒(R质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双歧杆菌对抗菌素的敏感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凌代文  周岩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1):27-33
对双歧杆菌属的50个菌株采用培养液稀释法进行了10种抗菌素敏感性试验。实验菌株分离自婴儿、成人和各种动物的肠道粪便,厌氧消化器中的污水发酵液等不同来源,以及收集到的国外已定名的菌种共代表至少13个种。经试验,所有的菌株都抗多粘菌素(MIC=100~3200U/ml)、链霉素(MIC=80~1280U/ml)、新霉素(MIC=40~320U/ml)。大多数菌株抗40~640U/ml的卡那霉素,较抗庆大霉素。所有的菌株都对红霉素(MIC=0.2~0.8U/ml)、万古霉素(MIC=0.2~6.4U/ml)和氯  相似文献   

12.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及耐药质粒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探讨其耐药发生、流行及传播机制,对从临床分离的32株大肠埃希菌进行了药敏试验、质粒图谱分析以及质粒接合、转化试验,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88%,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75%,其中28株大肠埃希菌检出质粒,均含有一条分子量为5.66 Mu的质粒带,是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流行质粒.质粒的接合、转化试验证实了质粒具有横向传播的特点,是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Antibiotic resistance provides evolutionary rescue for bacterial populations under the threat of extinction through antibiotics. It can arise de novo through mutation in the population, or be obtained from other bacterial populations via the transfer of a resistance‐conferring plasmid. We use stochastic modeling methods to establish whether the most likely source of rescue is via a plasmid or via the chromosome, and show that contrary to what is assumed plasmids are not necessarily beneficial locations for resistance genes. Competition at the plasmid level of selec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the spread of a resistant plasmid in the population can be slowed or entirely stopped by a nonresistant version of the same plasmid. We suggest that future studies on antibiotic‐resistant plasmids should explicitly consider competition at this level of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4.
真菌老化的研究工作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已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几种典型真菌老化的生长特征,以及线粒体 DNA 的部分缺失和部分扩增与老化发生的相关性。并且着重强调了 plDNA 的产生与插入可能是造成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plDNA 的产生与反录酶有关,plDNA 可以自我复制,并能在菌丝中转移。因此,它极相似于在其它植物中被发现的转座子。本文中还介绍了几种老化发生机制的理论,并列举了迄今为止已发现的真菌质粒。  相似文献   

15.
双歧杆菌DM-8504活菌制剂预防化疗引起的腹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2例肿瘤化疗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交叉试验,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实验组采用化疗+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可预防化疗引起的腹泻(对照组腹泻率45.5%,实验组为27.3%),并可改善腹珠反应程度(重度腹泻率对照组为18.2%,初级组为4.5%),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双歧杆菌活菌制剂预防化疗引起的腹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双歧杆菌及表面分子对胃粘膜糖蛋白的粘附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及表面分子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完整肽聚粮(Whole pep-ti-doglycan WPG)、多糖(Polysaccharide,PS)对猪胃粘膜糖蛋白的粘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阻断法测定了全菌不同菌液浓度的粘附作用。结果 表明LTA、WPG的粘附作用明显,PS粘附作用很弱。粘附随着菌液浓度的增高而增强。结论 在双歧杆菌的定植粘附机理中  相似文献   

17.
灭活的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粘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观察灭活的青春双歧杆菌对人大肠癌细胞系CCL-229的粘附以及影响粘附的因素。方法 通过与双歧杆菌活菌比较,灭活的双歧杆菌同样能粘附于肠上皮细胞,并且耗尽培养上清有利于双歧杆菌粘附。结果 粘附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粘附效果与孵育环境的pH值有关;高温处理耗尽培养上清对粘附无明显影响。结论 灭活的双歧杆菌可能具有与活菌相同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8.
双歧杆菌对实验性大肠癌PCNA和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青春型双歧杆菌对大肠癌移植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注射组大肠癌移植瘤PCNA阳性细胞密度以及bcl-2蛋白表达率、表达强度、阳性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结论:青春型双歧杆菌能明显降低大肠癌的增殖活性,同时使其bcl-2基因的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9.
香港养殖海鲷弧菌致病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质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发病海鲷(Sparus sarba)中共分离到51株弧菌(\%Vibrio)\%,经API20E细菌快速鉴定系统及Alsina和Blanch关键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鉴定为7个种,它们分别是:溶藻胶弧菌(\%V.alginolyticus)(24株),创伤弧菌(V.vulnificus)(12株)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7株),火神弧菌(V.logei)(4株),远洋弧菌Ⅱ菌(V.pelagius Ⅱ)(2株),河弧菌(V.fluvialis)(1株)和地中海弧菌(V.mediterranei)(1株)\%。其中3种优势菌溶藻胶弧菌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证实对海鲷有致病性。另外采用平板稀释法检测了51株菌对16种抗菌素的敏感性。发现所有菌株对ceftriaxone,链霉素,萘啶酮酸和利福霉素敏感,几乎所有菌株对ceftazidime, netilimicin,氯霉素和sulfamethoxazole敏感.大部分菌株对氨苄青霉素 (60.8%),cefuroxime(667%),丁胺卡那霉素(55%),卡那霉素(588%)和三甲氧苄氨嘧啶(765%)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通过对菌株中所含有的耐药质粒进行分析,发现15株菌株含有1~4个质粒,分子量范围为9~123kb之间,对12株既含有较大分子量质粒又具有耐药性的菌株进行了质粒转化试验,结果其中9株菌的质粒具有转化能力,转化率为10-11~10-9,表明所分离的菌株的抗药性是由于细菌染色体相关突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