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文盛  袁金富 《昆虫知识》1991,28(4):246-247
溴氰菊酯毒饵粉剂杀灭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效果,试验表明:两种蟑螂虫体一旦接触或食了含该药剂的毒饵后可在30~35分钟内全部被击倒并中毒死亡,残效至少30天。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腮扁叶蜂的生活习性及药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腮扁叶蜂Cephalcia pinivora Xiao et Zeng是腮扁叶蜂属的一个新种[1]。主要分布在重庆和四川等地,严重危害马尾松。在重庆1年1发生代,成虫发生期约80d,3月中旬开始羽化,雄虫先羽化出土,雌虫在羽化高峰期才开始出土。未交配雌虫能孤雌生殖。用2.5%溴氰菊酯等7种烟剂喷烟和3‰溴氰菊酯粉剂对成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盛期后3~5d(4月上旬)是防治成虫的最佳时机,烟剂防治效果好的可达80%以上,粉剂效果也可达86%以上。  相似文献   

3.
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各种神经毒剂引起毒素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五类(七种)神经毒性的杀虫药剂,对美洲(虫非)蠊测定了它们能否引起血淋巴中毒素的产生。DDT、溴氰菊酯及六六六均能引起血淋巴中毒素的产生,而E605、西维因、巴丹及杀虫脒均无此效果。纸层析及薄层层析,用标准样品(酪氨酸、酪胺、苯乙胺、L-亮氨酸及异戊胺)作比较,测定了这一产生的血淋巴中的毒素乃是酪胺,或主要是酪胺。增效试验,证明了杀虫脒与DDT或溴氰菊酯合用时,能增加酪胺的产量。讨论了这一毒素产生的条件,以及这一毒素有可能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几种单胺及氨基酸的复合物,但酪胺为其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4.
用原位灌流的大鼠空肠和回肠研究了胰岛素对锌吸收动力学的作用。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减低,空肠锌吸收速率常数K_(12)和K_(21)分别比对照组增大50%和31%,K_(20)减小59%;胰岛素治疗组血清胰岛素水平稍有恢复,空肠K值变化不大。糖尿病组回肠K_(12)和K_(21)分别比对照组减小29%和8%,K_(20)变化很小;胰岛素治疗组K_(12)和K_(21)分别比对照组增大36%和51%,K_(20)变化不大。糖尿病组空肠锌吸收慢速相半衰期比对照组增大29倍,胰岛素治疗组明显小于糖尿病组。糖尿病组K_(12)和K_(21)的空肠/回肠比值比对照组增大110%和41%,K_(20)的空肠/回肠比值减小57%;胰岛素治疗组K_(12)和K_(21)的空肠/回肠比值恢复到对照水平,K(20)的比值有所恢复。上述结果提示,胰岛素对锌从粘膜到血液的转运过程有促进作用,并对小肠锌吸收部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虫非)蠊,通称蟑螂,昔有石薑、滑虫、茶婆虫、负盘、香娘子之称,它是属于节股动物门,昆虫纲,(虫非)蠊目的昆虫。世界已知的约有3,500种,国内现有的报告亦达百余种,但室内常见的种类不多,有凹缘大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德国小蠊和东方蠊等5种。它们能携带伤寒、痢疾、霍乱、结核等细菌和阿米巴原虫包囊,又能损坏工业品、家用品和食物,是医学上及经济上的重要害虫。因此我们要认识它、彻底消灭它。  相似文献   

6.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是危害烟草的重要害虫.为了实现该害虫的绿色防控,本研究测定了小地老虎幼虫对不同食物(小白菜、蕹菜、人工饲料和麸皮)取食的偏好性,评价添加鲜叶类诱食剂时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粉剂、S.feltiae SN虫尸剂、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化学农药敌杀死(溴氰菊酯)对小地老虎的防控而实现对移栽期烟苗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时间不同食物吸引的小地老虎幼虫数量有差异,但是这些幼虫对鲜叶类蔬菜(小白菜和蕹菜)具有偏好性.当每株烟苗存在2头小地老虎4龄幼虫时,未添加幼虫诱食剂的情况下,昆虫病原线虫粉剂处理后的烟苗死亡率为56.7%,显著低于绿僵菌处理的74.2%、昆虫病原线虫虫尸剂处理70.0%和对照78.3%,但高于敌杀死(溴氰菊酯)处理的烟苗死亡率37.5%;添加诱食剂后,昆虫病原线虫粉剂处理后烟苗的死亡率为40.8%,显著低于绿僵菌62.5%和昆虫病原线虫虫尸剂67.6%处理和对照62.5%,但与敌杀死(溴氰菊酯)处理的烟苗死亡率39.2%,差异不显著.当每株烟苗存在3头小地老虎4龄幼虫时,不论是否添加小地老虎幼虫诱食剂,昆虫病原线虫粉剂处理后的烟苗死亡率显著低于绿僵菌、昆虫病原线虫虫尸剂处理和对照,但与敌杀死(溴氰菊酯)处理的烟苗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同样,添加幼虫诱食剂后,昆虫病原线虫粉剂处理的烟苗死亡率为36.7%,显著低于未加入小地老虎幼虫诱食剂的处理71.7%.因此,烟苗周围存在2头或3头小地老虎4龄幼虫的情况下,S.carpocapsae All线虫粉剂对刚移栽烟苗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在烟苗周围添加小地老虎幼虫诱食剂能显著降低烟苗的被危害率,为烟田小地老虎幼虫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家庭和车船上经常发生(虫非)蠊(蟑螂),既不卫生又容易传染疾病,需要寻找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据国外现场防治试验,对德国(虫非)蠊使用乙酰甲胺磷、残杀威(Baygon)、地亚农、毒死蜱(Dursban)、马拉硫磷及乙  相似文献   

8.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方法】以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为模板,Bact-27F和Univ-1492R为引物,PCR扩增16S rRNA基因,连接pGEM-T载体,构建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文库,并对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主要包括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66.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7.8%),厚壁菌门(Firmicutes,14.5%),梭杆菌门(Fusobacteria,0.6%),以及未分类微生物(unclassified bacteria,0.6%)。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5%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亲缘关系较近的杂食蟑螂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序列聚于一支;59%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不同食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序列聚于一支。另一方面,18%的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与潜在的微生物致病菌一致性高于99%,说明美洲大蠊是一类潜在的致病菌携带者。【结论】美洲大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宿主系统进化以及杂食性生活方式对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出血热病毒株的分型和抗原性比较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进一步对分离自不同来源的14株出血热病毒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方法进行了分型。以不同株的家兔免疫血清对国际上血清Ⅰ型和Ⅱ型参考毒株进行试验,除分离自褐家鼠的K_(24)-株外,其余13株均可定为血清Ⅰ型或血清Ⅱ型用已知的Ⅰ型和Ⅱ型出血热高价免疫血清与K_(24)株进行中和试验,根据两型免疫血清的中和效价则可将K_(24)株定为血清Ⅱ型,但是K_(24)株免疫血清对6株Ⅰ型病毒和4株Ⅱ型病毒的中和效价几乎相同(相差≤2倍),表明K_(24)株是一株具有广谱中和抗原的出血热病毒。  相似文献   

10.
用二房室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原位灌流的大鼠空肠锌吸收速率常数K_(21)/K_(12)比值与锌吸收率的关系,结果表明K_(21)/K_(12)比值与锌吸收率的相关系数不受动物状态及各种处理的影响,可用于探讨锌吸收机理.  相似文献   

11.
神经递质释放与家蝇对拟除虫菊酯抗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通过生物测定比较溴氰菊酯、氯菊酯和DDT对Dec-R,2C1-R,DDT-R和敏感(SP)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的毒力,表明三个抗性品系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DDT均有很高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达120 912,6 032和112.2倍,并对上述三种杀虫剂有明显的交互抗性和抗击倒效应。杂交试验表明Dec-R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是一个隐性基因,电生理试验表明抗性家蝇中枢神经系统(CNS)对药剂敏感度的降低是其产生抗性和交互抗性的重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Dec-R和2CLR家蝇品系中存在有击倒抗性因子(Kdr)。当用1×10-7mol/L溴氰菊酯对SP家蝇脑突触体在提高K+浓度去极化后,可加强3H-胆碱的释放,而在Dec-R品系中,溴氰菊酯浓度提高到1×10-4m0l/L也未能加强3H-胆碱的释放,表明溴氰菊酯与神经递质的释放和钠通道亲和性的降低是抗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生物化学的手段,对大鼠进行了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溴氰菊酯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离子调节作用的影响。急性实验结果表明:<1>溴氰菊酯能显著抑制脑微粒体上的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但并不降低ecto-Ca~(2+)-ATP酶(细胞表面的Ca~(2+)-ATP酶)的活性;<2>溴氰菊酯对大鼠小脑组织中的环腺苷酸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却能显著升高与其作用相反的环鸟苷酸含量。体外实验证明,溴氰菊酯能够减少线粒体对Ca~(2+)的主动摄取。在对大鼠进行的亚急性实验中,发现溴氰菊酯中毒组与对照组大鼠的Ca~(2+)+Mg~(2+)-ATP酶、Na~++K~+-ATP酶和ecto-Ca~(2+)-ATP酶的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在急性中毒的条件下,溴氰萄酯能引起大鼠脑神经细胞内Ca~(2+)和Na~+的浓度增高,致使神经兴奋性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姚青  赵若琼  沈佐锐 《昆虫学报》2006,49(1):154-159
在20℃下,利用CO2红外分析仪采集了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褐斑大蠊P.brunnea、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和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呼吸信号。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典型的不连续气体交换循环(discontinuous gas exchange cycle, DGC)呼吸模式,且一个DGC可分为爆发间期和爆发期2个阶段。4种蜚蠊雄性成虫DGC的特征各异:美洲大蠊完成一个DGC周期平均约需24.55 min,明显长于褐斑大蠊(11.67 min)和澳洲大蠊(10.75 min),德国小蠊周期最短,仅为4.41 min;对于爆发间期历时在整个DGC历时所占的比例,美洲大蠊最大,平均为57%,德国小蠊次之,为48%,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比较接近,分别为37%和36%。德国小蠊单位体重的CO2平均释放速率最大,而另外3种蜚蠊的差异不明显。4种蜚蠊爆发期CO2释放体积均随DGC历时增加而增加,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单位体重的CO2平均释放率随DGC历时增加而减少,在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中它们关系不明显。美洲大蠊、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CO2平均释放率和爆发期CO2释放体积与体重呈正相关,在德国小蠊中关系不明显;4种蜚蠊DGC各阶段历时和DGC频率与它们体重的关系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0年我们从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的若虫中,首次分离发现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fDNV)。根据Kock's 法则,将它进行了回感试验,结果表明:这一病毒对该虫可引起同样的病症,并从中重新分离出完全一样的DNV。同时,对诊病毒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呈球状二十面体,大小一致, 直径为20 nm; 病毒核酸呈线状, 长度为1.7/μm 分子量为1.7x106 Dal(ssDNA),基因组为单链DNA;结构蛋白为4条多肽,分子量分别为81k、62k、53k、29k。根据病毒分类命名原则,证明从黑胸大蠊中分离出的病毒属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中的浓核症病毒属(Desovirus)。我们将它命名为黑胸大蠊浓核症病毒Periplaneta fugtnosa Densonucleosis Virus简称PfDNV).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通过测定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L.)和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的致死效果,以及德国小蠊对杀虫剂氟虫腈的抗性,从而为胶饵选择和蟑螂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用饲喂法在实验室测定了7种国产杀蟑胶饵及5种美国产杀蟑胶饵或毒饵站对德国小蠊的致死效果,5种国产蟑螂胶饵对美洲大蠊的致死效果,以及对5种国产蟑螂胶饵陈化1个月后对德国小蠊的致死效果。并采用点滴法测定了两个德国小蠊野外品系对氟虫腈的抗性。【结果】7种中国产胶饵中,5种对德国小蠊抗性和非抗性品系在第7天的校正死亡率高于91%。其中韩世和克贝特对德国小蠊的药效显著慢于绿叶、宏宇洁和优士。绿叶、宏宇洁和优士对美洲大蠊在第7天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89%。陈化1个月后的胶饵只有克贝特对蟑螂的致死率有较大降低。美国产胶饵或毒饵站对德国小蠊的致死率均大于82%。点滴法抗性测定结果显示德国小蠊的两个野外品系(Cincy,Irvington)对氟虫腈生理抗性指数分别是4.3和115.1。【结论】不同胶饵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致死效果有明显差异。尽管德国小蠊Irvington品系对氟虫腈表现为高抗性,含0.05%氟虫腈的胶饵仍然对它有效。  相似文献   

16.
白僵菌Bbt1菌株与化学农药防治荔枝蝽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白僵菌Bbt1菌株和常用化学农药90%晶体敌百虫、2.5%溴氰菊酯、5%顺反氯氰菊酯等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荔枝蝽试验。结果表明,荔枝蝽已对敌百虫高度不敏感,药效下降,产生抗药性;5%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虽有较好防效,但污染环境、残留大,不宜使用;Bbt1尽管初期见效慢,但7—15d效果达到高峰(达90%以上),其粉剂兑水100倍液喷雾防治,室内和田间15d防效分别达94.5%和93.0%,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属无公害农药,可以代替化学农药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种类简介 (虫非)蠊俗称蟑螂属(虫非)蠊目 (Blataria),是重要的城乡卫生害虫。现知全世界约3,500种,按Braes分类,我国计有11科,48属,168种。(虫非)蠊大多生活于室外,与人类关系密切,具卫生意义的仅有少数生活于室内的种类。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室内(虫非)蠊约16种,我国现知有6种:烟色大蠊Periplaneta fulginosa、美洲大蠊P.amerlcana、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日本大蠊P.japanica、德国小蠊Blattda germinica和中华地鳖Eupolypbaga sinensis。从现有资料看,除日本大蠊仅分布于东北地区、澳洲大蠊分布于南方各省外,其余3种(不包括中华地鳖)  相似文献   

18.
关于(虫非)蠊分布的广泛性,早有资料证明,不论是城市和农村,不论是商店、工厂、机关、学校、居民住宅和交通工具等,都有它的存在。为了更彻底地消灭(虫非)蠊,防治(虫非)蠊受到交通工具的传带,作者着重对大型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输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探讨了(虫非)蠊的分布、危害,交通工具对(虫非)蠊的传布作用及如何防治等问题,提出如下报告。一、分布情况1.火车 我们曾对上海、广州、南昌铁路局的14列长途列车及1列短途列车进行了调查,包括餐车、卧车、硬、软席、邮政及行李货物等车廂,列车有南行及北行之分。调查结果表明,(虫非)蠊在火车内的分布,以餐车为多,检出率为42.9%,查获(虫非)蠊数:成虫183只,若虫50只,卵鞘39个,虫种鉴定均为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另抽查的23节硬软席车廂,仅发现一列有2个卵鞘,系凹绿大蠊(Perrplaneta emargmata)。而行李货物车廂9节及邮政车1节尚未发现(虫非)蠊(见表  相似文献   

19.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铃虫对溴氰菊酯敏感性的变化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谭维嘉  赵焕香 《昆虫学报》1990,33(2):155-160
本文利用生物测定和生物化学的方法,就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对溴氰菊酯敏感性及体内酶的活力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具有诱发棉铃虫对药剂敏感性发生变化的可能性.羧酸酯酶是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酶广泛分布于昆虫体内务组织中,以消化道内的活力为最高.专一性酶抑制剂的增效试验显示,TPP与溴氰菊酯混配是溴氰菊酯单用时的9倍,证实羧酸酯酶是棉铃虫代谢溴氰菊酯杀虫剂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溴氰菊酯对黄瓜幼苗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00mgL-1的溴氰菊酯喷施黄瓜幼苗2d后,体内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49.65%.150mgL-1的溴氰菊酯使体内蛋白质含量升高33.25%,使DNA和RNA含量分别上升15.39%和11.49%.而500mgL-1的溴氰菊酯却使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6.94%,蛋白质、DNA和RNA含量分别降低10.22%、9.85%和16.20%.溴氰菊酯对高体的过氧化氨酶活性无影响.放线菌酮对溴氰菊酯影响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初步讨论了低浓度溴氰菊酯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