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口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96例无口臭的健康志愿者为无口臭组,通过13C呼气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比较两组口臭的发生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口臭组和非口臭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79.17%,27.08%,口臭组显著高于无口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6,P0.05)。口臭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显著相关(r=0.4)。幽门螺杆菌感染组患者和未感染组口臭的发生率分别为70.31%和3.75%,感染组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89,P0.05)。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口臭的发生率显著相关(r=0.6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引起口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30周糖尿病大鼠胃排空情况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状况。方法应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30周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采用酚红实验方法观察胃排空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结果30周糖尿病大鼠存在胃排空异常,中药"糖胃康"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改善,而幽门螺杆菌试纸检测呈阴性。结论30周糖尿病大鼠存在胃排空异常现象,不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服用阿司匹林对消化性溃疡的分别的作用以及是否存在协同致病或者拮抗作用,了解消化性溃疡发病的致病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2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与250例非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组患者在服用相同的药物情况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使用阿司匹林是否会具有协同致病作用。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胃溃疡OR值明显高于单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以及单独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之和(P0.05)。服用阿司匹林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溃疡的OR值低于单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以及单纯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之和(P0.05)。胃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其服用阿司匹林的OR值为3.30,而十二指肠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OR值为3.09,说明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可引发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合并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服用阿司匹林胃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OR值分别为1.17、3.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均可增加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风险,对胃溃疡发病具有协同作用,对十二指肠溃疡无协同作用,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无协同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居留于人胃上皮组织并引起胃炎、消化性胃溃疡和胃癌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全基因组序列的报道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深入,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的分子、免疫等机制逐渐阐明。现对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点和幽门螺杆菌黏附、毒性因子等对人体感染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窦胃癌组织中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分析二者在胃窦胃癌发生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胃窦胃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择10例胃窦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各组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定量逆转录PCR检测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组织中MIF mRNA表达。统计分析不同组织中MIF mRNA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组织中MIF mRNA的表达为(1.09±0.11),高于对照组组织的(0.21±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观察组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组织中MIF mRNA的表达为(1.24±0.14),高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1.09±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 mRNA在胃窦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进了MIF mRNA的表达,共同促进了胃窦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二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长期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能诱发炎症,如慢性胃炎和溃疡,甚至恶性肿瘤(如黏膜胃癌和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吸附在胃黏膜上是幽门螺旋杆菌定植宿主和诱发炎症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细菌很多外膜蛋白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将重点论述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中的血型结合黏附素(blood-group-antigen-binding adhesin, BabA),并从宿主受体分子、黏附区域晶体结构和酸适应性等方面阐述其在幽门螺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人类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的主要原因,在世界各地人群中感染率高达50%以上。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其中包括幽门螺杆菌定植和传播机制。幽门螺杆菌可以定植在人胃肠的不同部位,是否存在多克隆定植还不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口-口、粪-口或胃-口,传播方式可能以家庭内传播为主,其具体传播途径和方式尚无定论。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技术对定植类型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有多种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等,这些技术可能都不是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合适方法。本文分析了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方法现状,重点阐述了幽门螺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分型技术应用进展,探讨其揭示幽门螺杆菌定植和传播之谜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OX-2和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部转移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检测45例胃癌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X-2和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对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幽门螺杆菌感染组胃癌中浆膜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卒均高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组(P<0.05).②胃癌浆膜侵袭组和淋巴结转移组中COX-2、MMP-9蛋白表达阳性率均分别显著高于无胃癌浆膜侵袭组、淋巴结转移组(P<0.05).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OX-2和MMP-9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幽门 螺杆菌感染能够增加胃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COX-2和MMP-9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肺炎衣原体和幽门螺杆菌能分别引起呼吸系统和胃肠道的持续感染,研究显示这些菌持续感染动脉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本文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中肺炎衣原体和幽门螺杆菌(Hp)DNA,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与肺炎衣原体和Hp感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8株乳酸菌中筛选能够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乳酸菌菌株,为后续研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益生菌制剂提供依据。方法 在8株乳酸菌菌株中,通过对幽门螺杆菌抑菌率的检测及构建人胃腺癌细胞感染模型检测8株乳酸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尿素酶活性的检测判断8株菌的抗幽门螺杆菌的能力。结果 在抑菌试验中,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t=2.938,P=0.008)和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t=3.864,P=0.006)上清液的抑菌作用较强;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罗伊氏粘液乳杆菌RH02100、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能够降低幽门螺杆菌对AGS细胞的黏附能力;通过幽门螺杆菌菌悬液与乳酸菌菌悬液共培养,发现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t=6.257,P<0.001)、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t=5.873,P=0.005)抑制尿素酶活性的作用更强。结论 植物乳植杆菌HCS03-001和副干酪乳酪杆菌HCS17-040具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被认为是引起人类胃部疾病的元凶之一。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由细菌外膜自发脱落而形成的囊泡状结构,其具有细菌外膜多数成分,包括外膜蛋白、多糖、脂质以及其他蛋白组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关注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作为疫苗,在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中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潜力。因此,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组成成分的研究,并讨论了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存活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状况,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比较分析HP感染后血清中抗体(IgG、IgA)水平。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我院消化道门诊227例患儿同时检测血清抗Hp抗体IgG、IgA,任一项阳性者即诊断为Hp感染。结果:(1)227例门诊患儿Hp平均感染率53.7%,男孩感染率57.1%,女孩48.1%。(2)3岁以下就诊儿童Hp感染率57.1%,4—7岁组39.1%,8—12岁组60.5%,13岁以上47.1%;其中66.9%(81/120)的Hp阳性患儿在8—12岁之间;(3)HP感染总阳性率53.7%;若单独检测IgG,阳性率42.7%,假阴性率11%;单独检测IgA,阳性率22%,假阴性率31.7%;两项诊断符合率达57.3%。结论:北京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有消化道症状伴HP感染的患儿以8—12岁居多,其感染率明显高于全国无症状儿童平均染率。儿童Hp感染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感染后血清抗体水平IgG显著高于IgA,同时检测IgG、IgA有助于提高ELISA方法Hp的感染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镜检查患者58例,其中肝硬化患者17例(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2例(慢性乙型肝炎组),普通患者19例(普通组),根据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5例)、中型(7例)和重型(5例),比较各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普通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23.5%,22.7%,21.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72,P=0.072);肝硬化轻、中、重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20.0%、28.6%、20.0%,三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1.892,P=0.08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普通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相似,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黏膜定植乳酸杆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菌群数量的影响。方法收集130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窦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测幽门螺杆菌,提取胃黏膜基因组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乳酸杆菌和总细菌数。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乳酸杆菌检出率和乳酸杆菌数(Lo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阳性者和阴性者之间胃黏膜总细菌数(Lo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细菌数(Log)与胃黏膜总细菌数(Log)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同炎症程度胃炎患者乳酸杆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组和未肠化组乳酸杆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重度胃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和总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轻度(P0.05)和中度胃炎组(P0.05)。结论胃黏膜定植乳酸杆菌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无影响,其存在与否及细菌数量对胃黏膜总细菌数亦无明显影响,并与胃炎炎症程度及肠化无关。乳酸杆菌不能通过抑制幽门螺杆菌定植、调节胃黏膜菌群而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端粒酶在胃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密切,且幽门螺杆菌已被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本文就端粒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可引起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耐药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分子检测方法,尤其是核酸检测技术,可高效、快速、准确地检测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基因及突变,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对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大规模及时有效监控。本文讨论了关于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机制并着重总结了相关耐药基因及突变。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病原体,大多在儿童期获得,并在成人期持续存在.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有效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及不良后果的发生,但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率仍较低,其与幽门螺杆菌药物依从性差及抗生素耐药有关.而欧洲国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降低,但儿童早期哮喘、炎症性肠病、胃肠道感染及Barrett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介导的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胃部疾病患者110例,采用qPCR检测NF-κB相对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1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胃癌9例(胃癌组)和良性胃部疾病101例(良性组,其中浅表性胃炎52例、萎缩性胃炎26例、不典型增生23例)。胃癌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88.9%,显著高于良性组的10.9%(P0.05)。胃癌组的NF-κB表达阳性率为77.8%,显著高于良性组的14.9%(P0.05)。在110例患者中,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NF-κB表达阳性与胃癌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NF-κB表达阳性鉴别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9和0.713。结论:NF-κB在胃癌中呈现高表达状况,也多伴随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共同介导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认为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自然感染宿主,常见其他动物中虽然螺杆菌属细菌感染相当普遍,但并未发现有幽门螺杆菌的自然感染存在;用临床分离的普通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动物发现,仅有雪貂等少数动物可感染;从大量菌株中筛选出的能够成功定植大、小鼠的幽门螺杆菌菌(如SS1菌株等),虽在致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药物筛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具有与在人类不同的黏附定居机制,无法成功地作为疫苗效果评价中的动物模型使用,国内外使用者均遇到了疫苗动物保护率与在人群中保护率的明显反差问题,成为幽门螺杆菌疫苗发展中的主要瓶颈之一。当前幽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小儿慢性胃炎患者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内镜检查消化不良患者的上消化道症状,使用改良的Giemsa染色检测胃粘膜活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用苏木精/曙红和改良的吉姆萨染色活组织,并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染色后胃粘膜样品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检测各组胃粘膜细胞中调控细胞凋亡的Bcl-2、Bcl-xl、Bax和PCNA的mRNA表达,提取胃粘膜细胞蛋白质,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蛋白质浓度。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患有胃炎和幽门杆菌感染后的胃炎患者胃粘膜细胞明显增加,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细胞增殖更显著(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后Bcl-2和Bcl-xl,PCNA在患者体内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细胞促凋亡因子Bax基因在胃炎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被显著下调(p<0.05),蛋白免疫印迹分析Bcl-2,Bcl-xl,Bax和PCNA蛋白表达趋势与基因表达一致,说明结果可靠。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显著提高慢性胃炎儿童患者胃粘膜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