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长宁位于奥陶纪华南陆块西部,临近奥陶纪康滇古陆,早及中奥陶世充足的陆源供应和局部快速沉降,在该区沉积了一套浅海相的陆源碎屑岩。长宁双河剖面早奥陶世晚期及中奥陶世地层共发现有三叶虫6科8属18种,根据共生笔石,初步建立区内大官山组(弗洛期—达瑞威尔最早期)和大沙坝组(达瑞威尔期)的三叶虫序列。除Asaphidae科的Liomegalaspides的分布几乎贯通两组的始终(filiformis-murchisoni带)外,Nileidae科的Psilocephalina和Psilocephalops分布局限于approximatus-eobifidus带;Taihungshaniidae科的Taihungshania高度分异,共有4种之多,分布于approximatus-hirundo带;Calymenidae科的Neseuretus也有4种之多,分布于hirundo-clavus带和intersitus带;Trinucleidae科的Hanchungolithus sp.分布于clavus-austrodentatus带;Leiostegiidae科的Pseudocalymene包括2种,分布于intersitus-murchisoni带,Annamitella sp.分布于murchisoni带。基于Zhou等(2011)对大官山组的三叶虫相所做研究,根据各层段三叶虫的组成、优势分子和分异度,认为approximatus-filiformis带的三叶虫属于Psilocephalina相(白云质泥岩),eobifidus-suecicus带三叶虫属于Taihungshania相(页岩、粉砂质页岩),hirundo带三叶虫属于Neseuretus相(粉砂质页岩),clavus-austrodentatus带三叶虫属于Liomegalaspides相(钙质页岩),大沙坝组(intersitus-murchisoni带)主体层段的三叶虫仍以Liomegalaspides占优,三叶虫相类型应与下伏地层(clavus-austrodentatus带)相同。长宁地区弗洛期—达瑞威尔期的岩相和生物相指示了向上逐渐加深的浅水内陆棚环境,但是即使在大坪期和达瑞威尔期的较大海侵期,水深仍应在70m以内。长宁双河的三叶虫多样性在hirundo带达到一个峰值,以Neseuretus(Calymenidae)和Hanchungolithus(Trinucleidae)为代表的Whiterock动物群在剖面中首次出现。  相似文献   

2.
头足类早期生长阶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正之 《动物学研究》1992,13(3):209-216
本文首次系统描述了乌贼科、枪乌贼科、微鳍乌贼科和蛸科(章鱼科)浅海性种类早期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并与成体的形态特征相比较。对比了浅海性头足类与大洋性头足类的早期生长阶段。发现浅海性头足类在早期生长阶段中的形态变化较小,而大洋性的头足类在早期生长阶段中的形态变化较大。表明在系统演化中,浅海性头足类已走在大洋性头足类的前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描述的三叶虫化石,系1957年地质部地质队张之进等同志在柯坪地区的卡拉铁克山东部苏盖特布拉克进行地质调查时采集的。化石采自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野外编号为9-930和9-1593。肖尔布拉克组是由灰黑色层状和块状白云岩、灰岩组成的,中部有含磷的碳质页岩和矽质岩夹层。三叶虫化石产于中上部黑色薄层灰岩夹层中。数量很多,但种数单纯,经鉴定仅一属一种,即Kepingaspis Kepingensis Chang(新属、新种)。这个三叶虫与我国西南部早寒武世早期三叶虫动物羣,如始莱得利基虫(Eoredlichia)和武定虫(Wutingaspis)等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相似。这一点可说明其时代应为早寒武世早期,相当于我国华南筇竹寺  相似文献   

4.
滇东南位于奥陶纪扬子区的西南边缘,濒临古陆,水体较浅,沉积物中陆源碎屑丰富,而且因地壳升降运动幅度相对较大,导致了巨大的地层沉积厚度,仅含三叶虫地层就厚达385—2 080m,是我国奥陶纪三叶虫研究的空白地区。文中首次记述该地区下奥陶统下木都底组(下特马豆克阶)、独树柯组(上特马豆克阶)、闪片山组(特马豆克阶顶部—弗洛阶底部)、下奥陶统(弗洛阶)—中奥陶统上部(达瑞威尔阶下部)老寨组和中奥陶统顶部(达瑞威尔阶上部)—上奥陶统底部(桑比阶底部)冷水沟组的三叶虫序列,并系统描述了有关三叶虫,共计10科,15属,18种。其中特马豆克阶—达瑞威尔阶下部的三叶虫与鄂西和黔北所产最为相似,与川南及渝南一带同期分子也有关联,而达瑞威尔阶上部—桑比阶底部的分子则与黔北十字铺组动物群并无差异,代表当时滇黔隆起边缘的浅水动物群。对Mansuy(1920)描述的越南北部下奥陶统下部Dong Son组的三叶虫作了厘定,但由于有关材料保存太差、种级单元的鉴定特征模棱两可,目前暂无法得以在区内沿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贵州东部晚寒武世早期地层内获得的刺尾虫科三叶虫新材料,论述了具有尾侧刺和不具尾侧刺的此类三叶虫共同起源于褶颊虫目的Mapaniidae,以及它们的早期演化,此外,还描述了此类三叶虫1新亚属、2新种和2新亚种及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对于正确认识寒武纪三叶虫的分类,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桨肋虫的卷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桨肋虫(Remopleurides Portlock,1843)是奥陶纪常见的三叶虫。(1974)统计过桨肋虫的种,大部分产于中、上奥陶统。绝大部分的描述,都是根据分散的头部、胸部和尾部。 Whittington(1950)曾详细地描述了桨肋虫的各种构造。(1961)描述了 Remopleurides pisiformis的卷曲标本,但胸后部及尾节保存不好。(1975)描述了一些保存零散的标本。一些国家的学者研究了不少酸解泡出的标本(如Webby,1973;Bergstrom,1973;Chatterton and Ludvigsen,1976),虽然保存完整的很少,但对头部腹边缘、颊角腹边缘、肋腹边缘和尾腹边缘的构造,基本上已经清楚。Bergstrom(1973)在论三叶虫形态、生活及分类时,专门讨论了桨肋虫的卷曲,但所用标本卷曲不完善。Beoep(1948)描述了哈萨克斯坦  相似文献   

7.
湖北郧西范家坪早石炭世四射珊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贵阳西北郊探矿厂对面山坡上发现的早二叠世晚期茅口组双切尾虫亚科三叶虫的1新属——棘菲利普虫属(Acanthophillipsia),计4新种:Acanthophillipsia guiyangensis, A. abrota, A. abnormis和A.granurosa,丰富了我国二叠纪三叶虫动物群的资料,对研究二叠纪三叶虫的分类、演化和古生物地理分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系统描述湖北宜昌和秭归新滩晚奥陶世庙坡组三叶虫动物群中的3科6属6种。根据化石保存状态,挤压变形以及个体发育特征,对前人所报道的产于同一层位的有并三叶虫的研究成果作了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9.
三叶虫是古生代海洋中最引人注目的节肢动物之一, 其外骨骼具有极高的多样性。相较于易于保存的矿化外骨骼, 三叶虫的软躯体构造往往难以在化石记录中保存, 这增加了三叶虫内部构造解剖和演化的研究难度。寒武纪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群中独特的保存条件使得三叶虫精细的软躯体构造得以保存, 为解析三叶虫内部构造提供了材料。本文描述了来自云南昆明呈贡下庄剖面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红井哨组泥岩中产出的云南马龙头虫(Malongocephalus yunnanensis Zhang and Lin in Zhang et al., 1980)的软躯体构造。标本展示了M. yunnanensis的触角至少有13个肢节, 触角后附肢具有板片状的外肢。消化道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头部见三对消化腺。这是莱德利基虫目(Redlichiida)小阿贝得虫科(Abadiellidae)中软躯体构造的首次报道, 丰富了寒武纪早期三叶虫的解剖学信息。本研究比较分析了莱德利基虫目的触角相对长度差异, 对三叶虫的消化系统构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首次在山东馒头组上部发现徐庄期三叶虫Sinopagetiajinnanensis带和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其中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从馒头组上部延伸到张夏组底部,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张夏组在华北地区最低层位。文中共描述三叶虫3目,10科,15属(亚属),14种,5未定种,1未定属种,其中有5新种:Sestrostega cylindricasp.nov.,Pseudinouyia shiliuyuanensis sp.nov.,Erratojincella?decorasp.nov.,Iranoleesia(Proasaphiscina?)subconicasp.nov.,Shanxiella(Shanxiella)latilimbatasp.nov.,对于华北地区与国内外同期地层对比及三叶虫的分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首次在山东馒头组上部发现徐庄期三叶虫Sinopagetiajinnanensis带和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其中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从馒头组上部延伸到张夏组底部,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张夏组在华北地区最低层位。文中共描述三叶虫3目,10科,15属(亚属),14种,5未定种,1未定属种,其中有5新种:Sestrostega cylindricasp.nov.,Pseudinouyia shiliuyuanensis sp.nov.,Erratojincella?decorasp.nov.,Iranoleesia(Proasaphiscina?)subconicasp.nov.,Shanxiella(Shanxiella)latilimbatasp.nov.,对于华北地区与国内外同期地层对比及三叶虫的分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及有关三叶虫的记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描述了河北唐山及卢龙地区寒武系顶部及奥陶系底部的三叶虫,共14种,分属于12属、10科,其中有11新种,3新亚属,4新属,2新科。按层位可分为三个组合(自下而上):Ⅰ.Mictosaukia orientalis 组合;Ⅱ.Onychopyge-Leiostegium(Alloleiostegium)组合;Ⅲ.Leiostegium(Euleiostegium)-Aristokainella 组合。对本区寒武-奥陶系分界的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分系界线应在组合Ⅰ和组合Ⅱ之间。  相似文献   

13.
陕西南郑梁山早寒武世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南郑梁山早寒武世三叶虫,曾经张文堂描述过两个种:Eoredlichia(Pachyredlichia)shensiensis Chang, Parabadiella huoi Chang。前者产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部,后者产中下部。本文描述的三叶虫,系产在Parabadiella huoi之下的黄绿色泥岩,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三叶虫,与之共生的还有古介形虫。这些三叶虫经笔者研究计有:Parabadiella hanzhongends sp.nov., P. nanzhengensis sp. nov., P. zhongliangsiensis sp. nov., P. sp., Parabadiella (Danangouia) transversa subgen, et sp. nov., P. (Danangouia) quadrata subgen, et sp. nov., P. (Danangouia)sp.。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崖县中寒武世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描述了海南岛崖县大茅中寒武世三叶虫4属7种,其中包括5新种、2个未定种:Pagetia sp.,Xystridura hainanensis Sun,X.yaxianensis Chu et T.R.Lin(新种),X.orientalis Chu et T.R.Lin(新种),Galahetes hainanensis Chu et T.R.Lin(新种),G.pyrus Chu et T.R.Lin(新种)和Kootenia sp.。丰富了我国中寒武世的三叶虫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中寒武纪的新三叶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57年笔者讨论山东博山寒武纪地层时,根据三叶虫化石,曾将这个地区的下寒武纪分为2个化石带,中寒武纪划分8个化石带(其中有4个亚带),同时并有许多新三叶虫列入文内。经过最近整理和研究后,先将中寒武纪各化石带重要新属及新种描述讨论于此。与博山关系较密切的辽东及河南的一些三叶虫亦加以描述和讨论。河北峯峯的一个新三叶虫因在1957年列过种名,亦在此作简略描述。其中共包括有6个新属,1个新亚属,20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关于博山下寒武纪,尤其是毛庄层的新三叶虫,笔者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6.
据贵州东部万山镇南部寄马冲至羊尾剖面晚寒武世早期车夫组三叶虫的新材料,对原太子河虫属(Protaitazuhoia Yang,1978)进行了修订。根据其尾部的特征,将其分类位置由原先的德氏虫科(Damesellidae Kobayashi,1935)移至鄂尔多斯虫科(Ordosiidae Lu,1954)。此外,还描述了原太子河虫2新种1新亚种:Protaitze-hoia latelimbata sp.nov.,Protaitzehoia nitida sp.nov.,Protaitzehoia quadrata jimachongensis subsp.nov。  相似文献   

17.
青海化隆拉脊山寒武纪球接子类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青海化隆地区寒武纪后半期球接子类三叶虫计6科,12属,15种(包含4个未定种,1个亚种和1个相似种)。对有关的属种及其归类进行讨论和修订。研究表明该地区寒武纪武陵世至芙蓉世球接子类三叶虫也有较高的分异度,将为进一步研究祁连山地层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相分析和生物地理区的划分等提供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8.
美国出版的“古生物论著”(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aeontology)三叶虫卷,目前正在修订,准备出第二版。按计划三叶虫卷要出三卷:第一卷为三叶虫的理论部分,包括形态构造、功能,地理分布,个体发育及系统演化等;第二卷为寒武纪三叶虫属群的描述和订正;第三卷是奥陶纪至二叠纪三叶虫属群描述和订正。第一版于1959年出版,到目前已有20多年。这20多年内新增加了近两倍的属群,已达3000属以上。各国三叶虫专家正在努力编写,估计近两年内可以完成。主编是英国的H.B.Whittington教授,他主要负责第一卷与第三卷的编辑  相似文献   

19.
湖南新邵早石炭世岩关阶一个新的三叶虫及其卷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三叶虫,属砑头虫科(Proeti-dae)。砑头虫类是三叶虫中的一个大类。有意义的是,当三叶虫在晚古生代渐趋消失时,砑头虫类则恰是一个兴旺时期,而且分布广泛,因此是地层(特别是石炭系)对比中的重要标准化石。在欧洲,有许多学者专门从事砑头虫的研究,论著颇多。过去,我国在这方面采集少,因此起步较晚。从我国各地的陆续报道(各大区古生物图册)中看,砑头虫类三叶虫在我国石炭纪地层中含量亦相当丰富。  相似文献   

20.
短剑类(Machaeridia)在我国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鸿基 《古生物学报》1990,29(5):567-580
一、前言短剑类(Machaeridia)是一类两侧对称、区分前后的海生动物。虽然其分类位置至今尚未肯定,但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认为是环节动物(Annelida)的一个分支(Jell,1979,p.259)。从目前的发现以及与其共生的三叶虫、腕足类的环境来推论,Machaeridia应为一种浅海海生动物;动物体由许多简单的骨片组合而成,骨片之间呈叠瓦状排列结合在一起,但比较松散;其上或者可能整个内外表面被软体组织覆盖包围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