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栽培芍药染色体的Giemsa C-带及体细胞染色体联合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用Gicmsa C-带技术观察了栽培芍药三个品种的染色体带型,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第Ⅰ和第Ⅱ对染色体C-带的不同。间期核的染色中心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动的。这些染色中心在整个间期核阶段始终保持着后-末期的基本构型。此外,观察到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的联合百分率为32%,其中具随体的染色体的联合百分率达40%。  相似文献   

2.
黑麦染色体的带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染色体分带技术,对2个黑麦品种的Giemsa C-带带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黑麦染色体的基本带型。可以看出,黑麦染色体的Giemsa C-带具有以下特点:在所有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具有染色深,大而明显的末端带;一部分染色体的长臂末端带较小;着丝点带较浅,在一对染色体上有明显的核仁缢痕带;有的染色体有染色较浅的中间带,这  相似文献   

3.
玉米三系及其杂种根尖染色体C-带带型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玉米的两个雄性不育系,和它们共同的保持系、恢复系以及两个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的F_1进行了根尖染色体C-带带型的遗传分析。从明显的C-带带型看,不育系与保持系相同,恢复系与不育系和保持系显著不同。在F_1中,从父母本之间带型有明显差异的4对染色体看,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其带型和一个亲本相似,另一条和另一个亲本相似。以明显的C-带带型作为标记,在杂交后代中可以直接对不同亲本遗传下来的染色体进行追踪。 文中讨论了在明显C-带带型方面细胞质对细胞核有无影响,用品种间明显C-带带型的差异大小作为选配强杂种优势组合的依据,以及从细胞学上鉴定核代换程度的标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玉米花粉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上异染色质的变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谷明光  林侠 《遗传学报》1991,18(3):235-238
我们用Giemsa BSG C-带技术检查了玉米花药培养获得的花粉单倍体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上异染色质的变异,观察结果表明,有的植株所显示的C-带数目是与供体植株的相一致,有的植株所显示的C-带数目则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有的增加,有的减少。并讨论了异染色质发生变异的可能原因。还相应地观察到间期核中染色中心的变化是与中期染色体上C-带数目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玉米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运淳  刘立华 《遗传学报》1990,17(4):282-288
本文对3个玉米自交系,及其中两个自交系的杂交F_1有丝分裂早中期染色体的G-带带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有的供试材料G-显带的染色体上都具有两种类型的带纹,我们称A型带和B型带。A型带为沿染色体长轴分布,较细的,密切邻近的多重带纹。不同自交系的A型带带型基本相同,杂交F_1的A型带无明显的异型性。非同源染色体间带型各不相同,某些染色体具有易于识别,特征性较强的A型带标记。B型带一般为深染色的大带,位于染色体的近端区。同一自交系每两个同源染色体的B型带可以配对,不同自交系B型带带型互有不同。杂交F_1某些染色体上的B型带带型异型性明显。具异型性的染色体对中一成员的带型与一个亲本相似,另一成员与另一亲本相似。比较对同一细胞先后作G-和C-显带处理的结果表明,B型带和C-带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小山蛙和中国雨蛙的核型及其C—带和银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建民 《遗传学报》1989,16(1):42-48
采用骨骼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BSG及Ag-NORs显带技术,研究了小山蛙(Rana minimus)和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的常规核型、C-带和Ag-NORs。小山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点处具次缢痕,并为C-带染色阳性,银带显示此次缢痕处,即是标准NORs。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区,插入型C-带少且弱,无端位带。中国雨蛙2n=24,有6对大型和6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亦为C-带染色阳性,并与银染显示的标准NORs相一致。C-带分析表明,亦以着丝点C-带为主,插入型C-带少,无端位带。本文初步讨论了蛙科和雨蛙科的核学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颡鱼染色体的C-带、Ag-NORs、荧光带和复制带显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iemas染色、C-带、Ag-NORs、荧光染色和复制带显带的技术对黄颡鱼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黄颡鱼只有部分的染色体呈现阳性C-带, 可分为三类, 其中NORs区是染色最深、染色面积最大的区域, 为深染居间C-带。其Ag-NORs位于m  相似文献   

8.
以Giemsa C带技术处理串叶松香草根尖细胞染色体(2n=14),全部着丝点及第5和第7对染色体短臂端部显稳定的C带,第6对染色体长臂有两条明显的居间带,其他居间带小而不稳定(重复率不高)。间期细胞核染色体呈Rable构型,其着丝点一极最多出现20个染色中心。统计分析表明,靠近着丝点的短臂端带区和居间带区异染色质有易与着丝点区异染色质融合的倾向。分裂中期Giemsa C带数目与间期染色中心数目存在数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玉米8个栽培亚种(类型)的核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次报道了玉米8个亚种、2个亚型和2个杂交品种的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所有材料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主要由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第6染色体短臂均具随体,但大小不同。所有材料均显示有亚端带和端带,在第6染色体的短臂上显示有NOR或/和随体带。C-带的分布、总数目和总长度各不相同。其总带数变异于6至18之间,C-带总长度为5.65—11.40%之间。在核型中,具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数目及C-带总数,罕见栽培或原始的类型通常多于广泛栽培的类型。此外,有关核型和C-帝的变异和进化也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孙爱群  田应洲  李松 《四川动物》2008,27(2):233-235
对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的核型、Ag-NORs与C-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n=26=20m 6sm,NF=52,一对Ag-NORs位于No.6染色体长臂上,各号染色体均具着丝粒区C-带,将红点齿蟾的核型、Ag-NORs、C-带与同属的几种齿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沅江芦荟染色体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非富芦荟的基础理论研究,给芦荟的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采用F-BSG制片法,对沅江芦荟染色体组型及Giemsa C-带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沅江染色体数目为2n=14,核型公式为2n=14st 6sm 4m,染色体长度比为2.20,N.F值为24,属3B核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4=4L 2M2 6M1 2S;Giemsa C-带带型主要为着丝点带和部分全带。  相似文献   

12.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13.
牡丹染色体的Ag-NORs和Giemsa C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次报道了紫斑牡丹和栽培牡丹5个重要品种的Ag-NORs和Giemsa C带带型。所有材料的核型组成均为2n=2x=10=6m+2sm+2st。多数材料具6个Ag-NORs,但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点不同。C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第1、2、3对染色体上。以上两种核学特征,具有品种的特异性。分带所显示的端(T)带和Ag-NORs的数目及分布基本一致。牡丹染色体的端带,本质上是N带;常规染色所显示的所谓随体,实际上是瑞部核仁组成区(NORs)。此外,对牡丹的细胞学研究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萝卜蚜和豆蚜染色体C-带带型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利用C-带技术,显示出萝卜蚜和豆蚜的染色体C-带带型,并进行了初步分析。萝卜蚜与豆蚜的染色体在组型上只有第4对染色体稍有区别;在带型上两者有很明显的差异。萝卜蚜有2对散漫着丝粒染色体,豆蚜没有该种染色体。豆蚜的第4对染色体在端部缺少-C带带纹。萝卜蚜的第2对染色体与豆蚜的第2对染色体带型相似。根据萝卜蚜和豆蚜的C-带带型,讨论了二者在进化中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芥蓝和结球甘蓝染色体组型及C-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改进的染色体标本制片技术,研究了芥蓝和结球甘蓝的染色体组型和 C-带带型。两种植物的二倍体均由4对中着丝粒、5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其中一对为随体染色体。芥蓝和结球甘蓝具有统一的染色体组型公式:2n=18=8m+10sm(2SAT),但两者的某些染色体在编号顺序上有差异。在结球甘蓝中观察,到4种不同形态的随体。用 BSG C-带方法得到 C-带带型,带型公式,芥蓝为2n=18=CITS 型=10C+2CI_++4CT~++2CS;结球甘蓝为2n=18=CITS 型=8c+2CI_++6CT~++2CS。某些带纹具多态性和杂合性。本文从染色体水平上讨论了芥蓝与甘蓝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两种短鼻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傅鹏 《遗传》1991,13(5):16-18
本文初次报道了癫蝗科Pamphagidae短鼻蝗属Filchnerella kearn,两个种(青海短鼻蝗F.kukunoris B.-Bienko和永登短鼻蝗F. yongdensis Xi et Zheng)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11染色体C-带核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短鼻蝗的染色体组型和结构异染色质总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并且C-带在第3,5,6,7,8和X染色体上分布和强弱相同,以上反映了两个种在系统演化上的亲缘关系。另外,两者C-带带型上的差异在第1,2,4,9号染色体上有不同程度反映,尤其在对应的第2和第4染色体上居间C-带发生的位置和强弱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苦苣苔科直瓣苣苔属Ancylostemon、筒花苣苔属Briggsiopsis和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 中4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形态。凹瓣苣苔A.aureus的染色体数目为n=34,与其近缘种凸瓣苣苔 A.convexus的染色体数目相同。该种的核型公式为2n=20m(1sat)+14sm,核型类型属于2A。间期核 为复杂染色中心型(complex chromocenter type);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染色体为近基型(proximal type) 我国特有单种属筒花苣苔属Briggsiopsis的间期核为简单—复杂染色中心型(simple-complex chromocenter type);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染色体为中间—渐变型(interstitial—gradient type);核型公式为2n=34=25m +6sm+3st,与近缘类群——粗筒苣苔属Briggsia染色体数目2n=34,68相比,无论染色体数目还是核 型均显示比较原始的特征。吊石苣苔属的蒙自吊石苣苔L.carnosus和翅茎吊石苣苔L.serratus D. Don var.pterocaulis的核型公式分别是2n=30=21m+5sm+3st+1t和2n=32=21m+10sm+1t。核 型类型分别属于2A和2B。间期核均为简单—复杂染色中心型(simple-complex chromocenter type);细胞 有丝分裂前期的染色体为渐变型(gradient type)。  相似文献   

18.
杨树染色中心数目及其与倍性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哲引3号杨'(Populuspseudo-simonii×P.nigra var.1ica)×'北京杨'(P.Xbeijingensis)杂种二倍体,以及该杂交组合经秋水仙碱诱导胚囊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三倍体为材料,对其细胞间期核染色中心数目及其与倍性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群体植株幼叶细胞间期核属于复杂染色中心型,杨属植物的进化等级属于分化较旺盛阶段;同倍性植株间期核内染色中心数目存在动态变化,其中大部分细胞核处于代谢的中间状态,只有少量细胞处于极端的活跃状态,染色中心数目变化呈近似正态分布;染色中心数目与植株的倍性水平间存在正相关.通过对间期核内染色中心数目计数可以初步判断植株倍性水平,从而为杨树多倍体鉴定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HKG(HCl-KOH-Giemsa)法对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了C-分带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至少都有一条C-分带,染色体组共有62条C-分带,以中间带和着丝点带为主,中间带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短臂上;C-分带强弱差异明显,其中46条强带,16条弱带。Giemsa C-分带带型公式为:2n=2x=34=8I++3T++5I+I+T++4C+2CI+4CI++3CI++I+T++CT++2CT+。每条染色体都显示出显著的带纹特征,因此,利用Giemsa C-分带方法可以将向日葵的每条染色体区分开。  相似文献   

20.
采用Giemas染色、C-带、Ag-NORs、荧光染色和复制带显带的技术对黄颡鱼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黄颡鱼只有部分的染色体呈现阳性C-带, 可分为三类, 其中NORs区是染色最深、染色面积最大的区域, 为深染居间C-带。其Ag-NORs位于m5q末端。CMA3染色显示 NORs区呈现出明亮的荧光。中复制染色体上着丝粒区、端粒区和居间区浅染。发现核仁缢痕、深染居间C-带、Ag-NORs、CMA3明亮区和中复制带浅染NORs区位置基本一致, C-带阳性区和中复制带浅染区具有对应性。 Abstract Metaphase chromosomes of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Giemsa staining, C-banding, Ag-NORs, fluorochrome staining and replication banding. Only parts of chromosomes showed C-band positive, the C-band heterochromatin was located in three regions. The NORs-bearing chromosomes had the largest and strongest C-bands. The long arms of chromosome pair 5 were the regions showing positive labeling with Ag-staining. Fluorochrome CMA3positively stained the NORs. In mid-period, negative replication bands were located in the centromere, the terminal and interstitial regions of the chromosomes. The distributions of secondary ?constri-ctions, positive C-bands, Ag-NORs, positive fluorescence bands and negative replication bands of mid-period were coincid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