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及骨桥蛋白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HP-L)型感染以及OPN的表达情况,探讨Hp-L型感染对胃癌侵袭、转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①应用革兰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胃癌组织中的Hp-L型感染情况;②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中的OPN的表达。分析Hp-L型感染与OPN表达的关系以及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120例胃癌组织中有88例革兰染色检出Hp-L型,其阳性率为73.3%(88/120);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为70.8%(85/120),革兰染色Hp-L型检出和Hp-L型抗原表达同时阳性的病例有82例(两者同时阳性者为Hp-L型阳性),其阳性率为68.3%(82/120)。②胃癌组织中Hp-L型阳性组的OP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73%(58/82),高于Hp-L型阴性组表达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经四格表资料χ2检验,胃癌组中Hp-L型阳性与OPN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7,P<0.001)。③胃癌中Hp-L型阳性与肿瘤的大小、癌细胞的血管侵袭、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01-P<0.05)。结论 Hp-L型感染是引起胃癌...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L型实验动物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2~5×109个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细菌型与L型口饲感染了不同种的小鼠(KM种,C57BL/6N系),于感染后90天处死小鼠。组织学检查表明,口服细菌型与L型小鼠多数出现胃肠粘膜组织的慢性间质性炎症(15/18,24/34),表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同时引起肝脏细胞的轻微毒性变化。免疫组化技术(ABC法)证实,这些病变确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HP抗原检出率12/15和19/24)。在形态上,两组细菌均主要以圆球体形式在胃粘膜存在和潜伏。提示HP-L型仍保留一定的毒力因素,是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潜在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L型的体外诱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胃内可能影响NP变成L型的一些因素,如抗生素、胃液、胆汁等为诱导剂,进行HP一L型的体外诱导。梭芋青霉素纸片法和含药平板法可诱导出HP一L型的园球体和丝状体,在L型平板上形成典型的“油煎蛋”佯或丝状菌落。梭千青霉素诱导HP一L型纸片法浓度为10一200ug/片,含药平板法浓度为0.156一0.01ug/ml。融羧苄青霉素诱导的“油煎蛋”样菌落不稳定易回复,丝状菌落则较稳定,在Skirrow平板上也能生长。胃液可诱导HP形成稳定的L型,这种L型为丝状菌落,涂片油镜下呈长丝体。胆汁对4株不同的HP经多次诱导均未成功,形成的HP一L型作了免疫酶(PAP法)染色和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分析。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L型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细菌L型的一般特点,以布氏肉汤为基础,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和统计分析,研制出适合HP-L型生长的液体培养基,其成份包括:蛋白胨1%,胰蛋白陈1%,葡萄糖0.1%酵母粉0.2%,小牛血清10%,D-蛋氨酸0.02%,NaCl1.5%,MgSO4·7H2O15mM,CaCl210mM。HP-L型固体培养基则在此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除去小牛血清另加0.8%琼脂和15%羊血浆,HP-L型在此培养基上诱导成功,形成典型的“油煎蛋”菌落,在常规Skirrow平板上则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和血管生成素(Ang)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胃癌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p-L型感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1、Ang-2蛋白表达水平,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Hp-L型感染率、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胃癌中Hp-L型感染与肿瘤分化程度、侵袭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Ang-2表达、MVD呈正相关。胃癌组织中Ang-2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MVD呈正相关。Ang-1在胃癌中表达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ng-1表达与侵袭深度和MVD呈负相关。结果 胃癌Hp-L型感染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与Ang-2表达上调,Ang-2/Ang-1比例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学敬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8):915-919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与胃癌共刺激分子OX40、OX40L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进行胃癌手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iemsa染色和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H. pylori感染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共刺激分子OX40、OX40L的表达,并分析共刺激分子OX40、OX40L表达与胃癌组织H. pylori感染的相关性。分析OX40、OX40L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组织H. pylori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胃癌组织中OX40、OX40L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而与胃癌肿块大小相关(P结论 H. pylori感染可能与胃癌组织中OX40、OX40L异常表达相关,可为探究H. pylori致癌机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胃癌(gastric cancer)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性的医疗难题,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自20世纪80年代初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Marshall和Warren首先从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至今,Hp与胃癌的关系为人们所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逐渐接受了Hp感染为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者认为根除Hp治疗可以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报道根除Hp治疗并不能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也不能降低胃癌的发生率。胃癌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Hp感染作为单一致病因素如何引起胃癌的发生目前尚未阐述清楚。本文旨在对Hp感染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Ⅱ(Trefoil factors2,TFF2)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4种不同胃黏膜病变的标本140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TFF2的表达及H.pylori的感染情况,并分析TFF2的表达与H.pylori的感染的关系。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中,TFF2和H.pylori的表达率依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TFF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H.pylori阳性组TFF2的表达率低于阴性组,TFF2的阳性率与H.pylori感染率之间呈负相关(r=-0.335,P<0.05)。结论 TFF2的表达和H.pylori的感染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该指标可为胃癌诊断、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种由内源基因编码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其能抑制靶基因蛋白质表达,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作为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可通过调节miRNA的表达,在胃癌中起促进或抑制作用。现就Hp相关miRNA在胃癌中的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ylori-L型)感染,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RASSF1A)和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H.pylori-L型感染情况;同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癌基因skp2和抑癌基因RASSF1A的表达。结果 5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免疫组化及革兰染色H.pylori-L型同时阳性的病例有3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H.pylo-ri-L型阳性率分别为60.0%和20.0%,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Skp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RASSF1A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pylori-L型阳性组的Skp2表达阳性率高于H.pylori-L型阴性组(P<0.05);H.pylori-L型阳性与Skp2的表达阳性呈正相关关系;RASSF1A的表达与H.pylori-L型阳性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H.pylori-L型感染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涉及上调Skp2的表达和下调RASSF1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Hp-L)感染的关系。方法 (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120例胃癌组织及40例切缘正常胃粘膜组织(对照组)中FAK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革兰染色法检测Hp-L型的感染情况;(2)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对应切缘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FAK的mRNA表达。结果胃癌组FAK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FAK的高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RT-PCR显示,肿瘤组织、远端正常对照组织的FAK表达量差异明显(P0.01)。胃癌组Hp-L型检出率72.5%(87/120)与对照组37.5%(15/4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率65.0%(78/120)无显著性差异(P0.05),Hp-L检出阳性率为69.2%(83/120);胃癌组中Hp-L型感染阳性组的FAK表达阳性率高于Hp-L型阴性组(P0.05),且Hp-L型阳性率和FAK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1,P0.05)。结论FAK蛋白和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增加,且与胃癌的浸润、转移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L(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L)型感染以及Ezrin的表达情况,探讨Hp-L型、Ez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1)应用革兰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和40例对照组织中的Hp-L型感染情况。(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上述各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3)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与其相对应的30例远端切缘正常组织中Ezrin mRNA的表达。结果 (1)胃癌组中革兰染色L型的检出率为80.00%(64/80)、免疫组化Hp-L型阳性率81.25%(65/80),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80例胃癌组织中Hp-L型阳性(即革兰染色L型检出阳性和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同时阳性)的病例数为56例,其阳性率为70.00%;对照组中革兰染色L型检出率为22.50%(9/40),免疫组化Hp-L型阳性率40%(16/40)二者检测结果也具有一致性(P0.05)。40例对照组织中Hp-L型阳性例数为9例,其阳性率为22.50%。胃癌组与对照组的Hp-L型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癌组Hp-L型感染阳性率仅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3)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显示胃癌组中Ezrin mRNA及Ezrin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经统计学分析发现Ezrin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4)胃癌中Hp-L型阳性组的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71.43%(40/56)高于Hp-L阴性组54.17%(13/24)(P0.05),且Hp-L型阳性和Ezrin蛋白阳性呈正相关(r=0.456,P0.05)。结论 Hp-L型感染阳性率和Ezrin表达阳性率在胃癌中均较高,二者可能协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关系。方法对1218例胃息肉同时进行H.pylori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胃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率、胃息肉部位与H.pylori感染关系、胃息肉病理类型与H.pylori感染关系。结果发现胃息肉Hpylori感染患者532例,Hpylori感染率为43.7%。男性胃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率为47.5%(216/455),女性Hpriori感染率感染率为41.4%(316/763)(P〉0.05),年龄〈20岁、20~39岁、40—59岁和≥60岁胃息肉H.priori感染率分别为41.7%、44.7%、41.6%和47.2%(P〉0.05);胃窦胃角息肉H.pylori感染率高于其他部位(胃体、胃底和贲门)(P〈0.05);炎性和增生性胃息肉H.priori感染率高于胃底腺和腺瘤性息肉(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能与部分胃息肉发生有一定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胃息肉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中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ylori-L型)感染以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情况,探讨H.pylori-L型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胃癌BGC-823细胞与H.pylori-L型按不同比例共培养,细胞爬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BGC-823细胞OPN的表达情况。革兰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120例胃癌组织中H.pylori-L型的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中的OPN的表达。结果 (1)随着细菌比例增大,细胞爬片OPN阳性的胃癌BGC-823细胞数逐渐增加,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5,P〈0.01)。(2)胃癌组织H.pylori-L型阳性组的OPN表达阳性率为70.73%,显著高于H.pylori-L型阴性组OPN表达阳性率42.1%(P〈0.005)。胃癌中H.pylori-L型阳性率与肿瘤的大小、癌细胞的血管侵袭、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01~P〈0.05)。(3)胃癌组织中H.pylori-L型阳性率与OPN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r=0.27,P〈0.001)。结论 H.pylori-L型感染增强了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胃癌细胞的OPN表达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胃微生物菌群与胃贲门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胃贲门腺癌(GCA)患者109例。患者均经病理科组织病理确诊为GCA。对照组为健康人群100例,根据有无H. pylori检出将对照组和GCA组患者分为有H. pylori和无H. pylor,其中对照组有H. pylori检出19例,无H. pylori检出81例,GCA组有H. pylori检出53例,无H. pylori检出56例。用胃镜采集标本,胃镜采集镜下正常的贲门胃黏膜。样本取材后置于无菌冻存管放入液氮中保存,使用16S rRNA的方法进行胃黏膜微生物种类检测。结果 GCA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论有无H. pylori感染的对照组人群中,丰度较高的菌属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罗斯氏菌(Rothhia),嗜血杆菌(Haemophilus),拟杆菌(Bacteroides),链球菌(Streptococcus),韦荣球菌(Veillonella),普氏菌(Prevotella)。无H. pylori组内,GCA组样本中普氏菌(Prevotella)、瓦氏菌(Shewanella)、盐单胞菌(Halomonas)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H. pylori组内,GCA组样本中普氏菌(Prevotella)、瓦氏菌(Shewanella)、盐单胞菌(Halomonas)、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梭杆菌(Fusobacterium)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明显低于对照组。有H. pylori的GCA组样本中普氏菌(Prevotella)、瓦氏菌(Shewanella)、盐单胞菌(Halomonas)、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梭杆菌(Fusobacterium)丰度明显高于无H. pylori的GCA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明显低于无H. pylori的GCA组。结果还发现GCA与普氏菌(Prevotella)、瓦氏菌(Shewanella)、盐单胞菌(Halomonas)、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梭杆菌(Fusobacterium)正相关,与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负相关。结论 GCA患者胃内菌群数量和结果与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H. pylori可能影响胃内菌群结构在GCA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除幽门螺杆菌之外,胃黏膜内还定居着大量细菌,占主导地位的是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幽门螺杆菌和胃黏膜菌群之间可通过竞争营养和空间、扰乱抑菌肽的分泌以及改变宿主胃生理环境等直接或间接相互影响。本研究总结了胃内正常菌群的组成特征,分析了胃黏膜菌群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潜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胃黏膜菌群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胃部疾病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慢性胃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稳定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人胃上皮细胞模型;筛选并鉴定H.pylori感染相关microRNAs(miRNAs)的表达,为深入研究感染相关miRNAs的调控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H.pylori标准株按MOI=100:1感染人胃上皮细胞,通过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及炎症反应关键酶的表达综合评价感染模型;采用博奥公司miRNAs V3.0芯片分析细胞感染前后miRNAs表达谱变化,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和Northern杂交对表达显著差异的miRNAs进行分析鉴定。结果:H.pylori感染细胞24 h后,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IL-8显著升高(P〈0.01);启动炎症反应的关键酶COX-2的表达明显增加。芯片数据显示:H.pylori感染引起超过2倍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包括:表达上调的PREDICTED-MIR191、miR-155、miR-92b、miR-30b、miR-146a、miR-16等,和表达降低的miR-181b、miR-324。实时定量PCR和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感染相关miR-155和miR-146a在H.pylori感染细胞模型中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miR-155和miR-146a在感染细胞模型中的表达增加提示二者可能参与H.pylori感染的免疫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ZH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Hp-L)感染的关系。方法 (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和革兰染色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对照组)中EZH2蛋白的表达和Hp-L型的感染情况;(2)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0例新鲜胃癌组织及对应切缘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组)中EZH2的mRNA表达。结果胃癌组EZH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EZH2表达水平升高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RT-PCR显示,肿瘤组织、远端正常对照组织的EZH2表达量差异明显(P<0.01)。胃癌组Hp-L型检出率78.8%(63/80)与对照组23.3%(7/3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率73.8%(59/80)无显著性差异(P>0.05),Hp-L检出阳性率为71.3%(57/80);癌组中Hp-L型感染阳性组的EZH2表达阳性率高于Hp-L型阴性组(P<0.05),且Hp-L型阳性率和EZH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0,P<0.05)。结论 EZH2蛋白和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增加,且与胃癌的浸润、转移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