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传统食用植物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采用"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等关键词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了1991年至2014年6月30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并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旨在发现其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991-2014年间发表的954篇文献。分析这954篇文献及其引文的研究内容后发现:传统食用植物知识的记录是过去和现在研究的重点;而传统食用植物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传统知识的传承、当地食用资源的管理和食用植物的营养、化学成分分析等是未来食用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不同产地土壤因子对关黄柏酚酸类、生物碱类和柠檬苦素类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对31个样点的15个土壤因子及所产药材的10种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检测。通过冗余分析考察土壤因子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用t-value双序图解读各土壤因子对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并通过聚类分析考察样点土壤特征对药材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中的盐分、速效磷、阳离子交换量、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有效锰、硫和有效铜对关黄柏化学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3-O-阿魏酰奎尼酸、4-O-阿魏酰奎尼酸、5种生物碱、黄柏内酯含量随上述土壤因子含量的上升呈下降趋势;紫丁香酚苷和黄柏酮主要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土壤因子的差异会导致关黄柏多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发生显著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生态移民可能对当地社区传统食用植物的资源及其利用知识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凭证标本采集与鉴定,并佐以Jaccard指数定量分析等方法,对宁夏红寺堡区生态移民迁入地及其迁出地村落传统食用植物利用知识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6个调查村落共有传统食用植物106种,其中传统粮食作物8科17种、传统栽培果蔬16科44种、野生食用植物22科45种。移民迁入地的传统食用植物种类较其迁出地有减少的趋势。(2)森林区域、黄土丘陵区域和半干旱沙化区域搬迁至红寺堡区的移民在传统食用植物利用方面存在差异。移民迁入地与迁出地生态环境差异越小,传统食用植物知识的保留程度越高。(3)3种不同类型区域的移民,所保留的传统食用植物与传统饮食文化关系密切。传统文化在促进移民的农家种质资源保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深入讨论了不同村落传统食用植物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传统食用植物的定量研究上作出探索,对生态移民的传统食用植物知识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瀚曰  包维楷  胡斌  胡慧 《生态学报》2023,43(16):6878-6888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价值。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情况,以及该过程中影响CUE的因子与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的植被变化类型。天然林(原生林、次生林)变化为人工林、林地变化为草地后CUE普遍下降,随终点植被的发展CUE可能恢复至起点水平。植被成熟度越高,发生转变时CUE变化越剧烈。植被类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时,CUE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及幅度的变异性均增加。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主要受到植被、土壤、微生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驱动,指示CUE的指标、采样季节和土层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CUE的变化。今后相关研究应采用直接的CUE测定方法,拓宽研究气候区及植被变化类型,关注植被变化过程中CUE变化的土层差异及动态监测,深入对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与CUE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采用样方与沿途记录的方式,调查西双版纳橡胶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以此为基础,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及结合当地传统利用方式对该林下食用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性状、食用类别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橡胶林下食用植物资源共计66科141属169种,占资源植物总科数的66.67%,总属数的46.84%,总种数的40.82%;169种食用植物资源可划分为8大食用类别,其中野蔬类的占绝大多数,有80种,占食用植物资源总种数的47.34%;性状以草本类为主,有77种,占食用植物资源总种数的45.56%。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毛白杨落叶在土壤中的分解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导致落叶中氮、水溶性糖、钾和钙含量的变化,而落叶中磷、钠和镁的含量变化不显著;落叶分解可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土壤中有效钾在分解前期也有明显提高。设计的室内保温保湿试验表明温度和湿度明显地影响分解程度,但对分解变化的趋势和微生物的演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草原土壤微生物受放牧的影响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部的典型草原为对象,研究轻度放牧区(LG)、中度放牧区(MG)、重度放牧区(HG)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季节变化以及放牧强度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的呼吸作用强度均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峰值均出现在8月份,而且三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轻度和中度放牧有利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的增加,而重度放牧则导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8.
湘西州少数民族膳食结构中常见野生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武陵山区东部 ,属华中植物区系 ,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对全州 8个县市的调研表明 ,野生食用植物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成分。文章报导了常见野果、野菜等食物植物 42科 6 3属 83种及其利用价值、采集时令和食用方法 ,并就该地区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民族传统食用植物及其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的流失.粮食危机是全世界一直以来面临的危机,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更加严重,因此开展传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十分重要和迫切.纳西族是滇西北高原上的原著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植物知识.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的原理和方法,于2012年对坐落于玉龙雪山山麓的文海纳西族村落开展了野外调查,共访谈信息报告人89人,其中关键信息报告人30人.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参与式调查方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和集体讨论法.结果表明:纳西族传统食用植物表现出物种数、采集时间、食用部位、食用类型、食用功能5个层面上的多样性.共记录到传统食用植物146种、45科、67属;与周边玉龙山植物相比,22%的科和7.4%的属至少有1种食用植物.采集时间可持续全年,春季采集的食用植物有20.44%,夏季有22.63%,秋季有48.18%,8.76%的食用植物还可在冬季采收.当地食用的植物部位有8种、食用类型有15种,66种食用植物有药用功能,可预防和治疗18种疾病.多样化的传统食用植物是纳西族抵抗食物短缺的物质基础,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湘西苗族聚居地野生食用植物种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查阅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湘西苗族聚居地的野生食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并对苗族饮食文化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湘西苗族聚居地共有野生食用植物104种,隶属于43科67属,其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综合分析其食用价值的基础上。对湘西野生食用植物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以及湘西苗族饮食文化的继承发扬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过调查研究,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有菊科野生食用植物22属、30种,分别占该保护区菊科野生植物总属数的50.00%、总种数的38.46%。该保护区菊科野生食用植物均为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且都兼有药用功效,食用部位以嫩茎叶为主。并对该保护区菊科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平周期性集市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民族植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木材林产品的采集和利用,既关系到当地群众生活状况,也与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运用关键人物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6个主要周期性集市中一类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野生食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地区集市中常见野生食用植物35种,分属于27科,其中苏木科(8.57%)和桑科'(8.57%)等植物比例较大;主要包括野生蔬菜(82.85%)、野生水果(14.29%)和野生食用染料(2.86%);蔬菜以乔木的幼嫩枝叶(34.29%)和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25.71%)为主;表现出种类与周边地区高度的相似性、使用部位和用途类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单位摊位种类数量和市场价格较低等特点.女性在野生食用植物的采集与销售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市场的地理位置对当地群众的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利用强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民族对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强度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野生食用植物在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中占有比较小的地位.从目前研究地区对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情况看,采集和销售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并未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类镁肥对烤烟中微量元素含量和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福建武平烟区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有效镁含量偏低导致烟叶镁含量低的问题,研究了3 种不同镁肥对土壤和烤后烟叶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镁肥后均能显著提高土壤交换镁的含量,但不同镁肥对提高土壤交换镁含量的时效不同。各处理土壤其它中微量元素含量以施用硫酸镁的土壤较高,施用氢氧化镁的土壤偏低。烤后烟叶的镁含量以氧化镁处理最高,其次为氢氧化镁。施用镁肥会影响烟叶其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其中施用氢氧化镁会导致中上部烟叶钙铁含量轻度缺乏,而施用硫酸镁会导致烟叶中锌锰含量过高。各处理中以氧化镁处理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最适宜,且经济性状最优。因此,在福建武平烟区建议施用氧化镁,既可以防止烤烟生育前期有效镁的淋失,又可以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地生态系统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土壤动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对土壤动物多样性产生深刻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温度增加和降雨格局的改变能直接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CO2浓度和氮沉降的增加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化学成分对土壤动物多样性产生间接影响.不同环境因子之间又能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驱动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预测未来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相关生态学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施氮肥对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 全球变化导致土壤氮(N)有效性增加将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本文以落叶松(Larix gmelinii)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通过施肥处理, 在不同季节和土层取样, 研究土壤N有效性增加对土壤动物的数量、类群数和不同功能团的影响。结果表明: (1) 施肥影响两林分土壤动物密度, 导致当年密度增加, 翌年则下降, 这种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不同土层中均表现出来; (2) 施肥增加了两林分土壤动物类群数, 其中落叶松林分从34类增加到43类, 水曲柳林分从43类增加到48类; (3) 施肥改变了两林分不同食性土壤动物的密度, 腐食性土壤动物数量降低、植食性数量增加、捕食性数量变化不明显。这些结果说明: 土壤N有效性增加显著影响两林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可能改变地下碳分配格局和养分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化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廷娟 《生态学杂志》2013,24(2):581-588
陆地生态系统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土壤动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化对土壤动物多样性产生深刻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温度增加和降雨格局的改变能直接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CO2浓度和氮沉降的增加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化学成分对土壤动物多样性产生间接影响.不同环境因子之间又能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驱动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预测未来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相关生态学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气温上升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张卫建  许泉  王绪奎  卞新民 《生态学报》2004,24(8):1742-1747
在 2 0世纪内 ,全球气温已经上升了 0 .6℃ ,并预计到本世纪末仍将上升 1.4~ 5 .8℃。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生态系统对气温上升的反馈已成为国际生态学界的研究热点 ,而且所研究的系统也已经从过去简化的模拟系统到复杂的真实生态系统。但是 ,现有对真实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地上植物群落和土壤气体交换等领域 ,对在土壤有机碳分解和保护中起决定作用的土壤微生物研究较少。为此 ,在美国大平原地区进行人工提高气温 (上升 1.8℃ ) ,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气温上升的反应。结果表明 :增温对土壤微生物的总生物量没有显著效应 ,但可以提高微生物的 C∶ N比。另外 ,磷脂肪酸分析发现 ,气温上升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中的细菌比重 ,提高真菌的份额 ,从而显著提高了群落中真菌与细菌的比值。而且 ,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底物利用方式和磷脂肪酸特征的主成份分析 ,发现增温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转变。可见 ,气温上升可能是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中真菌的优势 ,而导致群落结构的变化。该变化将可以提高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利用效率 ,并利于土壤有机碳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冻融作用对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冻融交替是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土壤在冻融期间会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过程。有研究表明,冻融区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冻融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年总排放量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尤其是N2O。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地区的土壤环境将经受更广泛和频繁的冻融交替作用,这会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了气候变暖。本文重点概述了冻融作用对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机制,并简要提出了目前土壤冻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以及今后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树人工林品种更替连作与非更替连作根际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间位移法对杨树人工林更替连作和非更替连作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探明不同连作经营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品种更替对杨树人工林地力维持的生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更替连作和非更替连作均导致杨树人工林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非更替连作导致的林地土壤衰退现象更为严重。杨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在非更替连作中下降最为显著,土壤有机质的根际效应显著大于更替连作,而土壤速效N、P、K的根际效应在更替连作中显著增大。非更替连作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大幅度的上升;更替连作也导致土壤酶活性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下降(上升)幅度远小于非更替连作,土壤酶活性的根际效应总体呈现非更替连作变化幅度强于品种更替连作的趋势。两种连作模式下土壤中可培养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大致呈现一致趋势,连作将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下降,其中土壤细菌比例有所降低,真菌比例上升,土壤呈现从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的特点,非更替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明显大于更替连作。更替连作和非更替连作根际效应的差异可能由不同杨树品种根系分泌物的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20.
在湖南3大烟区的永州市、浏阳市、桑植县进行盆栽试验,探讨气候、土壤及其互作对湖南烟叶还原糖、烟碱和总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烟叶还原糖、烟碱和总氮3种化学成分的变异强度中等,且其变异强弱按该顺序递减。②气候、土壤及其互作对烟叶还原糖、烟碱和总氮3种化学成分的影响程度不同,气候对它们均具有强影响效应,土壤对它们无明显影响;气候与土壤的互作对它们的影响效应年际间有差异。气候对还原糖、烟碱和总氮3种化学成分含量变异总的贡献率为51.42%,土壤为19.78%,气候与土壤互作为28.79%。气候是影响这3种烟叶化学成分的主要生态因素。③烟株大田发育不同时期的不同气候因子与烟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不同,其中伸根期的日照时数、昼夜温差与蒸发量,旺长期的相对湿度、平均气温与云量,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昼夜温差与日照时数分别是各时期与烟叶化学成分相关性较大的前3个气候因子。整个大田期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昼夜温差3个气候因子与烟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