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登革2型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4个不同的血清型(DENV- 1,2,3,4),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1,2].  相似文献   

2.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4个不同的血清型(DENV-1,2,3,4),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可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3.
登革病毒包膜蛋白(Dengue virus envelope protein,DENV E)是诱导中和抗体主要的蛋白,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Dengue virus envelope protein domainⅢ,DENV EDⅢ)是构建DENV亚单位疫苗的主要靶标,但是其B细胞中和表位目前了解不多。我们采用两组覆盖DENV-1EDⅢ的重叠多肽(12肽和16肽)同27株针对DENV-1EDⅢ中和单抗反应,筛选DENV EDⅢ上B细胞表位。采用该方法,我们发现了一高度保守的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中和B细胞表位和一高度保守的DENV-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中和表位,分别位于DENV-1E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第309~320位和第381~392位(Amino acid residues 309~320,and 381~392;aa 309~320和381~392)。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中和B细胞表位在Ⅰ~Ⅳ型DENV分离株中存在高度保守共同序列310 KEVAETQHGT319,DENV-1E蛋白中E309、V312、A313和V320不影响蛋白抗原性。DENV-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中和表位(DENV-1E蛋白氨aa 381~392)在DENV-1分离株中高度保守,在黄病毒属其它病毒中不保守。我们也发现一具有DENV-1分离株特异性的B细胞中和表位位于DENV-1E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第329~348位。这些新发现的DENV-1E蛋白EDⅢ上B细胞中和表位可能有助于研制新的DENV亚单位疫苗。  相似文献   

4.
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DENV) 是全球传播最为广泛的虫媒病毒,由于缺乏快速鉴别感染病毒血清型的诊断技术,导致异型交叉感染引起重症登革出血热病例居高不下。为实现免疫学方法快速鉴别诊断不同血清型DENV感染,本研究采用哺乳动物细胞293T表达并纯化了4种DENV血清型NS1蛋白,免疫小鼠后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针对NS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免疫斑点杂交试验 (Dot blotting) 以及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 (Western blotting) 确认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识别天然病毒NS1以及重组NS1蛋白。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包含2株可识别1–4型DENV NS1蛋白的通用型抗体及3株分别针对DENV-1、DENV-2和DENV-4的血清型特异抗体。以所制备的DENV NS1抗体为基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可快速鉴别不同血清型DENV。DENV血清型特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甄别DENV血清型ELISA方法的建立为快速鉴别感染DENV血清型的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病原体.根据包膜蛋白的抗原性的不同,DENV可分为4个血清型,即DENV1~4.由于血清型比较复杂,目前关于病毒受体仍未得出明确一致的结论.但近几年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进展,比如研究发现甘露糖受体(MR)、CLEC5A等作为DENV的受体,可能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就近几年关于DENV受体以及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以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可感染人,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及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其中以登革热最常见,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  相似文献   

7.
Zhang S  Li DX 《病毒学报》2011,27(3):315-318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以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可感染人,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及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其中以登革热最常见,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福建省登革热(Dengue fever,DF)输入性病例持续存在,且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全省内广泛分布,为了解福建省福州市登革热的媒介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状况,2017年10月7日在福州市台江区元一花园小区内开展伊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捕获255只白纹伊蚊蚊体研磨液上清提取核酸后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DENV特异性核酸,将检测阳性的蚊体研磨液上清接种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成功分离到1株DENV病毒株mosquito13/Fujian/2017;经实时荧光RT-PCR法鉴定所分离病毒株的血清型为I型;利用型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病毒E基因并测序进行分子遗传特性分析;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该毒株与2017年10月17日同小区本地登革热病例血清中分离得到的登革毒株E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与越南2014年分离株KT825033/Vietnam/2014核苷酸(99.7%)和氨基酸(99.8%)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所分离登革病毒毒株的基因型为I型,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进化关系相近,可能输入来源于东南亚国家。本研究证实了登革热外潜伏期的存在以及白纹伊蚊在登革热疫情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提示在登革热的防控工作中媒介登革病毒监测、检测的重要性,也提示福建省需要加强输入来源监测,特别是东南亚入境人员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登革热是由黄病毒科的登革病毒引起,并影响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城镇的地方性病毒流行病。近年来,登革热及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已成为分布更广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点流行病。登革病毒有4个不同血清型,初次感染后,对同型登革病毒可导致终身保护性免疫,而对再次感染其他3型登革病毒,  相似文献   

10.
登革病毒疫苗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病毒是属于黄病毒科的小型包膜病毒,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通过蚊媒传播。其感染可引起临床症状轻微的登革热,甚至危及生命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病毒包含4种血清型,有效的登革病毒疫苗需对4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均具有抗病毒保护作用。目前,尚未有针对登革病毒的特效药和成熟的疫苗产品。各类登革病毒疫苗均在研发中,其中一些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登革病毒疫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旨在构建DC-SIGN胞外区基因原核表达质粒,诱导蛋白表达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用PCR的方法扩增编码DC-SIGN胞外区的基因序列,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DC-SIGN胞外区蛋白,用H is抗体做W estern Blotting鉴定目的蛋白的免疫原性。用纯化的DC-SIGN胞外区蛋白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效价,免疫荧光法检测其特异性。结果显示,原核表达载体pET-28 a(+)-DC-SIGN胞外区基因成功构建,可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高效表达,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20 kD的DC-SIGN胞外区蛋白,经Westernb lotting鉴定为正确。纯化后的蛋白免疫大耳白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强免疫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得到了纯化的DC-SIGN胞外区蛋白,并制备了具有特异性和高效价的抗体,为研究DC-SIGN生物学功能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沙门菌外膜蛋白(OMP)D,纯化后制备兔抗OMPD抗体。方法:用PCR方法从鼠伤寒沙门菌中扩增出ompD基因,并插入融合表达载体pET-28a(+)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ompD;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筛选阳性重组菌株,经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在变性条件下对目的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纯化;以表达的OMPD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OMPD的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结果:扩增了ompD基因,测序证实正确后亚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8a(+)中,经PCR筛选和酶切鉴定获得阳性克隆,经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40×103的目的蛋白并进行纯化;纯化的OMPD免疫家兔后,能有效地刺激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抗血清的效价达到1∶10000以上,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构建ompD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制备出兔抗OMPD抗体,效价及特异性均良好,为进一步制备肠黏膜高亲和力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首先运用在线生物学软件对日本三角涡虫(Degusia japonica)热休克蛋白70(DjHSP70)氨基酸序列进行亲水区分析,发现该蛋白C-端含有较多亲水性氨基酸,然后以该段多肽序列为基础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采用PCR方法扩增450 bp cDNA片段,编码DjHSP70 C-端150个氨基酸多肽.将双酶切的cDNA...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青杄FKBP12基因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分析FKBP12的蛋白定位、表达等提供基础。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FKBP12基因得到其全长cDNA序列,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48b中,转化入BL21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了分子量约为33kD的重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鉴定表达产物。此蛋白经亲和纯化后,作为抗原注射新西兰兔,进行抗体制备。结果:成功获取了多克隆抗体,制备的FKBP12兔抗血清效价在1∶729 000以上,ELISA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具良好的免疫原性。间接ELISA法检测纯化后抗体效价,表明纯化后抗FKBP蛋白兔多克隆抗体效价高,检测灵敏度为16ng/mL。结论:所制备的抗体能满足后续试验要求的效价值,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DNA重组技术表达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多形态膜蛋白D(polymorphic membrane protein D,PmpD),用Ct-PmpD重组蛋白(rCt-PmpD)制备免疫兔血清,观察该免疫血清在鸡胚攻毒试验中的保护作用。采用PCR技术从Ct L2型基因组中扩增PmpD基因,连接pET32a(+)表达载体,转化宿主细胞E.coliBL21(DE3),IPTG诱导表达rCt-PmpD,用Ct L2免疫兔血清Western Blot(WB)检测其抗原性。复性后的rCt-PmpD免疫家兔制备免疫血清,免疫荧光法(IF)检测其免疫原性,并用鸡胚攻毒试验检测其中和活性。rCt-PmpD在工程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胞浆中,WB结果显示rCt-PmpD能被Ct L2免疫兔血清识别。用rCt-PmpD免疫家兔获得的血清在IF中能与Ct L2反应;中和试验表明,rCt-PmpD免疫血清能有效保护鸡胚免于死亡。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rpET32a-PmpD,表达的rCt-PmpD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rCt-PmpD免疫血清具有中和活性,为进一步研制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新糖基转移酶基因Glt8d2的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并对其进行纯化;制备兔抗GltSd2蛋白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以HepG2细胞mRNA为模板,扩增Glt8d2目的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Glt8d2。转化大肠埃希菌B121,异丙基-D-半乳糖苷诱导并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Western印迹分析、生物质谱分析证实Gh8d2重组蛋白表达正确。大量表达后利用Ni’亲和柱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及柱上复性。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Gh8d2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以纯化的Glt8d2重组蛋白为抗原,分别以免疫前后的新西兰兔血清作为第一抗体,利用Western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多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分析及效价检测。结果扩增获得Glt8d2基因片段,成功表达了Gh8d2重组蛋白,经SDS—PAGE凝胶电泳和Western印迹分析得到证实。成功获得重组蛋白及兔抗Gh8d2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证实多克隆抗体效价〉1:320000。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糖基转移酶在肝实质细胞内呈胞质模式表达分布。结论利用大肠埃希菌B121能够成功表达Gh8d2重组蛋白,获得高特异性、高效价兔抗Glt8d2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今后研究Glt8d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原核表达和纯化PACS-1,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通过RT-PCR扩增出PACS-1的编码基因,测序正确后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IPTG诱导PACS-1与GST融合蛋白的表达并经Glutathione Sepharose 4B纯化;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应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用ELISA测定抗体的效价。结果:表达和纯化了PACS-1,并获得了较高效价的抗血清。结论:获得纯化的PACS-1及其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PACS-1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原核表达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opolyhedrovirus,HearNPV)iap3基因,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利用该抗体分析iap3基因在病毒感染过程的表达时相,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PCR扩增iap3基因后,克隆至pET28b,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 (DE3)中诱导表达,利用亲合层析进行蛋白纯化,将纯化融合蛋白免疫大鼠制备抗血清,利用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IAP3在病毒感染过程的表达时相.结果:成功在原核细胞中表达iap3基因,并获得纯化的融合His - tag的IAP3蛋白,制备了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发现iap3基因最早在感染后24h表达,到72h到达表达高峰.结论:获得了IAP3多克隆抗体,iaP3基因是一个晚期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19.
用重组表达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中肠钙粘蛋白N端多肽片段制备兔多克隆抗体,并利用其对Bt抗性进行鉴定。通过RT-PCR方法对棉铃虫中肠钙粘蛋白N端多肽的基因片段Cad285进行PCR扩增,将其克隆到pET-30a原核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得到35ku的重组融和蛋白,融合表达的包涵体经过变性、Ni-NTA柱亲和纯化、复性等方法处理包涵体,获得可溶性纯化蛋白,用纯化后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其效价高于1∶16000;利用最终获得的多克隆抗体对室内纯合Bt抗/感品系的棉铃虫中肠钙粘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敏感和抗性品系之间有明显差异,表明其能够应用对Bt抗性进行初步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小鼠睾丸特异性基因Vad1.2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将小鼠睾丸组织Vad1.2转录本行RT-PCR扩增,通过DNA重组技术插入克隆载体p ET15b,进行酶切及DNA序列分析。将表达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RIL感受态细胞,10 mmol/L 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通过10%SDS-PAGE、Western blotting及质谱分析进行鉴定。随后对重组Vad1.2蛋白进行纯化和进一步鉴定。最后,制备兔抗小鼠Vad1.2多克隆抗体,并通过Vad1.2-EGFP质粒转染GC-2spd(ts)细胞对其特异性进行验证。结果:大肠杆菌BL21(DE3)RIL细胞中诱导表达并纯化的小鼠Vad1.2重组蛋白构建正确并经Western blotting和质谱分析得到证实。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GC-2spd(ts)细胞中过表达的Vad1.2-EGFP融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小鼠Vad1.2重组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为Vad1.2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