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麝凤蝶形态观察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麝凤蝶Byasaalcinous(Klug)属鳞翅目凤蝶科 ,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日本、朝鲜等国 ,寄主植物是马兜铃、木防己。在浙江省 ,该蝶自然条件下 1年可繁殖 3代 ,以蛹越冬。该蝶成虫双翼狭窄、尾突修长 ,飞翔姿态优雅 ,极具观赏性 ,是蝴蝶馆内放飞展出的适宜种类。至目前为止 ,已有国内外学者在麝凤蝶成虫的发生[1] 、形态[3 ,6,7] 、生殖系统[8~ 10 ] 、性信息素[11] 、亚种的杂交[12 ] 和幼虫的饲料[13 ] 及蛹体的滞育[14 ] 等方面有过报道或有一些研究 ,但很少对其人工饲养和繁殖进行研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开发蝴蝶资源…  相似文献   

2.
麝凤蝶 (Byasa alcinous)为鳞翅目、凤蝶科昆虫 ,分布于中国各地、日本 ,老挝和越南等 ,其成虫外观雅致、美丽 ,素有“大自然花朵”的美称 ,有较大的观赏价值。麝凤蝶因有麝香味而得名 ,香气来自后翅上的灰白色的臀褶 ,羽化不久的雄蝶香味较明显。近年来此蝶的野生资源由于过度采集 ,生态破坏等而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因此为保护这一资源 ,有计划地开展人工饲养是很必要的 ,并可通过大规模人工饲养来制作蝴蝶工艺品供观赏。1 麝凤蝶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1.1 成虫 其成虫为大型蝶类 ,展翅 82~ 86 mm,双翼狭窄、尾突修长 ,最明显的特征是它…  相似文献   

3.
乌苏里虎凤蝶临江亚种的生活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繇 《昆虫知识》2002,39(4):307-309
乌苏里虎凤蝶临江亚种LuehdorfiapuziloilinjiangensisLee属古北区的蝶类 ,在中国、俄罗斯、朝鲜有种群分布[1~ 3] ,是东北地区风蝶科中体形最小、出现最早、蛹期最长的一种蝶类 ,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其寄主植物仅为细辛属植物辽  相似文献   

4.
达摩凤蝶     
<正>达摩凤蝶(Papilio demoleus Linnaeus),又名花凤蝶、黄斑凤蝶。成虫前翅长约46~50 mm。翅正面黑色至黑褐色,中部至亚外缘散布许多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斑。前翅外缘中段向内凹陷,基部有7~8道由间断的黄白色短线排列而成的弧形细纹。后翅无尾突,近基部有一浅黄色宽斜带,带外侧靠近前缘有一大型深色眼状纹,臀角外侧有一红色圆形斑。主要寄  相似文献   

5.
锯凤蝶族Zerynthiini的分类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对锯凤蝶族Zerynthiini、绢蝶族Parnassiini及凤蝶亚科Papilioninae中相关族的幼虫形态、翅脉、翅面斑纹、鳞片、雌性交配栓、雄性外生殖器、地理分布与历史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这些类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锯凤蝶族可能是由绢蝶亚科某一古老或已灭绝的族中演化而来,应作为绢蝶亚科下的一个族,不应作为亚科对待;锯凤蝶族和绢蝶族同属绢蝶亚科,绢蝶亚科和凤蝶亚科同属凤蝶科.  相似文献   

6.
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的蛹及寄主植物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菊平  周善义  李常春  吴健生  覃琨 《昆虫知识》2005,42(1):71-73,F002
描述了广西大瑶山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TeinopalpusaureusguangxiensisChouetZhou的蛹,并与分布于越南的斯金卡亚种T.aureusskinkaiiMorita的蛹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根据挂蛹植物推断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的寄主植物为桂南木莲(ManglietiachingiiDandy)。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中国尾凤蝶属的系统发生关系,对中国产4种尾凤蝶属蝴蝶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在获得的636bp的序列中,有59个变异位点,47个简约信息位点;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40.8%、13.9%及15.8%;表现出明显的A T含量(70.3%)偏异.采用NJ、MP、ML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尾凤蝶属二尾种组与多尾凤蝶亲缘关系较近,而三尾凤蝶较早分化出来.同时结果表明丽斑尾凤蝶和二尾凤蝶的COⅠ基因没有序列差异.对这2个物种3个个体的COⅡ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也没有序列的差异,表明丽斑尾凤蝶和二尾凤蝶可能是同物异名.而三尾凤蝶的遗传多样性较为贫乏.  相似文献   

8.
周繇 《生物学通报》2003,38(7):56-57
长白山共有蝶类 8科、2 17种 ,是整个欧亚东大陆北半球上蝴蝶种类最集中的地方 ,有“北方蝶类王国”的美称 (笔者在 2 0 0 0年 6月 2 9日在由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到西坡的环区路上看到了以白斑迷蛱蝶、夜迷蛱蝶、红线蛱蝶为主的近 10万只蝶类 )。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大中专学校的师生前来考察。在这里特选择 14种有特色的蝶类做一介绍 ,以飨读者。1 金凤蝶 (Papilio machaon) (图 1) (本文照片见封四 )凤蝶科。大型 ,翅展 75~ 95 mm。前翅基部 1/ 3为黑色 ,外缘具有 1条黑色宽带。后翅外缘有 6个黄色新月型斑 ,臀角有 1…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绿带翠凤蝶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沐昀 《生物学通报》2002,37(9):53-54,F003
据统计,在北京地区约有170余种蝴蝶,其中凤蝶、蚁蝶、绢蝶类大多色彩艳丽,形态美观。在自然状态下,一般在完成其生命周期后,任风雨飘零,化作尘土。这些“会飞的花朵”的结局,就是一场这样的悲剧。如果能有节制地加以合理利用,制作成标本或工艺品,将其美妙的身姿和色彩保存下来。不但对生态保护不会造成危害,还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绿带翠凤蝶就是其中综合价值较高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凤蝶亚科(凤蝶科,鳞翅目)16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种凤蝶亚科蝶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GenBank中其它相关类群的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构建凤蝶亚科的分子系统树,探讨该亚科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燕凤蝶族构成凤蝶亚科蝶类系统树基部的一个独立分支;燕凤蝶族和裳凤蝶族为单系发生,且裳凤蝶族聚在凤蝶族内部;喙凤蝶族的单系性尚不能确定.综合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及寄主植物等相关证据,推测斑凤蝶类为凤蝶族中早期分化的一支;较之裳凤蝶类,斑凤蝶类可能更早从二者最近的共同祖先中分化出来.  相似文献   

11.
Zhu LX  Wu XB 《动物学研究》2011,32(3):248-254
绿带翠凤蝶和西番翠凤蝶的分类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应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对6个不同地区的24个绿带翠凤蝶、2个地区的16个西番翠凤蝶个体的COI(579bp)和COII(655bp)基因测序,绿带翠凤蝶与西番翠凤蝶的遗传距离为0至0.6%,共获得了15个单倍型。结果显示这些单倍型不能形成各自独立的单系群,因此认为绿带翠凤蝶和西番翠凤蝶为近期分化的两个种。  相似文献   

12.
周繇 《生物学通报》2004,39(8):18-19,F003,F004
金凤蝶(papilio machaon)(本文照片见封三、封四)形态特征:翅展75~95mm,大型,翅面金黄色。前翅基部1/3为黑色。外缘具有1条黑色宽带。后翅外缘有6个黄色新月斑,臀角有1橙色圆斑。生态:1年2代。春型5~6月,体型较小;夏型7~9月。体型较大。♀比♂的黄色较淡,卵圆球形,以蛹越冬。寄主植物是伞形花科的独活、柴胡等;芸香科的黄檗、白藓等。分布的区域为海拔700~1589m。  相似文献   

13.
锯凤蝶类与凤蝶科其他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及其分类学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PCR和long PCR技术测定了属于锯凤蝶类的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结合已有的其他凤蝶科物种的相应序列数据, 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重建了凤蝶科主要类群的系统发生树, 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 丝带凤蝶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242 bp, 包括13个编码蛋白基因(ATP6, ATP8, COⅠ-Ⅲ, ND1-6, ND4L和Cytb)、 22个tRNA基因、 16S和12S rRNA基因以及非编码的控制区; 基因组A, T, G和C含量分别为40.1%, 40.8%, 7.4%和11.7%, 表现出明显的AT偏倚。所有的蛋白质编码基因都使用标准的起始密码子(ATN); 除ND4 和 ND4L基因使用单个的T作为终止密码子外, 其余蛋白编码基因都使用了标准的终止密码子(TAA)。除丝氨酸 tRNA的二氢尿苷突环缺失外, 所有tRNA基因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型结构。基因组中共存在12个大小介于2~65 bp之间的基因间隔区以及15个大小介于1~8 bp之间的基因重叠区, 其中, 存在于COⅡ和tRNALys之间的24 bp的间隔区在其他鳞翅目昆虫中未曾见到。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并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对凤蝶科进行了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 丝带凤蝶和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先构成一个支系, 再和冰清绢蝶Parnassius bremeri构成姊妹群; 表明锯凤蝶类应作为族级分类单元归于凤蝶科下的绢蝶亚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中国尾凤蝶翠凤蝶亚属(Princeps)的系统发生关系,本文对中国产10种翠凤蝶亚属蝴蝶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 基因(约627 bp)、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基因部分序列(约690 bp)进行了分析.在获得的1 317个位点中,有184个变异位点,144个简约信息位点;表现出明显的A T含量(74.2%)偏倚.采用MP、ML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达摩翠凤蝶(P.demoleus)、巴黎翠凤蝶(P.paris)可能是中国最早起源的翠凤蝶亚属的蝴蝶,与其它翠凤蝶亚属蝴蝶的亲缘关系较远;碧翠凤蝶(P.bianor)、波绿翠凤蝶(P.polyctor)、穹翠凤蝶(P.dialis)和短尾翠凤蝶(P.doddsi)的亲缘关系较近;窄斑翠凤蝶(P.arcturus)、克里翠凤蝶(P.krishna)、绿带翠凤蝶(P.maackii)和西番翠凤蝶(P.syfanius)的亲缘关系较近.结果同时表明:短尾翠凤蝶和穹翠凤蝶没有序列差异,碧翠凤蝶和波绿翠凤蝶序列差异为0.15%,因此短尾翠凤蝶是穹翠凤蝶的同物异名,波绿翠凤蝶是碧翠凤蝶的同物异名[动物学报 53(2):257-263,2007].  相似文献   

15.
裳凤蝶污斑亚种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裳凤蝶污斑亚种Troides helena spilotia Rothschild属鳞翅目凤蝶科裳凤蝶属。该蝶成虫形体大,前翅黑色,后翅中央金黄色,后缘有黑色斑点,具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凤蝶科昆虫地理分布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国凤蝶科昆虫多样性分布统计的基础上,用特有性简约性方法构建中国凤蝶科昆虫的分布区分支图。结果表明,中国凤蝶在8大生物地理分布区中可分成6个聚类群,至少有5次大的隔离分化事件造成了目前我国凤蝶科昆虫的分布格局。分支图显示出东北区与蒙新区比其他分布区形成要早,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凤蝶多样性最为丰富,推测其原因可能与生态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凤蝶亚科Papilioninae11属27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COⅠ)序列测定,以阿波罗绢蝶Parnassius apollo为外群,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凤蝶亚科的系统发育树,初步探讨了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凤蝶亚科11属27个物种分为4个主要的分支,分别是裳凤蝶族Troidini、凤蝶族Papilionini、燕凤蝶族Lampropterini和喙凤蝶族Teinopalpini,与传统分类学观点一致。其中,燕凤蝶族构成凤蝶亚科系统发育树基部的一个独立分支,且为单系发生。凤蝶属Papilio中美凤蝶亚属Menelaides和翠凤蝶亚属Princeps首先相聚,华凤蝶亚属Sinoprinceps和凤蝶亚属Papilio亲缘关系较近,随后两分支再聚为一支,构成凤蝶属。本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验证了凤蝶亚科传统的形态分类地位,并为澄清凤蝶亚科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凤蝶变异型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忠民  武春生 《昆虫知识》2006,43(3):431-432,F0004
通过对中国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L.)标本的观察,归纳出6种中国青凤蝶的变异型,提供了各变异型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彩色照片,并综合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国青凤蝶的亚种分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金斑喙凤蝶Teinoplpus aureus Mell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沿海地区,已报道有5个地理亚种。在世界保护协会(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金斑喙凤蝶被列为DD(Data deficient)物种,在我国动物保护名录(1989)中在我国动物保护名录(1989)中被列为一级保护物种被列为一级保护物种。自从1923年以来,由于数据欠缺,尤其是生物学方面的数据,使得金斑喙凤蝶的研究工作一直难以深入开展,保护工作更是难以做到实处。作者于2003年3月至2005年11月在广西大瑶山开展了对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的自然形态学、生物学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跟踪与记录等方法,结果首次揭示:在大瑶山金斑喙凤蝶1年发生2代,少数1年1代,以蛹越冬。成虫活动时间为每年的4月上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雌虫产卵方式为散产,通常为"一枝一叶一卵"式。已确认其寄主植物有两种:光叶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nitida)与广东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离开寄主植物,在林下层各类植物上化蛹。文章首次对金斑喙凤蝶物种在自然栖境中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进行详尽描述。  相似文献   

20.
洪健  叶恭银 《昆虫学报》1999,42(4):381-386
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虎凤蝶属现有4种雄成虫的外生殖器。结果表明: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 Leech 、长尾虎凤蝶L. longicaudata Lee、乌苏里虎凤蝶L. puziloi Erschoff和日本虎凤蝶L. japonica Leech雄性外生殖器的一般形态结构相似,而其抱器、钩状突、阳茎、阳茎轭片的超微结构存在着差异,这些特征可作为鉴定的依据。通过对雄性外生殖器形态结构的比较,以及有关结构参数的聚类分析,讨论了4种虎凤蝶的亲缘关系。作者认为,中华虎凤蝶具有最原始的结构特征,可能较接近该属祖先,长尾虎凤蝶则与其较近缘;乌苏里虎凤蝶与日本虎凤蝶相对较近缘,与前两种差异略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