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外周神经炎症或损伤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通过表达及释放一系列介质分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传递通路中发挥重要的调制作用。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信息交互传递从而影响痛敏行为的这一崭新模式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于疼痛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小胶质细胞作为靶点,开辟镇痛药物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炎症引起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但是根本机制仍然不清楚。动物实验表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作为唯一的CX3C亚族的膜结合型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有望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新靶点。Fkn及其受体有其特殊结构和功能作用,本文就其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调节吗啡的效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植物杂志》2010,(2):7-7
神经病理胜疼痛是指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占到了各类慢性疼痛的30%以上。第四军医大学完成的—项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机制,创建两种能够分别模拟神经病理性痛不同临床表现的动物模型为研究神经病理性痛和制定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2型(HCN2)在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健康成年大鼠进行随机分组(n=12):假手术组(Sham)大鼠仅分离左侧L4、L5脊神经,模型组(SNL)分离脊神经后进行相应的结扎处理,手术7 d后用行为学方法进行模型评价;将造模成功的大鼠进行随机分组(n=6):①阴性对照组(Saline),左侧足底注射生理盐水;②阳性对照组(GBPT),腹腔注射加巴喷丁;③实验组(ZD7288),左侧足底注射HCN非特异性阻断剂ZD7288。在给药前以及给药后1 h、4 h、24 h、48 h用疼痛行为学实验检测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分别取手术前对照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和模型组(SNL)大鼠的背根神经节(DRG)(n=6),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研究造模前后大鼠DRG内HCN2的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成功建立大鼠神经痛模型;②与Saline组比较,GBPT组和ZD7288组在注射1 h后,均能明显的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P<0.01),而GBPT组和ZD7288组之间比较则无差异;③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较,SNL组大鼠DRG内的HCN2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Control组和Sham组相比较,SNL组大鼠DRG内的HCN2通道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HCN2参与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并有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一个潜在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慢性疼痛,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策略.线粒体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ATP合成、氧化应激、细胞内Ca2+稳态维持和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线粒体数量、形态和功能的改变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外科手术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6年就诊于我院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BMI、术前是否使用催眠药物、术前诊断、手术侧别、手术方式、是否为微创、硬膜外自控镇痛泵使用情况、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引流管引流时间及是否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比分析是否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差异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23例患者纳入研究,33例(26.8%)患者的患者术后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6例(4.9%)患者在术后一年仍有持续性神经性病理疼痛,术后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平均时间为术后第7天,平均持续时间为75天,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吸烟比例(81.8%)、术前使用催眠药比例(57.6%)、开胸手术比例(81.8%)、术中失血量(185 mL)、手术时间(196分钟)、术后引流时间(2.5天)均高于没有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使用催眠药(OR=2.322,P<0.001)、手术时间延长(OR=3.703,P<0.001)和术后引流时间延长(OR=2.675,P=0.002)均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方式是保护性因素(OR=0.453,P=0.002)。结论:术前使用催眠药物、延长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时间增加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风险,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可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触液核GluN2B-BDNF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应用侧脑室注射特异性触液核示踪剂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holera toxin subunit B conjugated with horseradish peroxidase,CB-HRP)的方法标记触液核;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观察MrgA (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A)在正常大鼠触液核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的表达变化,为触液核通过MrgA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息传递或调节提供形态学依据。按照文献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CCI)大鼠模型,用Von Frey电子测痛仪和热痛敏刺激仪监测大鼠痛行为,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追踪和免疫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并比较MrgA在正常和CCI大鼠触液核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显示,CCI大鼠第5、7、10、14天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降低,MrgA在正常大鼠触液核有分布,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达到峰值时触液核Mrg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触液核可能通过MrgA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息传递或调节。  相似文献   

9.
各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致使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患有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目前的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不佳且有副作用,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脊髓中胶质细胞(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能通过释放强效的神经调质,如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近期的证据显示,趋化因子是疼痛调控中的新成员。该文综述了一些趋化因子和受体(如CCL2/CCR2、CXCL1/CXCR2、CX3CL1/CX3CR1、CCL21/CXCR3)作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相互调控的介质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靶向趋化因子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将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海马差异性表达的miRNAs,并预测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L5神经结扎横切(L5 Spinal Nerve Transection,L5-SNT)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在机械痛阈检测结束后处死大鼠,剥离海马组织,提取miRNA进行测序,找出L5-SNT大鼠海马差异表达的miRNAs,并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结果:L5-SNT大鼠模型建立成功,手术侧足底机械痛阈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P0.05)。miRNA测序结果显示:L5-SNT组的大鼠海马miRNAs发生明显的差异性表达,其中显著下调的为:rno-miR-30c-2-3p、rno-miR-370-3p、rno-miR-541-3p、rno-miR-22-3p(P0.05);显著上调miRNAs为:rno-miR-32-5p(P0.05);对上述差异性表达明显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推测与海马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关的靶基因有:Mapk14、Camk2b、Ntrk2、Cxcl12。结论:L5-SNT大鼠海马的差异性miRNAs及其靶基因功能可能主要与海马MAPK信号通路、长时程增强、炎症反应及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1.
钠通道NaV1.7是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亚型之一。大多数钠离子通道NaV1.7表达在背根神经节(DRG)小C纤维的伤害性感受器上,具有缓慢开放和缓慢关闭失活的特点。它能够产生大量的斜坡电流,降低感觉神经元中动作电位产生的阈值,放大外来小的缓慢的去极化斜坡电流,从而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对疼痛的产生、传递、调节具有关键性作用。随着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钠离子通道NaV1.7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和功能缺失性突变,使其成为了新型镇痛疗法中一个的特别有吸引力的药物靶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研究发现,NaV1.7通道在不同因素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通过不同途径提高神经元兴奋性,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给NaV1.7选择性抑制剂研发带来了巨大阻碍。目前,虽然已有的NaV1.7选择性抑制剂具备有效镇痛作用,且无明显副作用或成瘾问题,但寻找NaV1.7选择性配体极其困难。此外,现有的NaV1.7选择性抑制剂也因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的不同在抑制效力、靶向性、安全性以及可行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提示寻找NaV1.7通道作用于不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普遍机制或NaV1.7通道特有的受体结合位点,可能是未来NaV1.7选择性抑制剂研发的主要方向。本文就NaV1.7通道在不同因素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主要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天麻素对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作用以及天麻素对背根神经节Nav1.6通道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天麻素处理组(10 mg·kg-1·d-1)。通过高脂饮食喂养4周,低剂量腹腔注射STZ(30 mg·kg-1)的方法构建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利用痛行为学检测观察各组大鼠的机械刺激足缩反应阈值变化,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上Nav1.6通道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大鼠出现显著的机械刺激疼痛阈值下降(P<0.05),且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的Nav1.6通道表达上调(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连续腹腔注射天麻素3天、7天、14天后,模型动物的疼痛明显缓解(P<0.05),另外天麻素可以翻转背根神经节上Nav1.6通道的高表达(P<0.05)。结论:天麻素可能通过降低Nav1.6通道的表达来缓解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从而为天麻素缓解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病理性疼痛又称为慢性疼痛,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炎症性疼痛和癌性疼痛.以上3种疼痛类型主要来源于多种疾病的并发症或后遗症.病理性疼痛作为一种感觉,不同于视觉和听觉等独立存在,而是与其他感觉混杂在一起,难以准确区分,给临床治疗及患者恢复带来极大困难.虽然镇痛靶点的寻找在疼痛相关领域已经有较为广泛及深入的研究,但临床仍然缺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硬膜外注射局麻药罗哌卡因,评价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坐骨神经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CCI)术后7d,进行硬膜外置管手术,在术后8d和11d由硬膜外导管注入罗哌卡因,观测CCI大鼠机械痛阈(PWT)和脊髓后角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结果: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能够升高CCI大鼠患肢的机械痛阈,降低脊髓后角GFAP的表达.结论:在CCI大鼠模型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可以较长时间抑制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考察跑台运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并探讨大鼠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线粒体自噬在运动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潜在作用。为了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采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 CCI)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Sprague-Dawley (SD)大鼠模型。Von-Frey丝检测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热辐射仪检测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qPCR检测ACC组织中线粒体自噬相关Pink1、Parkin、Fundc1、Bnip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NK1、PARKIN蛋白水平。为了探讨线粒体自噬诱导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hydrazone, CCCP)激活线粒体自噬对CCI大鼠痛行为的影响,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CC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自噬功能与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高糖高脂饲养8周,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两周后检测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降至基础值80%以下者为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记为DNP组(24只);未降至基础值80%以下者为2型糖尿病无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记为DA组(18只)。另取18只大鼠为对照(control,C)组,普通饲料喂养。于确定DA与DNP分组后的第3、7和14天,测定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并在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各组随机取6只大鼠处死,取L4~L6脊髓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特异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的表达。另取6只7 d DNP组大鼠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脊髓背角P62与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的共表达情况。结果:连续8周喂养高糖高脂饲料的SD大鼠的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下调,表明出现胰岛素抵抗;在腹腔注射STZ后,血糖升高达到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6.7 mmol/L);与C组、DA组比较,DNP组大鼠在第3、7和14天时MWT降低,TWL缩短,并且脊髓背角LC3-Ⅱ、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降(P<0.05)。免疫荧光双染色显示,P62在脊髓背角表达,主要与神经元共存,少量与小胶质细胞共存,几乎不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表达。结论: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LC3-Ⅱ、Beclin-1和P62表达的改变提示脊髓自噬功能激活;脊髓背角中神经元自噬激活在2型糖尿病大鼠DNP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神经病理痛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慢性神经病理痛持续时间长,故其研究成为疼痛领域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发现T型钙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将近年T型钙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中介导疼痛的机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源性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 NRG1)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60 mg/kg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组)及NRG1静脉注射组(N组),另取同月龄大鼠为正常对照组(C组)。造模成功后两周N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射NRG1(10μg·kg-1·d-1)连续给药1周,C组及D组则予以生理盐水对照。每周测定大鼠机械性刺激缩足反应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诱导七周后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测定脊髓NRG1, NGF, IL-1β和TNF-α的蛋白表达,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腓肠神经的超微病理结构。结果:与糖尿病组相比,NRG1干预组的痛阈明显提高,腓肠神经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糖尿病组脊髓腰膨大NRG1、NGF、IL-1β和TNF-α含量分别为(0.337±0.092)、(0.371±0.060)、(0.619±0.089)、(0.752±0.071),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RG1组NGF、IL-1β和TNF-α表达量分别为(0.576±0.061)、(0.375±0.029)、(0.524±0.056),与糖尿病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给予外源性NRG1能够预防和减轻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NRG1刺激NGF的生成及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电压门控钠通道(VGSC)在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非特异性的通道阻断剂是神经病理性痛的一种治疗手段,但由于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而限制了其使用。最近研究揭示了几种主要在外周感觉神经系统中表达的VGSC的亚型与神经病理性痛密切相关,发展特异性的通道亚型阻断剂将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神经病理性痛的交感—感觉耦联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H  Hu SJ 《生理科学进展》2001,32(2):111-115
周围组织和神经受到损伤引起自发性疼痛、触刺激诱发痛和痛觉过敏等慢性痛症状。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发展异常交感功能,或者通过影响传入神经异常活动参与上述的病理性变化,进而造成神经病理性痛。本文对目前关于交感-感觉耦联作用及其受体、细胞内和神经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