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痛,伴随排便频率与大便性状的改变。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其主要亚型,主要表现是腹痛和腹泻。目前IBS-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大量的研究提示可能与胃肠道动力紊乱、黏膜通透性和肠上皮屏障功能改变、内脏高敏感性增加、“脑‒肠‒菌”轴失调、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激活、精神心理因素异常等有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肠道菌群与IBS-D的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干预成为缓解IBS-D相关症状的手段之一。本研究就近十余年来肠道菌群情况与IBS-D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益生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动素(MOT)、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IBS-D患者66名,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入组后均进行健康饮食宣教、心理评估等.A组患者采用复方谷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疗效。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的12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IBS-D患者,均给予FMT治疗,记录移植治疗前后患者腹部疼痛评分、排便次数、大便性状Bristol粪便评分、全球IBS评分和IBS-QOL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12周。结果 采用Cochran's Q秩和检验比较FMT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2周状况(P50,P25~P75):腹部疼痛明显缓解[(5.00,4.25~6.75)vs(3.00,2.25~3.00),P=0.003];粪便性状改善[(6.00,5.00~7.00)vs(4.00,3.25~5.00),P=0.003];排便次数下降[(3.50,3.00~5.00)vs(2.00,1.00~3.00),P=0.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疗效稳定,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FMT能够改善IBS-D患者腹泻症状,缓解腹部症状,12周内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于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30(4)
目的 观察和评价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商品名:爽舒宝)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爽舒宝治疗组32例,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组35例,联合治疗组33例。3组患者疗程均为60 d,记录3组患者腹痛、腹泻、排便异常等症状的变化。结果 在近期疗效方面,联合治疗组有效率(87.87%)高于爽舒宝治疗组(75.00%),而这两组的有效率均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组(51.43%)。在远期疗效方面,爽舒宝治疗组患者有效率(100.00%)和联合治疗组(100.00%)之间无显著差异,而这两组的有效率均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组(74.29%)。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大便次数、腹痛、大便性状等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均低于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组(P<0.05)。结论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联合奥替溴铵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替溴铵40mg/次,3次/d,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布拉酵母0.5g/次,2次/d,饭前30min口服。4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腹泻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抑郁与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拉酵母联合奥替溴铵对IBS-D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可以迅速控制患者腹泻症状,减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苓固肠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参苓固肠颗粒组、益生菌组、联合用药组,每组20例,分别予参苓固肠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参苓固肠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治疗,疗程4周,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及总有效率。结果参苓固肠颗粒组、益生菌组、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80%、95%,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参苓固肠颗粒组和益生菌组(P0.05);三组证候总积分分别为(8.20±4.77)、(9.00±4.34)、(5.05±4.66),联合用药组症状改善较单药组明显(P0.05);三组对腹泻、腹痛、肠鸣等大多数症状都有明显改善,其中联合用药组在改善腹胀和食欲不振方面疗效优于参苓固肠颗粒组和益生菌组(P0.05)。结论参苓固肠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单用参苓固肠颗粒和金双歧单药,特别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以腹胀不适和食欲不振方面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五苓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18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五苓散组,每组6只。采用番泻叶灌胃结合急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制备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五苓散组小鼠给予五苓散7.93 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剂量蒸馏水,2次/d,连续4 d。治疗结束后,我们分别收集各组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肠道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特征分析。结果肠道酶活性分析显示,造模后小鼠肠道内淀粉酶(P=0.298)、蛋白酶(P=0.017)和乳糖酶活性均下降(P<0.001);五苓散治疗后小鼠肠道内淀粉酶(P=0.213)、蛋白酶(P=0.085)和乳糖酶(P<0.001)活性均上升。肠道菌群分析显示,IBS-D小鼠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五苓散治疗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均有所恢复。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uncultured_bacterium_o_Chloroplast、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在五苓散治疗后相对丰度虽有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五苓散治疗后,IBS-D小鼠肠道菌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比值(F/B值)显著下降(P=0.013)。通过PICRUSt2对肠道功能进行预测,发现五苓散治疗IBS-D可能通过影响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抗生素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ntibiotics)、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microbial metabolism in diverse environments)、氨基酸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等代谢通路发挥作用。结论五苓散可能通过恢复肠道酶活性、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及功能进而发挥对IBS-D的治疗作用,为五苓散治疗IBS-D提供了新的临床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紊乱性疾病。在IBS患者的血液微泡和结肠组织中存在一些失调的microRNA(miRNA)。对于miRNA的研究,最初阶段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途径用来进一步了解IBS的病理生理学特征,而最终将使用miRNA作为新的策略思考IB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miRNA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主要对miRNA在IBS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发酵(fermentable)寡糖(oligosaccharides)、单糖(monosaccharides)、双糖(disaccharides)及多元醇(polyols)(FODMAP)饮食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治疗临床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7例IB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FODMAP饮食组54例(LFD)和正常饮食组53例(ND),分别给予低FODMAP饮食、正常饮食。实验前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于实验的第0天、28天完善IBS症状积分量表(IBS-severity scoring system,IBS-SSS)、生活质量评分量表(IBS-Quality of Life,IBS-QOL)、完善粪便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大肠杆菌检查,计算相应积分及菌群计数。结果:两组患者实验前一般情况、IBS-SSS、IBS-QO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28天时,LFD患者IBS-SSS(156.35±95.44vs223.18±66.96)、IBS-QOL(64.81±19.27vs54.62±18.98)较实验前明显改善,且IBS-SSS(156.35±95.44vs201.42±91.28)及IBS-QOL(64.81±19.27vs55.76±20.38)评分明显优于ND组(P0.05);低FODMAP饮食组肠道乳杆菌(6.33±0.95vs6.45±1.12)、双歧杆菌(8.57±0.84vs 8.61±0.79)的活菌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前减少(8.01±1.12vs8.65±1.11)(P0.05);LFD患者BMI指数间与0天(23.42±2.38vs22.67±3.75)及ND(23.42±2.38vs 22.93±2.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FODMAP饮食治疗IBS-D患者的效果明显,其机制除了食物的直接作用,还可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阿洛司琼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阿洛司琼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症状进行评分,使用IBS病情严重程度调查表(IBS-S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肠道乳酸杆菌、肠球菌及酵母样真菌菌群数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症状评分及IBS-SS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F-36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及生活功能得分、乳酸菌及肠球菌菌群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酵母样真菌菌群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洛司琼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大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IBS1(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组I、BS2(束缚应激)组、灌肠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和Williams方法制作IBS动物模型,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和腹外斜肌放电活动检测对其内脏敏感性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对肠黏膜组织的组织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两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和腹外斜肌收缩次数在不同扩张容量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组织学分析显示各组大鼠均无明显的炎症性表现。结论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和Williams方法制成的IBS动物模型符合IBS的内脏敏感性机制,可用于IBS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耀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5)
目的观察及评估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米氮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服用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米氮平片治疗;B组单用米氮平片治疗;C组单用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治疗。连续用药4周,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B组的63.6%和C组的65.2%(P0.01),B组共有3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轻微头晕、嗜睡、乏力症状,A组和C组患者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联合米氮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吴银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4):438-440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将IBS—D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凋整饮食、胃肠解痉药和止泻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3次/d.温开水送服,连用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前增加,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数量较前减少(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74.29%)(χ2=5.29,P〈0.05)。结论双歧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IBS—D疗效较好,作用于其能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童桂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4):387-387,390
目的探讨应用酪酸梭菌(阿泰宁)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IBS)腹泻型疗效。方法对照组予以思密达冲剂1包Tid,肠胃康胶囊2粒(0.74)Tid;治疗组给以阿泰宁胶囊1260 mg B id口服。均3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60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32例、好转16例、未达到治疗效果或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阿泰宁治疗IBS腹泻型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复杂多因素肠道功能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变化与IBS高度相关,本研究着重IBS肠道菌群改变及其肠道菌群检测方法改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商品名:阿泰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药物的经济学价值,为寻求经济、有效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4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组)和B组(奥替溴铵治疗组),A组121例患者给以酪酸梭菌活菌胶囊3粒/次,2次/d,疗程为28d,B组119例患者给以奥替溴铵片,1片/次,3次/d,疗程为28d;观察两种药物治疗28d的治疗效果及3个月复发情况,并计算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比,分析其经济学价值。结果A组药物使用28d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9.2%,完全缓解率为97.5%,均明显高于B组(总有效率为87.4%,临床缓解率为58.0%,P0.05);A组药物治疗28d的药物成本效果比314.7,明显低于B组的药物成本效果比720.6,达到单位治疗效果时,A组可以节约用药成本405.9元。结论服用28d的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可以明显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疗效,具有很好的成本效果比及增量成本效果比。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研究复方谷氨酰胺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2月安徽省濉溪县医院收治的8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仅口服420 mg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每天3次;观察组40例患者加用500 mg的复方谷氨酰胺,每天3次。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活性及D-乳酸水平;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8(Interleukin -8,IL-8)、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血浆生长抑素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并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61%,P<0.05);两组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活性及D-乳酸、IL-6、TNF-α、IL-8、hs-CRP水平、血浆生长抑素和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有2例嗜睡、头晕、乏力不适,发生率为5.00 %,对照组有2例头晕,1例头痛、口干,发生率为7.32 %,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谷氨酰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其可有效修复肠黏膜屏障损伤,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并改善胃肠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傅丽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7,29(2)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82例治疗中的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例)和对照组(n=4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饮食调整、消化道解痉药和止泻药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连用8周。对照组患者除不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外其余处理同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比较治疗前后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分别失访2例和4例,两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1%,较对照组的75.68%更佳(χ2=3.95,P0.05)。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IBS-D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较快并能持久缓解其症状,且安全性较好,其作用机制与其升高血清VIP水平,降低血清SP水平,纠正血清脑肠肽水平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布拉酵母菌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2月.由2位研究人员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纳人文献的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为实验药理学提供方法。方法采用复合因素诱导大鼠建立IBS模型,测定模型大鼠体重、摄食量、排便情况、自主运动量、胃排空率和肠推进率,分析血清5-HT、血浆SP、VIP含量以及结肠匀浆5-HT、SP、VIP含量变化,测定血液生化指标,显微观察胃窦黏膜和横结肠黏膜组织形态改变。结果造模后各大鼠体重减轻、摄食量减少,排便量增多、出现稀便和无定形软便,自主运动量减少,胃排空率减小、肠推进率加快,血清5-HT含量升高、血浆SP和VIP含量均降低,结肠匀浆5-HT和SP、VIP含量升高(P0.05,P0.01),血液生化指标未见异常,胃窦黏膜和横结肠黏膜无明显形态改变;匹维溴铵15.0 mg/kg治疗30 d后,大鼠体重、摄食量增加,排便量减少、稀便减少,自主运动量接近正常,血清5-HT含量下降、血浆SP和VIP含量升高,结肠匀浆5-HT和SP、VIP含量下降。结论复合因素随机刺激能成功复制IBS大鼠模型,其病理生理特征与临床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