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1例以肺内单发空洞为表现的周围型肺癌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1例空洞型肺癌误诊为肺曲霉菌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为44岁男性,以咳嗽、咯血症状起病,CT发现右下肺单发空洞,被误诊为肺曲霉菌病7个月,经抗真菌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多次复查胸部CT提示肺内空洞大小未见明显变化,洞壁变厚,原发空洞内结节消失并新发微小附壁结节,空洞边缘出现锯齿状突起,周围出现多发卫星结节,胸膜牵拉、相连渐进明显。后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确诊为右肺下叶中-低分化腺癌。结论肺内单发空洞的鉴别诊断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影像学结合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来仔细鉴别,PET/CT可以很好的对其良恶性进行鉴别,组织病理是确诊的金标准,为避免误诊误治,在没有明确禁忌和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及早活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侵袭性肺曲霉病临床和病理分析——附23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侵袭性肺曲霉病(IPA)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为探讨IPA早期诊断和临床病理分型提供依据.方法 非选择性地总结本院34年来512例成人(年龄≥16岁)尸检资料,依据病理切片真菌形态确定IPA患者共23例,并进行临床和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23例中有明确基础疾病者21例,有明确诱因者20例.临床上表现有发热等中毒症状者17例(73.91%),合并呼吸道症状者18例(78.26%),存在肺部和肺外栓塞征象者9例(3.91%).胸部影像表现和病理检查符合急性支气管肺炎型15例次,血管侵袭型12例次,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型5例次,粟粒型3例次和胸膜炎型1例次.其中急性支气管炎型和血管侵袭型常合并存在,并成为患者致死的直接原因.结论 IPA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探讨临床尤其是胸部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分型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部CT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实验在白血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集临床诊断为IPA的白血病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和GM实验。结果 CT表现出现结节及晕征17例,出现楔形实变影3例,弥漫分布粟粒或小结节模糊影4例;1例表现为两肺散在斑片影伴周围"卫星灶"。15例抗真菌治疗有效,治疗过程中GM值降低至正常;8例进展、GM值升高,之后调整抗真菌治疗方案有效、GM值降低;2例患者感染无法控制,GM值上升或虽有下降但一直处于阳性水平。结论肺部CT检查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实验可监测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径≤30mm的外周型良性孤立肺结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63例外周型良性孤立肺结节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63例良性孤立肺结节病理分布依次为:结核球,炎性假瘤,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肺隐球菌病,纤维瘤,肉芽肿性炎,曲菌病,肺动静脉畸形,平滑肌瘤.6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肺叶切除10例,肺楔形切除53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孤立肺结节中,良性疾病只占少数,在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可在短期抗炎排除肺炎的可能性后积极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机化性肺炎患者的诊断价值,并总结机化性肺炎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取得肺部病灶组织确诊为机化性肺炎的14例患者,所有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总结机化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结果:14例机化性肺炎患者平均年龄为59岁,平均起病时间为21天。主要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6例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斑片状不均匀密度增高影。所有患者初次就诊时均未首先诊断考虑机化性肺炎。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均确诊为机化性肺炎,术中3例出现少量气胸,4例出现少量出血,予吸氧止血等对症处理后好转。14例患者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影像学检查均较前吸收好转。结论:对于持续性干咳、呼吸困难、发热病人,抗生素疗效差,影像学显示片状或块状影病灶,特别是游走性斑片阴影,需要高度警惕机化性肺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可作为明确机化性肺炎诊断的首选方法。机化性肺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可出现可逆性的好转,一旦确诊,建议及早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手术治疗方式、随访资料,以期通过本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为制定更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丽水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及呼吸内科2006年到2011年间确诊的50例肺曲霉菌病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征分为27例慢性坏死性肺曲菌病(CNPA)和23例肺曲霉球(PA),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慢性坏死性肺曲菌病和肺曲霉球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都好发于陈旧性肺结核与支气管扩张患者.影像学上,CNPA和PA均可出现空气新月征,均好发于两肺上叶,但前者有胸膜增厚,空洞周围浸润阴影、厚壁空洞和洞壁不规则等特征.病理学上,CNPA和PA都可见锐角分支、有隔膜的曲霉菌丝,但前者有组织出血、坏死、微脓肿和炎性反应细胞浸润等特征.单因素分析后证实大咯血,体重减轻,是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多因素通过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证实年轻,无大咯血是生存预后有利因素.结论 组织病理学是鉴别慢性坏死性肺曲菌病(CNPA)和肺曲菌球(PA)金标准.空气新月征,是二者特征性CT表现,大咯血是术后生存独立的危险因素.手术切除完整的PA患者生存预后优于CNPA患者,提示对于CNPA患者术后需常规预防抗曲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以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表现的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28例该类病例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8例PC患者中,男女各14例,年龄27~68岁。仅1例以咳嗽为首发症状,余无症状。5例既往有慢性疾病或肿瘤病史。所有病例均为结节团块,4例含空洞。所有病例病理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特殊染色可见新生隐球菌体。结论病理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的PC患者其临床、影像及病理表现具有其特殊性,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较少出现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均为团块影或结节影,病理组织学表现与结核难以鉴别,极易发生误诊,需要加做特殊染色进一步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肺检查方法对肺部周围常见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胸片和CT检查发现肺周围型病变的43例患者,在经支气管肺活检联合刷检和/或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确诊阳性率.结果:43例患者共行33次支气管肺活检联合刷检,26例获取标本成功,阳性诊断率为78.79%.经皮肺穿刺活检17例,全部获取标本成功,1例患者因取材量少,病理结果无诊断意义,阳性诊断率为94.11%,两者结合诊断率97.67%.结论:经支气管肺活检联合刷检与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型病变诊断都是安全、有效、准确、损伤小的诊断方法,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非粒细胞减少患者肺曲霉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非粒细胞减少患者肺曲霉病的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资料,随诊其转归。结果22例肺曲霉病(PA)患者,男性1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6.3±21.4)岁。确诊、临床诊断各8例,拟诊6例。侵袭性肺曲霉病(IPA)11例,单纯性曲霉球6例,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CNPA)5例。常见基础疾病为继发型肺结核(8/22)、糖尿病或类固醇性糖尿病(6/22)、高血压病(5/2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2),4例系原发社区感染。常见临床症状咳嗽咳痰(18/22)、咯血(11/22)、气促(7/22)。影像学表现为肺部渗出或实变病灶9例、空洞改变及典型曲霉球12例,结节或肿块1例。首选药物治疗依次为伏立康唑(10/22)、卡泊芬净(4/22)、伊曲康唑(3/22)。结论非粒细胞减少伴IPA好发于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亦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单纯曲霉球多继发或并发于肺结核。应注意鉴别CNPA与单纯曲霉球。IPA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影像改变未见典型晕征及空气半月征,肺外播散少见,药物治疗首选伏立康唑。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4岁,2015年1月16日以"咳嗽、咳痰、头痛伴发热10余天"收入院。胸部CT示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空洞,边界清楚,其中最大空洞直径约1.8cm,部分空洞内见软组织密度影。颅脑MRI平扫+增强示增强扫描:双额叶、左颞叶、左顶枕叶病灶及脑室内病灶呈环状、片状强化。行CT引导下肺穿刺,穿刺病理组织回示大部分为坏死性肉芽组织,其中见粗大无隔菌丝,符合毛霉菌感染,颅内病灶给予经验性抗毛霉菌治疗后好转,诊断为播散型毛霉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确诊7例,临床诊断16例。平均年龄(68.3±4.32)岁。其中22例使用广谱抗生素和15例长期使用激素,12例1年内住院>3次,11例年龄>70岁。病灶出现在双上肺占52.1%,双肺多发占21.7%,双下肺占13.0%,位于右中叶和左舌叶共占13.0%;其中5例(21.7%)出现晕征,4例(17.3%)出现"新月"征。结论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激素治疗、频繁住院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曲霉菌的危险因素,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患者有危险因素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技术在肺结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利用CT技术提供的影像学特征,及时准确的诊断肺结节疾病,从而更具体更全面的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确诊的符合相应临床诊治标准的肺结节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通过CT扫描分析其具体的特征表现。结果:在所选的48例中,纵隔淋巴结增大45例,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44例,胸部淋巴结增大患者48例。肺部病变者33例,其中单发结节患者2例,多发结节患者25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者14例,磨玻璃样影案例者9例,实变案例5例。胸膜病发患者13例。结论: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胸部有典型影像学表现形式的肺结节病例诊断较容易,无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诊断较为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利用CT技术诊断肺结节疾病具有特异性意义,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罗百灵  何白梅  张乐蒙  王丽静  李秀英 《生物磁学》2009,(14):2657-2659,2678
目的:探讨肺曲霉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09年4月经病理确诊为肺曲霉病住院患者40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40例肺曲霉病患者中,曲菌球23例、侵袭性肺曲霉病17例。合并有基础疾病者36例(90.0%):其中,肺结核15例(37.5%),支气管扩张6例(15.0%)。肺曲霉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32例(80.0%),咳痰25例(62.5%),咯血24例(60.0%0。影像学表现多样,肿块结节型23例(57.5%),渗出型12例(30.0%)空洞样病灶12例(30.0%),“洞中球征”和“晕征”各8例(20.0%)。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检出,手术切除后病理检出26例(65.0%),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栓出12例(30.0%),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检出2例。本组病例中,26倒在病理诊断前被初诊误诊,误诊率高达65.0%,初诊为肺结核13例(32.5%),肺癌8例(20.0%),细菌感染3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2例。26例(65.0%)经外科手术切除,随访均无复发;10例(25.O%)经抗真菌药物治疗,9例痊愈或显效。结论:肺曲霉病多继发于肺部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反复间断咯血为主,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曲菌球和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以及治疗方法均有不同。肺曲霉病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外科治疗和抗真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影像学特点,深入肺炎型肺癌认识,提高诊断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份至2014年2月份我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36例肺炎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病变部位在各肺段均有分布,局限性及弥漫性分布均可见,其中局灶性分布较大,未出现跨越肺段侵袭肺叶的病例。影像表现主要为边缘不清云絮状肿块影、云絮状影伴结节、肺段实变影、肺实变伴空泡及蜂窝状影、肺炎纤维样化及混合阴影。其中,单纯性磨玻璃影10例;磨玻璃结节肿块10例;肺段分布实变影7例;肺叶及肺段实变伴空泡或蜂窝状影6例;肺炎样纤维化及肿块10例;混合阴影(4种或4种以上阴影并存)3例。结论:肺炎型肺癌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多具有肺炎样改变,极易误诊肺炎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结合活检检查技术,有利于改善临床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肺癌在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位居第一,随着低剂量薄层CT在肺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临床发现更多表现为非完全实性结节的肺腺癌,目前众多研究使CT影像学特征和肺腺癌病理的关系得到更进一步的认知,虽然CT能对部分非完全实性结节做出定性和定位诊断,但仍有部分非完全实性结节诊断困难,PET-CT结合了病灶的代谢信息和精确的定位信息,从而提高对肺部结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综合多个文献PET-CT在非完全实性结节中的诊断分期价值较CT无明显提升,却在评估预后和制定合适手术方案上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就PET-CT在SSN中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 is a necrotizing pneumonia caused by airborne opportunistic fungi of Aspergillus species.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or other chronic lung disorders (CLD) have emerged to be at risk for IPA, with a related mortality rate greater than 70%. Host factors playing a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IPA in CLD patients differ from those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disorders and may be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a distinct pattern of the disease. Furthermore, these host factors affect the results of standard diagnostic procedures recommended for IPA. Therefore, the diagnosis of IPA in patients with COPD and other CLD remains challenging for physicians. This review puts into perspective the hos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pathogenesis of IPA in CLD patients and discusses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in diagnostic tools currently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提高对肺放线菌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 例肺放线菌病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43 岁,男性,以咳嗽、咳血性痰为主要临床表现,胸部CT 提示右肺上 叶结节,经皮肺穿刺活检结果确诊肺放线菌病,青霉素治疗效果好。结论:肺放线菌病是放线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呼吸系统 疾病,起病隐匿,呈渐进性过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放线菌可在肺部引起化脓性肺炎,并经叶间隙、胸膜侵犯胸 壁、肋骨,形成窦道及破坏骨质。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或微生物学证据,主要可采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在疑似肿瘤的情况下,需通 过外科手术治疗,既可以明确诊断也避免病变进一步引起肺、胸壁等组织的不可逆性破坏。  相似文献   

18.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 is a common infection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or allogen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is less frequent in the contex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Mucociliary activity impairment, immunosuppression due to the inhibition of alveolar macrophages and neutrophils by steroids, and receiving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PA in COPD patients. Colonized patients or those with IPA are older, with severe CODP stage (GOLD  III), and have a higher number of comorbidities. The mortality rate is high due to the fact that having a definitive diagnosis of IPA in COPD patients is often difficult. The main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signs of IPA in these types of patients are non-specific, and tissue samples for definitive diagnosis are often difficult to obtain.The poor prognosis of IPA in COPD patients could perhaps be improved by faster diagnosis and prompt initiation of antifungal treatment. Some tools, such as scales and algorithms based on risk factors of IPA, may be useful for its early diagnosis in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