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手术夹闭两种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重庆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实验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后认知功能,并对比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MMSE总分为(26.78±0.85)分,高于对照组的(22.25±0.63)分(P0.05);实验组认知功能障碍率为37.50%,低于对照组的55.00%(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6.7±3.9)天,低于对照组的(9.6±4.5)天(P0.05),两组院内死亡率和1年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3例,包括脾动脉瘤13例,肝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肾动脉瘤1例。其中,9例行远近端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3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瘤体内注胶栓塞术,4例行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颗粒栓塞术,1例行单纯注胶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CTA或血管造影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体和/或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3例出现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未见栓塞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置入者,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已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3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已破裂后交通动脉瘤患者资料回顾分析,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栓塞,获100%栓塞35个(47.9%),95%栓塞24个(32.9%),90%栓塞13个(17.8%),80%栓塞1个(1.4%),发生并发症6例(8.2%),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病例(0.0%).结论:已破裂后交通动脉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A组40例和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B组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住院费用及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氧饱和度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值,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15,P=0.473)。A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低于B组患者(t=17.732,P=0.000);A组患者术后血清中CRP、IL-1β、IL-6、TNF-α的水平高于B组(t=10.580、12.904、9.355、19.176,P均=0.000);A组患者术后脑氧饱和度水平低于B组(t=2.113,P=0.019),两组ADL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1,P=0.115);A组术中再破裂、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B组患者(x~2=4.817、5.383,P=0.028、0.020)。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合率与血管内栓塞术无明显差异,住院费用更低,但对目标血管的刺激较大,可能存在术中再破裂、脑血管痉挛等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颅内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夹闭术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神经功能、免疫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高分级aSAH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38,颅内夹闭术)和B组(n=42,颅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免疫状态、睡眠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3.81%(31/42),高于A组的60.53%(23/3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术后5d免疫球蛋白(Ig)G、Ig A及Ig M均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B组术后1d、术后5d Ig G、Ig A及Ig M均高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5/42),低于A组的31.58%(12/38)(P0.05)。结论:颅内介入栓塞术应用于高分级aSAH患者的疗效优于颅内夹闭术,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睡眠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6.
王毅  丰育功  唐万忠  程磊 《生物磁学》2013,(34):6679-668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避免术后脑积水的手段及双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早期显微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41例,两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成功采用一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结果:本组41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28例患者术前存在动眼神经麻痹,27例术后症状消失或者缓解,1例未有明显改善。41例患者均行终板造瘘,术后出现脑积水患者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1~10月无动脉瘤残留及复发。结论:早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有利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术中行终板造瘘可降低术后脑积水的发生,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指向、位置及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解剖关系是影响一侧入路夹闭双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的手术时机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均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分成早期组(n=78)、延期组(n=52)。早期组在发病芨3 d行手术,延期组在发病3 d行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动脉栓塞程度、并发症与2年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分成良好组和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完全栓塞率为88.46%,高于延期组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出血、肢体障碍、意识障碍、穿刺处感染、脑积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组预后良好率为79.49%,显著高于延期组的63.46%(P0.05)。不良组术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延迟期手术、瘤体位于后循环、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 3~5级、FisherⅢ~Ⅳ级占比显著高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前GOS评分≤3分、延迟期手术、瘤位置在后循环、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3~5级、FisherⅢ~Ⅳ级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行介入栓塞术,能提高完全栓塞率,改善预后,患者预后不良主要与术前GOS评分、手术时机、瘤位置、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瑞芬太尼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氧代谢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对两组患者AHH前(T0)、AHH后(T1)、降压前(T2)、降压后30 min(T3)、动脉瘤夹闭术后5 min(T4)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进行记录,在T2-T4时间点对颈内静脉球部血、桡动脉血两处位置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AO_2、Sjv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静脉血氧分压(PjvO_2)进行统计,计算动脉氧含量(CAO_2)、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_2)、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_2)、颈内静脉球部动脉乳酸差(VADL)和脑氧摄取率(CERO_2)。在术前、术后3 d、术后7 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相对于T2时间点,在T3、T4时间点,两组患者MAP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HR显著升高,研究组患者HR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SaO_2均为100.00%,在T3、T4时间点研究组SjvO_2、CjvO_2显著高于T2时间点,且较对照组患者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jvO_2、CERO_2显著低于T2时间点,且较对照组患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_2、CaO_2、PjvO_2、VAD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术后7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7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高于术后3 d的MMSE评分(P0.05)。结论:瑞芬太尼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还可以对脑氧代谢率进行有效控制,相对于硝酸甘油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瑞芬太尼优势较为明显,但对于认知功能无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脑梗死(前循环)患者75例,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成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30%),中度狭窄组(30-69%)和治疗组(70.99%),前三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搭火柴测验(stickTest),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比较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同时利用SPECT/CT对治疗组20例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前比较MoCA总分、MMSE评分、StickTest评分,发现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认知功能受损越明显;治疗组在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评分反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SPECT/CT对治疗组术前感兴趣区血流量与同侧小脑平均脑血流量比较,术后再与同侧小脑比较,结果显示术后脑灌注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而且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可最终改善认知功能,尤其表现在视空间/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能力,注意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对住院患者进行术前整体状况评估。影像学检查主要记录动脉瘤的位置、瘤体长度和瘤颈宽度,测量其长宽比例。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观察各种介入治疗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44例、女53例,男性平均年龄51.3岁,女性平均年龄46.7岁,男女共同平均年龄48.7岁。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及其附近动脉瘤51个,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29个,大脑中动脉11个,椎-基底动脉系统6个,所用到的栓塞材料包括各种弹簧圈、颅内支架、不可脱球囊等。97例中15例出现并发症(15.5%),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术中发生血管痉挛3例,血栓形成或血栓性栓塞5例,3例死亡。结论: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最主要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栓塞和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术前评估、术中谨慎操作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能够降低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手术显微镜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穿支进行解剖和测量,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该复合体的结构及毗邻血管的走行,为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红色乳胶经颈内动脉对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湿性尸头进行灌注,然后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进行解剖观测,所得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测量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前交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A1段和前交通动脉穿支的长度、直径和各种形态变异.结果:未经选择的标本双侧A1发育无明显差异;术中对Heubner回返动脉、A1段穿支、前交通动脉穿支应仔细分辨加以保护;A1中1/3段穿支少,可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时临时阻断A1的部位;血管造影时前交通动脉不易看清与多种因素有关.结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复杂多变,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穿支的解剖特点,对外科医生处理该区疾病至关重要.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atomy structure and adjacent vessels by investigating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 and its perforating branches under an surgery microscope, in order to, to provide anatomical datas for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Method: A total of 15 adult cadaveric heads (30 cerebral hemispheres) fixed with formalin were used, red latex was injected into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es were dissected, detected by surgery microscope.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with SPSS 17.0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lengthes, diameters and variations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A 1 segment, A2 segment,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ComA), Heubner recurrent artery(HRA), perforating branches of A1 segment and AcomA were measured. Result: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sides of A1 segment in length and diameter. HRA, perforating branches of Al segment and AComA should be carefully recognized and protect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n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The middle 1/3 of A1 segment which had less perforating branches was the best position for temporary occlus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on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AComA in cerebral angiography. Conclusion: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 was regarded as the most complex. Being familiar with the anatomy of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complex and the perforating branches enabled neurosurgeons to handle the diseases in this area efficiently.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改善认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时其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简易精神评估量表(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北京版(MoCA)有无相关性。方法:收集124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在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1、3、6月分别应用简易精神评估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北京版(MoCA)、P300检测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同时对患者卒中有无复发进行登记,所有患者意识清楚,能配合完成上述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安全、成功的置入颈动脉支架,无相关并发症出现;支架置入前颈动脉的狭窄率为(84±8.6)%,支架置入以后颈动脉狭窄率为(4.8±3.8)%,狭窄率较术前明显狭窄:支架置入前患者的MMSE、MoCA及P300潜伏期分别为21±3.1、14±3.6 ms,在治疗后随访的1、3及6个月,MMSE、MoCA明显提高而P300明显缩短;MMSE与MocA呈正相关;在随访期内患者无有症状的卒中复发。结论: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可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神经及脑损伤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48例。观察组应用血管内介入手术,对照组应用显微外科夹闭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Cy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ys-C、Caspase3、IL-6、ET-1、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组间及组内前后血清NSE及S100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降低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可能性,降低脑损伤程度,且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CT灌注成像(CTP)对手术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到2018年3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其中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49例作为有症状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1例作为无症状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及CTP检查,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况量表(MMSE)、搭火柴测验(Stick Test)综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的CTP相对灌注参数。结果:术后1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以及MMSE总分、Stick Test总分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以及MMSE总分、Stick Test总分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术前,有症状组的相对血流达峰时间、相对平均通过时间长于无症状组,相对脑血流量低于无症状组(P0.05);术后1周,无症状组的相对血流达峰时间较术前有所缩短,且短于有症状组(P0.05);术后1周,有症状组的相对血流达峰时间、相对平均通过时间较术前有所缩短,相对脑血流量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相对脑血容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会出现暂时的、可逆的认知功能恶化,但最终认知功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CTP可发现异常的脑灌注情况,同时能够较好地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麻醉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G)患者苏醒质量、心肾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OPCABG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A组(舒芬太尼、丙泊酚,31例)、B组(舒芬太尼、丙泊酚、0.5 MAC七氟烷,31例)和C组(舒芬太尼、丙泊酚、1.0 MAC七氟烷,31例)。观察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苏醒质量、心肾功能[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MB)/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测量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变化,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术后即刻(T1)~术后24h(T3)时间点HR升高后下降,MAP下降后升高(P<0.05);B组T1、术后6 h(T2)时间点HR低于A组、C组,MAP高于A组、C组(P<0.05);A组与C组T1、T2时间HR、MAP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A组、C组(P<0.05);A组与C组术后苏醒时间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的cTnI、CK-MB、Scr、BUN水平相较于麻醉开始前(T0)时间点均升高(P>0.05);B组T3时间点cTnI、CK-MB、Scr、BUN水平低于A组、C组(P<0.05)。B组术后第3 d MMSE、MoCA评分高于A组、C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OPCABG患者在舒芬太尼、丙泊酚麻醉的基础上结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可更好的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对机体心肾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提高苏醒质量,且以0.5 MAC浓度的七氟烷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