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取8字缝合血窦及宫腔纱布填塞治疗,观察组采取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而术后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后输血率、术后感染发生率、产褥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恶露干净时间和月经来潮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可提高止血效果,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可作为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产科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治疗措施和临床抢救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妇产科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75例产后出血产妇,进行急救护理,并对产妇的病历资料和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都是产后出血的导致因素,1例产妇由于胎盘植入,不得不进行子宫全切术,75例产妇全部抢救成功,没有死亡和发生并发症的例数。结论:针对妇产科的产妇产后出血,要采取及时的针对性的临床抢救护理,进一步强化医院的护理水平,可以有效提高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抢救成功率,极大的改善了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使用欣母沛联合益母草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1月收治的92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欣母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母草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7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2h、产后2~24h的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使用欣母沛联合益母草注射液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出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控策略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本研究以104例发生产后出血的孕产妇和649例未发生产后出血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考察孕周、年龄、产次和分娩方式等因素,并对新生儿质量、贫血、妊娠高血压、脐带异常情况、宫缩乏力、是否应用镇痛药物、肝肾功能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分娩方式、产检次数、新生儿质量以及是否应用分娩镇痛药物等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中重度贫血、宫缩乏力、脐带异常以及临产前肝肾功能异常产妇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孕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妊娠期高血压、中重度贫血、宫缩乏力、脐带异常、临产前肝肾功能异常。本研究认为,加强孕期产检、针对危险因素做好产妇围产期保健工作、积极治疗中重度贫血和妊高症、对仍有出血倾向的产妇积极做好抢救准备等措施可有效保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产后出血临床抢救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从2011年1月到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80位产后出血患者,采取急救处理以后给予护理干预。结果:产后出血主要是由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以及宫缩乏力所引起的。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为5.26%,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概率为4.35%。结论:在产科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就是产后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生概率,容易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抢救护理,能使产妇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6.
孔德英 《蛇志》2008,20(1):77-78
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者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娩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0%~30%,80%以上发生在产后2 h之内.常见于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急救、护理工作,才能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及孕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产妇分娩后大出血的对措施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之间于我院分娩且发生产后大出血的患者41例,发现大出血后立即实施抢救,明确出血原因,给予相应的应多措施,若处理后无显著疗效则行导管动脉栓塞术,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观察治疗效果与产妇恢复情况。结果:经过及时给予应对措施与基础治疗,38例患者均停止大出血,其余3例经治疗无效的患者行导管动脉栓塞术,均停止大出血,所有患者最终均痊愈出院。结论:产妇分娩后发生大出血危害较大,很可能威胁母婴安全,必须尽快明确出血原因,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若仍无显著效果需进行介入治疗,使产妇能够及时止血,保障其生命安全,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产程时间及产程干预对单胎足月初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分娩单胎足月初产妇患者,根据第一产程时间并通过PSM法匹配分组,第一产程时间<8 h和≥8 h产妇各771例;分析一般资料、产程时间及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情况,评价产程时间及产程干预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情况间关系。结果:两组年龄、孕次及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 h组及各亚组第二产程时间和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显著长于<8 h组(P<0.05);≥8 h组、16~20 h组及≥20 h组产后出血率均显著高于<8 h组(P<0.05);接受或未接受产程干预情况下≥8 h组第二产程时间和和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显著长于<8 h组(P<0.05);≥8 h和<8 h组接受产程干预后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及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显著长于未接受产程干预(P<0.05);≥8 h组接受产程干预后产后出血率显著高于未接受产程干预(P<0.05)。结论:单胎足月初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随第一产程时间增加而升高,同时第二产程时间往往随第一产程时间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曹海莲 《蛇志》2006,18(2):136-138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出生后24h内出血量超过400ml者,是分娩的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产后2h,占我国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首,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时测量和收集失血量存在一定困难,估计失血量偏少,实际产后出血发病率更高。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生命。因此,防治产后出血是产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对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入住我院的296例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出预防、监测、抢救的方法,以供同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5年1月~2005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孕产妇8156例…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欣母沛联合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治疗剖宫产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08例剖宫产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54例采用缩宫素联合常规缝合术治疗,观察组54例给予欣母沛联合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有效率为98.15%高于对照组的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0%)明显低于对照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母沛联合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治疗剖宫产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比较子宫动脉栓塞术与子宫切除术应用于胎盘因素所致严重产后出血产妇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胎盘因素所致严重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子宫切除组(34例)与介入组(52例);其中子宫切除组采用子宫切除术治疗,介入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出血量、围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凝血功能要因子、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分。结果:两组出血量、止血有效率比较无差异(P>0.05);介入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子宫切除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感染、伤口渗血、疼痛、阴道出血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其中介入组未见栓塞综合征,且发热发生率低于子宫切除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孕妇血清APTT,PT升高,FIB下降,且介入组的FIB短于子宫切除组,PT、APTT高于子宫切除组(P<0.05);介入组术后6个月的FSFI评分和SF-36评分均高于子宫切除组(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与子宫切除术应用于胎盘因素所致严重产后出血产妇中的效果相当,前者在促进术后康复、改善凝血功能和提高性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上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孕晩期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36例,依据是否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分为子宫动脉栓塞组20例和非子宫动脉栓塞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和临床结局。结果:子宫动脉栓塞组患者失血量、红细胞输血量、冷沉淀输血量均少于非子宫动脉栓塞组(P0.05)。两组患者血浆输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栓塞组ICU入住率、子宫切除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低于非子宫动脉栓塞组(P0.05)。两组患者的产褥感染率、失血性休克发生率、早产儿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轻度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穿透性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ook双球囊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对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经剖宫产术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8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止血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Cook双球囊进行止血,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改良B-Lynch缝合术进行止血。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止血成功率、子宫切除率、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切除率和切口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ok双球囊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Cook双球囊,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卡贝缩宫素、Bakri球囊压迫联合治疗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卵巢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1年3月我院接诊治疗的8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给予Bakri球囊压迫单一治疗及卡贝缩宫素、Bakri球囊压迫联合治疗。检测对比患者的卵巢功能指标包括LH、FSH、E2水平,记录两组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出血量变化和止血起效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DBP、SBP及心率变化波动较小,治疗后数据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 h、24 h出血量减少,且研究组治疗后2 h、24 h出血量及止血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两组患者FIB水平降低,PT、APPT水平升高,且研究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T、APP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两组患者血清E2水平升高,FSH、LH水平降低,且研究组血清E2、FSH、LH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高于对照组(4.88%),但是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卡贝缩宫素联合Bakri球囊压迫可改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卵巢功能及凝血功能,提升产后止血效果,增强患者子宫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300例采用腹腔镜行胃癌根治手术患者的资料,总结分析其中11例行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结果:因腹腔内出血中转4例,腹内脏器损伤2例,腹腔严重粘连3例,气腹造成难以控制的高碳酸血症1例,器械损伤1例。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中转开腹手术率,主要与患者原因、术者原因和器械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乳酸依沙吖啶联合子宫颈扩张单球囊对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由于社会因素或者医学因素自愿要求终止妊娠并无任何引产禁忌证的110例健康中期妊娠(孕周14~27周)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进行引产,即口服米非司酮150 mg,并在B超引导下经腹壁行羊膜腔内注射100 mg乳酸依沙吖啶;观察组采用乳酸依沙吖啶联合子宫颈扩张单球囊进行引产。比较两组孕妇的引产成功率、产程时间、宫缩发动时间、胎儿娩出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住院时间、引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多次剖宫产患者的引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引产成功率为96.36%(53/55),明显高于对照组[83.64%(46/55)](P0.05),且观察组的产程时间、宫缩发动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多次剖宫产孕妇引产成功率为33.33%(2/6),观察组多次剖宫产孕妇引产成功率为100.00%(7/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宫颈裂伤1例,会阴裂伤1例,两组孕妇均未出现羊水栓塞、子宫破裂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乳酸依沙吖啶联合子宫颈扩张单球囊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口服米非司酮并在B超引导下经腹壁行羊膜腔内注射乳酸依沙吖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The influence of the opioid antagonist naltrexone on myometrial activity of cows was tested during the early postpartum period, when uterine contractions are a highly sensitive indicator of oxytocin actions. Registering intrauterine pressure oscillations in five first calf heifers revealed that myometrial activity was enhanced after naltrexone was administered (0.02 mg/kg BW). However,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oxytocin were not consistently elevated. In addition, naltrexone did not reliably potentiate the suckling-induced peak of oxytocin release in plasma. In all cases, naltrexone injections caused increases in the cows' respiratory rates and distinct behavioral changes during the first days postpartum, but not later. We conclude that: 1) In the early postpartum period, an inhibitory opioidergic control of myometrial activity may exist in cattle. 2) This control does not seem to be caused by a change in circulating oxytocin levels. 3) Opioids may exert an inhibitory influence on respiratory functions in cattl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存在难产因素初产妇产程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分娩的326例单胎头位初产妇的产程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程图异常组中难产因素的构成比和剖宫产率均高于产程图正常组;存在难产因素的组别(胎方位异常组、宫缩乏力组、巨大儿组)产程中各阶段时限均较正常产妇组长,宫颈扩张速度均较正常组慢,胎头位置均高于正常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程中对产程图中各阶段时限、宫颈扩张速度及胎头位置等指标进行监测,来预测和及时发现头位难产因素的存在,及时给予处理,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处理及结局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探讨其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采用的治疗方式包括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后超声监测下清宫术6例、超声监测下局部甲氨蝶呤注射3例、全身甲氨蝶呤注射后清宫术2例、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清宫术16例、经腹病灶切除术1例、经腹全子宫切除术1例。前三种方法尽管具有一定的成功率,但均有较高的术后大出血风险。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CSP的初始及抢救治疗中均具有很高的成功率。结论:CSP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妊娠部位、生育要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现有的治疗方案中,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后清宫术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nalyz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the use of intrauterine balloon insertion an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factors affecting failure of uterine tamponade with a Bakri balloon during cesarean section for abnormal placentation.

Methods

We reviewed the medical records of 13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for placenta previa between July 2009 and March 2014. Cesarean section and Bakri balloon insertion were performed by a single qualified surgeon. The Bakri balloon was applied when blood loss during cesarean delivery exceeded 1,000 mL.

Results

Sixty-four patients (46.7%) required uterine balloon tamponade during cesarean section due to postpartum bleeding from 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of whom 50 (78.1%) had placenta previa totalis.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was 75% (48/64) for placenta previa patients. Previous cesarean section history, anterior placenta, peripartum platelet count, an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opathy all significantly differed according to balloon success or failure (all p<0.05). The drainage amount over 1 hour was 500 mL (20–1200 mL) in the balloon failure group and 60 mL (5–500 mL) in the balloon success group (p<0.01).

Conclusion

Intrauterine tamponade with a Bakri balloon is an adequate adjunct management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following cesarean section for placenta previa to preserve the uterus. This method is simple to apply, non-invasive, and inexpensive. However, possible factors related to failure of Bakri balloon tamponade for placenta previa patients such as prior cesarean section history, anterior placentation, thrombocytopenia, presence of DIC at the time of catheter insertion, and catheter drainage volume more than 500 mL within 1 hour of catheter placement should be recognized, and the next-line management should be prepared in adv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