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山稻蝗不同地域和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我国分布的山稻蝗Oxya agavisa Tsai不同种群进行了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并对山稻蝗武夷山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带型特殊性及该种群与其它山稻蝗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的区别与联系。同时通过对山稻蝗与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Thunberg)的形态,分布及染色体C带核型等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该3个种之间的进化关系,认为作稻蝗属中的大型种类,上述3个种之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染色体带型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为较原始的种类,而日本稻蝗和山稻蝗则可能是由原始中华稻蝗进化而来,其中日本稻蝗L2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常染色质部分异染色质化的结果,山稻蝗L2染色体则可能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近端部的臂间倒位所致。通过对武夷山山稻蝗的研究,对日本稻蝗和山稻蝗之间的近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山稻蝗不同地域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我国分布的山稻蝗OxyaagavisaTsai不同种群进行了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 ,并对山稻蝗武夷山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析了其带型特殊性及该种群与其它山稻蝗种群染色体C带核型的区别与联系。同时通过对山稻蝗与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Thunberg)、日本稻蝗Oxyajaponica (Thunberg)的形态、分布及染色体C带核型等方面的比较 ,探讨了该 3个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认为作为稻蝗属中的大型种类 ,上述 3个种之间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染色体带型的实验结果表明 ,中华稻蝗为较原始的种类 ,而日本稻蝗和山稻蝗则可能是由原始中华稻蝗进化而来 ,其中日本稻蝗L2染色体的形成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常染色质部分异染色质化的结果 ,山稻蝗L2染色体则可能是由于原始中华稻蝗该染色体近端部的臂间倒位所致。通过对武夷山山稻蝗的研究 ,对日本稻蝗和山稻蝗之间的近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稻蝗卵巢发育级别和体重关系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明庆  张建平 《昆虫知识》1997,34(5):257-258
稻蝗由于不属于迁飞性害虫,在国内对其卵巢发育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作者在1994~1995年通过系统解剖,对稻蝗群体的产卵期及其一段时间内精蝗产卵的比例,有了一个量化指标,为预测其发生期提供科学依据。三材料和方法在汉中平坝稻区的同一生态环境内,自稻蝗成虫羽化盛期后第5天,即8月5日~10月10日,每5天从稻田网捕1次。并将当地优势种,中华稻蝗ocyachinensis(Thunbefg)和日本稻蝗ovajaranica(Thunbefg)[1]逐头称重、解剖,同时记载卵巢发育的级别。(称重天平感应量0.029)。2结果与分析2.l卵巢发育分级标准根据稻蝗卵巢小管…  相似文献   

4.
中华稻蝗不同地理种群杂交子代的滞育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弄清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卵滞育的遗传特征,调查中华稻蝗济宁、泗洪及株洲3个地理种群卵滞育的地理变异及亲本对杂交子代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的株洲种群仅部分卵进入滞育,滞育率较低,而纬度较高的济宁、泗洪种群的卵滞育率达100%。说明不同地理种群的中华稻蝗卵滞育率存在着地理变异。将完全滞育的济宁、泗洪种群与滞育率较低的株洲种群的雌雄成虫进行正反杂交,济宁与株洲种群、泗洪与株洲种群的子代均有部分卵为非滞育卵,与株洲种群的滞育特征相似。但不管是以株洲种群为父本,还是为母本,杂交子代的滞育率均显著高于株洲种群,而与完全滞育的济宁、泗洪种群更为接近,说明中华稻蝗卵滞育的发生受雌雄基因的共同作用,但滞育程度与滞育率高的亲本的关联性更大。  相似文献   

5.
运用10个RAPD引物对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赤胫伪稻蝗(Pseudoxya diminuta)的种群遗传分化进行分析。10个随机引物共产生135条带,扩增谱带具有明显的属、种间多态性。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中华稻蝗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2.693),日本稻蝗次之(2.319),赤胫伪稻蝗最低(1.042)。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的不同地理居群出现遗传分化,由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20.7%,42.4%。用UPGMA和NJ法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树显示: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优先相聚,而后,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依次相聚;日本稻蝗广西南宁种群和广东广州种群首先聚为一支,陕西西安种群和浙江杭州种群聚为另一支,两支相聚后与中华稻蝗聚在一起,最后与赤胫伪稻蝗相聚。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日本稻蝗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呈现一定的相关趋势,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亲缘关系较近,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0.142,而赤胫伪稻蝗与它们关系较远,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0.451。聚类图所显示的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学和细胞分类学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中华稻蝗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华稻蝗OapachlvienslkThLlnb,俗称稻蝗,近年来,在河南省新乡沿黄(河)稻区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已使水稻造成严重损失I‘-‘]。为有效地控制中华稻蝗的危害,笔者于1991~1994年对其在本稻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王生活史及生活习性1.l生活史据观察,中华稻蝗在新乡沿黄稻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稻区的田梗、渠埂、稻田旁的荒草地以及稻田内等处越冬。越冬卵于5月上旬开始孵化,盛期为5月20日左右。蝗峭共六龄,各龄期出现时间见表1。成虫于7月10日始见,盛期在8月上旬;9月下旬始见死…  相似文献   

7.
以丙酮和石油醚的混合液为提取液,通过正交试验,对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成虫体脂肪进行溶剂提取条件的优化研究,并分别讨论了各因素对中华稻蝗成虫体脂肪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比4/25、溶剂混比1/1(丙酮:石油醚)、提取时间8h、水浴温度85℃为中华稻蝗脂肪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脂肪得率可达5.875%。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及邻近地区中华稻蝗5个种群RAPD分析及其亲缘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10条10bp随机引物对来自山西省临猗县(山西南部)、屯留县、太原市近郊(山西中部)、代县(山西北部)、内蒙呼和浩特市郊5个不同种群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广西南宁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共64个个体进行了RAPD分析,探讨了中华稻蝗5个不同种群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0条随机引物对供试的64个个体共产生115条谱带。所获片段的分子量大小为200~2500bp,单个引物扩增的谱带数是5~15条,平均为12条。根据扩增出的RAPD图谱,运用SPSS软件包中的Between-groups linkage法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中华稻蝗不同种群的个体优先聚为1类;供试中华稻蝗5个种群的系统树分为两大分支,山西临猗种群、屯留种群亲缘关系最近,首先相聚,然后与太原种群聚为一支,山西代县和内蒙呼和浩特2种群聚为另一支,两支相聚后与日本稻蝗相聚。表明供试中华稻蝗5个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云南三种稻蝗基因组DNA的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RAPD技术对采自云南龙陵两交水和腾冲曲石马鹿冲的24头稻蝗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10条随机引物共产生129条清晰、稳定的谱带.基于Jaccard相似系数,用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得出的聚类图与基于Nei's遗传距离分别用UPGMA和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基本一致:供试的所有稻蝗个体分为3个聚类簇:龙陵两交水的3、7~8号个体与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450m)的8个个体聚为一支,龙陵两交水的1、2、4~6号个体聚为另一支,两支相聚后与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 550 m)的8个个体聚为一起.形态学鉴定表明:龙陵两交水的3、7~8号个体为日本稻蝗,1、2、4~6号个体为小稻蝗,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450 m)的8个个体均为日本稻蝗,腾冲曲石马鹿冲(海拔1550 m)的个体为有待进一步鉴定的未知种.形态学鉴定结果与聚类结果完全吻合,充分展示了RAPD技术在区分近缘物种方面的独到优势.比较不同采集地的日本稻蝗、小稻蝗的RAPD分析结果,发现云南的这两种稻蝗在同物种不同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我国云南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及物种内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RAPD对稻蝗属昆虫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通过20个随机引物的PCR扩增,得到了日本主要稻蝗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图谱,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种间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分布没有重叠、种间容易交配、能产生杂种的中华稻蝗台湾亚种与小翅稻蝗的亲缘关系最近;分布重叠的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台湾亚种、日本稻蝗和小翅稻蝗的亲缘关系较近。小稻蝗与其它3种稻蝗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1.
中华稻蝗的胚胎发育及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双双  朱道弘 《昆虫知识》2011,48(4):845-853
为弄清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观察了其胚胎发育过程,检测了中华稻蝗铁岭、济南、长沙及儋州种群产卵后卵粒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和胚胎发育的停滞时期.根据胚胎形态,自原头与原颚胸折叠的胚胎发育阶段开始,将中华稻蝗的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11个阶段.在25℃的温度条件下,4个地...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分析方法,研究我国长江以南地理距离跨度较大的6个不同种群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的种群遗传学关系.10条随机引物对57个日本稻蝗个体共扩增出131个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28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是97.7%.种群问的遗传分化系数表明:日本稻蝗的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种群内.Nei's遗传距离显示:日本稻蝗种群问的遗传距离存在较大差异,河北平山种群和云南种群遗传距离最大,为0.1715,广东广州种群和广西南宁种群遗传距离最小,为0.0770.聚类结果分析表明,地理上相距较近的种群优先相聚,遗传距离、地理距离和亲缘关系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3.
蝗总科部分种类等位基因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山西太原黄陵、山西临猗伍姓湖及山西雁门关两科4种蝗虫的4个等位基因酶位点的基因频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用BIOSYS-Ⅱ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种群的苹果酸脱氢酶(MDH)都存在两个位点,中华稻蝗的MDH-1还存在两条亚带。在所研究种群中的MDH-1图谱中,一个中等迁移率的谱带存在于所研究的4个种群中。东亚飞蝗在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酶(ME)中存在两个固定的等位基因,同时黄胫小车蝗在MDH-1中存在一个固定的等位基因,在MDH-2中存在一个独特的等位基因。在所有4个种群中,中华稻蝗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个,He=0.220),黄胫小车蝗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5个,He=0.013)。除中华稻蝗的MDH-1和LDH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其余种群的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均不同程度的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等位酶数据表明这4个种群在系统发育关系方面是相近的,但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却不同。  相似文献   

14.
九种蝗虫核型似近系数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小稻蝗Oxya hyla intricata、山稻蝗O.Agav-isa、上海稻蝗O.Shanghaiensis无齿稻蝗O.Adentata、中华稻蝗O.Chisensis、日本稻蝗O.Japonica、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奇异负蝗A.Pergrina和日本蚱Tetrix japonica等9种蝗虫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9种蝗虫分为3类:稻蝗,负蝗和蚱。6种稻蝗之间的核型似近系数(λ)在0.961~0.5695之间,2种负蝗的λ=0.5867,日本蚱与这8种蝗虫的λ在0.5318~.0322。聚类图直观地反映出它们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分类学的分类结果相一致。从9种蝗虫 的核型演化上看,日本蚱是较原始的类型,负蝗分化也较早,而稻蝗则是较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中华稻蝗在水稻上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的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祥和  牛泽民 《昆虫知识》1994,31(4):198-200
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是山西省水稻田蝗虫的仇势种。随着生态条件的改变,盐碱地改良,水稻面积逐年扩大,致使稻蝗发生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着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因此,了解中华稻蝗在水稻上的危害损失,制定当地的防治指标,已成为水稻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于1988~1991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分述如下。l研究方法采用中华稻蝗三龄盛期稻田罩笼接由的研究方法,在定措农科所进行,选择肥水基本一致,前茬为水稻,亩产500kg生产水平的稻田08亩,供试品种中华11。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lin‘,…  相似文献   

16.
局部稻区中华稻蝗种群回升的原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道宏 《昆虫知识》1992,24(4):193-195,206
本文从稻蝗一生的几个主要环节入手,用生态对比调查的方法,分析讨论了主要生态因素对稻蝗种群变化的影响。基本明确单双混栽为稻蝗蝻及成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来源,耕作粗放、农事管理的参差不齐为稻蝗提供了孳生地;稻蝗生命的薄弱环节在2、3龄蝻期。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实验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朱道弘  张超  谭荣鹤 《生态学报》2011,31(15):4365-4371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为重要的水稻害虫,在我国除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未见报道外,南起海南北至东北均有分布,在许多的分布区域1年发生1代。为探索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生活史及其季节适应特征,通过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调查了其发生代数、孵化率和卵滞育率的季节变化及越冬卵的存活率。结果显示,中华稻蝗长沙种群为1年2代和1年1代混合发生:第1代卵产卵后大部分孵化为若虫而1年完成2代,但亦有19.4% -4.1%的卵不孵化而1年只能完成1世代。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于7月初开始孵化,9-10月羽化为成虫,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产卵。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中华稻蝗长沙种群6-8月(第1代)和10-11月(第2代)所产卵块均为部分滞育,滞育率为30%左右,皆无显著差异。然而,其卵滞育率在12月以后显著降低,仅为6.6%或以下,卵滞育快速地得以解除。因此,包括非滞育卵和滞育解除卵,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越冬卵皆以非滞育状态度过其后的寒冷季节。即使是遭遇长江流域2007年末至 2008年初异常寒冷的冬季,在长沙地区越冬后其卵的存活率亦在98%以上。非滞育状态的中华稻蝗长沙种群越冬卵完全能安全地越冬,其滞育的发生并非是为了提高其耐寒性而安全度过不适环境。并探讨了中华稻蝗长沙种群卵滞育的进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陕西长安及汉中两地中华稻蝗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海川  王青川 《昆虫学报》1997,40(4):374-378
通过对采自陕西长安及汉中地区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之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多元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的第1、2主轴所构成的平面上,生活在两个地区的稻蝗个体被明显分成两个集团。此外,两地稻蝗在卵囊平均含卵量、卵粒大小及有效积温等生物学特性上均有显著的差异,这意味着长期的地理阻隔(秦岭山脉)致使两地的稻蝗演化成两个地理宗。由于使用传统的形态方法无法准确区分这两个地区的稻蝗,我们为这两个居群的雌性和雄性成虫分别建立了线性判别函数,以便为今后进一步的小进化研究奠定一个基础。V(雌性)=-11.67+195.44H+1.91E/F+8.663MX+22.80F/C+0.34P一3.50MZ-102.76H/C-42.51F;y(雄性)=-17.06+30.183MZ+4.313F,这里,当v(雌性或雄性)<0时,个体属于长安县的居群,否则,属于汉中的居群。  相似文献   

19.
中华稻蝗三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淀粉凝胶电泳对山西省太原黄陵村、临猗县赵村及永济县伍姓湖3个中华稻稻(Oxya chinensis)种群的4个等位酶位点(MDH-1、MDH-2、LDH、ME)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中华稻蝗在遗传结构上具有差异;黄陵种群的MDH-1、MDH-2以及伍姓湖种群的MDH-1均为单态位点;赵村种群的杂合性最低(H=0.112),伍姓湖种群最高(H=0.229);赵村种群与伍姓湖种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为0.068,可视为1个大的种群,而黄陵种群与赵村种群和伍姓湖种群的Nei‘s遗传距离分别为0.247和0.218。考虑到赵村和伍姓湖之间的地理距离(41km)比太原黄陵(357km)要近得多,结果提示3个种群地理距离与遗传结构差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