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稻螟灾害的现状及损失估计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始于 1 0 2 2年。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以前 ,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普遍大发生。 70年代 ,我国螟害轻微。 1 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三化螟也随之回升。 1 996年 2种稻螟大发生 ,此后连年暴发成灾。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 ,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约占 2 3和 1 3。全国年发面积约 1 5 0 0万hm2 ,防治约 3 80 0万hm2 次。该文首次估计年防治代价约 45 7~ 60亿元 ,残虫造成作物损失近 65亿元 ,总经济损失约 1 1 5亿元。由此可见 ,当前稻螟已取代稻飞虱、棉铃虫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头号害虫。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县栽培技术对稻螟种群消长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宏富  李青林 《昆虫知识》1991,28(3):132-133
<正> 桐城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余脉。全县耕地面积54.4万亩,其中约有稻田45万亩。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u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常年三化螟发生3代,有少数4代,二化螟发生2代,有少数3代。 耕作制度的变化是影响稻螟种群盛衰演变的主要因素。 我县原为单季中稻区,以二化螟为主。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我国水稻改制的经验证明,水稻栽培制度的改革,是稻螟种群演替的首要因素。在改制前,多数地区栽培制度比较简单,或单季中稻、单季晚稻,或双季间作,不利于三化  相似文献   

4.
川北稻区三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贤 《昆虫知识》1991,28(6):329-330
<正> 螟虫是川北稻区的主要害虫,建国初期种植单季中稻,以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水稻改制后,单、双并存,二化螟种群下降,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上升为优势种群,这时期三化螟三代  相似文献   

5.
蛀食稻茎的螟虫,目前已发现有五种。计大螟(Sesam?a inferens Walk.)、二化螟(Chilosupressalis(Walk.)、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三化螟(Schoenobius incertellusWalk.)、稻褐边螟(Schoenobius sp.)。台湾稻螟目前记载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福建。稻褐边螟分布于湖南、江西。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布比较普遍,为害也较严重。除以上五种蛀食稻  相似文献   

6.
稻螟种群消长与稻田耕作制度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追述我国南方稻区、主要是湖南稻区,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各个时期的二化螟、三化螟种群数量消长的特点,与当时稻田耕作制度的密切关系。阐明了稻螟主要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水稻和耕作制度,是左右稻螟种群数量消长的主导因子之一。而稻田耕作制度的变革,又随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生产水平为转移。从而对今后农村的深化改革、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后,导致的稻田耕作制度而引起的稻螟种群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防治策略的商讨。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和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籼稻比粳稻有利于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杂交稻对三化螟和二化螟的生长发育都比常规籼稻有利,取食杂交稻的种群繁殖率可超过食常规籼稻的1~2倍。水稻品种生长期的长短,及其生长发育各阶段,与各地稻螟各世代各虫态的对应状况,是稻螟种群盛、衰的关键。对应状况适宜于稻螟为害繁殖时,其种群数量可数十倍于不适宜时的种群数量。研究水稻品种与稻螟种群消长的关系,应着重研究、协调各地水稻苗情与稻螟虫情的对应状况。  相似文献   

8.
水稻分蘖期二化螟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平原稻区的主要害虫。温州地区一年发生四代,其中第一、三代分别在早稻和连作晚稻分蘖期发生为害,对水稻能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为了探求二化螟对分蘖期水稻的为害损失率,拟订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1984~1986年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大螟幼虫田间分布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在我县一年发生四代,过去发生较轻。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特别是杂交水稻品种的大力推广,大螟的发生和为害明显加重,个别地区为害较重。据1978年10月和1980年9月分别在坪里、湖上公社调查,个别田块大螟为害率达8.6%和5.6%,大大超过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的总和,这在我县历史上是没有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0.
大螟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在我区历来为害较轻,1970—1976年灯下蛾量[包括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均在2%以下,1977—1978年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增加了混栽面积,大螟的灯下蛾量也分别增为6.5%和4.3%,为害逐年加重。为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探索防治措施,现将我们饲养观察的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目的 1957年我站在百色地区水稻螟虫试验研究工作中,作了观查为害水稻的4种螟虫,卽: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对提早春耕灌水浸田漚田后,要經过若干时間才能完全死亡的探討。兹摘录其結果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稻螟优势种群区域化成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圻  林德芝 《昆虫知识》1990,27(6):321-324
我国自从50年代水稻改制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三化螟种群上升,二化螟种群全面下降。70年代末期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以后,长江流域广大稻区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回升,而华南地区则以三化螟为主,二化螟很少。由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自然因素的差异及其局部地区社会因素的差异,使耕作制度产生区域性差异,进而使苗情与虫情及其相互对应状况,也产生区域性差异,从而形成了稻螟优势种群区域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amAshmead在稻螟种群演变中的作用,周圻同志已有论述(本刊1986,23(5):193—196),他的结论“三化螟种群的盛衰,又能强烈地影响稻螟赤眼蜂的盛衰,稻螟赤眼蜂的盛衰,又转而强烈地影响二化螟种群的消长”,揭示了稻田诸种昆虫之间微妙联系之一例,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也曾形象而又诙谐地提出过“三化螟可以防治二化螟”这一说法,其原因也在于此。除周文中已说到的①三化螟是稻螟赤眼蜂在田间最大的补充和繁殖寄主;②赤眼蜂对二化螟控制有效果,即二化螟卵块单层,卵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这两点原因外,我们认为还有一点,即三化  相似文献   

14.
张坚 《昆虫知识》1992,29(1):7-9
<正> 水稻生育期对三化螟Sciro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生长发育有很明显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在三化螟综合防治措施中,提出了利用水稻对三化螟生长发育不利的生育期来避开三化螟卵盛孵期,以减轻三化螟的为害;具体做法是早稻利用早熟稻早播、早植,使它提前齐穗,以避开第二代三化螟的为害。我们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调查了三化螟对早、迟熟水稻的为害情况,及其对三化螟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水稻钻蛀性螟虫都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制度的变更及全球性气候的变化,种群数量逐渐回升,为害日趋严重。因此,科学的调查方法和准确的预测预报,对该类害虫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这3种水稻钻蛀性螟虫的田间调查方法;阐述了它们的发生期预测方法;探讨了在调查取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期为我国水稻钻蛀性螟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静  黄静  王雷英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7):783-790
【目的】繁育寄主影响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否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上有差别,及田间用米蛾卵作为稻螟赤眼蜂续代寄主的可行性,本实验观察了羽化自不同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行为,研究了两种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为田间防治水稻螟虫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室内利用选择试验观察了由米蛾卵和二化螟卵繁育出的稻螟赤眼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趋性及在两种寄主上的寄生行为和寄生能力,统计了羽化子代蜂的寿命。【结果】由二化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表现出了对二化螟卵的选择偏好,而米蛾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和二化螟卵间没有表现出寄主选择偏好。寄主搜寻时间不受繁育寄主及供试寄主的影响,卵表探测时间和穿刺及产卵时间不受繁育寄主的影响,但同一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卵表探测时间显著长于在二化螟卵上的卵表检测时间。除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二化螟卵时的寄生率(36.95%)和羽化率(45.68%)较低外,米蛾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或二化螟卵以及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等3组处理间的寄生率、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间子代蜂寿命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繁育寄主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能力,但不影响寄生蜂搜寻寄主的能力和寄生行为。  相似文献   

17.
名称及分类地位:在我国为害水稻的螟虫共有三种,其中二化螟(Chilo simplex Butler)及三化螟(Schoenobius incertellus Walker)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化螟是水稻的三大主要害虫之一。近50年来,其种群在我省几起几落,近年来大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为害损失有逐年加重之势。2002-2003年大暴发,仅南昌县成灾面积就达6.67×103余hm2,许多田地晚稻颗粒无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害损失最重的年份。本文探讨的是近年来二化螟在我省大发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1我省二化螟群落演变情况1956年水稻改制前,稻螟以二化螟为主,1956年以后,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中稻改早稻,高秆改矮秆后,三化螟迅速上升为主要害虫,二化螟种群随之凋落。1978年以后,由于大面积推广杂交晚稻,早稻以早中熟品种为主,6月20日以…  相似文献   

19.
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力与水稻螟虫种群增长力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稻螟赤眼蜂的控害能力,通过生命表方法,组建了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在水稻上的实
验种群生命表,以及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生殖力表,测定了稻螟赤眼蜂对两种螟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世代历期(T)分别为56.40 d和47.80 d,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489和0.072.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平均T分别为9.75 d和9.78 d,rm分别为0.3161和0.3154.通过比较分析稻螟赤眼蜂与两种螟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可知稻螟赤眼蜂能够有效控制两种水稻螟虫,赤眼蜂种群增长力相对于螟虫种群是超前而不是跟随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二化螟在江苏省中粳区、沤田区及晚粳区为害严重,大部分枯心苗均为其造成。白穗中幼虫数目相当高,最多一株有137头。 (二)二化螟的发蛾期,一般来讲,第一代盛发期约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盛发期约在8月中、下旬。根据观察记载资料,望亭一带,1952年、1953年均在9月中、下旬又起高峰,可能有不完全第三代的出现。 (三)试验记录中指出,人为的移栽对蚁螟的生存,有抑制作用。在栽培制度上,应控制第一代蛾螟卵盛孵期,在秧田内进行。以期达到水稻少受二化螟的为害。 (四)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除造成枯心苗白穗外,并造成有虫株。其百分率最高占14.5%。有虫株穗与健穗,穗重相差0.46克。千粒重最高相差3.09克。 (五)在稻根稻草中,二化螟越冬比例,稻根为43.41%,稻草为56.59%。 (六)在不同播种期;移栽期各处理间,受二化螟为害,差异显著。望亭一带适宜播种期、移植期,以5月25日播种,6月28日移栽为最佳。 (七)第一代螟卵之寄生率平均为25.46%。寄生蜂种类有:(1)日本赤眼蜂,(2)稻螟黑卵蜂。 (八)在防治上,除运用行之有效的治螟办法,如秧田捕蛾采卵、点灯诱蛾、剪除枯心苗和白穗、保护寄生蜂、处理稻根外,在栽培制度上,如何利用适宜播种期,减轻或免除二化螟灾害,为今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