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平正明、何秀松 2 0 0 0年在《中国白蚁志》[1 ]上发表的文章 ,已知我国目前有散白蚁 ( Reti-culitermes) 1 1 1种 ,它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 ,南起海南省的尖峰岭 (北纬 1 8.5°) ,北至辽宁省的丹东 (北纬 4 0 .1°)都有其活动危害的足迹。福建目前已知的散白蚁也有 1 9种 (黄复生 1 989年 ) [2 ] ,占全国散白蚁种类的 1 1 .1 2 %。泉州 (东经 1 1 7°35′- 1 1 9°0 5′、北纬 2 4°2 3′- 2 5°50′) ,在福建的东南沿海 ,依山面海 ,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湿润多雨 ,四季常青 ,年平均气温为 1 8℃ - 2 1℃ ,年降雨量达 1 0 0 0 - 1…  相似文献   

2.
台湾乳白蚁和黄胸散白蚁对三种饵剂的嗅觉行为反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formosanus和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flaviceps对灭蚁灵,氟虫胺,氟铃脲等3种饵剂在不同浓度下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2种白蚁对0. 2 5和0 . 5 %灭蚁灵;0 .2 5 ,0 .75和1 %氟虫胺;0 . 5 %氟铃脲均具有明显的趋性,且趋性差异不显著。因此,可将氟虫胺及氟铃脲作为灭蚁灵的替代品来防治白蚁。此外,台湾乳白蚁对1 %灭蚁灵,0 . 5 %氟虫胺,1 %氟铃脲具忌避性;而黄胸散白蚁对0 . 75和1 %灭蚁灵;0. 2 5 ,0. 75和1 %氟铃脲具忌避性,表明2种白蚁对饵剂的嗅觉反应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点;台湾乳白蚁产生趋性的饵剂浓度大于黄胸散白蚁。因此用饵剂防治白蚁时,需根据不同种类的白蚁,采用不同的浓度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散白蚁两性生殖胚胎和兼性孤雌生殖胚胎各自的发育特点。【方法】以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和尖唇散白蚁R.aculabialis各自的受精卵(雌雄配对所产的卵)和未受精卵(雌雌配对所产的卵)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两种散白蚁的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卵裂状态,数码显微系统拍照观察卵的外部形态变化。【结果】黑胸散白蚁蚁后所产的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在巢中均能进行卵裂,但是未受精卵在24和48 h时的卵核数无显著性差异,而受精卵卵核数在24和48 h时有显著性差异;15 d时未受精卵的体积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受精卵的体积显著性增大;15-20 d时未受精的蚁卵死亡,而受精卵正常发育。尖唇散白蚁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卵核数没有显著性差异,48 h时的卵核数明显比24 h时多;第10天时受精卵长度和宽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同时体积也明显增大,而未受精卵在第15天时长度和宽度才开始发生显著性变化,同时体积也开始显著增大。【结论】具有兼性孤雌生殖能力的尖唇散白蚁,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卵裂速度相同,但受精卵外形体积变化比未受精卵早。黑胸散白蚁未受精卵能继续进行卵裂,但发育异常,不能孵化;两种白蚁卵发育过程中卵的长度和宽度同时发生变化。黑胸散白蚁孤雌卵的卵裂特性可能是白蚁两性生殖向兼性孤雌生殖进化的过渡适应阶段。  相似文献   

4.
周罗清 《昆虫知识》1999,36(6):353-354
湘潭市是湖南省白蚁危害地区之一。通过调查,我市发现白蚁近40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现就近几年在白蚁防治方面所做的研究整理如下。1白蚁防治调查1.1不同药剂诱杀家白蚁的防治效果用白蚁喜食的材料做成诱杀箱,埋放在白蚁经常出没的地方,待诱集到一定数量的白蚁后,用灭蚁灵粉剂或砒粉剂喷杀,其防治效果见表1。1.2不同药剂防治散白蚁的防治效果用氯丹、溴氰菊酯、砷铜合剂全面喷洒蚁害活动区,或用灭蚁灵剂喷入分飞孔内及对危害区域多点喷施,其防治效果见表2。1.3不同药剂防治土栖白蚁的防治效果用氯丹、溴…  相似文献   

5.
杨培昌 《昆虫知识》1992,29(4):212-212
<正> 根据国家和省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将分散在原歙县、徽州区农村各地的10项古代建筑,其中有明代祠堂、民居、路亭、石拱桥、石坊等,拆迁到潜口、重建复原,加以保护,成立了潜口民宅博物馆(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拆迁复原过程,发现木结构中,大树、地基范围内有家白蚁Coptotermes sp.、散白蚁以Reticu-litermes sp.及土栖白蚁 Odontotermes sp.严  相似文献   

6.
白蚁防治中引诱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谭速进  张大羽 《昆虫知识》1999,36(4):229-232
白蚁是一类危害面广、破坏性极大的世界性害虫。利用各种防治技术控制白蚁危害由来已久,引诱技术乃其中一种。采用引诱技术具有防治成本低、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小等优点。白蚁是社会性昆虫,其行为有利于我们采用引诱技术实施防治。引诱技术包括饵诱法、信息素引诱法、灯诱法等具体方法,本文主要介绍饵诱法和信息素引诱法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1饵诱法食物引诱是最古老、最简单易行的引诱方法。其采用3种方式:(1)诱集.杀灭:在白蚁活动区域设置白蚁喜食饵料(堆、坑)诱其前来取食,然后用烫、烧、踩、喂鸡和药杀…  相似文献   

7.
白蚁是世界性公害之一。本文首次提出报道自70年代以来对合肥市白蚁分布,危害状况进行了长期采样,鉴定并着手防治研究,换回了消失,取得显著成效,查明合肥地区白蚁有2科3属9种;摸清白蚁在该地区分布规律及传播途径,其主要危害种为普见家白蚁,圆唇散白蚁和黑胸散白蚁三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的栖北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Kolbe)种类,进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基因扩增测序,将所得序列与日本和韩国的R.speratus COⅡ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比较东亚地区R.speratus种类的亲缘关系和迁徙路线。结果显示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日本分别存在相同的R.speratus亚种,且R.speratus在东亚地区的最有可能迁徙路线是先从中国迁徙到日本,再从日本传播到韩国。  相似文献   

9.
黑胸散白蚁新群体的建立和发展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源智  潘演征 《昆虫学报》1996,39(4):375-382
在实验室进行了温度、水湿、食物、土壤、活动空间与新群体建立和发展关系的实验,野外又观察收集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在20℃-28℃和含水量为50.5%-69.6%的基质中,配对饲养的新群体几乎全部正常发展;30℃以上或基质含水量低于38.2%,新群体难以建立;25℃时工蚁取食的净增量最大;工蚁含水量为79%、构成蚁巢的白蚁排泄物和木材含水量分别为54.8%和52.3%;7种木材饲养新群体,以刺槐饲养的发展最快,香樟和马尾松次之;群体的发展还与土壤和活动空间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白蚁建巢的限制条件,认为迁巢活动和群体分裂是长期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桉树幼林白蚁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48%毒死蜱、3%灭蚁灵诱饵剂、70%氯丹与5%杀虫双颗粒剂等4种药剂防治桉树幼林白蚁,试验结果表明该4种药剂后早期对白蚁均有较好的防效,但在药后90d发现灭蚁不彻底,仍有较多的桉树受害,不适宜单独使用。以48%毒死蜱和3%灭蚁灵诱饵剂混配使用,能有效控制蚁害,且由于此法简便、经济、易行、故在生产上可大量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研究了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和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对镇江几种常见木材树种的取食偏好性,分析了白蚁种类和木材品种对白蚁取食偏好性和死亡率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白蚁治理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白蚁非选择性取食试验,研究两种白蚁分别取食香樟Cinnamonum campora、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doides、垂柳Salix babylonic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枇杷树Eriobotrya japonic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7种树种食料的取食偏好和死亡率,取食偏好采用白蚁取食率,即每克白蚁每天取食量(mg)评价。试验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白蚁种类和不同木材对白蚁取食率和死亡率均影响显著。在供试的7种木材中,黑胸散白蚁最喜食垂柳和马尾松,其取食率分别为31.46和30.59 mg;台湾乳白蚁最喜食马尾松、水杉和银杏,其取食率分别为26.53、21.82和21.81 mg。两种白蚁对银杏、垂柳、广玉兰这3种木材的取食率有显著差异,而对其他4种木材的取食率差异不显著。【结论】白蚁取食率和死亡率受白蚁种类和木材品种影响明显。7种供试木材中,两种白蚁都对马尾松显示出明显偏好,且死亡率最低。  相似文献   

12.
黑胸散白蚁新群体的建立及发展规律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潘演征  刘源智 《昆虫学报》1990,33(2):200-206
经十年的室内配对饲养观察,黑胸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chinensisSnyder初期群体配对后5—10天开始产卵,胚胎发育期36—46天,幼蚁经历两个龄期,各龄8—13天,工蚁是幼蚁经两次蜕皮后分化出来,具有上颚自如活动,头宽0.71mm以上;前兵蚁蜕一次皮发育为兵蚁需经历10—13天,触角14—15节,头宽0.81—0.82mm,大于2龄工蚁,初期巢群最早3个半月左右产生兵蚁.当年配对的产卵期3至4个半月,产卵量16—45粒.饲养7—8年后的群体开始出现若蚁(长翅成虫的幼期).9、10年群体发育成熟即产生长翅成虫.解剖三个成熟群体中一个巢原始蚁王、蚁后均存在,另两巢发现原始蚁王、蚁后均死亡,其中一巢由群体内自行补充上了翅鳞型母蚁1头,无翅补充型生殖蚁1头(较小,性别不清),翅芽型3头.另一巢补充上了无翅型大腹母蚁1头,翅芽型1头.通过室内长期连续饲养观察,对该种白蚁新建群体发育成熟年龄及其内在因素已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用扫描电镜观察八种散白蚁和一种异白蚁有翅成虫翅面微刻点.结果表明,除了观察到文献中已报道的微刻点类型(舌状乳突、尖头状乳突和粉刺状突起)外,还发现有小刺突和毛.而且同一种白蚁翅背、腹面的微刻点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微刻点类型就细颚异白蚁的分类地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用6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4种白蚁的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根据限制性片段差异计算了4种白蚁之间的遗传距离,利用UPGMA聚类分析法构建了分子聚类图。结果表明:尖唇异白蚁与散白蚁属关系很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应将其归于散白蚊属。  相似文献   

15.
吡虫啉防治家白蚁的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用吡虫啉制剂-康福多和大功臣0.05%、0.1%和0.2%三种浓度,对家白蚁进行毒土触杀、穿土和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康福多和大功臣触杀速度较毒死蜱慢,白蚁不能穿透康福多和大功臣三种浓度配制的毒土层,预防作用明显,康福多和大功臣对家白蚁无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合肥环城公园林木白蚁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方印  蒋明  王松 《昆虫知识》2003,40(3):270-272
调查了合肥环城公园内 2 7种树木 ,其中 1 1种树木受到白蚁的侵害 ,占调查树种的 40 75 % ;树木侵害数为 82株 ,占总调查株数的 4 0 2 %。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formosanusShirak是危害林木的主要种类 ,在受害的 82株树木中 ,有 80株 (占受害株数的 97 5 6% )是受到台湾乳白蚁的危害 ,占调查株数的3 92 %。刺槐、榆树和构树受其危害最为严重。通过针对性防治 ,白蚁的发生情况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尖唇散白蚁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为防治该种白蚁提供依据,通过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的方法对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主要由4龄以上工蚁完成,4~6龄的若蚁也参与,但不及工蚁频繁;梳理清洁行为占到其昼夜活动时间的1.6%左右,当白蚁体表沾染污物时,如体表沾有染料或真菌孢子等,梳理清洁行为的频率增加,占用的时间也增多,人为用染料污染白蚁体表,梳理清洁行为可占到6.5%;尖唇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可发生于各个品级之间,其中工蚁是交哺行为中最活跃的品级,其他各品级均可接受来自工蚁的饲喂;6龄以上工蚁对工蚁的染料食物交哺测试显示,取食后24 h受喂工蚁获得的食物量仅占原取食工蚁取食量的5.86%,48 h饲喂者与受喂者消化道食物量大致持平,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受喂者消化道中的食物始终低于饲喂者。本研究结果支持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属于层叠式交哺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用6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4种白蚁的线粒体 D N A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根据限制性片段差异计算了4种白蚁之间的遗传距离,利用 U P G M A 聚类分析法构建了分子聚类图。结果表明:尖唇异白蚁与散白蚁属关系很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应将其归于散白蚊属  相似文献   

19.
以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一种白蚁防治复合剂中的主要成分对白蚁体内羧酸酯酶(CarEs)和钙 腺苷三磷酸酶(Ca-ATPase)的影响。结果表明:氯菊酯在终浓度为1.66×10-4 mol·L-1以下时,对羧酸酯酶无明显抑制作用;八氯二丙醚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此浓度下都对羧酸酯酶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7.1148×10-5 mol·L-1和7.3373×10-4 mol·L-1;氯菊酯对Ca-ATPase表现出较强抑制作用,IC50为5.11×10-7 mol·L-1。认为Ca-ATPase是黑胸散白蚁体内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的主要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朱海清  赵刚  汪文陆 《昆虫学报》1990,33(3):314-318
对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腹腺整体装片和切片进行了描述.腹腺分前、后两部分.“腹腺前部”有两类分泌细胞和一个中央腔.两类分泌细胞中,一类是圆形,个体较大;另一类细胞突起很长,具扁平的核.复盖于腹腺前部的体壁上有许多小管和一些感器,表明腹腺前部的分泌细胞产物可能是经体壁上的小管或者先贮存于中央腔中,再经体壁小管逸出体外.“腹腺后部”由大的椭圆形分泌细胞组成.根据腹腺前部紧贴于第Ⅴ腹节表皮层,而腹腺后部是可动的,并且复盖于腹腺后部的体壁上无排出小管,作者认为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是释放入血淋巴中.腹腺前部及腹腺后部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有不同的机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