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汉臣 《菌物学报》2004,23(3):439-440
担子果小型至中等。菌盖直径4.5~9cm,初略呈钟形或近半球形,后扁平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锈褐色至深褐色鳞片,中部具较明显的脐突,鳞片浓密,菌盖边缘常略延生。菌褶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菌柄长6~10cm,直径0.5~1cm,近圆柱形;内部变空;基部膨大;菌柄上部与菌盖边缘之间具蛛网状的丝膜,幼时尤其明显,成熟后易脱落。丝膜以下常被稀疏的深褐色小鳞片。  相似文献   

2.
毒伞[Amanita phallodes(vaill,ex Fr.)secr·]别名有瓢(?)、绿帽菌、蒜叶菌和鬼笔鹅蛋等。毒伞分布在我国的华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和华东(江苏、安徽、福建等省)地区。毒伞的主要特征是:菌盖较厚,暗灰绿色,表面有丝光。毒伞菌盖宽约3—11厘米,幼时鸡蛋形至钟形,老后平展,表面光泽其上有不明显的放射状隐条纹,菌褶白色稍密。菌柄白色圆柱状表面光滑或有纤毛,有时有花纹,空心而脆,基部膨大,粗0.6—2厘米,长5—18厘米。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或卵圆形。  相似文献   

3.
中国鳞伞属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喙囊鳞伞图1 Pholiota veris(R.Singer et A.H.Smith)A.H.Smith et L.R.Hesler,Nor.miner.Spec.Pholiota,98, 1968 =Kuehneromyces rostratus R.Singer et A.H.Smith,Mycologia,38:510,1946 (Non.Pholiota rostrata Velen.1921) 子实体群生或丛生。菌盖直径2.5-7cm,初期钝圆,渐凸起至钟形,后期平展或稍下陷,少数有脐状凸起;菌盖表面湿,水渍状,黏或稍黏,土黄色至褐色,后期边缘渐变浅,呈浅褐色至灰白色,中部色深;初期菌盖边缘平,有纤毛状鳞片,后期脱落,表面光滑,有透明的条纹。菌肉与菌盖表面同色,近水渍状,中部较厚,味道温和,气味不明显。菌褶离生至直生,褶幅中等宽至较宽,厚,密至稍密,初期灰白色,后期近土黄色或肉桂色,薄,边缘平。菌柄长4-9cm,粗0.4-1.2cm,上下等粗或向下渐细, 表面灰白色或与菌盖近同色,菌环以上具丝状或屑状鳞片,白色,菌环以下具屑状小鳞片,基部有棉绒状白色纤丝,内部填充,后变中空。菌环窄,上位,易脱落。  相似文献   

4.
江枝和  翁伯琦 《菌物学报》2002,21(3):444-447
柱状田头菇(白杨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Agrocybe aegerita)又名柳环菌、柳松茸。属伞菌目,田头菇属。该菇味道鲜,盖肥柄脆,气味香浓,是一种食药用价值很高的伞菌,但关于该菇的营养价值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文分析了柱状田头菇子实体的氨基酸组成,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方法(FAO,1970),对其营养进行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样品 采用棉籽壳料栽培的新鲜柱状田头菇子实体,采收后75℃烘干,粉碎后作分析样品。 1.2蛋白质测定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柱状田头菇子实体蛋白质 1.3氨基酸组成分析 采用日立835-50型自动分析仪…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口蘑科中国新记录属——紫杉菌属。并基于形态特征及分子系统学方法描述了中国新记录种粗壮紫杉菌,标本采自中国浙江省丽水市。该种的鉴别特征是子实体中型,菌盖浅黄褐色,中央黄褐色至深褐色,具有不连续的褐色锥状鳞片,菌褶直生,菌柄圆柱状,中实,基部略膨大,菌环以下污白色,具近似于盖上的锥状小鳞片,常脱落。菌环膜质,易脱落;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椭圆形,表面具疣状纹饰,非淀粉质;褶缘囊状体和侧生囊状体缺失,菌盖鳞片由匍匐或半直立状菌丝组成,末端细胞圆柱状,无球针状囊状体,分支,具硬壳。  相似文献   

6.
<正> 1.灰花纹鹅膏菌 图1 Amanita fuliginea Hongo,Jour.Jap.Bot.28P 28:69,f.1,1953. 菌盖宽2.5—7.5cm,初钟形,后至平展,表面烟灰色,中部渐深至黑褐色,表面纤维状,盖缘有辐射状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与柄离生,周边每厘米12—16片,幅宽0.2—0.4cm,褶缘稍程波状,有少数短褶。菌柄圆柱形,8—15×0.5—1.0cm,从上至下稍有变粗,基部膨大呈球状,表面密被浅灰色细绒毛,中空。菌环膜质,薄,灰白色,完整,长1—1.5cm,从菌柄顶部下垂。菌托袋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作者贵州灵芝科研究的第二报。报道4个种,其中3个是新种。它们及其特征是:白边灵芝Ganoderma alblmarglnatum He,该种的菌盖红褐色至褐色,边缘白色,菌肉上层木材色,近菌管层淡褐色,菌管表面淡黄色,孢子较大(9.5一13.4×6.7—8.8μm)。它与闽南灵芝(G.Austrofujia-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区别为后者菌盖乌黑色或黑褐色,具污白色和褐色相间的环带,菌肉褐色,管面污白色,孢子较小(5.7—10.4×3.4—5.2μm)。它与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 Zhao,Xu et Zhang)的区别为后者菌盖黑褐色到暗褐色,边缘黄褐色,孢子较小(8.7一10.4×5.2—7μm)。兴义灵芝Ganoderma xingyiense He,该种的特征是菌盖近肾形,锈红色,似漆样光泽弱,有显著的辐射状纵皱,边缘稍钝,不整齐,波状;菌柄偏生到侧生,紫褐色,有强烈的似漆样光泽。尚未见有类似种类。拟层状灵芝 Ganoderma stroto-ideum He,该种的特征是子实体有柄,菌盖近漏斗状,表面乌红黑色,拟层状,具有光泽和无光泽相间的同心环带,菌肉厚达1cm,上层木材色,近菌管层淡褐色。它近于中国灵芝(G. sinense Zhao.Xu et Zhang),但后者菌盖非漏状,表面紫褐色并且非拟层状,菌肉均匀褐色,菌柄紫褐色。 以上所引证的标本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贵州灵芝科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贵州灵芝科研究的第二报。报道4个种,其中3个是新种。它们及其特征是:白边灵芝Ganoderma albimarginatum He,该种的菌盖红褐色至褐色,边缘白色,菌肉上层木材色,近菌管层淡褐色,菌管表面淡黄色,孢子较大(9.5—13.4×6.7—8.8μm)。它与闽南灵芝(G.austrofujia-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区别为后者菌盖乌黑色或黑褐色,具污白色和褐色相间的环带,菌肉褐色,管面污白色,孢子较小(5.7—10.4×3.4—5.2μm)。它与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 Zhao,Xu et Zhang)的区别为后者菌盖黑褐色到暗褐色,边缘黄褐色,孢子较小(8.7—10.4×5.2—7μm)o兴义灵芝Ganoderma xingyiense He,该种的特征是菌盖近肾形,锈红色,似漆样光泽弱,有显著的辐射状纵皱,边缘稍钝,不整齐,波状;菌柄偏生到侧生,紫褐色,有强烈的似漆样光泽。尚未见有类似种类。拟层状灵芝Ganoderma strato-ideum He,该种的特征是子实体有柄,菌盖近漏斗状,表面乌红黑色,拟层状,具有光泽和无光泽相间的同心环带,菌肉厚达1cm,上层木材色,近菌管层淡褐色。它近于中国灵芝(G.sinense Zhao.Xu et Zhang),但后者菌盖非漏斗状,表面紫褐色并且非拟层状,菌肉均匀褐色,菌柄紫褐色。以上所引证的标本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发育时期橘黄裸伞的原基或幼子实体进行个体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橘黄裸伞原基的第一个形态分化是下部边缘菌丝平行排列进行垂直生长,形成菌柄;然后边缘菌丝迅速向外生长,外菌幕形成,菌盖原基生长,在菌盖原基下部观察到菌褶腔,菌褶腔上部连续排列着栅栏细胞;在菌褶形成过程中,囊状体在尖端上聚集,说明菌褶的生长点在与菌盖组织相连的基部而不是尖端;内菌幕由内菌幕原基、菌盖边缘平行向下生长的菌丝和菌柄上部边缘平行向外生长的菌丝共同发育形成,由于内菌幕与菌柄组织的同源性,菌环不易脱落。橘黄裸伞属于半被果型中的双菌幕发育型,发育顺序表明其为菌柄发育型。  相似文献   

10.
‘双孢106’是‘A20’通过单孢选育的品种。子实体散生,少量丛生,近半球形。菌盖白色,表面光洁,直径3.5-5.0cm,厚2.0-3.0cm,质地致密;菌柄白色,粗短,近圆柱形,基部略膨大,长2.0-2.8cm。发菌适温22-25℃,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10-24℃,最适温度16-18℃。鲜菇粗纤维含量1.00%,蛋白质含量3.54%,氨基酸总量2.84%。该品种出菇早,子实体圆整、结实,产量高,商品化等级高。适宜双孢蘑菇工厂化设施栽培。  相似文献   

11.
盖表皮或菌柄表皮具有褐色色素这一特征在乳菇属小红乳菇亚属Lactarius subg. Russularia中较为少见。文中描述了产于中国南部的2个子实体褐色、表皮中具有褐色色素的乳菇新种:暗褐乳菇L. atrofuscus和橄榄褐乳菇L. olivaceofuscus。其中,暗褐乳菇L. atrofuscus的孢子球形,盖表皮为(子实层)球囊型,缺乏大囊体;除褐色色素外,盖表皮和菌柄表皮中所具有的树脂样皮壳物质也是识别该种的关键特征。橄榄褐乳菇L.olivaceofuscus的表皮内色素为深橄榄褐色,缺乏树脂样皮壳物质;菌盖强烈皱缩,盖表皮末端菌丝细长,较大的孢子具有较高的条脊和翼,这些特征可以将其与暗褐乳菇和其他相近种相区别。文中提供了该2种的宏观形态和显微特征描述,以及与相近种的形态对比和真菌条形码ITS序列。  相似文献   

12.
柱状田头菇生长发育中9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南  沈锋 《菌物系统》2000,19(4):540-546
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berita作为一种新开发的食用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但在其栽培生产中遇到的产量相对较低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柱状田头菇的栽培难以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柱状田头菇在其6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9种与培养料中主要组分分解相关的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柱状田头菇属褐腐菌,对非木质纤维素的利用能力最强,对纤维素的  相似文献   

13.
赵美松  毛礼钟 《生物学通报》1993,28(9):19-19,36
香菇(Lentinus cdodes)属担子菌纲、伞菌科,是一种历史悠久,受人们喜爱的食用菌。它的菌盖表面呈褐色,菌褶白色;菌柄为筒状,或稍扁,呈白色,基部稍带红色或红褐色。野生香菇一般生长在枯死的枫香、栲、袍、栎、栗、野漆等树上。不耐高温。子实体常在立冬后至清明前产生,主要产区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省的山林地带。我国很早就有人工栽培,近年来发展很快,在方法上也有很大改进;目前,我国代料香菇的产量已占香菇总产量的3/4。  相似文献   

14.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别名羊肚蘑,是马鞍菌科植物。它在长白山林区中常于4 月末至6月初,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阔叶林地或林缘及草地上。形体由菌盖和菌柄组成,高5—15cm,直径4—10cm。菌盖卵形或近圆形,中空,蛋壳色至淡黄褐色。菌柄圆柱形,中空,近白色。菌盖表面有不规则多面形凹窝皱褶似羊肚,由此而得名。羊肚菌肉质脆嫩,味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堪称山珍之佳品。子实体含蛋白质、游离氨基 酸,包括大量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顺式—氨基脯氨酸以及少量色氨酸、酪氨酸、胱氨 酸和半胱氨酸。菌丝中含中性甘油脂2.04%,…  相似文献   

15.
为了丰富大型真菌个体发育学研究数据,并依据个体发育学数据提出分类学建议,通过石蜡切片法对黄鳞伞子实体进行了发育学观察。结果显示:黄鳞伞子实体发育初期原基圆形至卵圆形,具外菌幕原基,内部菌丝弯曲致密,螺旋交织在一起呈束状,随着原基的发育,端向膨大生长,菌盖原基出现,与此同时原基基部在保持伸长生长外,直径也明显增大,菌柄原基由此形成。随后菌褶腔出现,栅栏状细胞的出现表明子实层发育的开始,发育过程中Y型菌褶清晰可见。黄鳞伞的发育属于菌盖菌柄型发育,发育类型是半被果双菌幕发育型。  相似文献   

16.
陈羽  李挺  黄浩  钟象景 《菌物研究》2016,(3):125-128
在广东省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种乳菇属Lactarius真菌,经鉴定为白黄乳菇Lactarius alboscrobiculatus H.T.LeVerbeken,为中国新记录种。该种的主要特征为菌盖漏斗形,周身白色至乳白色,菌盖具有浅黄至棕色环纹,乳汁不变色,菌柄短,表面有明显的小陷窝。根据标本的宏观和显微特征,并结合野外生境观察和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详细描述了该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7.
紫晶蘑(Tricholoma sordidum)是白蘑科的野生蘑菇,土名露菌。每年4—5月间早晨露水刚过时,在贵州省独山县浅山、田野草场路边都能采到。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我国贵州、湖北、湖南、四川、青海、江苏、甘肃等省区都有紫晶磨生长。紫晶蘑子实体群生,菌盖直径2.5—7.5厘米,初期扁平球形,后渐平展至下凹,水浸后半透明,浅丁香蓝至藕荷色,成熟时菌盖稍有条纹,菌柄长2—4.5厘米。菌肉、菌柄与菌盖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河北省保定市采集到稀有地下真菌地菇状马蒂菌Mattirolomyces terfezioides新鲜子囊果。子囊果个体较大,直径可达10 cm,不规则球状或块状,白色或乳白色,表面有浅开裂,基部有长柄或无。产孢组织中实,成熟时黄褐色。子囊典型的8个孢子;孢子球形,无色至淡黄色,表面具有钝刺,基部连接形成不规则网纹。可能与桃树共生。地菇状马蒂菌子囊果含有丰富的C8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3-辛酮,1-辛烯-3-醇和3-辛醇(共占总挥发性成分含量的75%左右),少量含硫化合物被检测到。该研究为地菇状马蒂菌在我国的分布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标本记录,首次分析了其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为地下真菌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资源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王向华 《菌物研究》2021,19(1):19-23
盖表皮或菌柄表皮具有褐色色素这一特征在乳菇属小红乳菇亚属Lactarius subg.Russularia中较为少见.文中描述了产于中国南部的2个子实体褐色、表皮中具有褐色色素的乳菇新种:暗褐乳菇L.atrofuscus和橄榄褐乳菇L.olivaceofuscus.其中,暗褐乳菇L.atrofuscus的孢子球形,盖表...  相似文献   

20.
斑褶菇属Panaeolus是世界著名的有毒担子菌,属蘑菇目(Agaricales)球盖菇科(Strophariacesa),迄今中国文献已经报道15种(贺新生,2001)。本文报道我国该属的一个新记录种。 双孢斑褶菇 图1 Panaeolus bisporus (Malen鏾n & Bertault ) Ew. Gerhardt, Bibliotheca Botanica 147:41,1996. Copelandia papilionacea (Bull.: Fr.) Qu閘. var. bispora Malen鏾n & Bertault (Gerhardt,1996). 菌盖白色,老时或受伤时变蓝色,直径2~4厘米,有时可达6厘米,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后平展,光滑,表面干,有时龟裂。菌肉白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