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西藏高寒山区田鼠盲肠内的一寄生线虫——加查首尾线虫,新种(Cephaluris jiachaensis sp-nov.)。隶属于线虫纲、尖尾亚目、异尖线虫科。本新种的鉴别特征为:1.缺肛前栉。2.泄殖孔前后仅两对乳突。3.交合刺明显长于已知种的交合刺。  相似文献   

2.
1.这次在北京地区进行羊体内寄生蠕虫调查,经鉴定结果:共计吸虫2种,絛虫1种,线虫19种。以寄生线虫最为普遍,其中又以羊仰口线虫、美丽筒状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哥伦比亚节结虫及粗纹节结虫等5种线虫的感染率较高。 2.于山羊第四胃内发现一寄生线虫新种,定名为长交合刺奥氏线虫Ostertagia(O.)longispiculata sp.nov.,并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新种的主要特征为:雄虫体长8.925—9.572毫米。交合刺一对,等长,长0.280—0.302毫米。于距末端0.053—0.075毫米处分成3分枝。即:背枝,长0.053—0.075毫米,背腹面扁而宽;侧腹枝,长0.046—0.065毫米,较背枝细,末端呈锥状;中腹枝,长0.041—0.061毫米,宽度同侧腹枝,末端呈钩状。导刺带呈匙状,长0.083—0.099毫米。 3.瞪羚毛首线虫Trichocephalus gazellae寄生于锦羊的小肠内,为该虫一新的宿主,且为我国新纪录。 4.关于两种同物异名的讨论。我们考虑O.(O.)erschowi,为O.(O.)trifurcata的同物异名;O.(O.)hsiungi为O.(O.)buriatica的同物异名。并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5.附有奥氏亚属Ostertagia(O.)各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报道寄生于北京猛禽的2种旋尾类线虫,其中一种为新种,另一种为中国新纪录种。作者分别对其做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北京副旋翼线虫,新种Paraspiralatus beijingensis sp.nov.采自于雕鸮的口腔和胃内,它与P. sakeri Gibbons,Nicholls &Bailey,2004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单个的肛前乳突,右交合刺远末端弯向背侧并稍微膨大而P. sakeri的交合刺远末端是直的,不膨大,呈钝尖形。纵纹腹小鸮无肛线虫Aprocta noctuae Spaul,1928采自红角鸮的体腔。本次所观察标本在形态上,如交合刺的长短和形状,尾乳突的数目和排列,阴门的位置,卵的大小等,都与前人对A. noctuae的描述一致。但是电子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 noctuae的头端具有8个头乳突而不是4个,线虫角质层具有精细的横纹。A. noctuae为我国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4.
作者收到1976年8月和1977年8月,由新疆采集寄生在沙蜥胃、腹腔内的寄生线虫。经鉴定为旋尾目泡翼科Physalopteridae Leiper,1908的一新种,并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拍摄口齿构造、排列和雄虫尾翼上性乳突的数目、分布及交合刺的形态以进行鉴别。现报道于下。测量单位为毫米。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5.
本组于1956年在安徽合肥进行鸡、鸭体内寄生蠕虫调查时,在家鸭的砂囊中发现了砂囊瓣状线虫新种。 砂囊瓣状线虫新种的特征为:头顶端向后伸出6个形状相同的瓣状突出物,其末端有3个齿状缺刻;口内有6个乳突;雄虫交合刺分为三分枝,其背分枝顶端呈截状。 附有Epomidiostomum属各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寄生于北京猛禽体内的2种合饰带属线虫,其中一种为新种,一种为中国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红角鸮合饰带线虫Synhimantus(Dispharynx)oti sp.nov.(图1~7)新种与Synhimantus(Dispharynx)capitata(Molin,1860)和S.(D.)buccalis(Gogoi and Sarmah,1988)较相似,但新种在第5对肛后乳突内侧有1对无柄乳突,左交合刺末端分叉,饰带长而与S.(D.)capitata有明显区别.新种与S.(D.)buccalis的主要区别为肛后乳突5对,左交合刺短,颈乳突三叉状位于饰带之后,阴门位于体中之前.正模♂,副模♀,采自红角鸮Otus scops(Linnaeus,1758)的食道.词源:新种的种名来自宿主名.纵纹腹小鸮合饰带线虫乌兹别克斯坦亚种Synhimantus(Dispharynx)noctuae uzbehistanica(Sultanov,1950)中国新纪录(图8~10)从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Scopoli,1769)的食道和口腔中采到3条雄虫.作者所采标本与Sultanov(1950)的原始描述基本相同,但前者饰带稍有波浪状的弯曲而原始描述为直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尾松木上伞滑刃属线虫新种记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的马尾松树上发现伞滑刃属线虫1新种,拟小松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parapinasetri sp.nov.,新种热杀死体形及形态测量值大小与小松伞滑刃线虫B.pinasteri非常相似,但两者区别主要为:新种口针长,有基部球,雌虫无阴门盖,而近似种则与之相反;两者雄虫交合刺、交合伞形态及尾部乳突数量等方面特征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检查南京鸟类寄生线虫标本时,从家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体内发现一新种,命名为寡乳突裂弧饰线虫Schistogendra oligopapillata sp.nov。该新种具有4对肛前乳突,有较短的口腔和结构复杂的颈乳突,雌虫尾部为圆形而与本属其它种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木质包装材料中线虫一新种(线虫门,滑刃科)记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记述了伞滑刃属线虫1新种,即弯尾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curvicaudatus sp.nov..线虫样本自中国连云港口岸截获木质包装材料中分离获得.新种体长相对较长(雌虫767~960 μm;雄虫663~831 μm),口针较短(雌虫13.9~17.4 μm;雄虫13.9~16.5 μm),口针基部略微加厚,交合刺小(16.5~21.6 μm),末端盘状结构不明显,雌虫尾明显向腹面弯曲.另外,新种雄虫有6个尾乳突,与以前报道有7个尾乳突不同.交合刺形状、雌虫尾的形状及体长等特征能将新种与B.hofmanni、B.abietinus、B.fun-givorus、B.hellenicus、B. hylobianum、B.rainufi、B.eggersi以及B.corneolus区分开来.新种特有的限制性酶切图谱(PCR-ITS-RFLP图谱)是该分离物为1新种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华北、华东地区家禽寄生吸虫和线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956—1962年间,作者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南京、扬州、合肥和上海等地,检查了鸡863只、鸭1091只和鹅73只。从所获标本的鉴定结果,共找到寄生蠕虫34种(不包括絛虫),分隶于14科20属。其中包括1个吸虫新种、2种吸虫和6种线虫的国内新记录及4个新宿主。 2.在34种寄生蠕虫中,吸虫占2/3,线虫仅占1/3。这可能与禽类的生活习性及吸虫的发育有较密切的关系。 3.同种蠕虫对家禽的危害,以吸虫来说,鸭、鹅高于鸡;以线虫来说,则鸡高于鸭鹅。 4.在华北、华东地区的家禽寄生蠕虫,以卷棘口吸虫、鸡异刺线虫和鸡蛔虫为优势种类。 5.在南京家鸭小肠内发现一新种吸虫,定名为家鸭拟鴞形吸虫Pseudostrigea anatis,sp.nov.,其主要特征为:体形大,长3.90—4.62毫米;虫体前后两部之比为2:3;卵巢类圆形;睾丸横椭圆形;卵黄腺掩盖了生殖器官;子宫中卵子的数目多,54—91个。此外,新种与其他类似种类作了比较与讨论。 6.文中除对新种作了详细的描述、讨论和附图外,并对各旧种与其他作者的记载不同的地方,加以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新种大连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dalianensis sp.nov.采自中国辽宁省大连市老铁山的枯死黑松.新种的鉴别特征为:体较短(雌虫:571.5~658.0 μm;雄虫:436.8~520.0μm),口针纤细(雌虫:10.0~12.7 μm;雄虫:9.2~11.8μm)具有基部球,侧线4条.雌虫阴门位于虫体60%~75%处,尾型特殊,具蜗牛触角状分叉的尾尖突;雄虫尾部向腹面弯曲成拐杖形,有1简单尾尖突,交合刺小(10.0~12.9μm),乳突3对,无交合伞.新种的近似种是大核滑刃线虫A.macronucleatus,主要区别在于大核滑刃线虫的雌虫仅具一简单尾尖突,雄虫加热杀死后呈"L"形,而非新种的"J"形.应用限制性酶切图谱(PCR-ITS-RFLP)的方法以及DNA测序为新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福建毛细科(鞭尾目)线虫记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寄生于脊椎动物体中的毛细科(Capillariidae Neveu-Lenaire,1936)线虫,种类很多,据Yamaguti(1961)记载有256种,近年来又有新种不断发现,估计有300余种。其中有很多种类是禽畜的寄生虫,寄生于消化道的粘膜下,影响其消化和吸收机能,为害很大。这类线虫斯氏等(Skrjabin et al.,1957)依据其交接刺的有无,刺鞘是否有棘等特征分为5个属。由于过去报告的种类,很多是仅检得雌虫描述所定名,难以区分,因此山口左仲  相似文献   

13.
棒尾拟短体线虫Pratylenchoides davicauda Geraert,Choi&Choi,1990为中国新纪录种.该种线虫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唇区前端平圆,具4~5条环纹;侧区6条侧线;食道腺双叶状从背侧长覆盖肠;雌虫双卵巢;尾圆筒形,末端无环纹或具2~3条不规则环纹;雄虫交合刺长21.8~26.2μm.  相似文献   

14.
旋尾类线虫一新种(旋尾目:旋尾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在福建省采集的旋尾类线虫一新种,纹翼鸟胃线虫,新种Cyrnea(Procyrnea)strialata sp.nov.寄生于松雀鹰Accipiter vigatus nisoides的砂囊中。本新种两个发达的侧翼和雄虫的尾翼上均具波浪状的角质横纹而与其它种类不同。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5.
鱼类寄生毛细科线虫-新属新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武陵山地区的鱼类寄生线虫调查工作中,发现一种毛细线虫,经研究,为一新种,定名为岁新毛细线虫,新种(Neocapillaria phoxini sp.nov.).根据其特征,为此建立一新属──新毛细线虫属.    相似文献   

16.
1979年11月和1982年11月作者先后在广东省儋县白马井和福建省晋江沿海对海产鱼类寄生蠕虫进行了采集调查,在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的胃中发现寄生线虫5条,其中成虫4条,童虫1条。经分析鉴定,该虫系琴拍科Quimperiidae Baylis,1930肠突线虫亚科Omeiinae sobolev,1949中的一新属新种,定名为双髻鲨新肠突线虫Neoomeia sphyrnae。模式标本保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据文献记载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已有150余种寄生虫,包括蠕虫、节足动物、原生动物的球虫、锥虫、吸管虫和粘体虫等寄生。数年来通过在福建、江苏、江西等地的调查,以及参考过去的文献报告,日本鳗鲡寄生蠕虫有36种(见下),有的种类感染率和感染度都很高,如在福州检查50尾鳗鲡,其中长螺线虫感染率为30%,感染度5—30条;寄生于鳔中的粗厚鳗居线虫,感染率占70%,感染度2—12条。其他如日本槽头绦虫、乳突鳗孔吸虫、球头鳗居线虫等,在一些地区感染亦很严重。寄生日本鳗鲡的原生动物,据日本记载已知有22种,国内尚待研究。寄生日本鳗鲡的蠕虫…  相似文献   

18.
豫南罗索线虫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9月作者在河南信阳地区发观一种寄生于致倦库蚊及三带喙库蚊等幼虫体内的索线虫。经鉴定属于线虫纲、嘴刺目、索科、罗索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豫南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yunanensis Sp.nov.)。成虫体细长,前端较窄(图1),后端钝圆,无尾附器,无肛门,食道细长而多弯曲。口孔在头顶部,无唇乳突,有头乳突6个排列于同一平面(图2)。头感器中等大小,角皮较厚,无明显交叉纤维,皮下索8条(图3)。雌虫体长21.1毫米(n=36,r=14.6~28.6,SE=0.49),体宽在头乳突处为42(n=33,r=34~50,SE=0.70),在神经环处为97(n=33,r=84~112,SE=1.39),在阴门处为…  相似文献   

19.
该文报道从有庄动物园一只死亡的斑海豹Phlcoa vitulina中采集的一种线虫,旋尾双瓣线虫Dipetlaonema spirocattda(Leidy,1858)Anderson,1959。这个虫种与Anderson的描述基本相同,但虫体的大小、雄虫尾乳突的数目以及左交合刺的长度与Anderson的描述略有不同。该种线虫在我国首次报道,为我国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20.
2001 ~2002年从山东省青州市韭菜Allium tuberosum的根际土壤中发现滑刃属Aphelenchoides1新种,定名为韭菜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allius sp.nov..该虫具有以卜特征:虫体大型;唇区缢缩,口针较长,无口针基部球;侧区具有6条侧线;生殖系统发育良好,卵巢具1~2个转折,卵母细胞单列;尾细锥形,末端收缩呈细指状,平截,刺状尾尖突生于其上;雄虫常见,尾钩状,末端具刺状尾尖突,交合刺典型,顶尖和喙突明显.已报道种中有8个种与新种相似,其中5个种虫体体长较短,小于500μm,易与新种分开,它们是:细尖滑刃线虫A.conimucronatus(L=280~440 μm),高头滑刃线虫A.editocaputis(L=270~ 320 μm),高山滑刃线虫A.montanus(L=390 ~400 μm),稀少滑刃线虫A.rarus(L=300 ~ 320 μm),沃恩滑刃线虫A.vaughani(L=360 ~430μm).另3个种与新种相比较:中心滑 刃线虫A.centralis侧线4条,尾巴较长,雄虫不常见;陶比恰滑刃线虫A.daubichaensis侧线4条,口针较短且有小的基部球,后阴子宫囊较短,卵巢无转折;一点红滑刃线虫A.emiliae口针基部球发达,中食道球椭圆形,更大19 μm×15 μm,后阴子宫囊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