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对国产无患子科(狭义,Sapindaceae)23属30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该科花粉粒多为扁球形,部分为长球形,少数为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多为三角形;从花粉萌发孔类型看,大多数种类具三沟孔,有的形成合沟,少数仅具三孔而无沟;从花粉外壁纹饰看,多数花粉外壁具网状或条纹状雕纹,少数花粉的外壁具刺状或颗粒状纹饰。花粉形态特征支持文冠果亚科(Xanthoceroideae)以及广义鳞花木属(Lepisanthes)概念,并支持仍将茶条木属(Delavaya)置于车桑子亚科(Dodonaeoideae)。观察发现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us)与栾树属(Koelreuteria),龙眼属(Dimocarpus)、荔枝属(Litchi)与韶子属(Nephelium)从花粉形态上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基于花粉形态特征编制了国产无患子科分属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淫羊藿属(Epimedium L.)植物多为常用药材,分类和药材鉴定较为困难。该文采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淫羊藿属31种药用植物花粉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纹饰等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显示:(1)淫羊藿属植物花粉形态多为长球形,少数为球形,大小为(15.5~25.0)×(27.3~48.1)μm,极面观多为三裂圆形,具三孔沟。(2)花粉粒外壁表面纹饰有网状、条网状、条纹状等类型。(3)花粉粒外壁纹饰如网眼的形状、大小和网脊表面特征等在各物种间有一定差异。研究结果为淫羊藿属药材鉴定与植物分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杜鹃花属的子叶形态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长芹   《广西植物》1993,13(1):12-25
通过对杜鹃花属中4个亚厲104种或变种的广叶形态观察发现:1、杜鹃花属中4个亚属间的子叶形态差异较大,杜鹃花鳞片的有无从子叶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2、常绿无鳞杜鹃亚属Subgenus Hymenanthes(BL)K.Koch的子叶边缘多只腺体状毛或白、棕色单毛,极少无毛。背面多为暗紫红色或为灰白及灰绿色,叶片多具侧脉少数仅具中脉;有鳞杜鹃亚屈SubgenusRhododendron的子叶边缘无毛或仅少数有白色单毛,背面基部或边缘具可数片,背面多为灰绿色极少暗紫色,叶片多具中脉少有侧脉;映山红亚属Subgeuus Tsutsusi(Sweet)Pojar-kova的子叶边缘无毛或仅一种有毛,背面灰绿色,具侧脉;马银花亚属Subgentis AzaleaslrumPlanch.的子叶近圆形,边缘无毛,具侧脉3-4对,背面白绿色。 有关杜鹃花属子叶形态研究,国外虽有报道,但仅涉及少数种类,最多的也不超过35种,其中野生种仅有7种,其代表性显然是不够的。在国内,有关杜鹃花属于叶形态分类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杜鹃花是久负盛誉的世界名花,云南是杜鹃花的分布中心之一。观察杜鹃花和子叶形态并进行分类,不仅为杜鹃花的系统发育及杜鹃花属的分类提供佐证而且为杜鹃花的育种提供一个早期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IV. 金星蕨科2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14属50种植物孢子形态进行了研究。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阔椭圆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或圆形。极轴长为16.8-40.5 um,赤道轴长为12.8-58 um。根据表面纹饰,孢子可分为7种类型。(1)平滑:周壁表面光滑,少纹饰,如延羽卵果蕨Phegopteris decursive-pinnata。(2)网状纹饰:周壁外层形成绳索状条纹交织成网,如紫柄蕨属Pseudophegopteris。(3)环状纹饰:周壁外层形成由绳索状丝构成的环,排列在周壁表面呈网状、不规则网状或分散的网状。如方秆蕨属Glaphyropteridopsis和针毛蕨属Macrothelypteris的针毛蕨M. oligophlebia。(4)具流苏的翅状纹饰:周壁向外形成薄片状翅,翅的边缘流苏状或具齿,片连接成网状或拟网状。如金星蕨属Parathelypteris的海南金星蕨P. subimmersa、光脚金星蕨P. japonica、钝角金星蕨P. angulariloba,钩毛蕨属Cyclogramma的耳羽钩毛蕨C. auriculata,针毛蕨属Macrothelypteris的大部分种类和毛蕨属Cyclosorus的部分种类。(5)具穿孔的脊状纹饰:周壁向外形成高或低、窄或宽的脊状纹饰连接成网状或拟网状,脊上具大小不一的穿孔。如金星蕨属、龙津蕨属Mesopteris、凸轴蕨属Metathelypteris和卵果蕨P. connectilis。(6)鸡冠状纹饰:周壁形成的短翅或短的片状脊,呈鸡冠状。如毛蕨属Cyclosorus的大部分种类。(7)刺状纹饰:周壁表面形成各种刺状纹饰,如茯蕨属Leptogramma、圣蕨属Dictyocline、沼泽蕨属Thelypteris、普通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subochthodes、钩毛蕨属的大部分种类和毛蕨属Cyclosorus的部分种类。根据孢子形态特征,对本科的一些属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扁喙叶蝉属 Idioscopus Baker, 1915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叶蝉总科(cdiocadelloidea),片角叶蝉科(Idkeridae)。本属目前全世界共记载有61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区和东洋区,在古北区的苏联地区亦有少数几种。笔者收集到我国的标本计为5种,其中有二新种。现将二新种记述于后。模式标本存放于安徽农学院。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栎属(Quercus L.)植物中18个种[10种属于栎亚属(Quercus),8种来源于青冈亚属(Cyclobalanopsis)]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外壁纹饰研究。这些栎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结果显示,落叶类型栎亚属花粉外壁具有瘤状或分散的瘤状纹饰,常绿类型栎亚属花粉具有棒状或聚合棒状纹饰,青冈亚属花粉具有皱波状、刺状或聚合棒状纹饰。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可为栎属花粉化石的属内种级分类提供有效的鉴定依据。大量的现代栎属花粉研究显示,具有棒状纹饰的花粉多源自于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常绿类型栎亚属植物,而具有皱波状和刺状纹饰的花粉多来源于相对低海拔地区分布的青冈亚属植物。在古环境重建中,栎属化石花粉的形态多样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可靠地区分关键地层中的常绿和落叶栎属植物,也可能成为指示不同海拔高度的潜在的古气候指标。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茜草科粗叶木属Lasianthus 16种2亚种、1变种及相关的5属5种的花粉形态。粗叶木属的花粉属于广孢型, 单粒。一般中等大小, 绝大多数为圆球形, 少数为近长球形或长球形。花粉形态特征, 特别是在萌发孔和外壁纹饰上表现出多样化。根据孔沟的数目或是否具有内孔, 可以将萌发孔分为(3-)4-(-5)孔沟和3孔。在所观察的这些种中, 萌发孔以3-4孔沟为主要类型, 比例为62.4%。外壁纹饰可分为细网状、粗网状和穴状。有部分种的花粉极面有穴状纹饰, 其余均为网状纹饰。网眼一般椭圆形、近圆形、三角形或者不规则形。少数外壁纹饰网脊上有颗粒状雕纹或模糊的颗粒, 网脊轮廓线呈波浪形, 一般凸出且平滑。大部分种的花粉具有沟膜, 沟膜上具有瘤状突起或小颗粒状, 沟边缘一般较平滑, 或粗糙, 有的种具有沟桥。  相似文献   

8.
23种伞形科植物果实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乐  李敏  赵建成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2):2428-2438
该实验采用徒手切片法对伞形科17属23种植物的果实进行了外部形态和解剖特征的观察,结果表明:伞形科果实有背腹压扁、两侧压扁和不压扁3种类型;侧棱有宽、有窄;油管的分布有棱槽单油管型和棱槽多油管型;花柱基多数为圆锥状,少数种的花柱基为扁平垫状;萼齿明显或不明显。通过进一步对属间和属内果实解剖特征的比较得出:(1)果实表面被钩刺或刚毛及果棱特征在属间差异明显,在属内表现出一致性,可作为伞形科属间分类的依据。(2)果实横切面的形状、胚乳腹面的凹凸以及萼齿的形态特征在属内种间的分类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果实形态特征,编制了17属23种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藤本野生花卉羊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乳以其风铃般的花朵,纤柔的茎蔓,独具情趣,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并有待于广泛运用于园林中的藤本花卉。羊乳(Codonopsislanceolata)别名奶参、四叶参、乳薯、土党参、头参、轮叶党参等,属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植株光滑无毛,全株有白色乳汁和特殊的气味。根粗壮肥大,圆锥状或纺锤状,少数有细小侧根,表皮有稀疏的环纹,下部疏生横长皮孔。茎细长,缠绕后能伸长6米以上,有多数细小短分枝,黄而略带紫色。叶在主茎上互生,细小,披针形菱状狭卵形,在分枝上部的叶常4片近轮生,有短柄,菱状卵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  相似文献   

10.
中国蓼属叉分蓼组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蓼属叉分蓼组20种3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其花粉形态大多数为近球形至近长球形,少数为扁球形或长球形;花粉大小为20.4~44.0µm×17.0~34.0µm:从萌发孔看,有3沟、3 孔沟、多沟、散沟;外壁纹饰为微刺—穴状、刺状、粗网状、皱块状。据此,该组花粉可划分为5种类型,即叉分蓼型(Aconogonon-type)、钟花蓼型(Campanulatum-type)、大连线冰岛蓼型(Forrestii-type)、西伯利亚蓼(Sibiricum-type)及多穗蓼型(Polystachyum-type),编制了这些花粉类型检索表。叉分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3沟,外壁纹饰为微刺-穴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14种2变种。钟花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6散沟,外壁纹饰为微刺-穴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钟花蓼和绒毛钟花蓼。西伯利亚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3孔沟,外壁纹饰为皱块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西伯利亚蓼。多穗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6(~8)多沟,外壁纹饰为粗网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松林蓼及多穗蓼。大连线冰岛蓼型花粉的主要特征是具散沟,外壁纹饰为显著的长刺状,此种类型的植物有大铜钱叶蓼及铜钱叶蓼,结果表明叉分蓼组的花粉形态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研究结果支持将叉分蓼组上升为属的等级,也支持Knorringia的属的地位,大铜钱叶蓼和铜钱叶蓼应移入Koenigia属中,而松林蓼和多穗蓼仍保留在蓼属中。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伞形科山芹属(Ostericum Hoffm.)9种2变种(21居群)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山芹属植物叶片上表皮表面均较平滑,细胞轮廓清晰或不清晰,若细胞轮廓可见则为多边形与不规则形;初级蜡质纹饰为较密集的粗(细)条状,部分种类具有单层或双层脊状二级纹饰或有颗粒状或分枝状附属结构;下表皮亦有类似蜡质条状纹饰,均匀分布或集中在气孔周围或凹凸部位,气孔器形状多为椭圆形(偶见梭形),内外拱盖表面粗糙或光滑。上述研究表明,山芹属叶片微形态特征具有良好的种内稳定性和种间多样性,尤其是初级纹饰的宽度及排列密度、二级纹饰以及气孔器形状等特征,可为山芹属植物种间和种下的近缘类群亲缘关系与分类修订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8种耳叶苔属(Frullania)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电镜观察研究.其中,运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7种耳叶苔属植物的孢子形态及纹饰,所观察的孢子都为近球形或近多角形,无萌发孔,属于中型孢子(25~45 μm),表面纹饰为密集型疣状(颗粒状),其中4种具有明显的莲座状结构.运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4种耳叶苔属植物的孢壁结构,结果显示,4种孢子的壁层超微结构相似:周壁为颗粒状物质,覆盖在外壁表面.外壁有多个数量不等的玫瑰状结构,周壁颗粒物质填充在内.内壁与外壁分层不明显,由外向内电子层密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栎属青冈亚属(壳斗科)的叶表皮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栎属青冈亚属Quercus subgen. Cyclobalanopsis 48种植物的叶表皮,尤以对叶下表皮的毛被特征观察较为仔细。共观察到8种不同类型的叶表皮毛:单列毛、单毛、乳突、星状毛、溶和星状毛、具柄束毛、多出毛和水母状毛。其中乳突在青冈亚属中较常见,而在壳斗科其他属中仅在石栎属 Lithocarpus 少数种类中有报道;水母状毛首次在壳斗科中发现。毛被可能遵循以下的演化规律:乳突→单毛→星状毛;星状毛依照从简单→复杂的演化途径,分化出各种形态各异和结构复杂的毛系。初步讨论了毛被以及叶表皮其他特征(如毛基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气孔的类型和密度等)的分类和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宗植 《生命世界》1993,(6):10-11
小檗科小檗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全世界有500种,我国产200种左右,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西藏产小檗有70种。小檗属植物是常绿或落叶有刺灌木,一股高1—2米,也有高3—4米的小乔木。叶为单叶,多簇生于短枝。花黄色,具两性,总状、伞形、圆锥花序或簇生;花瓣6枚,  相似文献   

15.
广东湛江湾优势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年1月9日采自广东湛江湾的海水样品中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发现第一优势属为枝孢属,包括球枝孢、枝状枝孢、芋枝孢、极细枝孢、尖孢枝孢、收窄枝孢、夏生枝孢7个种;第二优势属为青霉属,包括疣孢青霉、灰黄青霉、菌核青霉、嗜松青霉、棘孢青霉、简青霉6个种;第三优势属为侧齿霉属,仅白色侧齿霉一个种;第四优势属为曲霉属,包括土曲霉、棘孢曲霉、黄曲霉、烟曲霉4个种。从真菌种类的优势度来看,球枝孢为该海域第一优势种(7.97%),白色侧齿霉为第二优势种(3.60%),枝状枝孢为第三优势种(3.29%),疣孢青霉为第四优势种(3.04%)。鉴定出的收窄枝孢为中国新记录种。通过对菌株数量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19个站位的表层真菌数量与无机磷和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层侧齿霉属和曲霉属与总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曲霉属与p 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侧齿霉属与p H呈显著负相关(P0.05),曲霉属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底层真菌数量与悬浮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 H呈显著负相关(P0.05);底层枝孢属与悬浮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侧齿霉属与溶解氧和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曲霉属与总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5)。海水温度、油污和海水深度与真菌数量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手参属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兰科的手参属Gymnadenia国产5种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并与邻近的兜被兰属 Neottianthem 花粉进行了对比研究。前者花粉小块形状大多不规则,少数为三棱锥体形;而后者花粉小块大多形状为三棱锥体形,少数形状不规则。手参属花粉外壁表面具很细微的小穿孔、皱波状,小穴和小穿孔与沟渠状纹饰共存,或沟渠状等;而兜被兰属外壁表面纹饰明显,具有5种类型: (1)小穿孔,(2)表面近光滑,(3)沟渠状,(4)拟网状,(5)典型的网状纹饰。手参属花粉表面具粘丝,而兜被兰属花粉表面没有发现粘丝。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手参属和兜被兰属两属花粉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汪书丽  罗建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8):1534-1541
为了摸清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的种类和资源特征,为该区蕨类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通过查阅《西藏植物志》和标本,结合色季拉山多年植物调查名录,对该区野生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用途进行了描述。结果显示:(1)色季拉山共有蕨类植物资源29科、57属、19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分别占西藏蕨类植物总科、属、种的65.91%、45.24%、41.70%;优势科为鳞毛蕨科(3属/50种)、水龙骨科(9属/31种)、蹄盖蕨科(7属/22种)、中国蕨科(6属/14种),优势属为鳞毛蕨属(27种)、耳蕨属(19种)。(2)色季拉山蕨类植物的地理成分以热带类型的科和属占优势(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科、属的80.00%、68.18%),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生态分布类型以陆生为主(118种,占60.20%),其次为附生(45种,占22.96%)。(3)色季拉山共有药用蕨类植物66种,且以清热药种类最多(30种);观赏蕨类植物共有71种(其中新增加23种);食用蕨类植物共有14种,且多以嫩叶或嫩茎或根状茎为食;少数蕨类还具有指示、工业原料、饲料和绿肥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在西藏蕨类植物区系中占很大比例,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红豆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红豆属(Ormosia)35种的叶表皮形态,这些植物的叶上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有平直、弓形、浅波状或深波状,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在种间有一些差异。气孔仅存在于下表皮,形状为椭圆形或卵形,以平列型为主;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气孔,如长脐红豆、海南红豆等的气孔为不规则形、不等型;少数种类如亮毛红豆、茸荚红豆等的气孔不明显。气孔外拱盖光滑,呈浅波状、波状或不明显,气孔内拱盖光滑、近光滑、浅波状或不明显;蜡被近光滑、颗粒状、鳞片状、条纹状或结网状;多数种具毛被。叶表皮与气孔器特征可作为区分种、变种或亚种的依据。叶表皮微观形态特征支持红豆属成为一个自然类群。  相似文献   

19.
中国悬钩子属花粉形态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悬钩子属7组23亚组共103个种的花粉形态。本属花粉为圆球形、近 球形、长球形和超长球形,少数为菱形和六边形,具三孔沟,大小多为16.0~38.Oμm×12.0~30.0μm,外壁纹饰可分为皱波型、条纹型、脑纹型和穿孔网型等类型,进而可分为皱波-近光滑状、皱波-条纹状、皱波-穿孔状、条纹状、条纹-穿孔状、条纹-网状、脑纹状、脑纹-穿孔状、穿孔状、穿孔-网状及网状等11个亚型。分析结果认为,悬钩子属的花粉形态特征对该属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要合理地阐释其系统发育意义,仍需积累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栅藻(Scenedesmus)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绿球藻目(Chlorococcales),为常见的淡水藻类,漂浮或附着生活。此属植物的细胞有多种形状,随种的不同而异,通常为椭圆形或纺锤形。由2个、4个、8个或16个细胞以纵轴相平行,栅状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的定形群体,其中4个细胞的定形群体比较多见(图1)。细胞壁薄,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