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鸟类羽色多态现象:概念及其进化机制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态现象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是多态现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假说主要有:分化选择假说、异类选择假说和非随机性交配假说等。本文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概念和以上进化机制假说进行了综述,并针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进化机制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及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鸟类羽色多态现象:概念及其进化制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态现象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是多态现象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进化机制假说主要有分化选择假说、异类选择假说和非随机性交配假说等.本文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的概念和以上进化机制假说进行了综述,并针对鸟类羽色多态现象进化机制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及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华按蚊群体分子遗传多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RAPD-PCR技术研究了采自我国9省10个代表点的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态现象,根据23个RAPD等位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多态位点比例为68.2%~86.4%,期望平均杂合度为0.249~0.348,说明中华按蚊群体具广泛的遗传多态现象;②利用3种方法计算Fst和θ,平均值为0.069~0.111,相应的迁移率Nm为2.0~3.4,表明基因流水平较低;③中华按蚊各自然群体间的遗传一致性达0.8795~0.9973,平均遗传距离为0.041±0.033,属种内变异范围。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位置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洪涛  赵修竹 《人类学学报》1988,7(3):280-281
1975年Kompt等首先发现了GLO的多态现象。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GLOI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中也保存下来。随着物种进化程度越高而其多态现象也越来越复杂。其基因频率存在种族差别,而且基因在人类与HLA呈连锁不平衡,因而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传标记倍受重视。本文选择了具有特殊地理位置、人口为595万之多的新疆维吾尔族人群进行了GLO表型检测。  相似文献   

5.
DNA鉴定技术在法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李生斌  阎春霞  赖江华  汪建  杨焕明 《遗传》2001,23(2):157-160
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态现象研究的深入,导致了法科学领域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发生根本性变化。本就新的遗传标记和各种DNA鉴定技术在法科学中的研究进展,应用前景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生物进化演替的长河中,染色体遗传不总是循规蹈矩地沿着孟德尔遗传模式进行,它们的行为有些往往是在基本保证物种繁延的基因能正常传递的基础上,经常出现一些例外的多态现象(polymor-Phism),B一染色体就是这些特殊类型中的一种。它属于随机附加在整倍体上,以多于标准  相似文献   

7.
为对缘蝽科分类提供生物化学和遗传数据,本研究运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对巨缘蝽亚科三个种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斑背安缘蝽Anoplocnemis binotataDistant不同组织酯酶酶谱不同,可能与适应特殊生理功能相关。斑背安缘蝽与波赫缘蝽Ochrochira potaniniKiritshenko、月肩奇缘蝽Derepteryx lu-nate(Distant)之间明显的遗传差异说明系统发育关系较远。三种缘蝽酯酶同工酶具有遗传多态现象,控制酯酶的基因位点均为5个,而且酯酶均为单体酶。  相似文献   

8.
 <正> 补体成分的多态现象,特别是对人C4多态现象的研究,是近年来补体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969年Roseufeld等报告了人补体C4的多态现象以后,Teisberg等(1976)率先应用免疫固定电泳研究C4多态现象。这是当前研究补体多态现象的通用方法。1978年O’Neill等报告人的C4F和C4S分别由C4A和C4B两个基因座位控制,并分别与Rodgers和Chido血型抗原相应。现已发现C4A共有13个别型,C4B共有22个别型。  相似文献   

9.
吴晓林  罗柏林 《遗传学报》1999,26(5):506-511
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随机抽样了后备,初产和产蛋3个阶段的优黄2000肉种鸡血清酯酶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血清酯酶Es-1和Es-2均存在遗传多态现象,Es-1区检出2-3条多态性酶带,Es-2区仅有1条带,表型为带的有或无。  相似文献   

10.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单生雌”异常性比的母系遗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 异色瓢虫是一种分布在亚洲的鞘翅色斑类型表现多态现象的物种。根据谈家桢等的早期工作,色斑类型可分为黄底型和黑底型两大系统。不同类型的杂交试验证明,它们是由一个单个基因的一系列复等位基因所决定,杂交子代按孟德尔式规律遗传,黑色部分为显性,黄色部分为隐性,所以双亲的黑色部分均能在杂交子代的同一个体上显  相似文献   

11.
用来自中国中西部秦巴山区的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为样本, 通过研究分别位于GDI1基因第7外显子剪接区和第8外显子上的rs2276462和rs11549300两个功能SNP位点的多态性, 探索GDI1基因的多态现象与当地儿童的精神发育迟滞及其智力水平的相关性。在样本人群中仅观察到rs11549300位点的多态现象, 而rs2276462位点在秦巴山区儿童中十分保守。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 rs11549300位点多态性与秦巴山区儿童的非特异性精神发育迟滞无显著相关性(P>0.05), 但是其多态现象可能与当地儿童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P=0.03), 但是这一结论还需要在更大样本中, 通过选择更多的遗传标记来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12.
拟环纹豹蛛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其生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和海南岛8个不同生境的拟环纹豹蛛种群进行RAPD分析.筛选出10对引物扩增出清晰稳定的200~2 500 bp片段84条,其中多态性片段62条(占73.8%).表明种群存在明显多态现象.Shannon指数、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测定以及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种群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177,而且种群内遗传变异(64.24%)大于种群间(35.76%);8个狼蛛种群平均遗传距离为0.2426,变异范围为0.0753~0.3725,表明8个种群由于所处生境条件不同而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变异.多元回归统计结果表明,制约拟环纹豹蛛成为稻田优势种的主要因子是年平均气温和农药的长期施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四个地理种群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平  叶辉  谭德勇  昝瑞光 《遗传》1999,21(6):27-31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Tom icus piniperda L.)4 个自然种群的9 个同工酶基因座。4 个种群均在Es- 1、Es- 2、Es- 4、Mdh- 1、Mdh- 2 及AAT- 1 基因座上存在遗传多态现象。路南长湖、楚雄、蒙自3 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6~0.0173, 平均值为0.0105, 表明其遗传结构基本相似。丽江种群与上述3 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421~0.2035, 平均值为0.1765,表明丽江种群与上述三种群已有了遗传分化。丽江种群近交系数较大,近亲繁殖程度较高。种群遗传结构的差异可能与不同蠹害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鸡血清蛋白质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彬  陆曼妹  俞渭江 《遗传》1992,14(4):15-17
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鸡血清蛋白质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凝胶图谱上,鸡血清蛋白质从原点到阳极端基本上可划分成,γ-球蛋白、β-球蛋白、α-球蛋白和清蛋白4个区域。各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态现象,总共约有15条谱带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生鹌鹑群体遗传共适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机抽取迁飞滞留季节捕获的野生日本鸣鹑40只、野生普通鹌鹑62只和家鹑40只,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检验群体遗传不平衡, 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对两种野生鹌鹑和家鹑群体的遗传共适应特性进行分析, 在3个鹌鹑群体中证实存在遗传共适应特性; 同时构建中性位点遗传共适应的统计模型, 分析遗传共适应特性在分子水平上的效应, 结果表明: 遗传共适应主导了野生日本鸣鹑、野生普通鹌鹑和家鹑群体的遗传不平衡状态, 分别有16.67%, 9.66%和10.05%的非等位基因组合因遗传共适应的影响处于遗传不平衡或极不平衡状态, 几乎所有检测的位点都存在遗传共适应特性, 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更加显著, 维持着群体中大量的稳定多态现象. 这一结果丰富了群体遗传不平衡的概念和内涵, 为了解除连锁之外, 另一重要因素——遗传共适应对群体遗传不平衡的作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同时也为阐明我国野生鹌鹑的系统地位以及为评价、保护和利用我国野生鹌鹑这一宝贵遗传资源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明,红树(Rhizophora a piculata)花粉粒赤道面的形状为球形-近球形,极面观为圆三角形,偶见圆四方形,3-4孔沟,具有连续的环赤道内孔,花粉外壁的典型纹饰为细网状一皱纹状(microreticulate-rugulate)。作者首次报道红树花粉的多态现象,其花粉外壁纹饰和萌发孔数量存在显著的变异,SEM观察到花粉外壁纹饰的变异主要是孔状(perforate)、皱纹状(rugulate)和穴状(foveolate)等类型,LM观察发现4个萌发孔的花粉变异类型。花粉形态的观察与描述为化石花粉的鉴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对比依据。研究红树的花粉形态和发现多态现象有助于了解红树科红树属的花粉外壁演化。花粉的多态现象表明单个花粉形态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种的特征。花粉的分类也应该充分考虑花粉性状的间断和连续性,以期正确认识花粉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和变异式样,达到客观认识和正确划分植物种下等级的目的。花粉的多态现象为化石花粉的种类鉴定增加了新的参考信息,作者也讨论了花粉多态现象在植物系统演化和古生态学等研究中的可能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基因组遗传多态现象研究的深入,导致了法科学领域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发生根本性变化。本文就新的遗传标记和各种DNA鉴定技术在法科学中的研究进展、应用前景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Abstract:With the study advances on DNA polymorphism of human genome,radical changes have been taking place in forensic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and paternity tests.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d research progress of new genetic markers,their applications and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field of DNA-based identity test in forensic sciences.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明,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花粉粒赤道面的形状为球形-近球形,极面观为圆三角形,偶见圆四方形,3-4孔沟,具有连续的环赤道内孔,花粉外壁的典型纹饰为细网状-皱纹状(microreticulate-rugulate)。作者首次报道红树花粉的多态现象,其花粉外壁纹饰和萌发孔数量存在显著的变异,SEM观察到花粉外壁纹饰的变异主要是孔状(perforate)、皱纹状(rugulate)和穴状(foveolate)等类型,LM观察发现4个萌发孔的花粉变异类型。花粉形态的观察与描述为化石花粉的鉴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对比依据。研究红树的花粉形态和发现多态现象有助于了解红树科红树属的花粉外壁演化。花粉的多态现象表明单个花粉形态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种的特征。花粉的分类也应该充分考虑花粉性状的间断和连续性,以期正确认识花粉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和变异式样,达到客观认识和正确划分植物种下等级的目的。花粉的多态现象为化石花粉的种类鉴定增加了新的参考信息,作者也讨论了花粉多态现象在植物系统演化和古生态学等研究中的可能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两栖类皮肤形态方面(非性征性状)的多态现象(polymorphism)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色斑的,另一类是皮肤表型结构的。本文主要探讨后一类型“皮肤多瘰疣或满布瘰疣”的多态现象。目前在我国两栖类中已发现6种存在这种类型的多态性变体,其中有尾2种Batrachuperus pinchonii和B.tibetamus;无尾目4种Scutiger(Scutiger)boulengeri,S.(Aelu  相似文献   

20.
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结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2005年4月—2007年1月间的野外调查,分析棕背伯劳棕色型和黑色型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后,得到的结果如下:1) 广东可能存在与棕色型、黑色型相区别的一种新色型——黑色白边型,该色型全身以黑色为主,但具多枚白色飞羽;2) 棕色型与黑色型各身体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3) 野外种群中棕色型为优势色型,黑色型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山区未有发现,黑色白边型仅在沿海的海丰县被发现。据此认为新色型的出现说明沿海可能是黑色型分化的重要地区,且色型的分化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