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MTT检测生长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rn blot检测p21WAF1/CIP1蛋白表达。结果丙戊酸钠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A549细胞生长;丙戊酸钠上调G0/G1期比例,下调S期和G2/M期,不影响细胞凋亡;丙戊酸钠上调p21WAF1/CIP1蛋白表达。结论丙戊酸钠上调p21WAF1/CIP1表达,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抑制A549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为实验对象,观察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和硼替佐米(bortezomib,BZ)对此细胞株的增殖及凋亡的诱导情况。方法: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VPA单药组(1.0 mmol/L),BZ单药A组(10.0 nmol/L),BZ单药B组(20.0 nmol/L),BZ单药C组(35.0 nmol/L),联合用药A组(VPA1.0 mmol/L+BZ10.0 nmol/L),联合用药B组(VPA 1.0 mmol/L+BZ20.0 nmol/L),联合用药C组(VPA 1.0 mmol/L+BZ 35.0 nmol/L)。用MTT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比例。结果: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单用对RPMI8226细胞株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有细胞凋亡,但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协同用药A组、B组、C组增殖抑制可达75.1%及凋亡情况可达68.9%(P0.01)。结论:丙戊酸钠与硼替佐米协同用药后对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更显著,丙戊酸钠对硼替佐米有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奥氮平+丙戊酸钠组)40例和单用药组(奥氮平组)40例.联合用药组服用奥氮平起始量为10 mg/d,1周末加至20 mg/d,同时使用丙戊酸钠起始量为600 mg/d,最大剂量1200 mg/d.单药组服用奥氮平,用法同联合用药组.2组均为8周1疗程.对2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不良反应.于治疗2周末、4周末、8周末测定奥氮平血药浓度.结果:第8周末,两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均<0.05),联合用药组较单用药组联合用药组PANSS(P<0.001)、阳性症状(P<0.001)、阴性症状(P<0.05)均明显改善,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小鼠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本研究将30只雌性C57BL/6小鼠分为空白组、LPS组、LPS+VPA组,LPS+VPA组小鼠造模前腹腔预注射VPA,以LPS气管内注射诱导ARDS小鼠模型,6 h后检测各组小鼠肺水肿(湿重/干重),检测各组小鼠血液SOD和MDA水平;通过ELISA检测各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TNFα和IL-1β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NF-κB p65和p-H2A.X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LPS组小鼠肺水肿显著升高,与LPS组比较,LPS+VPA组和阳性组小鼠肺水肿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LPS组小鼠肺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显著升高,与LPS组比较,LPS+VPA组小鼠肺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LPS组小鼠血液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与LPS组比较,LPS+VPA组和阳性组小鼠血液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LPS组小鼠肺NF-κB p65和p-H2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LPS组比较,LPS+VPA组和阳性组小鼠肺NF-κB p65和p-H2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初步表明:VPA能够抑制NF-κB通路,抑制小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保护ARDS小鼠肺组织。 相似文献
5.
丙戊酸钠活化大鼠海马和额叶ERK-1/2信号传导通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慢性服用丙戊酸钠对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外调控激酶 (ERK) 1/ 2信号传导通路活性的影响 ,阐明丙戊酸钠治疗躁狂抑郁症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 ,将 4 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0只 .实验组大鼠用含丙戊酸钠的饲料喂养 ,对照组大鼠用常规饲料喂养 ,4周后取大鼠海马和额叶组织制备蛋白质样本 ,蛋白质印迹方法分析海马和额叶组织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激酶 (MEK)、ERK 1/ 2、MAPK活化的蛋白激酶 1(RSK1)、cAMP效应元件结合因子 (CREB)的磷酸化水平以及Bcl 2的表达水平 ,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方法分析海马和额叶组织激活蛋白 1(AP 1)的DNA结合活性 .与对照组比较 ,丙戊酸钠显著增强海马和额叶MEK、ERK 1/ 2、RSK1、CREB和AP1的活性 ,上调海马和额叶Bcl 2的表达 .结果表明 :慢性服用丙戊酸钠激活中枢神经系统ERK 1/ 2信号传导通路、上调中枢神经系统Bcl 2蛋白表达 ,这些作用可能与丙戊酸钠治疗躁狂抑郁症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丙戊酸钠(sodiumvalproate,VPA)对抗鱼藤酮(Rotenone)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作用及线粒体机制。以l,10μmol/LVPA预处理SH-SY5Y细胞3h,再加入400nmol/LRotenone作用24h。MTT法检测与相差显微镜观察相结合,分析VPA对抗Rotenone损伤的作用;JC-1染色法与Mito-Tracker染色法分析线粒体膜电位及线粒体数量的变化;Clark氧电极法检测细胞呼吸功能;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中Ros的含量;并在离体线粒体上观察VPA对Ca^2+诱导的线粒体肿胀的影响。结果发现,1,10p.mol/LVPA预处理SH.SY5Y细胞3h可对抗400nmol/LRotenoneI起的细胞损伤,并且可以提高损伤细胞中线粒体的膜电位,增加线粒体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增强损伤细胞的呼吸功能,降低细胞中ROS的含量,但VPA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离体的线粒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由此,VPA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线粒体功能和数量、从而改善细胞功能有关,这为其应用于帕金森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合并抑郁障碍的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癫痫合并抑郁障碍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拉莫三嗪治疗,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末和16周末采用HAMD-17和MADRS量表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和16周末两组患者的HAMD-17和MADR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周末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嗜睡、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均可改善抑郁状态,但拉莫三嗪的疗效优于丙戊酸钠,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对儿童癫痫部分发作患儿发作脑电图影响,并实施组间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1例癫痫部分性发作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接受治疗的差异将其分为卡马西平组(40例)和丙戊酸钠组(41例),对比两组患儿接受药物治疗后脑电图以及脑电地形图变化情况。结果:(1)卡马西平组患儿接受治疗后脑电图检测显示间歇期痫样活动减少≥50%者占比高达67.50%(27/40),而丙戊酸钠组占比仅为43.90%(18/41),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2)脑电背景活动变化比较显示,治疗后卡马西平组患儿α波无影响者占比65.00%,明显高于丙戊酸钠组36.59%,同时丙戊酸钠组患儿δ波数(20 s内)药物治疗后变化较卡马西平组更为明显;(3)脑电功率比较显示,卡马西平组患儿治疗后仅θ频段相对功率出现明显变化(P<0.05),但丙戊酸钠组患儿α频段相对功率、θ频段相对功率和θ频段绝对功率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结论:丙戊酸钠应用于儿童癫痫部分性发作时患儿脑电背景活动会明显变慢,甚至有出现间歇期痫样放电的风险,而卡马西平相对更为稳定,对患儿脑电图的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究丙戊酸(Valproic acid, VPA)协同顺铂抑制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方法:首先使用Western blot 检测 VPA 对Acetyl-Histone H3蛋白水平的影响,使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 VPA 对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其次单药顺铂、VPA 和联合用药处理乳腺癌细胞 MDA-MB-231 和结直肠癌细胞 HCT-15,使用 IncuCyte 动态检测细胞生长过程和生长终点。结果:发现VPA 可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功能,升高Acetyl-Histone H3的蛋白水平,VPA 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和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且对 VPA 的药物敏感性相似;顺铂和 VPA 连用后可显著抑制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活力。结论:本文发现 VPA 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发挥抑制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细胞生长的新机制,并可以与顺铂连用提高抗肿瘤效果和药物敏感性,为同时患有癫痫和肿瘤的人群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碳酸锂分别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探讨提高双相障碍躁狂发作临床疗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B组给予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2周、第4周、第6周躁狂量表(BRMS)评分、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和治疗第6周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疗效好于B组。结论: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时,应选择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方案,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用药后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携带TSLC1基因的溶瘤腺病毒(Ad.sp-E1A(24)-TSLC1)联合化疗药物阿霉素(adriamycin,ADM)对SMMC-7721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实时定量PCR检测TSLC1在不同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阿霉素、Ad.sp-E1A(24)-TSLC1单独作用和两者联合作用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MTT法、结晶紫染色、Hoechst33342染色检测各处理组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水平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SLC1和E1A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联合应用Ad.sp-E1A(24)-TSLC1和阿霉素的细胞凋亡现象比单独作用的效果显著,表明阿霉素能够增强携带TSLC1基因的溶瘤腺病毒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作用,为肝癌治疗的临床应用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苯氧胺联合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及顺铂对MCF-7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IC30及IC10两种不同剂量紫杉醇及顺铂与2×10-8MOL/L三苯氧胺联用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MTT法测定不同方法处理后MCF-7细胞的倍增时间.Annexin Ⅴ/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未经处理的MCF-7细胞株G2/M期比例分别为14.2±11.4%,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24±4小时,凋亡率2±1.2%,死亡细胞比例1±0.5%;2×10-8MOL/L三苯氧胺与IC10剂量强度的紫杉醇+顺铂联用(L3-10)与IC10剂量的紫杉醇+顺铂(L2-10)组比较,处理后MCF-7细胞G2/M期比例分别为48.2±6.4%、47.3±8.6%,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42±5小时及41±5小时,凋亡率5±1.7%及6.8±2.6%.死亡细胞比例4±2.3%、2±1.8%.2×10-8MOL/L三苯氧胺与IC30剂量强度的紫杉醇+顺铂联用(L3-30)与IC30剂量强度的紫杉醇+顺铂(L2-30)比较,处理后MCF-7细胞G2/M期比例分别为50.9±8.1%、56.4±8.9%,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65±12小时及66±9小时,凋亡率13±3.6%及13±4.3%,死亡细胞比例4±3.0%、5±2.9%.细胞倍增时间及G2/M期比例与未处理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剂量强度的紫杉醇+顺铂组与相应联用2×10-8MOL/L三苯氧胺组比较细胞倍增时间及G2/M期比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顺铂、紫杉醇联合及二者与2×10-8MOL/>三苯氧胺联合均导致MCF-7细胞G2/M期阻滞及明显延长细胞倍增时间,但2×10-8MOL/L三苯氧胺与不同剂量紫杉醇+顺铂联用对抑制MCF-7的增殖抑制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碳酸锂分别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探讨提高双相障碍躁狂发作临床疗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B组给予碳酸锂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2周、第4周、第6周躁狂量表(BRMS)评分、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和治疗第6周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临床疗效好于B组。结论: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时,应选择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方案,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用药后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TMS)联合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2017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其临床总有效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行为能力评分、被动肌动力评分及主动肌动力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84.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嗜睡、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12.8%,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与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DL-C含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行为能力评分、被动肌动力评分、主动肌动力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癫痫持续状态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行为功能,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丙戊酸钠对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仅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的40例患者给予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脑电图检查结果、癫痫症状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97.50%vs. 80%,P0.05);两组的累及导联数、痫样放电、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较治疗前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嗜睡、皮疹、头痛、感觉异常、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丙戊酸钠治疗,其可更有效控制癫痫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D. Schultz J. T. Skamarauskas N. Law M. J. Mitchinson J. V. Hunt 《Free radical research》1995,23(3):259-271
A prominent feature of human atherosclerosis is the lipid-laden foamy macrophage, which often also contains the insoluble pigment, ceroid. The culture of macrophage-like cells, P388Dis, with artificial lipoproteins composed of cholesteryl linoleate (CL) and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results in foam cell formation with lipoprotein uptake and the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ceroid. Ceroid accumulation is accompanied by the oxidation of the cholesterol ester as monitor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sodium salt of diethyldithio-carbamic acid (DDC) at 1-5 μM effectively inhibited lipoprotein uptake, cholesteryl linoleate oxidation and ceroid accumulation in cultures of P388D1. Further studies showed that intracellular ceroid accumulation appeared to require the presence of cystine in the medium. Lipoprotein oxidation by this macrophage-like cell therefore appears to involve a mechanism dependent on cystine metabolism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ports of macrophage-mediated lipoprotein oxidation. Studies on CL/BSA-induced ceroid accumulation in human monocytes also showed that DDC behaved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This inhibitory effect of DDC on foam cell formation, often considered a primary event of atherosclerosis, at concentrations as low as 1 μM, suggests the need for further, more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is compound's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8.
Because salicylates have been found to reduce the growth rate of cells of the human McCoy cell line (ref. 1 and unpublished results of T. F. Paine) and because they may be consumed in large quantities by women during early pregnancy2, we decided to examine their effects on human embryonic cel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