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实轴型中柱皱纹珊瑚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实轴型中柱的皱纹珊瑚的分类位置至今尚未取得统一。这类珊瑚的轴部由纤状组织构成,它不同于复中柱或皱形复中柱,它的形成与主隔壁,对隔壁或一级隔壁内端没有关系,是皱纹珊瑚中一类独立发育的轴部构造。具实轴型中柱的珊瑚可以独立建立新目,称Cyathaxoniida ord.nov.。按照组成实轴的纤状组织类型和实轴形态,可以划分为3科,即Cyathax-oniidae edwards et Haime,1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异珊瑚形态构造特征分析,进一步阐明了隔壁的发生方式、隔壁发育阶段、隔壁生长的变演性、隔壁基端与外壁的关系、隔壁的微细构造及其所含的化学成份,枝体表壁和壁面上的构造物特征,横板的形态及枝体繁殖的方式.通过异珊瑚生长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它们的生活环境.结合地层资料归纳了异珊瑚的时空分布并将异珊瑚重新归纳为6科2亚科16属.  相似文献   

3.
描述泡沫轴珊瑚属一新种———Aphraxoniawuqiaensissp .nov .,标本产于沿新疆南天山地区乌恰县托帕 吐乐尕特山口公路边的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泡沫珊瑚属过去仅在土耳其Anatolia地区和我国湖南株州地区发现 ,目前在新疆中泥盆统的发现 ,不仅丰富了该属的化石种资料 ,同时也表明在中晚泥盆世南天山地区可能与土耳其Anatolia地区和华南地区存在密切的生物地理区联系。通过与该属已知 2个种特征和产出时代的对比 ,看出从中泥盆世Givetian期到晚泥盆世 ,可能存在从A .zhuzhouensis→A .wuqiaensissp .nov→A .taurensis的演化谱系和由华南→新疆南天山→土耳其的迁移路线。其演化趋势体现为 :1 )一级隔壁数目逐渐减少 ;2 )隔壁由中部加厚→边缘加厚 ;3)主、对隔壁分离 ,对隔壁伸过中心形成轴端微膨胀板状中轴→轴端膨胀明显的板状中轴→主、对隔壁在中心交汇形成轴端膨胀中轴 ;4 )一级隔壁不达中轴→与中轴相交。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产自新疆柯坪地区的阿克苏柯坪珊瑚(Kepingophyllum aksuense)的大量薄片观察,发现该类珊瑚在珊瑚体单骸形态、横板带宽度与泡沫板带宽度之比、隔壁长度、横板的形态、隔壁数目、隔壁数目与珊瑚骸直径之比等六个方面存在很大变异。此外,该类珊瑚中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生长变异现象,表现在泡沫板的排列疏密相间。与模式标本的对比研究发现,此类珊瑚的群体间变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湖南异珊瑚目的新材料——兼论异珊瑚目的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湖南渣渡早石炭世维宪期异珊瑚6属: Hexaphyllia, Pentaphyllia, Haptaphyllia, Heterophyllia, Nodohexaphyllia gen. nov. 及 Nodopentaphyllia gen. nov..根据这些珊瑚的内部构造形态,特别从出芽繁殖幼体的构造形态,对异珊瑚轴管的形成、横板的生长形态、隔壁的生长起点及体壁组成的因素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部早二叠世皱纹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言 《古生物学报》1982,(2):249-264
中国早二叠世皱纹珊瑚的研究迄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地质先辈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乐森(王寻)、黄汲清就完成了有关中国南部早二叠世珊瑚化石的论著,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其后,计荣森、曾鼎乾、王鸿桢等也相继做了许多工作.近年来,各地区古生物化石图册陆续发表,又增加不少新的内容.到目前为止,共描述过二叠纪皱纹珊瑚40属左右,约占二叠纪皱纹珊瑚属的总数2/5.除描述工作外,黄汲清(1932)还依据珊瑚的地层分布,建立过4个珊瑚化石带;吴望始(1975、1979)对珊瑚动物群的分区,作过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泡沫珊瑚目的新属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泡沫珊瑚类化石,许多研究者注重于骨骼形态分类,因而目前一些属种包括范围较广,地质历程较长。虽然部分作者曾描述报道过隔壁细构造的某些特征,但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中的意义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79年,笔者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十二届学术年会上,提交  相似文献   

8.
海南三亚鹿回头造礁石珊瑚生长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GCRMN)推荐的永久样方法首次在国内开展珊瑚礁生长的监测和研究。在海南三亚鹿回头岸礁区建立了10个珊瑚礁永久样方,分别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2004年9月和2005年4月开展了4次造礁石珊瑚生长的现场监测,并对周边人类活动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鹿回头东北部岸礁区4个样方的珊瑚覆盖率稳定增长,珊瑚生长良好,监测期间的珊瑚生长覆盖率平均为3.1%,珊瑚死亡覆盖率平均为1.3%;中部和南部岸礁区5个样方的珊瑚覆盖率明显下降,珊瑚出现衰退,衰退范围有明显扩大,珊瑚生长覆盖率平均为2.2%,珊瑚死亡覆盖率平均达到7.9%。珊瑚新个体的繁殖数量极少,平均新生珊瑚数量近1个/m2,新生珊瑚覆盖率对珊瑚生长覆盖率的贡献较低。人类活动对鹿回头岸礁区珊瑚生长的影响主要有两类:一是捕捞、炸鱼、船只抛锚、潜水等物理破坏;二是沿岸养殖场和旅游餐馆污水排放产生的水质污染,导致珊瑚生长机理的破坏。其中,水质污染是造成中部和南部岸礁区样方珊瑚死亡的主要原因,与沿岸养殖场和餐馆的分布、排污时间以及排污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长状态珊瑚光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启东  邓孺孺  秦雁  熊龙海  何颖清 《生态学报》2015,35(10):3394-3402
珊瑚礁生态系统迅速退化是目前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大范围珊瑚礁的结构组成和变迁有很大的潜力。珊瑚光谱响应特征受珊瑚生态习性影响,在光学上相似而容易造成混淆误判。采集了西沙群岛大量石珊瑚样品的光谱,对其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及成因探讨。通过导数光谱、主成分分析研究了不同生长状态珊瑚的光谱差异,并建立珊瑚生长状态高光谱遥感判别准则。结果表明,珊瑚的光谱特性及其变化均较为复杂,受珊瑚种类和生长环境影响,光谱形状主要由共生藻色素吸收决定的。结合520—530 nm、564—574 nm和600—605 nm的导数光谱可以区分健康珊瑚、白化珊瑚和藻类覆盖的死珊瑚。总体判定准确度优于80%,误判的主要来源是种内珊瑚反射率差异。研究表明珊瑚礁环境高光谱遥感可以定量评估珊瑚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2002,41(3):464-468
国际最新研究表明,刺丝胞动物门包括水螅,钵水母和珊瑚3个纲,古生代的床板珊瑚和皱纹珊瑚以及中,新生代的石珊瑚是珊瑚纲中最主要的3个月,分别出现于早奥陶世,中奥陶世和中三叠世,它们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古地理环境的解释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寒武纪发现的所谓“珊瑚”化石,大部分不是珊瑚,而应归属于藻类,海绵和苔藓虫,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珊瑚或刺丝胞,但它们并不属于真正的皱纹珊瑚或床板珊瑚,皱纹珊瑚不是起源于寒武纪的这些所谓的“珊瑚化石”,而可能是起源于一种具有骨骼的单体海葵,奥陶纪和二叠纪都曾先后出现类似于石珊瑚的化石,但它们并不是中三叠世石珊瑚直接的祖先,石珊瑚也不是起源于皱纹珊瑚而可能是起源于一种或多种带骨骼的海葵,古生代的珊瑚化石是研究生物灭绝,复苏事件最理想的生物门类之一,奥陶纪末的O/S和晚泥盆地的F/F这两次灭绝事件使许多珊瑚分类单元惨遭浩劫,而二叠纪末的P/T灭绝事件则使全部古生代的皱纹珊瑚和床板珊瑚消亡。  相似文献   

11.
强壮前沟藻化感物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藻化感作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生态学现象。选取强壮前沟藻指数生长初期Ⅰ和平台生长初期Ⅱ两个阶段的滤液对中肋骨条藻、海洋原甲藻、锥状斯氏藻及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萃取了阶段Ⅱ的粗提物,抑藻检测表明其具有"杀藻"效应,通过GC/MS分析该粗提物中具有潜在化感作用的物质种类。研究发现强壮前沟藻两个生长阶段的滤液对中肋骨条藻均产生强烈致死效应(phaseⅠ:F=15.18475,P=0.00298<0.05;phaseⅡ:F=6.24559,P=0.03149<0.05);锥状斯氏藻在强壮前沟藻滤液中生长,实验结束时两个阶段中的细胞密度分别是对照组的79.3%和68.9%;海洋原甲藻在强壮前沟藻生长阶段Ⅱ滤液实验的最后3d,其生长受到显著抑制(F=4.84438,P=0.04925<0.05);而等鞭金藻在强壮前沟藻两个生长阶段滤液中被抑制现象不明显(P>0.05)。强壮前沟藻滤液实验表明,强壮前沟藻能够向微环境中分泌代谢产物来抑制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种类特殊对应性。上述实验结果还表明,强壮前沟藻生长阶段Ⅱ的滤液具有的生长抑制作用较为明显。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强壮前沟藻生长阶段Ⅱ滤液中的代谢产物,检测发现其代谢粗提物具有溶藻效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粗提物中存在4种可能产生化感抑制作用的物质,其中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被认为具有抗滤过性病原体和抗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
王向东 《古生物学报》1994,33(1):118-129
运用分支系统学方法,考察有可能归入Antiphyllinae亚科的各属。根据个体发育极向标准对选取的7个性状进行分析,这7个性状为:主隔壁的长短,主内沟的形状和大小,对隔壁的长短和加厚程度,侧隔壁的长度,一级隔壁的排列,一级隔壁从轴部退缩程度,轴部构造等。据以上各性状在每个属中的表现编制出性状极向数据矩阵,输入计算机运算,得到分支图。并得到以下结果:AntiphyllinaeIlina应包括下列10属:ActinophrentisIvanowski,1967;FalsiamplexusFedorowski,1987;LongiclavaEaston,1962;LytvolasmaSoshkina,1925:NeozaphrenlisGrove,1935;MonophyllumFomichev,1953:FasciculophyllumThomson.1883:BradyphyllumGrabau.1928:RotiphyllumHudson,1942;ClaviphyllumHudson,1942。  相似文献   

13.
桂西和黔南中三叠世珊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内描述中三叠世安尼阶(Anisian)珊瑚化石分别采自桂西田阳板纳组和黔南贵阳青岩青岩组。板纳组珊瑚群中建立Pentasmilia guangxiensisgen.etsp.nov.,该新属种有5条第一周期原生隔片甚至有5条第二周期后生隔片,以此不同于有6条第一周期原生隔片和有6条第二周期后生隔片的石珊瑚类(scleractinians)的珊瑚。产于板纳组的另一新属种Radiophyllia astylatusgen.etsp.nov.,其隔片的排列格式与前人归纳的隔片周期插入示意图甚似,但它却发生在中生代最早期(Anisian)珊瑚的骸体内。文中还对青岩组的Pamiroseris silesiaca作了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石炭纪的一些四射珊瑚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解放以来,跟随着大规模区域地层工作的开展,丰富的珊瑚化石资料不断获得,必须尽快大量研究和描述,始能为普查找矿服务。本文描述的7种四射珊瑚,大都是久存作者手中的标本。其中采自华北中石炭世的,有开平蛛网星珊瑚(Arachnastraea kaiping-ensis),葛利普(A.W.Grabau)公布的只有图,而没有描述。其余6个全为新种。属于广西早石炭世的有徐氏似石柱珊瑚(Lithostrotionella hsujiulingi);四川早石炭世的有岳村卡鲁特珊瑚(Carruthersella yaotsunensis);贵州中石炭世的有水城康宁克珊瑚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泥盆纪皱纹珊瑚生物地层及生物地理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勇毅 《古生物学报》1998,37(3):359-379
通过对澳大利亚泥盆纪皱纹珊瑚属级分布的分析,认为泥盆纪珊瑚在该区经历了两大繁盛期,尤以Lochkovian-Emsian最盛,有大量新属产生,内板珊瑚和菲力甫珊瑚科分子要Pragian期开始出现,绳珊瑚科的分子也在Emsian大量出现,这些分子继而通过洋流逐渐扩散到华南及老世界域其他省区。  相似文献   

16.
对Charactophylum作了全面的回顾整理,记述了本属的骨骼构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定义范围和时空分布及有关的分类问题。Charactophylum的隔壁为板状隔壁而非包珊瑚型隔壁,由波状弯曲的单列单晶榍组成,单晶榍整体呈半扇形排列而非扇形排列,隔壁光滑或发育微弱的榍凸(carinae)而无典型的横耙状榍凸(yardarmcarinae),鳞板半扇形排列而不是扇形排列。本属分布仅限于北美和华北的晚泥盆世早期。Charactophylum隔壁中单晶榍由放射状排列的不规则短轴晶柱和晶针组成,横列构造鳞板和横板均由晶板型层状骨骼组成。本属骨骼微细构造的重要特征具有奥陶志留纪与石炭二叠纪四射珊瑚之间的过渡性质。表明四射珊瑚骨骼微细构造演化趋向稳定,是追索演化的重要线索,在较高级别的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申玉春  杨小东  刘丽  金磊 《生态学报》2015,35(2):306-312
澄黄滨珊瑚、大管孔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排卵前后分别采集珊瑚小穗,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观察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3种珊瑚排卵前后骨骼密度变化在1.541—2.137 g/cm3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珊瑚小穗的生长率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同一规格珊瑚小穗排卵前期生长率明显高于排卵后期;同一时期大规格珊瑚小穗生长率明显高于小规格珊瑚小穗,而且养殖中后期生长较快,养殖前期生长较慢,差异显著(P0.05)。澄黄滨珊瑚小穗边缘组织延伸度排卵后期大于排卵前期,大管孔珊瑚小穗边缘组织延伸度排卵前期大于排卵后期,以上两种珊瑚的小规格珊瑚小穗与大规格珊瑚小穗组织延伸度相当。随着养殖时间的持续,丛生盔形珊瑚小穗螅体增殖速率加快,各养殖阶段螅体数差异显著(P0.05),珊瑚小穗规格和养殖季节对其小穗螅体增殖数量没有显著影响。3种珊瑚小穗生长指标间多呈显著正相关,仅大管孔珊瑚小穗初始直径、初始重量与组织延伸度间,以及丛生盔形珊瑚小穗初始重量与初始螅体数量、生长率间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共生珊瑚的异养营养指有虫黄藻共生的珊瑚在同化作用过程中,除通过虫黄藻光合作用获取营养之外,还可以从外界环境中直接摄取现成的有机物,经消化吸收后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或储存为能量.国内外异地养殖或繁育虫黄藻共生珊瑚的研究多集中在光照、水流、水质等条件对珊瑚生长的影响,对共生珊瑚异养营养需求与供应方面的关注较少.本文从共生珊瑚异养营养来源、影响共生珊瑚异养营养供应的因素以及研究手段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异养营养供应对共生珊瑚的意义.总的来说,目前共生珊瑚异养营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研究方法或者珊瑚选择摄食的内在机制,都需要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镣珊瑚类是奥陶纪-志留纪地层中常见的以链状珊瑚复体为特征的一类床板珊瑚,地理分布广泛,研究历史较长。但不同学者对其骨骼构造特征的分类学意义认识不一,使得类群中许多属的定义和范围长期存有争议。本文结合我国的已发表材料,对镣珊瑚的分类进行简要讨论,依据隔壁刺的有无将镣珊瑚分为Catenipora和Quepora两属,认为Procatenipora和Eocatenipora分别是前者和后者的同义名。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镣珊瑚类的种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20.
造礁石珊瑚繁殖生物学是开展珊瑚有性修复技术的基础, 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三亚鹿回头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与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它们性腺特征, 明确多孔鹿角珊瑚与丛生盔形珊瑚有性繁殖类型。结果表明: (1) 多孔鹿角珊瑚是雌雄同体产卵型珊瑚, 丛生盔形珊瑚是假雌全异株产卵型珊瑚; (2) 多孔鹿角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的虫黄藻都由后天获取; (3)多孔鹿角珊瑚在其卵母细胞和精母细胞发育到Ⅳ时相后, 卵巢与精巢之间肠表皮消失, 并在随后的5 d 左右产卵; 丛生盔形珊瑚在其卵母细胞发育到Ⅲ时相后的20 d 左右产卵。本研究结果, 为三亚海域造礁石珊瑚繁殖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