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甜菊又名甜叶菊、甜草,是一种多年生菊科野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的巴拉圭和巴西。1964年巴拉圭首次人工栽培成功。我国于1977年引种栽培也获得成功。这种植物的根、茎、叶均含有甜菊糖,特别是叶片中含量可高达15%。从干叶中提取出来的甜菊糖称为甜菊糖甙,是一种天然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的200~300倍,而热量仅为蔗糖的1/300,是一种高甜度、低热量新型天然保健糖源。在国际上被誉为“植物糖王”、“最佳天然甜味剂”。它可替代食糖和糖精等化学合成的各种甜味剂,安全无毒,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腌制品和医药制剂等行业。由于它…  相似文献   

2.
纤维素酶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洪洞  黄秀梨 《生物学通报》1997,32(12):18-19
地球上每年光合作用约产生1.5X10“吨植物材料,其中50%为纤维素。这些植物多聚糖为数量巨大的真菌和细菌提供能源,也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来源。但这些材料需转换成葡萄糖、乙醇、甲烷等低分子物质才能被利用。用纤维素酶水解的方法与化学方法相比有许多好处,尤其是在避免环境污染上。纤维素酶,还可用于淀粉处理、动物饲料生产、果菜汁提取等食品工业、饲料工业、造纸工业及纺织工业等。1农牧业上的应用植物纤维素是反刍动物的重要营养来源,它可通过反刍动物消化道(如:瘤胃)中微生物的作用而转变成糖,并进一步转化成各种酸和…  相似文献   

3.
甜味剂植物是指可以提取各种天然甜味剂成分的植物。非洲气候条件多样,蕴藏有多种可开发利用的甜味剂植物资源。本文主要报道神秘果和西非竹芋两种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在世界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4.
以黑豆乳为主要原料,对黑豆乳饮料中甜味剂的配方进行了研究。以市场上植物蛋白饮料中的甜味剂成分作为参照,利用甜味剂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选择合适的甜味剂进行复配;通过均匀试验设计得出最优配方为:木糖醇 5.0%、阿斯巴甜0.005%、甜菊糖苷0.001%、甘草甜素0.004%。经感官评定,复合甜味剂在保证优良口感的同时,降低成本和热值,适用于无糖型黑豆乳饮料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甲藻的异养营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军  郭术津 《生态学报》2011,31(20):6270-6286
综述了甲藻的异养类型。目前已知异养营养型在甲藻中广泛存在,只有很少几种甲藻营严格自养营养方式。有近一半的甲藻物种是没有色素体的,还有很多甲藻即使具有色素体也会有异养营养需求,称为兼养营养类型。这些兼养类群不一定主要以有机物作为其获取碳的来源,而仅仅是补充一些生长必需的有机物如维生素、生物素等。兼养类群以渗透营养和腐食营养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寄生方式和共生方式进行兼养生活。无色素体的甲藻以有机物作为碳的唯一来源,仅仅依靠异养方式生存,属于严格异养营养方式,又称有机营养型。它们是甲藻异养营养型的主体,其主要类型有寄生、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由于吞噬营养是甲藻异养的主要类型,因此论述了3种吞噬营养型:吞噬营养方式、捕食茎营养方式和捕食笼营养方式。吞噬营养方式在无甲类和具甲类甲藻中都有存在,主要通过甲藻细胞的纵沟或底部对猎物进行吞噬,也有研究发现吞噬部位为顶孔或片间带。捕食茎营养方式是通过捕食茎刺穿猎物细胞膜并吸食其细胞质来获取营养,在异养甲藻中也较常见。捕食笼营养方式只在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和翼藻属(Diplopsalis)里发现,是甲藻通过鞭毛孔分泌细胞质到胞外形成捕食笼将猎物包裹并进行消化来摄食的。甲藻摄食对象尺寸范围变化较大,小至几微米,大至几百微米。有些甲藻具有摄食选择性,通过感应猎物释放的化学物质来判断猎物的位置并进行摄食,摄食完成后由于体积的增加经常会发生细胞分裂和蜕鞘。对于甲藻异养的其他形式如拦截摄食营养方式、伪足摄食营养方式、口足摄食营养方式、触手摄食营养方式等只作简单介绍。还就甲藻异养的研究方法、其生态学意义和进化学意义进行简要论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产木糖醇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木糖醇是一种五碳多元醇,是木糖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它有以下理化及生物学性质:其甜度与蔗糖相当;具有较大的溶解热;加热不易变性变色;被人体利用时不需要胰岛素的促进作用,在体内可促进胰岛素的少量分泌;用于静脉滴注时,血液中的丙酮酸、乳酸以及葡萄糖的含量会有所下降,肝糖元则有增加;无细胞毒性,可透过细胞膜成为组织的营养等。这些特性使得木精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木糖醇作为甜味剂,口感清凉,而且可以预防龋齿;作为食品添加剂,可延长食品的保鲜期;木糖醇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的辅助治疗剂和营养甜味剂[1,2]。目…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问:自养与自我营养有什么区别7答:自养的生命现象是绿色植物和部分微生物所固有的现象。自养是与异养相对的。早先的自养概念以微生物细胞中碳的来源来定义,凡是还原二氧化碳为细胞碳的主体的就是自养,这一定义只限于细胞中碳的主体来源。自我营养意即用外界...  相似文献   

8.
土壤养分分布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 植物的根系觅养行为是其对土壤养分异质性的一种适应。不同植物为了适应养分异质性会产生不同的根系觅养行为, 通过调整自身的根系觅养范围、觅养精度和觅养速度来更好地吸收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竞争是决定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因素, 土壤养分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近年来, 外来入侵植物的觅养行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入侵植物根系觅养行为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 (1)总体来看, 外来入侵植物具有较强的根系觅养能力, 但根系觅养范围与觅养精度之间的权衡关系还不确定; (2)营养异质性会影响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之间的竞争, 反过来, 二者之间的竞争也会影响根系觅养行为对营养异质性的响应; (3)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能够提高入侵植物的根系觅养能力, 外来植物入侵能够改变入侵植物对AMF的偏好性, 形成AMF对入侵的正反馈作用, 而本地植物与AMF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入侵植物的竞争力。未来还应加强营养异质环境下种间竞争和AMF共生对入侵植物根系觅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入侵植物根系觅养行为的变化与机制方面的研究, 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外来植物的觅养行为在其成功入侵中的作用, 并为利用营养调控来防控入侵植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物资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的再生性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海洋特征化合物,特别是糖类化合物已经成为寻找和发现海洋创新药物的重要源泉。海洋糖类化合物依据其来源可分为:海洋植物来源、动物来源及微生物来源糖类分子,而不同来源的糖类化合物由于其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可被用于不同功能的糖类药物研发。综述了海洋来源糖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特征、修饰与衍生方法以及相关糖类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尽管我国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且在海洋糖药物研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目前糖类药物开发仍面临巨大挑战,亟需有效解决糖类先导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性质以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问题,进而建立完善的糖类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加快推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糖类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0.
《菌物学报》2017,(7):807-819
兰科植物与真菌具有天然的菌根共生关系。兰科植物种子细小,无胚乳,自然条件下只有与适宜的真菌共生才能萌发;兰科植物作为有花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有光合自养、混合营养及完全真菌异养等营养类型。近年研究表明,不同营养类型的兰科植物其菌根真菌常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出不同的营养作用关系。本文对不同营养类型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营养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兰科植物菌根营养机理、营养关系的变化等进行讨论,以期为兰科菌根营养学研究及菌根技术应用于兰科植物快繁和保育工作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糖类(即碳水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不同结构的单糖。土壤中的中性单糖也叫中性糖,主要包括木糖、核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和鼠李糖。其中,植物来源的糖主要为五碳糖,如木糖和阿拉伯糖;微生物来源的糖主要包括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鼠李糖等六碳糖。研究中常利用六碳糖和五碳糖的比例指示微生物和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中性糖是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和能量来源,在团聚体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整合了近30年土壤中性糖的研究进展,对比了提取中性糖的常用方法,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土壤组分中中性糖的含量、来源和周转特征,综述了影响中性糖含量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中性糖在耕地土壤中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针叶林、阔叶林、草地和灌丛4种土地利用类型。(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GM/AX)在不同土地利用间差异不显著,而(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RF/AX)则表明草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含量高于针叶林和耕地。不同密度的土壤组分中,轻质组分中中性糖的含量比重质组分高,重质组分中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较多;就不同粒径(或团聚体)而言,黏粒(或微团聚体)中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含量更丰富。有关影响土壤中性糖含量和分布的因素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人为活动(如耕种和放牧等),而有关温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中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集贵州省茂兰喀斯特原始红楼梦 林中森林土壤和相邻农田土壤,系统分析其中碳水化合物总量和各单糖的含量。并以此来查明由森林生态系统向农业生态系统转换的过程对土壤碳水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森林土壤,农业土壤中碳水化合物总量明显降低。在农田土壤中六糖/五糖比值有升高的趋势,其中以M/X比值最为明显,这说明,在该转换过程中植物来源的单糖组分有所降低,微生物来源的则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13.
糖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能量来源和结构物质,同时还是一种信号分子,它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基因表达。本文综述了植物糖感知和糖信号传导的不同机制和遗传基础,以及糖信号和激素信号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糖类(即碳水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不同结构的单糖。土壤中的中性单糖也叫中性糖, 主要包括木糖、核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和鼠李糖。其中, 植物来源的糖主要为五碳糖, 如木糖和阿拉伯糖; 微生物来源的糖主要包括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鼠李糖等六碳糖。研究中常利用六碳糖和五碳糖的比例指示微生物和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中性糖是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和能量来源, 在团聚体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整合了近30年土壤中性糖的研究进展, 对比了提取中性糖的常用方法, 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土壤组分中中性糖的含量、来源和周转特征, 综述了影响中性糖含量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中性糖在耕地土壤中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针叶林、阔叶林、草地和灌丛4种土地利用类型。(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GM/AX)在不同土地利用间差异不显著, 而(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RF/AX)则表明草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含量高于针叶林和耕地。不同密度的土壤组分中, 轻质组分中中性糖的含量比重质组分高, 重质组分中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较多; 就不同粒径(或团聚体)而言, 黏粒(或微团聚体)中微生物来源的中性糖含量更丰富。有关影响土壤中性糖含量和分布的因素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人为活动(如耕种和放牧等), 而有关温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5.
共生珊瑚的异养营养指有虫黄藻共生的珊瑚在同化作用过程中,除通过虫黄藻光合作用获取营养之外,还可以从外界环境中直接摄取现成的有机物,经消化吸收后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或储存为能量.国内外异地养殖或繁育虫黄藻共生珊瑚的研究多集中在光照、水流、水质等条件对珊瑚生长的影响,对共生珊瑚异养营养需求与供应方面的关注较少.本文从共生珊瑚异养营养来源、影响共生珊瑚异养营养供应的因素以及研究手段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异养营养供应对共生珊瑚的意义.总的来说,目前共生珊瑚异养营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研究方法或者珊瑚选择摄食的内在机制,都需要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6.
植物糖感知和糖信号传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玉华  杨清  陈敏 《植物学通报》2004,21(3):273-279
糖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能量来源和结构物质,同时还是一种信号分子,它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基因表达.本文综述了植物糖感知和糖信号传导的不同机制和遗传基础,以及糖信号和激素信号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甜味剂是食品工业和医疗保健事业的重要原料,由于合成的甜味剂如糖精等对人体有毒害已被许多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而蔗糖过多食用则造成龋齿、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病害,促使人们从植物中寻找安全、低能量、优质而价廉的天然甜味剂,筛选可资利用的甜味植物资源。本文拟简述这方面国内外的进展情况,为开发利用甜昧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糖、糖、“糖”——什么是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类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类生物分子,但是糖类因不同的人群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科学上的糖类,二是生活中的糖类,三是作为甜味剂的"糖"类.因为甜味是一个生理上的感觉,凡能与甜味受体相互作用的均是甜味剂,其中有些是糖的"糖",也有不是糖的"糖".  相似文献   

19.
饲料用非淀粉多糖水解酶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来源的非淀粉多糖(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NSPs)是单胃动物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是β-葡聚糖和木聚糖,这两种多聚糖可被相应的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降解而消除其抗营养特性。转基因植物可以表达具有活性的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并正常生长发育。含有非淀粉多糖酶的转基因植物可直接作为饲料原料或饲料添加剂替代目前广泛在饲料中添加的发酵酶制剂。综述了两种非淀粉多糖酶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泥炭植物残体是泥炭和泥炭矿体的主要组分。泥炭的植物组成与泥炭的分解度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在进行泥炭分类时,植物残体组成是其重要依据。各泥炭矿体特征间“质”的差异也反映在泥炭植物残体组成成分的不同上。因此,在进行泥炭矿体分类时,可将矿层的植物残体组分作其依据。本文拟将我国的泥炭矿体分为富营养、中营养、贫营养和混合四个泥炭矿体型;并续分出十一个泥炭矿体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