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油脂植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它们的果实、种子、花粉、孢子、茎、叶、根等器官都含有油脂,尤其以种子含油量最丰富.油脂植物是构成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初步调查,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油脂植物55科96属144种.车八岭保护区内野生油脂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能适应多种需求,具有无法估计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目前对野生油脂植物开发利用较少,经营比较粗放,许多资源尚未得到利用,建议进一步开展油脂植物研究,查清油脂植物的分布特点、主要油脂植物的特点以及可开发利用性、资源蕴藏量,以便制定科学利用计划,引导当地群众合理利用区内的油脂植物资源,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对林木资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国中,有许多国家的生物很具有多样性,中国就是其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今天,人类面临着种种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这些灾难和危机,说到底不外乎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肆意掠夺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结果。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种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为了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施补偿,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一种。自然保护区是指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地域以及其他为了科研、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所有保护地域的总称。在保护当地自然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自然保护区成为一条有效途径。从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起,到2010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2588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和群落,同时也保存着这些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本文作了浅谈。  相似文献   

3.
建立南澳岛国家级海洋综合自然保护区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保持物种多样性的观点出发,介绍了南澳岛的基本概况,附近海域海洋生物群落和珍稀生物概况以及闽粤著名的海鸟王国─—乌屿岛的概况。指出建立南澳岛国家级海洋综合自然保护区的重大意义;提出尽快建立南澳岛国家级海洋综合自然保护区的六条建区依据。  相似文献   

4.
胡仁传  周迎  董亦非  罗斌圣 《广西植物》2023,43(8):1428-1436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进行。保护小区作为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联通动植物破碎化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以社区为主体的渠楠保护小区的组织架构、制度建设、日常工作以及初步成效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1)渠楠保护小区以“自建、自筹、自管、自受益”为指导思想进行建设,采取“平等议事、民主协商”为主的方式进行管理,得到了当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拥护,并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外界的承认和支持。(2)保护小区的成立、建设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周边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多样性,还改善了渠楠社区的生活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该文还探讨了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他保护小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其他自然保护地)提供了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资源,为人类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生态观测和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研究等提供了天然实验场所。自1956年广东鼎湖山作为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经历了60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成为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保护着我国85%以上的生物物种资源。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不  相似文献   

6.
宋相金 《植物杂志》2011,(11):26-31
车八岭自然保护区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2004年被命名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年被评选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北三省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樊简  彭杨靖  邢韶华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18,38(18):6473-6483
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并依据保护价值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我国东北地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和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估。通过选取物种的濒危性、特有性和保护等级等指标来计算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价值;选取分类独特性、近缘程度和濒危性等指标来计算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而计算出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各个层次和类群的保护价值,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其物种保护优先性。不同自然保护区其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同一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没有显著差异,但其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性;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其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大于动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虽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综合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差异很大。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保护价值显著高于同类型的其他自然保护区,而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较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其综合保护价值则没有明显差异。该评价方法能较好地进行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价,并用于进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比较,并不会因自然保护区所处生境、所分布物种不同而产生评价结果上的偏差;该方法在对自然保护区遗传种质资源部分的计算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来说该评价方法不会因自然保护区类型的不同产生差异;今后在对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研究中可将此评价结果作为参考,并作为评价该地区自然保护区能否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辅助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主观性,具有较大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朱兆泉 《人与生物圈》1996,(1):30-31,35
生物圈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也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当地群众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方面受到了一些限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保护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找不到更多增加收入的门路,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给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很大压力,协调好自然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使当地群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尽快富裕起来,是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9.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三大关键地区之一的川东-湘鄂西关键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所处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县长期以来以森工产业为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长期的木材采伐和狩猎习俗曾对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其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依然面临多种威胁,保护区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薄弱和保护区面积相对较小,限制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进一步扩充保护区面积、引进科研力量并提升自身人员科研素质、协调并增强区内外社区共管是该区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三大关键地区之一的川东-湘鄂西关键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所处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县长期以来以森工产业为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长期的木材采伐和狩猎习俗曾对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其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依然面临多种威胁,保护区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薄弱和保护区面积相对较小,限制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进一步扩充保护区面积、引进科研力量并提升自身人员科研素质、协调并增强区内外社区共管是该区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韶关市是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最集中的地区.近几年来,在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蓬勃发展.论文介绍了韶关市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探讨利用模糊数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车八岭、南岭、丹霞山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自然景观资源比较分析,运用三种运算方法得出了较一致的结论.结果显示南岭自然保护区资源评价最好,车八岭其次,丹霞山则相对较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建立生态网络、加强环境建设以及社区参与等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欧阳志云  杜傲  徐卫华 《生态学报》2020,40(20):7207-7215
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生物多样性资源与自然遗产最有效的途径。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建设形成覆盖森林、草地、湿地、海洋、荒漠各类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以及水源保护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但由于缺乏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各类保护地面临功能区分不清晰、空间重叠、管理成效不高等问题。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部署,为理顺我国保护地体系,明确各类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分析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类型,并参考国际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保护地体系分类,建议将我国自然保护地分为5大类,第I类为自然保护区,第Ⅱ类为国家公园,第Ⅲ类为自然公园,第Ⅳ类为物种与种质资源保护区,第Ⅴ类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分析了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以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根据各类保护地的特点,创新保护地建设政策与机制,加大政府对自然保护地建设力度的同时,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自然保护地,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3.
The Changbai Mountain Biosphere Reserve (CMBR) is the largest and one of the earliest natural reserves established in China. The continuous losses of species and ecosystems in the reserv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have raised numerous concerns within China and beyond, which also leads some people to question the function and efficiency of natural reserves in protecting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By collecting the published data, conduct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ing local people, we present the current status of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diversity/resources in the reserve and analyze the major factors causing biodiversity loss in the reserve in an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context. We found that the high human population pressure, mismanagement practices of resources, a poor resourc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underestimates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natural reserve, an inappropri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and rapid expansion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were the major causes leading to the biodiversity loss in the reserve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In order to manage 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biodiversity in the CMBR in a sustainable way, we recommend som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which include bal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iological/ecological conservation, controlling human population in the reserve, encouraging collaboration within and outside the reserve, especially the areas around the reserve, enhancing governmental assistance and subsidy to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biod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local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4.
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和热点区域的分析与探测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以重庆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实地综合调查、历史资料、文献信息,利用生境质量指数、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评价指标,构建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自相关程度,并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探讨现有保护区对热点区域的保护有效性。结果表明: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呈现出随距河流及两岸消落带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澎溪河、普里河、白夹溪及其沿岸地区。生物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类型为主。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面积为45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1%。现有保护区核心区涵盖了51%的热点区域和50%的次热点区域,保护区结构和功能区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建议将普里河段龙王堂区域,白夹溪小垭口、邓家湾、洞子岩、龙王塘、旧屋咀、铧头咀、新铺子与龙家院子等热点区域纳入核心区,将冷点区域划到核心区之外,完善保护区功能区划。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优化和管控、合理推进“三区变两区”调整提供定量的基础资料,对于提高物种保护效率、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型底栖动物在当地生物多样性、食物链构成、水质指示和物质循环中有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国内对森林内陆水体(湖泊、水库、溪流)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综合调查较少。作者于2019、2020年对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9个采样点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定性调查, 采样点涵盖保护区不同功能区、海拔、水体环境和水体底质。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门6纲18目38科57种, 水生昆虫稚虫占大多数, 且多喜好清洁流动水体。在低海拔实验区即可采集到种类与数量可观的清洁水体指示物种。当地的大型底栖动物以亚热带森林典型物种为主, 多偏好栖息于流动水体, 反映了保护区的物种区系及其水体环境。本研究可为保护区的物种编目、环境评估和长期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The Klamath‐Siskiyou forests of northern California and southern Oregon are recognized as an area of globally outstanding biological distinctiveness. When evaluated at a national or global level, this region is often, necessarily, considered to be uniformly diverse. Due to large variation in biotic and abiotic variables throughout this region, however, it is unlikely that biological diversity is uniformly distributed. Furthermore, land management decisions nearly always occur at spatial scales smaller than this entire region. Therefore, we used field data from a random sampling design to map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and regional richness of terrestrial molluscs and salamanders within northern California's portion of the Klamath‐Siskiyou region. We also evaluated the protection afforded by reserves established for varying reasons (e.g. for inspiration and recreation for people vs. species conservation) to hotspots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species representation of these taxa. No existing reserves were created with these taxa in mind, yet it was assumed that reserves established largely around considerations for the northern spotted owl (Strix occidentalis caurina) would afford adequate protection for many lesser‐known species. Species of terrestrial molluscs and salamanders share two general features: (1) they have extremely low vagility, and (2) they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moist, cool microclimates. Existing reserves disproportionately included areas of hotspots of species richness for both taxa, when hotspots included the richest c. 25% of the area, whereas non‐reserved lands contained greater than expected areas with lower species richness. However, when a more strict definition of hotspot was used (i.e. the richest c.10% of areas), local hotspots for both taxa were not disproportionately found in reserves. Reserves set aside largely for human aesthetics and recreation and those set aside for biodiversity both contribu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areas with high (greatest 25%) species richness. Existing biodiversity reserves represented 68% of mollusc species and 73% of salamander species, corresponding to the 99th and 93rd percentiles, respectively, of species representation achieved by simulating a random distribution of the same total area of reservation. Cumulatively, however, reserves set aside for inspiration and biodiversity represented 83% of mollusc species and 91% of salamander species. The existing reserves provide conservation value for terrestrial molluscs and salamanders. This reserve network, however,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optimal for either taxa.  相似文献   

17.
粤北车八岭小红栲群落的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粤北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红栲群落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样地调查结果表明,该群落种类丰富,维管束植物共计有54科,87属132种。该区系的主要表征科为壳斗科Faaceae、樟科Lauraceae、茶科The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等。区系成分观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车八岭小红栲群落位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滤地。该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具有典型喀斯特环境特点的贵州兴义坡岗自然保护区为例开展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人与自然耦合系统模型构建, 从文化景观视角探讨了喀斯特地区自然与文化系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 国家生态政策制度与乡规民约等乡土保护体系对生物文化多样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坡岗保护区经历了管护主体和保护利用态度的转变, 保存了典型的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 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生存与适应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坡岗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形成一个地理重合、协同进化且相互作用的维持系统。生物文化多样性耦合体系主要存在国家政策制度类与乡规民约等乡土文化类两种驱动因素。应加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推动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协同发展; 除了政策与制度类驱动因子的直接作用, 还需要注重村规民约以及生态传统知识等乡土文化的驱动作用, 以避免保护区自然与文化保护体系的割离。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保护区内布设101个红外相机调查位点,累计11 399相机日。共获得有动物的独立有效照片2 549张,鉴定兽类和鸟类有9目19科43种(兽类13种,鸟类30种),包括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Pitta nympha)、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和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仙八色鸫、橙头地鸫(Zoothera citrina)和白冠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a)为保护区的新纪录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兽类有红腿长吻松鼠、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和野猪(Sus scrofa),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鸟类有白鹇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此外,鸟兽物种数呈现一定的海拔分布趋势,以海拔450~600 m之间的物种多样性最高,但差异不显著。与南岭山脉邻近保护区相比,就已发表的红外相机监测结果而言,车八岭的鸟类多样性最高,而南岭保护区的兽类多样性较高,鸟兽的不同分布可能与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面积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关。本次初步调查掌握了车八岭保护区的鸟兽多样性数据,为以后该保护区及整个南岭山脉野生动物资源长期监测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