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对采自南中国海的7种海水鱼类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分离获得4种隶属于车轮虫属的种类,分别为浦氏车轮虫Trichodina puytoraci Lom, 1962; 日本车轮虫Trichodina japonica Imai, et al., 1991; 直钩车轮虫Trichodina rectuncinata Raabe, 1958 与鲀车轮虫Trichodina fugu Imai, et al., 1997。研究发现鲀车轮虫Trichodina fugu Imai, et al., 1997为寄主鱼虫纹东方鲀Takifugu vermicularis的病原, 且能在野生条件下将其致死。上述4种车轮虫的形态分类学数据均基于干银法标本获得。研究是对我国南中国海车轮虫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在对重庆地区进行鱼类寄生虫学的调查过程中,从鲫鳃表获得3种隶属于车轮虫属Trichodina Ehrenberg,1830的外寄生车轮虫,其中含一新种,短棘车轮虫Trichodina brevicirra sp.nov,其典型的鉴别性特征为其短细的齿棘。另外两种车轮虫分别为沃玛车轮虫Trichodina ngoma Van As&Basson,1992与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 reticulata Hirschman&Partsch,1955;沃玛车轮虫为亚洲新记录种。文章对网状车轮虫的3种群进行了详尽的比较讨论研究,尽管该三种群间存在着细微的种群内差异,但网状车轮虫的典型特征则显而易见地存在于三种群间,即为附着盘中央具有8-16个球状或卵圆形的中央颗粒。
相似文献
3.
在对云南地区淡水车轮虫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在几大重要水生经济动物,即泥鳅、鲫、鲤、鳙、斑点叉尾鮰及牛蛙蝌蚪上获得8种外寄生车轮虫。其中车轮虫属4种,即虱性车轮虫Trichodina pediculus、杜氏车轮虫T.domerguei、拟黑色车轮虫T.paranigra和适度车轮虫T.modesta;拟车轮虫属1种,即圆形拟车轮虫Paratrichodina rotundiformis;小车轮虫属3种,即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卡普小车轮虫T.carpi和纤细小车轮虫T.subtilis。采用活体观察、甲基绿-派洛宁染色及干银法,并运用国际统一的特定方法及齿体定位描述法对该8种车轮虫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四川动物》2015,(4)
采用活体观察、吉姆萨与干银法染色等技术,运用国际间统一特定方法及齿体定位描述法对采自广西地区的罗非鱼(单性鱼吉富、奥尼系列)的外寄生车轮虫进行详细的形态分类学与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共计获得车轮虫属2种,拟车轮虫属与三分虫属各1种,分别为:刺纹车轮虫Trichodina centrostrigata Basson et al.,1983、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非洲拟车轮虫Paratrichodina africana Kazubski&El-Tantawy,1986与直齿三分虫Tripartiella orthodens Basson&Van As,1987。其中,非洲拟车轮虫为中国新纪录,刺纹车轮虫和直齿三分虫为中国广西地区新纪录。非洲拟车轮虫表现出寄主和寄生部位的专一性;进一步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非洲拟车轮虫进行了种群差异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鲫鱼寄生车轮虫一新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记述了寄生在鲫鱼(Carassius auratus)体表和鳃上一种新的车轮虫(Trichodina carassii sp.nov.),虫体直径70(54.6—80.4)μm,附着盘直径58(51.6—67.2)μm,齿环直径32(27.0—36.2)μm,齿体25—30个,齿环中央有7—14个旧齿体残余物形成的颗粒结构。大核马蹄形。小核短杆状,在大核一端的外侧,其位置略有变动。口沟390—400°。齿钩镰刀状,齿棘较直,侧面具有若干个缺刻,末端钝圆或平截,近锥体的后方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小突起。
相似文献
6.
7.
8.
寄生于重庆地区鲢、鳙及草鱼五种外寄生车轮虫的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重庆地区寄生于鲢、鳙及草鱼鳃上的5种外寄生车轮虫进行了形态学及分类学研究,其分别隶属于:车轮虫属、小车轮虫属及三分虫属,其中包含1新种和中国2新纪录。即钝圆车轮虫Trichodina obtusiformis sp.nov.,急尖车轮虫T.acuta Lom,1961,显著车轮虫T.nobilis Chen,1963,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Rabbe,1950)Sramek-Husek,1953和大型三分虫Tripartiella macrosoma Basson & Van As,1987。文中对新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新种及已知种的附着盘银染标本之显微照片及齿体线条图。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JOSHI Santosh JAYALAL Udeni OH Soon-Ok LI Xin-Rong JIA Rong-Liang HUR Jae-Seoun 《菌物学报》2014,33(1):167-173
报道了宁夏沙坡头沙漠地区地衣3个中国新记录种:Fulgensia desertorum,Rinodina bischoffii和Seirophora orientalis,描述了3种地衣的表型特征,生态学特征及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3.
车轮虫感染奥尼罗非鱼的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轮虫(Trichodina spp.)是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中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实验测定了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中奥尼罗非鱼的各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感染组该鱼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极显著高于未感染组;未感染组该鱼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百分比极显著高于感染组。发现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可能在抵御车轮虫入侵中起着重要作用;单核细胞在抵御车轮虫起着一定的作用。表明奥尼罗非鱼感染车轮虫后,细胞免疫增强。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我们对泸州市鲇类寄生车轮虫进行调查,对于已经发现,但由于原来的技术水限制需要重新描述的,或缺少资料的车轮虫,给予重新描述或补充新的资料。方法:用国际间统一的干银法染色以显示车轮虫的附着盘结构和口围绕度,用Lom(1958)倡导的"统一的特定方法"(Uniform specifi characteristic system)进行测量,用Van&Bassion(1989)提供的方法描述车轮虫的齿体。结果:对寄生在泸州地区养殖鱼类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的鳃上的车轮虫进行了描述,该车轮虫是矩形车轮虫(Trichodina rectangli)。结论:矩形车轮虫是陈启鎏和谢杏人1964年在青鱼、草鱼等鱼身体上发现的,但是没有显微照片。国际上有许多它的同种异名的车轮虫的描述,这些文献也只有附着盘的显微照片。斑点叉尾鮰是矩形车轮虫的新寄主记录。本研究用国际统一的方法对矩形车轮虫进行描述,并绘出了矩形车轮虫的齿体定位图,提供了完整的统计数据,以及完整的显微照片,即附着盘、口围绕度和细胞核显微照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我们对泸州市鲇类寄生车轮虫进行调查,对于已经发现,但由于原来的技术水限制需要重新描述的,或缺少资料的车轮虫,给予重新描述或补充新的资料。方法:用国际间统一的千银法染色以显示车轮虫的附着盘结构和口围绕度,用Lom(1958)倡导的”统一的特定方法”(Uniform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system)进行测量,用Van&Bassion(1989)提供的方法描述车轮虫的齿体。结果:对寄生在泸州地区养殖鱼类斑点叉尾鲴(Ietalums punetaus)的鳃上的车轮虫进行了描述,该车轮虫是矩形车轮虫( Trichodina rectangli)。结论:矩形车轮虫是陈启鎏和谢杏人1964年在青鱼、草鱼等鱼身体上发现的,但是没有显微照片。国际上有许多它的同种异名的车轮虫的描述,这些文献也只有附着盘的显微照片。斑点叉尾鲡是矩形车轮虫的新寄主记录。本研究用国际统一的方法对矩形车轮虫进行描述,并绘出了矩形车轮虫的齿体定位图,提供了完整的统计数据,以及完整的显微照片,即附着盘、口围绕度和细胞核显微照片。 相似文献
17.
2009年4月到2012年7月对额尔齐斯河(中国段)高体雅罗鱼鳃部寄生的指环虫进行了取样调查,以期了解该鱼指环虫的种群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高体雅罗鱼共感染了三种指环虫,分别为号筒指环虫、小刺指环虫、大翼指环虫,该鱼的总感染率为28.47%,平均感染强度为7.39(1—42)。感染率、感染强度在不同体长组的宿主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指环虫的感染率在30 cm以上的宿主中达到最大,为50%,而在L10范围内未发现感染;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指环虫种群的分布类型主要为聚集分布,另外,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大翼指环虫(Dactylogyrus alatus f.major Linsyow,1878)为我国指环虫属一新记录种,论文对其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特征图,同时与寄生于高体雅罗鱼鳃上的国内已记述指环虫属虫种的主要形态特征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研究报道了2009年4月至2013年5月采自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中国段)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 1949)鳃上的1种双身虫科(Diplozoidae Palombi, 1949)、双身虫亚科(Diplozoinae Palombi, 1949)、双身虫属(Diplozoon Nordmann, 1832)的奇异双身虫(Diplozoon paradoxum Nordmann, 1832)。所获标本与Nordmann (1832)的原始描述基本一致, 仅各部分度量等方面略有差异, 经比较鉴定, 为我国一新记录种。同时, 双身虫属在我国也尚属首次发现, 为我国一新记录属。研究对奇异双身虫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绘制了全图和特征图, 测定其ITS-2 rDNA序列并与GenBank同亚科虫种进行比对, 确定其与欧洲已发现的奇异双身虫相似度达到99.5%, 并对该寄生虫的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作者在对山东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的过程中,陆续采集到一些在山东省没有分布记录的植物种类,目前已发表山东省野生植物新记录4种1变种[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后续的调查整理以及查阅相关资料[2-10],又陆续发现一些山东省野生植物新记录,本文报道了其中的5种,隶属于5科5属,各种类的形态特征见图1。凭证标本均存放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标本室( SDCM)。 相似文献
20.
记述中国阿鼻虫忽属1新记录种--喜阿鼻虫忽Aristocypha hilaryae (Fras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