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部分裸子植物假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共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扫描电镜对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植物假种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把红豆杉科植物分为两类,既具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经豆杉属和具夫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白豆杉属、穗花杉属和榧树属。在后三属中,穗花杉属的穗花帮和白豆杉属的纹饰特征更为相近,同属厚网脊亚型。而云南穗花杉和榧树属的特征相近,属薄网脊亚型。假种皮表面纹饰特征显示不宜将红豆杉(T.chinensis)再分为两个独立的种,认为设立  相似文献   

2.
部分裸子植物假种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对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植物假种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把红豆杉科植物分为两类,即具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红豆杉属和具无规则型网状纹饰的白豆杉属、穗花杉属和榧树属。在后三属中,穗花杉属的穗花杉和白豆杉属的纹饰特征更为相近,同属厚网脊亚型。而云南穗花杉和榧树属的特征相近,属薄网脊亚型。假种皮表面纹饰特征显示不宜将红豆杉(T.chinensis)再分为两个独立的种,认为设立红豆杉和变种南方红豆杉(T.chinensisvar.mairei)的处理方式更加合理。三尖杉科(属)蓖子三尖杉(C.oliveri)假种皮纹饰的网脊、网底分化程度、细胞大小、单位面积细胞数和本届的其它植物差异很大,为建立蓖子三尖杉组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假种皮的微形态特征还支持把宽叶粗榧(C.sinensisvar.latifolia)上升为种C.latifolia的观点。罗汉松科假种皮纹饰类型的观察结果表明罗汉松属和陆均松属是自然分类群。尽管罗汉松属竹相组假种皮纹饰的网脊变异范围相对较大,但是变异范围仍在属内,不支持将其独立为新科的观点。假种皮的表面纹饰特征还表明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之间的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中国柽柳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席以珍 《植物研究》1988,8(3):23-42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分布于我国的4属30种柽柳科植物花粉形态。并用透射电镜研究了柽柳属的代表种, Tamarix elongata外壁内部的超微结构。本科花粉为三沟, 少数属种为三拟孔沟。根据扫描电镜观察, 柽柳属花粉外壁表面具粗网状纹饰和细网状纹饰, 以及界于这两个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水柏枝属外壁表面具粗网状纹饰, 细网状纹饰, 小穿孔以及小的蠕虫状突起。红沙属和枇杷柴属均为细网状纹饰。 本科柽柳属花粉与杨柳科中柳属的花粉特征较相似, 本文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国产爵床科芦莉花族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国产爵床科Acanthaceae芦莉花族Ruellieae芦莉花亚族Ruelliinae 2属7种、假杜鹃亚族Barlerinae 1属3种和马蓝亚族Strobilanthinae 16属34种植物扫描电镜下的花粉形态.芦莉花亚族的地皮消属Pararuellia和喜花草属Eranthemum的花粉均为圆球形,具3孔或3孔沟,外壁为不同的网状结构; 假杜鹃亚族的假杜鹃属Barleria的花粉为长球形,具3孔沟,外壁亦为网状结构;马蓝亚族植物(包含广义的马蓝属Strobilanthes s.l.)花粉形态多样,结构复杂.依据花粉萌发孔和外壁纹饰特征,可将马蓝亚族16属植物和上述两亚族3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归纳成3大类型: 1. 具3孔类型.其中又有(1)外壁具网状纹饰者,见于地皮消属; (2)外壁具芽胞状纹饰者,见于黄猄草属Championella; (3)外壁具刺状(棒状)纹饰者,见于南一笼鸡属Paragutzlaffia、叉花草属Diflugossa和假蓝属Pteroptychia.2. 具3孔沟及具3孔沟与假沟类型(肋条带型).其中又有(1)具3孔沟和网状纹饰者,见于喜花草属和假杜鹃属; (2)具刺状(棒状)纹饰者,见于南一笼鸡属、叉花草属和假蓝属; (3)具3孔沟与假沟,外壁纹饰具节隔、肋条带状或网状,网眼纵向排列成行,网眼内有细网纹者,见于耳叶马蓝属Perilepta、马蓝属Pteracanthus(大部分)、金足草属Goldfussia、紫云菜属Strobilanthes(部分)和合页草属Sympagis; (4)具3孔沟与假沟类型,肋条带状,但不具节隔,外壁纹饰网状,网眼不成行或不明显纵向排列,网内无细网纹者,见于尖蕊花属Aechmanthera、板蓝属Baphicacanthus、马蓝属(部分)和糯米香属Semnostachya; (5)具双脊及细网状纹饰者,见于环毛紫云菜Strobilanthes cycla.3. 具(4-)5孔沟及假沟类型(肋条带型),外壁具网状或拟网状纹饰,见于腺背蓝属Adenacanthus.另外兰嵌马蓝属Parachampionella、山一笼鸡属Gutzlaffia和肖笼鸡属Tarphochlamys的花粉有无萌发孔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芦莉花族植物的花粉形态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是重要的分类性状.利用花粉形态特征能较好地区分高级分类群如亚科、族以及亚族,有时也有助于阐明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也能用于区分属、种和阐明其关系.  相似文献   

5.
穗花杉传粉和受精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穗花杉于5月25日至6月15日(1980—1982)传粉,成熟花粉包括2个细胞。7月20日至29日受精。两者相隔约2个月。在花粉管和卵细胞中,分别具有许多特殊的核仁状颗粒,它是穗花杉属的明显特点之一。从传粉、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特点来看,穗花杉和澳洲红豆杉属在红豆杉科中可能占居比较原始的位置,它们的演化顺序是:穗花杉属、澳洲红豆杉属、红豆杉属、白豆杉属和榧树属。而且,三尖杉科可能通过穗花杉属过渡到红豆杉科。  相似文献   

6.
从幼苗形态学特征探讨红豆杉科各属间的系统演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根据幼苗的形态学特征,尤其是子叶的结构、说明在红豆杉科中最原始的属是榧树属,其幼苗为留土萌发,植株粗壮;子叶肥厚,有吸收功能,叶肉不分化,其细胞中充满淀粉粒:维管束在子叶的上部或顶部为单束2条,下部合并成双束1条。其次是穗花杉属,幼苗为出土萌发,植株粗壮,下胚轴的下部肥厚;子叶稍肉质,叶肉不分化,质体淡绿,有一定的光合功能,但主要是积累淀粉,维管束双束1条,在子叶的顶端趋于分裂。最进化的是红豆杉属和白豆杉属,可能还有澳洲红豆杉属,其幼苗为出土萌发,植株纤细;子叶薄,叶状,叶肉分化成栅栏和海绵组织,维管束单束1条。本科中族的划分和属的系统排列,从原始到进化,应该是:族1.榧树族(1.榧树属);族2.穗花杉族(2.穗花杉属);族3.红豆杉族(3.澳洲红豆杉属,4.红豆杉属,5.白豆杉属)。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蒜芥族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大蒜芥族10属14种植物花粉形态分别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族花粉形态可划分为4种类型:(1)具3沟,超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2)具3沟,超长球形,细网状纹饰,外壁1层;(3)具3沟(偶4沟),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4)具6沟,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因此,中国大蒜芥族的花粉形态多样性程度较高,说明了它不是一个自然类群,是一个多系类群,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本文首次报道十字花科锥果芥属植物具6沟花粉,具6沟花粉在十字花科中极为特殊,所以作者将锥果芥属提升为族级,另立新族,即锥果芥族(Tribe Berteroelleae F.Z.Li,G.Y.Tang & Z.Y.Sun,trib.nov.)。  相似文献   

8.
旌节花科与省沽油科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旌节花科和省沽油科 4属 13种花粉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 ,其中有些种是第一次观察或报道。这两个科的花粉为近球形到球形 ,3孔沟 (省沽油科银鹊树属TapisciaOliv花粉除外 ,为 3沟 )。它们的花粉大小和外壁纹饰有一定差异。旌节花科花粉相对较小 ,一般为 18~ 2 8 2× 17 5~ 2 6 5 μm ,外壁表面为穴状纹饰。省沽油科花粉较大 ,为 2 8~ 4 0× 2 8 5~4 0 5 μm (银鹊树属花粉只有 13 5~ 17 9× 12 5~ 18μm) ,外壁表面为细网状纹饰。这两个科的花粉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故就孢粉学而言它们具有颇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中国爵床科Acanthaceae爵床亚科Ruellioideae鳞花草族Lepidagathideae 1属、穿心莲族Andrographideae 2属和爵床族Justicieae 8属共14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根据花粉萌发孔类型和外壁纹饰特征,可将这些植物的花粉归为4个类型: (1)具3孔沟,外壁具网状纹饰。该类型见于色萼花属Chroesthes (采自广西样品)和穿心莲属Andrographis植物。(2)具3孔沟及假沟(肋条带型)类型,外壁具网状纹饰,网眼纵向排列成行,网眼内有细网纹。该类型见于色萼花属(采自云南样品)和鳔冠花属Cystacanthus。(3)具3孔沟,沟两侧各有1条假沟,外壁具网状纹饰。该类型见于瑞丽山壳骨Pseuderanthemum shweliense、狗肝菜属Dicliptera和驳骨草属Gendarussa植物。(4)具2孔沟,沟两侧具斑块。该类型见于山壳骨属Pseuderanthemum 1种、纤穗爵床属Leptostachya、鳄嘴花属Clinacanthus、鸭嘴花属Adhatoda、杜根藤属Calophanoides和野靛棵属Mananthes植物。  相似文献   

10.
猕猴桃属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猕猴桃属6种和3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本属花粉粒具三孔沟或三拟孔沟,外壁纹饰差异较大。可作为该属属下分组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外壁纹饰,可将它们概括为4种类型:(1)皱块状表面具细条纹;(2)不规则的瘤状纹饰;(3)小沟状或小穿孔状;(4)较规则的瘤状纹饰类型。  相似文献   

11.
蜘蛛抱蛋亚族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并报道了百合科蜘蛛抱蛋亚族的花粉形态,主要结论如下:1.开口箭属含两种花粉类型即:(1)单槽、椭圆形;(2)无萌发孔、球形。具单槽、椭圆形花粉的种类含单型性核型,花形较小,柱头小而花柱短,雄蕊高于柱头;无萌发孔、球形花粉的种类则为单型性核型,花形较大,柱头常高度膨大,雄蕊常着生在花被筒基部。2.万年青属花粉为椭圆形,具单槽;蜘蛛抱蛋属花粉则为球形,无萌发孔;开口箭属花粉一部分与万年青属相似,另一部分则与蜘蛛抱蛋属雷同。3.蜘蛛抱蛋亚族中最原始的花粉类型为单槽椭圆形,具孔状或网状外壁纹饰。球形,无萌发孔,外壁具皱波状、瘤状或芽孢状纹饰的花粉为派生类型。4.蜘蛛抱蛋亚族种下花粉形状、萌发孔类型和外壁纹饰基本稳定,可作为分种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国产荚蒾属Viburnum Linn.植物花粉的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表明:1.花粉特征在组间的分类学意义不大,而在组内的每一种都具各自的花粉特征。2.表面纹饰类型包括(1)外壁具半覆盖层,网状纹饰,网脊光滑;(2)外壁具半覆盖层,网状纹饰,网脊上具瘤状突起;(3)外壁无覆盖层或部分成半覆盖层,具鼓锤状基柱或基柱网,基柱顶端具瘤状突起。3.沟类型包括:(1)沟沿处外壁无覆盖层;(2)沟沿处外壁具半覆盖层,网状纹饰;(3)沟沿处外壁具覆盖层;(4)在一极形成合沟。内孔类型包括(1)看不见明显的孔膜;(2)孔膜半球状,与外壁不连续;(3)孔膜半球状,与外壁相连续;(4)孔膜半椭圆球状,纵长;(5)孔膜半椭圆球状,横架于沟间而类似于桥。文中同时对若干组内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单性木兰花粉壁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单性木兰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外壁超微结构。花粉外部形态与木兰科各属特征一致,表明单性木兰花粉的原始性。但花粉外壁超微结构显示其外壁表面具皱波状纹饰;覆盖层波浪状,具稀疏的小穿孔;柱状层很薄,小柱典型,直立,短而细。外壁超微结构表明单性木兰属在木兰亚族中是一个较进化的属。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资料揭示出单性木兰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单性木兰花粉壁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首次报道单性木兰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外壁超微结构。花粉外部形态与木兰科各属特征一致,表明单性木兰花粉的原始性。但花粉外壁超微结构显示其外壁表面具皱波状纹饰;覆盖层浪状,具稀疏的小穿孔;柱状层很薄,主柱典型,直立,短而细。外壁超微结构表明单性木兰属在木兰亚族中是一个较进化的属。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资料揭示出单性木兰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水鳖科9属15种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 9属1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 了观察。水鳖科植物花粉为圆球形至近椭球形,无萌发孔或偶为单沟萌发孔,外壁纹饰通常为小刺状纹 饰,刺密集或稀疏,花粉表面具瘤状、疣状、颗粒状、皱波状突起或光滑。外壁由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组 成。覆盖层厚或较薄,柱状层小柱发育不明显,基层薄。水鳖科植物在花粉大小、纹饰类型、刺的长短、 密度、形态、萌发孔的有无以及花粉壁的结构等方面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特征对探讨类群间 关系具有较重要意义。由于黑藻属Hydrilla和Stratiotes属花粉较为特殊,支持将它们各自作为一个独立 的族处理。水鳖科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和结构特点表明该科与水雍科Aponogetonaceae、泽泻科Alismataceae 和花蔺科Butomaceae等近缘,而该科植物花粉大多无萌发孔等则反应了该科与茨藻目Najadales植物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12种十字花科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十字花科8属1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其中8种为首次报道.观察结果表明:4族8属12种十字花科植物花粉形态的一般特征为:花粉粒长球形至超长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少数四裂圆形;外壁纹饰为网状或细网状纹饰;三沟,偶四沟.12种植物的花粉可划分为5种类型:(1)花粉粒长球形,网状纹饰,三沟;(2)花粉粒超长球形,网状纹饰,三沟;(3)花粉粒长球形,细网状纹饰,三沟;(4)花粉粒超长球形,细网状纹饰,三沟;(5)花粉粒长球形,三或四沟,网状纹饰.十字花科花粉形态特征在不同族间、不同属间以及同属不同种间均没有明显规律,在十字花科分类过程中,不宜单独以花粉形态特征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木犀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国产的木犀科花粉共11属、26种。根据花粉粒大小和外壁纹饰本科花粉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第一类型为花粉粒较大,外壁网状纹饰粗;第二类型为花粉粒较小,外壁网状纹饰细。从花粉形态特征看本科花粉第一类型类似于金缕梅科的蜡瓣花属 Corylopsis;第一类型类似于金缕梅科的金缕梅属 Hamamclis 和木属Loropetalum。  相似文献   

18.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鸡矢藤属(Paederia L.)6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鸡矢藤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辐射对称,小型或中型,极面观3-裂圆形至钝三角形,赤道面观呈长圆球形或近长球形,具3个萌发沟,无内萌发孔。外壁纹饰网状、细网状或穿孔状,孔边缘具小刺状突起或无。臭鸡矢藤(P.foetida)和白毛鸡矢藤(P.pertomentosa)具有花粉二型现象,其中白毛鸡矢藤(P.pertomentosa)是首次报道。花粉二型现象与花柱二型现象可能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与前人的观点一致。推测鸡矢藤属外壁纹饰的可能演化趋势为:穿孔、网状、细网状→粗网状;网眼内无棒状突起→网眼内有棒状突起。鸡矢藤属花粉的外壁纹饰变化较大,且无内萌发孔,是茜草科花粉过渡类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揭示红豆杉属和白豆杉的种子蛋白主要多肽的分子量为31、 22和20千道尔顿(K)。穗花杉的多肽谱与上述两属相差较大,没有22K多肽,代之以一个33K 主要多肽。榧树属和穗花杉有很多共同的多肽,但没有44K这个红豆杉科多数种类共有的中 等含量的多肽,并出现一个36K主要多肽。三尖杉属一些种的多肽谱十分接近红豆杉属,竹 柏的种子蛋白与上述分类群也有一定程度的近似。 红豆杉科各属之间针叶过氧化物酶谱差别很大,但三尖杉属一些种与红豆杉属却有些类 似。 两种蛋白质资料一致说明红豆杉科内的进化趋势是从红豆杉属、经白豆杉属和穗花杉属 至榧树属。红豆杉属和三尖杉属之间蛋白质的近似,说明红豆杉科和三尖杉科之间的关系,可 能通过红豆杉属相联系的,述资料也说明红豆杉科应置于松柏目之下。  相似文献   

20.
韩荣兰  张奠湘  郝刚 《广西植物》2003,23(4):318-320,306
首次系统地报道中国槲寄生属10种植物花粉形态。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国产槲寄生属种类可按花粉的外壁纹饰分为两大类群,与形态上划分相一致。类群Ⅰ(8种)具不显著或近光滑的外壁纹饰,这一类型又可分为2个亚型:纹饰在花粉各个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纹饰在赤道和极、沟两侧不一致的;类群Ⅱ(2种)外壁具显著的杆状纹饰。但花粉性状对形态上相近的种类鉴定意义不大。还讨论了槲寄生属花粉的可能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