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的新记录植物(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报道了湖南植物分布新记录,其中新记录科1个,即无叶莲科Petrosaviaceae;新记录属2个,即无叶莲属Petrosavia Becc.和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新记录种11个,即小药八旦子Corydalis caudata(Lam.) Pers、韫珍金腰Chrysosplenium wuwenchenii Jien、桂林乌桕Sapium chihsinianum S.K.Lee、蛛毛苣苔Paraboea sinensis(Oliv.) Burtt、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Linn.f.) R.Br.、曲轴黑三棱Sparganium fallax Graebn、无叶莲Petrosavia sakuraii(Makino) J.J.Smith ex Steenis、北重楼Paris verticillata M.-Bieb.、大叶仙茅Curculigo capitulata(Lour.) O.Kuntze、狭叶鸢尾兰Oberonia caulescens Lindl.、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 T.Tang et F.T.Wang;新记录变种1个,即峨嵋金腰Chrysosplenium hydrocotylifolium Lévl.et Vant.var.emeiense J.T.Pan。  相似文献   

2.
近期在缅甸北部进行野外植物考察中,发现了一种菌类寄生植物,疏花无叶莲(Petrosavia sakurai),是缅甸被子植物一新记录科和新记录目——无叶莲科和无叶莲目。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报导,并提供特征描述等数据。疏花无叶莲主要特征为茎上的鳞片状叶较疏离且彼此相距1~2 cm、总状花序、花苞片稍短于花梗、花被约1/3贴生于子房上。  相似文献   

3.
近期在缅甸北部进行野外植物考察中,发现了一种菌类寄生植物,疏花无叶莲(Petrosaviasakurai),是缅甸被子植物一新记录科和新记录目——无叶莲科和无叶莲目。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报导,并提供特征描述等数据。疏花无叶莲主要特征为茎上的鳞片状叶较疏离且彼此相距1~2 cm、总状花序、花苞片稍短于花梗、花被约1/3贴生于子房上。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江西省新记录种子植物3种,头花水玉簪Burmannia championii Thw.、长序母草Lindernia macrobotrys Tsoong和千家峒马铃苣苔Oreocharis curvituba J.J.WeiW.B.Xu.,以及齐云山地区新记录种子植物4种,宽翅水玉簪Burmannia nepalensis(Miers)Hook.f.、大齿马铃苣苔Oreocharis magnidens Chun ex K.Y.Pan、小小斑叶兰Goodyera yangmeishanensis T.P.Lin和狭穗阔蕊兰Peristylus densus(Lindl.)Santap.et Kapad.。  相似文献   

5.
基于两个叶绿体基因(matK和rbcL)和一个核糖体基因(18S rDNA)的序列分析,对代表了基部被子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主要谱系分支的86科126属151种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58科86属101种)进行了系统演化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胡椒目Piperales、樟目Laurales、木兰目Magnoliales和林仙目Canellales构成的真木兰类复合群是单子叶植物的姐妹群。单子叶植物的单系性在3个序列联合分析中得到98%的强烈自展支持。联合分析鉴定出9个单子叶植物主要谱系(广义泽泻目Alismatales、薯蓣目Dioscorcales、露兜树目Pandanales、天门冬目Asparagalcs、百合目Liliales、棕榈目Arecales、禾本目Poales、姜目Zingiberales、鸭跖草目Commelinales)和6个其他被子植物主要谱系(睡莲目Nymphaeales、真双子叶植物、木兰目、樟目、胡椒目、林仙目)。在单子叶植物内,菖蒲目Acorales(菖蒲属Acorus)是单子叶植物最早分化的一个谱系,广义泽泻目(包括天南星科Araceae和岩菖蒲科Toficldiaccae)紧随其后分化出来,二者依次和其余单子叶植物类群构成姐妹群关系。无叶莲科Petrosaviaceac紧随广义的泽泻目之后分化出来,无叶莲科和剩余的单子叶植物类群形成姐妹群关系,并得到了较高的支持率。继无叶莲科之后分化的类群形成两个大的分支:一支是由露兜树目和薯蓣目构成,二者形成姐妹群关系:另一支是由天门冬目、百合目和鸭跖草类复合群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单个序列分析和联合分析中不稳定,需要进一步扩大取样范围来确定。在鸭跖草类复合群分支内,鸭跖草目和姜目的姐妹群关系在3个序列联合分析和2个序列联合分析的严格一致树中均得到强烈的自展支持,获得的支持率均是100%。但是,对于棕榈目和禾本目在鸭跖草类中的系统位置以及它们和鸭跖草目-姜目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无叶莲科与其他单子叶植物类群(除菖蒲目和泽泻目外)的系统关系在本文中获得较高的自展支持率,薯蓣目和天门冬目的单系性在序列联合分析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自展支持,而这些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支持率较低。鉴于菖蒲科和无叶莲科独特的系统演化位置,本文支持将其分别独立成菖蒲目和无叶莲目Petrosavialcs的分类学界定。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为阐明近20年来中国植被覆盖变化的整体状况,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 使用第3代NOAA-AVHRR/NDVI时间序列数据, 研究了1982~1999年间中国地区NDVI的变化. 为消除地表非植被因素的影响, 参考国际惯例, 定义年NDVI≥0.1的地区为有植被覆盖地区(简称植被地区), NDVI < 0.1的地区为植被稀少地区. 结果表明, 18年来,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NDVI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 表明我国的植被活动在增强. 与80年代初相比, 90年代末植被地区的面积增加3.5%, 植被稀少地区的面积下降了18.1%. 全国平均年NDVI增加了7.4%. 生长季节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我国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 而温度上升和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以及农业活动的加强可能是其主要的驱动因子. 我国NDVI变化趋势显示了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东部沿海地区呈下降趋势或变化不明显; 农业产区和西部地区增加显著. 这种空间异质性是由于城市化过程、农业生产活动、区域气候特征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第1期(1989年1月、.尹、产、.声、J‘、矛、产、少1 10 18 28 36 4249矛、J夕飞了、矛、护气了龟矛.、、.了、.户、矛、.口、矛、产‘,︸、产R内O品J Q.4n︸品O丹D亡曰介匕7t才一乙O曰O甘O甘r气r、矛r、矛.、目r、山叮、r、了、植被的PE(可能燕散)指标与植被一气候分类(一)—几  相似文献   

8.
基于1981-2004年遥感监测和气象数据,采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模拟分析藏北地区草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水热条件的制约,藏北地区草地植被NPP空间分布规律呈水平地带性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由230g C.m-2.a-1减少到接近0.藏北地区草地植被NPP整体水平较低,年均草地植被总NPP为21.5×1012g C.a-1,多年平均值仅为48.1g C.m-2.a-1,明显低于青藏高原和其它草原区.藏北地区坡度小于1°平地和平滩地,以及南坡的草地植被年平均NPP相对较低.藏北主要高寒草地7-9月NPP占全年NPP的64.0%~70.0%.1981-2004年间,藏北地区草地植被总NPP的年际变化较大,并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江西吉泰盆地草丛群落学特点及其利用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丛在吉泰盆地现存植被中,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类型,尤其在盆地中部的低丘和岗地,分布更为广泛。作者根据1980-1982年的植被调查资料,对该地区草丛作了分析,以便为亚热带丘陵草丛的利用方向提供依据。一、吉泰盆地丘陵草丛的生境特点及其形成吉泰盆地位于江西省的中西部,面积达18,700km~2,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2%。该盆地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山区典型的红壤丘陵盆地。丘陵区的土壤为亚热带典型的红壤,pH值4.8-5.5。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7-18.6℃,年总降水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总被引:139,自引:4,他引:1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利用CASA模型估算了我国1997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分布。结果表明:1997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为1.95PgC,约是世界陆地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4.0%;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分布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逐渐减小,其中海南岛南部、云南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最大,达900gC.m^2.a^-1以上,而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最小,不足10gC.m^-2.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