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椴树属植物叶表皮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立蔷  周浩  曲伟娣 《植物研究》2008,28(2):183-18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及糠椴(T. mandshurica Rupr.et Maxim.)叶片的微观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并进行微观形态结构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紫椴与糠椴叶片上表皮微观形态相同,而下表皮气孔器的形态类型、蜡质纹饰和角质膜的形态特征、单位面积上星状毛的数量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些微观形态差异可作为区分紫椴和糠椴的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花序苞片是椴树属最典型的特征,但它与其他器官的演化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华东椴(Tilia japonica Simonk.)花序苞片和叶片在生长发育上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对其表面微形态特征和内部解剖结构进行详细比较。结果显示,华东椴苞片和叶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非常相似的规律性,二者在苞片幼期阶段均生长迅速、中期阶段生长变缓、成熟阶段再有小幅生长。对苞片与叶片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苞片长、苞片宽、叶长、叶宽的相关性均极显著。在表面微形态特征上,苞片和叶片总体上非常相似;在解剖特征上,苞片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片有明显的分化。结合椴树属苞片的化石记录,我们认为椴树属苞片最早由叶片特化而来,是一种叶状结构,二者在表皮微形态特征及解剖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在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各自不同功能而逐渐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东灵山糠椴林优势种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重要值、种群径级结构、存活曲线、点格局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京市东灵山糠椴林优势种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糠椴种群重要值较大,其幼苗比例较大,是增长型种群,而大叶白蜡树和蒙椴属稳定型种群;糠椴与大叶白蜡树和蒙椴大尺度上均呈显著负相关,糠椴种群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4.
花序苞片是椴树属最典型的特征,但它与其他器官的演化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华东椴(Tilia japonica Simonk.)花序苞片和叶片在生长发育上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对其表面微形态特征和内部解剖结构进行详细比较。结果显示,华东椴苞片和叶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非常相似的规律性,二者在苞片幼期阶段均生长迅速、中期阶段生长变缓、成熟阶段再有小幅生长。对苞片与叶片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苞片长、苞片宽、叶长、叶宽的相关性均极显著。在表面微形态特征上,苞片和叶片总体上非常相似;在解剖特征上,苞片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叶片有明显的分化。结合椴树属苞片的化石记录,我们认为椴树属苞片最早由叶片特化而来,是一种叶状结构,二者在表皮微形态特征及解剖结构上的差异,主要是在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各自不同功能而逐渐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叶片表面的水滴形态不仅可以反映叶片的润湿性和持水能力,对了解森林的降雨截留及再分配过程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紫椴(Tilia amurense)叶片上20~100μL水量的水滴形态(高度、底面积、接触角)及100μL水滴在蒸发过程中形态变化规律的观测,探讨了2种叶片上水滴形态的差异,并构建了水滴液表的曲面模型。结果表明,等水量条件下,紫椴叶片上的水滴形态较蒙古栎相对扁平,水滴高度较蒙古栎低0.15~0.41 mm,底面积大1.07~9.99 mm2,接触角小5°~10°;蒙古栎、紫椴叶片上水滴水量每增加1μL,高度分别增加0.0125和0.0091 mm,底面积分别增加0.59和0.70 mm2,接触角分别减小0.185°和0.25°。在蒸发过程中,2种叶片上水滴形态变化规律相同,但形变速率不同,紫椴叶片上水滴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速率均大于蒙古栎,分别快9.8%和41.1%,这与2种叶片上的水滴形态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北京四座楼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植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样地法对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了调查,在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座楼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的区系成分和植被分布规律:该保护区有北京新记录种1个:麦李(Prunus glandulosa Thunb.);国家三级保护植物3种,即: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和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并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inn.)Franco]林。该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约869种,分别属于127科431属,其中蕨类植物共有16科19属33种,裸子植物共有3科4属4种,被子植物共有108科408属832种,其中野生植物有772种,占北京所具有的野生植物种类的1/3以上。四座楼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共有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表明本保护区的植物分布具有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7.
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叶表皮形态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土麦冬(Liriope spicata Lour.)和阔叶土麦冬(L.platyphylla Wanget Tang)叶表皮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和角质层内表面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气孔主要分布于麦冬、土麦冬和阔叶土麦冬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分别为76.4、114.3和99.8个·mm^-2;仅阔叶土麦冬叶片上表皮有少量气孔分布。3种植物的气孔器均不具有副卫细胞,并在叶脉间形成纵向气孔带。表皮细胞长方形,气孔带与非气孔带处表皮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差异较明显。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具明显瘤状突起,导致气孔下陷;土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呈波浪状突起,使气孔相对下陷;阔叶土麦冬气孔周围的表皮细胞平周壁基本无突起,气孔不下陷。3种植物的叶表皮均有发达的角质层和丰富的蜡质,且蜡质主要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带处。这些结构特征可能与它们所具有的喜阳、耐阴和耐旱等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山东小麦族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小麦族5属9种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叶片下表皮微形态在属间差异明显,可作为分属的参考依据;山东5种鹅观草属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这与形态上划分的拟披碱草组和犬草组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山茶属五种植物叶片解剖特征及与光合生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山茶属(CamelliaLinn.)五种植物叶片解剖特征,并与光合生理相关性进行分析。实验选择的五种植物均为C3植物,其中小黄花茶(CamellialuteofloraY.K.Li)和四球茶(C.tachangensisF.C.Zhang)为阴性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高;咸宁短柱茶(C.saluenensisStapf.exBean.)为偏阴性植物,叶绿素含量较低;美丽红山茶(C.delicataY.K.Li)和狭叶瘤果茶(C.neriifoliaChang)则属于半阴性植物。它们的光合生理指标值差异取决于叶片解剖特征的差异;与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Pn),光呼吸速率(Pr),暗呼吸速率(Dr)相关性最密切的解剖指标是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中的细胞层数、栅栏细胞内的叶绿体数,栅栏组织厚与叶厚的比值、与栅栏细胞粗度的比值、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叶片上表皮厚、上表皮角质层厚及下表皮气孔密度亦与上述光合生理指标呈弱正相关,叶片大小、气孔器大小及气孔口长则与上述光合生理指标呈弱负相关;下表皮厚、海绵组织厚度及栅栏细胞内叶绿体大小与各项光合生理指标几乎无关。该五种植物的叶片解剖和光合生理特  相似文献   

10.
任昱  卢琦  吴波  李永华  辛智鸣  姚斌 《生态学报》2014,34(21):6101-6106
以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物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叶片为研究对象,利用数码图像显微镜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人工模拟增雨处理下的白刺叶片气孔密度及形态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荒漠植物固有特征决定了白刺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大于上表皮,上表皮、下表皮气孔密度对增雨响应差异不显著(P0.05)。增雨处理上表皮、下表皮气孔密度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相同增雨季节,50%处理下叶片气孔密度高于100%处理;不同增雨季节,气孔密度对生长季后期增雨响应更明显。白刺叶表皮气孔分布遵循"一细胞间隔(one cell spacing rule)"法则。增雨后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长度、宽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孔形态特征对100%处理的响应较50%处理更为明显,且生长季后期增雨对叶片气孔形态特征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季子敬  全先奎  王传宽 《生态学报》2013,33(20):6967-6974
叶片易受环境因子影响,其形态解剖结构特征不但与叶片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而且反映树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叶片结构的改变势必会改变树木的生理功能。同一树种长期生长在异质环境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和适应,会在形态和生理特性等方面产生变异,形成特定的地理种群。另外,母体所经受的环境胁迫也会影响到其子代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等特征。因此,了解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是探索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适应机制的基础。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是我国北方森林的优势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但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其现有的分布区。为了区分叶片对气候变化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本研究采用同质园法比较测定了6个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兴安落叶松种源的32年生树木的针叶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相关因子,利用石蜡切片方法分析了针叶的解剖结构特征、光合能力(Pmax-a)、水分利用效率(WUE)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厚度、叶肉细胞厚度、传输组织厚度、维管束厚度、内皮层厚度以及叶片总厚度均存在显著的种源间差异(P < 0.05)。叶肉细胞厚度与Pmax-a、气孔导度和WUE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 0.05)。叶肉细胞厚度、表皮细胞厚度、叶片总厚度以及叶肉细胞厚度和表皮细胞厚度在叶片总厚度中所占比例均与种源地的干燥度指数(即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呈正线性关系。这些结果说明:不同种源兴安落叶松针叶解剖结构因对种源原地气候条件的长期适应而产生显著的差异,从而引起其针叶光合作用、水分利用等生理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有利于该树种在气候变化的情景下得以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12.
应用分解网袋法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内分布较为优势的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五角枫(Acermono)、蒙椴(Tilia mongolica)、糠椴(T.mandshurica)等4种植物叶片凋落物第一年的分解速率损失过程基本符合Olson的指数降解模型。4种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凋落物的年重量损失)依次为五角枫>糠椴>蒙椴>辽乐栎。N、P、Na、Fe、Cu、Mn在几种凋落物残留物中各自有不同程度的富集。C、K含量显著单调下降,其它几种元素含量变化不太规律。可以看出,元素的初始含量对其释放速率有很大影响,当微生物固持作用使C与其它元素比升高到某一阈值时,元素开始释放;初始含量较高的元素则从最初开始释放。高含量的木质素对元素的净释放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在凋落物分解初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GC-MS技术对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 et Maxim.) Harms)和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 et Maxim.) Seem)叶片初级代谢产物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运用PCA和OPLS-DA方法分析后,将刺五加和短梗五加叶片划分为3个发育时期:生长期(Growth period)、旺盛期(Exuberant period)、凋落期(Autumn period)。刺五加叶片3个时期筛选出糖类、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多元醇等共53个差异化合物,短梗五加叶片3个时期筛选出糖类、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多元醇等共51个差异化合物。进一步分析表明,刺五加和短梗五加叶片在旺盛期和凋落期之间差异化合物最多,其中刺五加主要是糖类、有机酸;短梗五加则除了上述两类化合物外,还包括脂肪酸、多胺类化合物。两者作为同属植物,在差异化合物的组成类型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果初步揭示了2种同属药用植物叶片不同时期初级代谢物的积累模式,为2种植物叶片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讨论叶表皮毛状体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和系统学意义,借助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杨属(Populus)33个物种的叶表皮毛状体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杨属物种叶片毛状体整体上是非腺状的、简单的、基底固定的;除胡杨(P. euphratica)叶表皮没有毛状体外,其余物种叶表皮均被有毛状体,但毛状体的分布、形态、长度等在物种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毛状体外形(圆柱状至条带状)、弯曲程度(直立至曲卷)、相对于叶表皮表面的方向(伏贴或不伏贴)及毛状体长度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结合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的进化框架,本研究认为杨属叶表皮毛状体特征在亚属水平难以区分,但胡杨亚属(subg. Turanga)和白杨亚属(subg.Populus)在种间水平可区分很多物种,尤其是白杨亚属内的物种毛状体差异大;脂杨亚属(subg. Tacamahaca)内叶片毛状体相似且稳定,但不同分支上的叶片毛状体在长度上有差异。毛状体特征整合后可划分为以下类型:无毛、毡毛、绢毛、短柔毛和长柔毛。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光环境下紫椴幼树树冠结构的可塑性响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从冠形、侧枝和叶片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角度对天然更新紫椴幼树的树冠结构进行了论述,认为紫椴幼树树冠对光照条件的变化有显著的可塑性响应.强光通过抑制主干的生长促进了侧枝的分化,庇荫则通过抑制1级侧枝的生长促进了侧枝的再分枝.随着光照水平的降低,紫椴幼树的数量叶片密度显著降低,且叶片逐渐集中于冠上层.林冠下的紫椴幼树通过这种侧枝和叶片的分布格局,在形态上提高其对光的截获能力在适度庇荫环境中,紫椴幼树垂直生长采取演替先锋种的"避荫”对策,侧枝生长采取中等耐荫种的"掠光”对策;在弱光环境中,紫椴幼树则采取典型的忍耐适应行为.这种树冠结构的变化是提高紫椴幼树对光的截获能力的一种有益适应.  相似文献   

16.
对生长在贵州江口梵净山海拔1260-2020m的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 Rehd. et Wils.)的叶片和木材进行了生态解剖学研究,观察的指标有叶片解剖特征(上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下表皮细胞厚度,叶片总厚度),叶表面特征(气孔器密度,气孔器长宽,气孔器面积)和木材解剖特征(导管分子长度,导管直径,导管频率,纤维长度,射线宽度,射线高度,射线频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兜兰属(Paphiopedilum)23种植物叶片进行观察,并对其中14种叶表皮微形态性状测量数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3种植物叶表皮均有较厚角质层,上表皮细胞多为多边形和卵圆形,无气孔分布,部分种叶上表皮细胞有表皮毛,表皮细胞表面会形成乳突状突起,并且一个细胞只形成一个乳突,多数种的叶表面会呈现明显或不明显的龟背隆起,细胞大小及细胞密度在不同种之间存在极大差异;气孔器广泛分布于下表皮,由保卫细胞构成,排列无规则,外壁呈不同程度加厚。主成分分析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有4个,基于4个主成分进行聚类,结果可将兜兰属分为两大类,即宽瓣亚属(Brachypetalum)和兜兰亚属(Paphiopedilum),小萼亚属(Parvisepalum)被聚类于宽瓣亚属中。本研究表明兜兰属种间部分叶表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叶片表皮细胞的形状与垂周壁式样变异不大;受环境气候的影响,气孔器大小及气孔密度在不同种间的分布不同,表现出种间多样性,因此这部分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可作为其分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沙棘雌、雄株叶片的第二性征,本文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沙棘雌、雄株叶片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1)沙棘雌、雄株叶片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组成,表皮均由1层细胞构成,表皮毛发达,上表皮有拟泡状细胞;叶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明显。(2)雌株上表皮具更多的拟泡状细胞,其主脉韧皮部薄壁细胞及其下方的一些薄壁细胞含较多的后含物,下表皮的表皮毛更浓密;而雄株的叶片厚度、叶片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均显著大于雌株,且其主脉维管束更发达。结果表明,沙棘雌雄株叶片解剖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第二性征的表现,也是沙棘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稳健的适应策略,可能有利于该物种的繁衍。  相似文献   

19.
紫椴幼苗的叶片运动与光截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水平、垂直方向和叶片的旋转运动等角度对紫椴(Tilia amurensis)幼苗的叶片运动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就枝条、叶片空间取向及叶片运动对叶片截获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紫椴幼苗通过叶片运动有效地调节了对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提高了早、晚叶片光合作用旺盛时间段内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午强光、高温对叶片生理活动的危害。由于活跃的叶片运动、适度遮荫环境中幼苗的西部叶片所截获的光合有效幅射接近于全光环境中个体各向叶平均截获量,这为该环境中紫椴幼苗叶片在全天保持较旺盛的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保障。枝条和叶片的空间取向决定了紫椴幼苗叶片的空间分布;适度遮荫环境中个体的东西向叶片所占比例最高,全光环境中个体次之,强度遮荫个体枝条与叶片的空间分布趋于随机化。这意味着强度遮荫环境中的紫椴幼苗叶片对太阳辐射截获的调节能力较差,这可能是该环境中紫椴个体生产力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燕山山脉野生欧李群体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同一生境条件下自然生长的燕山山脉野生欧李实生群体(含嫁接类型)叶片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欧李叶表皮细胞形态存在两种类型,一类是上下表皮细胞向下凹陷相互连接形成蜂窝状,另一类是上下表皮细胞向上隆起近圆形,且上表皮细胞均具条纹状的角质层;叶片上表皮仅有表皮毛而无气孔分布,叶片下表皮仅有气孔分布;气孔突出于表皮细胞,属无规则型,气孔平均长度8.22±1.30 μm,宽度2.55±0.65 μm,大小21.64±8.60μm2,密度836.23±197.16 个/mm2;欧李群体中不同株系间、叶表皮细胞形态不同类别间气孔特征变异程度较大,可作为欧李优异种质选育和抗干旱胁迫研究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