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营养风险筛查 2002(NRS 2002)评估338例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并探讨营养治疗对胃癌患者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选取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338例,采用NRS 2002评估其营养风险,并将存在营养风险的2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7例)和对照组(95例),分别给予个性化精准营养支持和家属自备饮食,观察并比较其一般住院指标、营养状况指标和远期生存质量等。结果:338例胃癌患者有202例存在营养风险,发生率59.8%;治疗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营养相关指标(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营养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P<0.05);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LQ-C30(躯体、情绪、恶心呕吐和食欲下降)和QLQ-STO22(疼痛、反流、饮食受限、焦虑和味觉改变)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个体化精准营养支持不仅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甚至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针对胃癌患者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有利于提高疾病预后和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干预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营养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依据NRS-2002营养筛查表筛查结果,选出可能存在营养风险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平均每组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干预方式,观察组采用个体化综合营养干预的方式,比较两种不同的营养方式对两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营养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炎症水平方面,干预后两组患者白细胞(WBC)、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血沉(ESR)较干预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室检测及营养代谢指标方面,干预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血清淀粉酶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清Ca2+水平较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后观察组血清淀粉酶降低和营养代谢指标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PACHE-Ⅱ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结局及并发症方面,干预后观察组腹痛腹胀减轻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个体化综合营养干预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代谢状况和临床结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治疗在老年住院患者整体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对2009年7月-2012年3月在我院内科干部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选取NRS2002评分〉13分的有营养风险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应用肠内营养持支持组和普通饮食对照组,各31例。分析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实验室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血红蛋白(Hb)水平影响及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发生率的影响变化。结果:入院14d后,营养支持组各营养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组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以使有营养风险的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减轻显著降低其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病患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并分析肝病患儿营养风险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实施营养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就诊于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的360例肝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Z评分法对患儿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采用STAMP评分法对患儿的营养风险进行评价,分析营养不良与疾病的关系,探讨不同营养风险评分与血液学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运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不良临床结局(感染、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的关系。结果:与其他常见肝病比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营养风险组与中、低营养风险组患儿比较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血清营养指标及不良临床事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感染患儿容易发生营养不良,高营养风险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医疗花费明显增加,高营养风险组患儿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明显异常是区分不同营养风险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和个体化营养支持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两组患者均行营养风险筛查,并对高营养风险患者行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在抗心衰基础上给予传统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抗心衰基础上给予个体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心功能变化和营养改变情况,观察两组营养过程中胃肠道不良反应,对两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共76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90.48%,对照组患者存在营养风险78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92.86%;营养支持后观察组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 反应蛋白(CRP)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型钠尿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排血量(CO)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29,P<0.05)。结论:对老年CHF患者行营养风险筛查和个体化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胃癌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有无脉管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疾病分期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用医院常规营养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营养干预。对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干预后,与化疗前比较,外周血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RF)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化疗后,对照组患者TP、ALB、PA和TRF下降程度显著高于经个体化营养干预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化疗,两组患者外周血IgA、IgG和IgM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对照组患者IgA、IgG和IgM下降程度显著高于个体化营养干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营养干预可改善胃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个体化营养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2018年来我院就诊的肾病综合征患者110例,分为对照组(n=55)和干预组(n=55)。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医学治疗,干预组在常规基础医学治疗的基础上,入院确诊后立即采取早期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营养状况评价指标、脂质代谢指标及水肿程度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营养状况评价指标、脂质代谢指标、水肿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肾功能指标、营养状况评价指标、脂质代谢指标及水肿改善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个体化营养干预可以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功能及营养健康状况,有利于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并观察其对临床结局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3月就诊于我院确诊为食管癌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单纯肠外营养(TPN组)7d,观察组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EEN+PN组)7d,对两组患者行营养支持期间的免疫学指标[淋巴细胞计数(LYM)、免疫球蛋白 A(lgA)、免疫球蛋白M(lgM)、免疫球蛋白G(lgG)]、营养指标(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住院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营养治疗后免疫学指标(LYM 、lgA、lgA及lgG)较前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营养治疗后其营养学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前均有所提高,试验组患者营养学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3)试验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试验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能够提高患者围术期的免疫功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研究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行家庭肠内营养的可行性。 方法 :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术后在院内均经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出院后拔除鼻空肠营养管,观察组继续保留肠内营养支持,持续时间为4周。观察和比较两组出院时或出院后4周各营养指标和生活质量指标变化。 结果 : 两组出院时体重下降和上臂围测量值以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后4周观察组体重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臂围测量值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出院后4周观察组功能状态(KPS)评分、生活质量指数(QLI)和EORTC OLQ-C30量表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 胃癌全胃切除患者行家庭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不良营养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的营养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围术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取辽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妇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对症手术治疗。将之按照营养干预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其中对照组常规术前禁食禁水,术后6h进食的方式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则于术前4d予以患者营养物质支持。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7d后和入院14d后的营养状况主观评价(SGA)得分和客观营养状况指标(包括总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进行合理评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随访6个月的生活质量(SF-36)。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SGA量表和客观营养状况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7d时和14d时,两组患者的营养正常、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等SGA量表指标和客观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入院时,其中以观察组入院14d时的SGA量表和客观营养状况指标最优,差异显著(P<0.05);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体重差等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另外,对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短期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营养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围术期患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对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状况、肾功能损害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期间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共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方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医学营养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的方法,比较2种方法对DN患者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肾功能损害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营养状况指标,治疗后观察组SGA评分结果显示营养正常,对照组SG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仍处于轻中度营养不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BMI、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肾功能损害指标,治疗后观察组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血尿酸(UA)、血尿素氮(BUN)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炎症反应指标,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水平(CR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状况、肾功能损害及炎症反应,且疗效优于传统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12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恢复经口饮食时间、患者营养状况、临床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经口饮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2w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在治疗前后没有显著差异(P>0.05);营养支持2w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视黄醇结合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有利于严重创伤患者尽早恢复经口饮食,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这种营养方式不会对患者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 (PLC) 肝切除术前营养风险,并研究营养支持对营养风险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PLC患者99例,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 量表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LC患者肝切除术前发生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根据有无营养风险分为营养风险组(n=64)和无营养风险组(n=35),其中营养风险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前未接受营养支持组和术前接受营养支持组,各32例。其中术前未接受营养支持组术前不接受营养支持,术前接受营养支持组术前接受营养支持,对比术前未接受营养支持组、术前接受营养支持组的康复效果。结果:经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99例PLC患者中有64例术前就已存在营养风险。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营养风险组、营养风险组在肿瘤直径、贫血、临床分期、家庭月收入、年龄、并发乙肝方面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年龄为60~岁、家庭月收入<3000元、临床分期为Ⅱ期、贫血、并发乙肝均是PLC患者肝切除术前发生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接受营养支持组的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术前未接受营养支持组(P<0.05)。两组术后7 d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下降,但术前接受营养支持组高于术前未接受营养支持组(P<0.05)。术前未接受营养支持组、术前接受营养支持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C患者肝切除术前发生营养风险的比例较高,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术前给予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效调节患者术后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与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共80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期肠外营养支持联合后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和临床治疗情况,总结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营养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干预中,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析引起患者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为存在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患者及时进行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236例肿瘤内科住院进行化疗治疗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通过测评体质指数、检测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等评定患者营养状况,并将其与NRS2002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36例进行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中,男性患者114例,占48.3%;女性患者122例,占51.7%;其中有142例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占60.2%;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头颈部肿瘤、淋巴造血系统、妇科系统、泌尿系统等系统疾病化疗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是66.7%、69.0%、61.9%、66.7%、33.3%、56.0%。基础疾病情况对是否发生营养风险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有营养风险的比率较高。营养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r=0.042,P<0.05),与HGB呈负相关(r=-0.015,P<0.05),与ALB呈负相关(r=-0.103,P<0.05),与BMI呈负相关(r=-0.086,P<0.05),标准化系数的绝对值最大的是ALB,其次是BMI,然后是年龄,最后是HGB,所以对因变量营养风险的作用按大小排列依次是ALB、BMI、年龄、HGB。结论:进行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且营养风险的发生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是否贫血、白蛋白水平及BMI等均有相关性,对于该类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时应加强动态监控,发现营养风险时,临床上对其及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影响。方法:以本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98例胃癌患者为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49例予以肠外营养干预,试验组49例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比两组术后营养状态、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 SGA)评分为4.01±1.33分,比对照组的5.20±1.80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细胞介素 2(IL 2)、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比对照组高,而白细胞介素 6(IL 6)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营养指标,并且促使其免疫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晚期胃癌腹腔灌注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21年1月在北京市中关村医院肿瘤内科行腹腔灌注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BMI及SGA评分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68例患者均行腹腔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全称使用全静脉营养(卡文)支持,观察组患者在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的同时,在腹腔灌注化疗间隔期给予口服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液(安素),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变化,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排气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前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无差异(P>0.05),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全静脉营养支持患者(P<0.05)。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4 vs 8/34,P=0.040),肛门排气时间[(2.062±0.380)vs(2.820±0.312)]d和住院时间[(14.41±1.234 )vs(18.29±1.338)]d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减缓晚期胃癌患者腹腔灌注化疗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肠道恢复时间更快,住院时间更短,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水平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08例,根据营养干预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营养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营养干预后血糖水平变化和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营养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血脂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围产期产后出血、剖宫产、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15,P<0.05),观察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巨大胎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22,P<0.01)。结论:给予GDM患者个体化营养干预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孕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值得在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营养状况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6例老年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淀粉酶(AMY)、尿淀粉酶(UAMY)、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及体重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MY、UAMY、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LB、PA、TRF及体重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干预较完全胃肠外营养在治疗老年SAP中能有效缓解机体高分解代谢,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和微型营养评价精法评价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不同因素对其营养状况的影响,比较2种营养筛查方法的适用性和结果,为临床营养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4月入住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的年龄≥65 岁、住院时间≥24h 的180 例老年患者,由经过培训的营养师对神经内科的老年住院患者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2种筛查方法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观察其评估营养状况的可行性。结果:180例老年患者中低体重、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6.1%、23.3%和16.7%,体重指数正常者占53.9%。采用NRS2002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定,有营养风险者共计75例(41.7%),其中男性患者61例占42.7%、女性患者14例占37.8%;高年龄组患者有营养风险的比例较高(59.4%)。采用MNA-SF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为58.3%、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7.3%,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增加(P<0.05)。105例NRS<3分的患者,再按照MNA-SF进行评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65例(61.9 %)、营养不良者6例(5.7%);NRS≥3分者75例,再按照MNA-SF进行评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共40例(53.3 %)、营养不良者25例(33.3%),2种方法的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NA-SF的营养风险检出率更高。结论:MNA-SF的适用性更好,老年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营养技师应加强对患者进行营养宣教,配合临床医生积极进行营养干预和营养治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