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内陆地区,长江中下游南部,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36%,丘陵占18%,低山岗地占35%,平原占8%,水域占3%。境内有赣、信、抚、饶、修等五大河流,自边缘山地发源后汇入鄱阳湖。江西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在80年代有较大的发展,至今拥有国家、省、地(市)、县(市)级自然保护区44处(点),大抵可分为五类。一、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这类保护区旨在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一林,  相似文献   

2.
赣西北官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岭山是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北)-西(南)走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山脉,与赣、鄂边境的幕阜山平行,共同组成了长江中游赣、鄂、湘三省之间的“生态孤岛”——屹立于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等三大平原之间的“孤岛”,这个“孤岛”对长江中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区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分析及其恢复对策探讨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其冲积平原辐射江西省 2 9个县 (市、区 ) ,是江西省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水域用地、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区和我国南方的主要粮仓之一。和其它区域湿地一样 ,鄱阳湖区湿地资源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地、降解环境污染物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与管理 ,将直接影响着鄱阳湖地区乃至整个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或管理不善 ,而引起气候调节功能下降、调蓄功能减退、生物资源衰退等生态问题的现象较为严重 ,已成为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焉耆盆地三芒草属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焉耆盆地主要分布有一年生的三芒草和多年生的大颖三芒草两种三芒草属植物,其中,三芒草主要分布于山地荒漠类中的砂砾质荒漠亚类、砾石质荒漠亚类及平原荒漠类中的砂砾质荒漠亚类、沙质荒漠亚类;而大颖三芒草主要分布于平原荒漠类中的平原沙质荒漠亚类,并在平原砂砾质荒漠亚类中也有零星分布;三芒草属植物作为焉耆盆地几类主要荒漠中少有的禾本科植物,不仅为放牧家畜及野生草食动物提供较好饲草食物,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而且还与其他荒漠植物共同构筑了焉耆盆地绿洲与农区外围的重要生态屏障,又具有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5.
赖水发  余正良  陈上权  刘红  曾治高 《生态学报》2020,40(21):8005-8013
赣江发源于武夷山脉南段西麓的高山岭间,该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蕴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关于该区域两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调查非常匮乏,不利于赣江源头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于2016年4—9月期间在江西赣江源区域采用样线法调查了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特征,比较了它们在山地森林区、丘陵森林与农田区和盆地农田区3类栖息地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赣江源区域分布有8科23种两栖动物,新增记录3个物种,包括尖舌浮蛙、寒露林蛙和九龙棘蛙,泽陆蛙和饰纹姬蛙为优势种。赣江源区域的两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季节间差异和栖息地间差异;两栖动物季节性繁殖是造成前者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利用类型、栖息地特征、空间距离、生活习性的物种特性等因素成就了后者差异的出现。因此,春、夏季一般有比秋季见到更高的两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山地森林区的两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盆地农田区次之,丘陵森林与农田区的最低。山地森林区应成为赣江源区域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虎纹蛙,在3类栖息地中均有分布,且在盆地农田区和山地森林区能见到更多个体,但农...  相似文献   

6.
食物安全、食物多样性与贫困有关,为了解江西部分贫困县农户食物多样性状况,对江西省于都、莲花等9县共324户进行农户食物多样性问卷调查,采用国内外研究常用的3d 24h膳食回顾法。研究表明:农户生活水平与食物多样性有正相关性,家庭人口与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关联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家庭人口增加食物多样性呈现提升现象。农户食物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约33%的农户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膳食结构较为合理;约5%的农户食物多样性较为贫乏,食物营养结构不尽合理。农户食物多样性优于村级单元食物多样性,村内农户差异相对较小,而村与村之间的差异较大,可能与村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经济状况有关,影响着农户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与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格局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徐羽  钟业喜  冯兴华  徐丽婷  郑林 《生态学报》2016,36(23):7850-7857
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2005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借助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3年,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非农化趋势明显;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小幅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相关性,生态风险"北热南冷"空间分异及等级扩散特征明显;依据空间差值结果可将研究区划分为低生态风险区(ERI0.15)、较低生态风险区(0.15≤ERI0.25)、中等生态风险区(0.25≤ERI0.35)、较高生态风险区(0.35≤ERI0.45)、高生态风险区(ERI≥0.45)5类;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滨湖区、南昌、九江及赣中部分地区。生态风险等级分布与地形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生态风险等级提高,分布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指向性。以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风险进行表征,尝试从宏观上把握大尺度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为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了相关借鉴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江西省鸟类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近年调查数据对省内鸟类资源进行了统计。共统计到鸟类19目75科497种,其中雀形目、鸻形目、雁形目及隼形目种类最多;对鸟类居留型、地理分布型等做了统计分析,留鸟和冬候鸟比例最大,且东洋型比例最多。对鸟类物种数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面积及最高峰海拔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物种数与4个因子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对东洋界鸟类比例及繁殖鸟比例与以上4个因子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东洋界鸟类比例与降水量和最高峰海拔呈正相关(P=0.035,P=0.018);繁殖鸟比例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P=0.018),与最高峰海拔呈正相关(P=0.001)。对江西省鸟类种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北部、中部鄱阳湖及其冲积平原区鸟类组成与周围差别较大,聚为两大支。根据江西地形特点、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聚类分析结果及行政区划边界将江西鸟类划分为6个区域:赣东北山地区、赣东山地区、赣西北山地区、赣西南山地区和鄱阳湖平原区;中部由于缺乏数据支持,尚不能明确和其他区域的关系,保留中部平原丘陵区。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地区是中国最大淡水湖影响的区域,定量分析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遥感、土壤、气象、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多源数据,定量测算2005—2015年鄱阳湖地区食物供给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分析服务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空间制图方法探析1 km×1 km尺度上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特征,并研究土地利用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相互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鄱阳湖地区食物供给服务增加,土壤保持服务减少,产水服务先增后减.空间分布上,食物供给服务在西北-东南方向上呈现“低-高-低-高”的分布格局,土壤保持服务呈现高低值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产水服务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鄱阳湖地区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食物供给与产水量是权衡关系,土壤保持与产水量是协同关系.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呈现北部协同、南部权衡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与产水量之间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权衡关系,土壤保持与产水量之间从北至南呈现协同-权衡-协同的“夹心式”分异规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耕地与食物供给、园林地与土壤保持、水域与产水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协同关系,建设用地与3种服务皆是权衡关系.食物供给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服务之间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皆以权衡为主,土壤保持与产水服务在耕地、园林地、草地及建设用地中以协同关系为主、在水域和未利用地中则以权衡关系为主.鄱阳湖地区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主要在东部和南部平原区,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农业区多熟种植时空格局特征遥感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农业土地利用活动是人类作用于地球系统最为直接的扰动因素,其变化会因改变生态系统过程与格局以及生态系统资源有效性而对生态系统功能在局地到全球尺度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南方普遍实施的多熟种植制度是高强度土地利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的三熟农业区之一--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以农户为管理单元的农业种植制度由于受到洪水风险、经济效益及农业政策的调节,其时空格局动态也因此更加复杂.以分布在鄱阳湖平原的农田为研究区,结合多时相MODIS影像表达的作物生长规律和农业物候观测记录,检测并分析农业多熟种植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率500m、8d合成的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能够定量表达出农业种植的多熟制特征,可以应用于区域农业多熟种植制度时空分析,研究区种植制度时空格局的形成是农户对气候、社会经济及粮食安全状况响应及适应的结果.在空间和时间上清晰地认识农业多熟种植的特征,将会对掌握高强度土地利用的过程和特点,模拟与评估土地利用对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是由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总面积为50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化低平原,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约60%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天然植被,其中沼泽化草甸和沼泽植被占天然植被面积的74.9%,是我国沼泽化草甸和沼泽植被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本工作主要从植物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组成特点,探讨沼泽的生态特征,进一步认识沼泽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化,为保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颜磊  许学工  谢正磊  李海龙 《生态学报》2009,29(6):3117-3125
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对于制定区域环境政策,有效进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综述当前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影响因子,构建了反映对水土流失、河流水量水质、土地沙化、泥石流、采矿、路网、濒危物种不同敏感程度的7个指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综合分析和评价了北京市域生态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高生态敏感区主要有两类,分别分布于北京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和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石河河岸带,此外,大兴南部也有集中分布.中敏感区除分布于上述高敏感区外围以外,还集中分布于怀柔中部的红螺山、云蒙山地区和门头沟妙峰山地区.不敏感区则主要集中在怀柔、延庆的北部山区,其余地区为低敏感区.敏感性程度的空间变化基本规律是:在山区,从平原-山区过渡地带沿西北方向朝低山区和中山区衰减,在平原,则沿河道两侧向外围衰减.在评价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环境保育和生态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栖息环境和种间竞争对中华蜜蜂群体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植被结构和生态条件不同的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及淮北平原,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种间竞争的生存竞争等因素是影响中蜂群体分布的主要因素.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自然植被完整,生态条件好,蜜粉源植物丰富,中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区域广,分布密度高,中蜂蜂王自然交配极少受到干扰,种间竞争处于优势,是中蜂栖息与繁衍的理想场所.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自然植被少,生态平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蟹粉源植物种类少,花期短而集中,中蜂蜂王自然交配受到意蜂雄蜂干扰,种间竞争处于劣势,中蜂群体数量锐减,分布区域缩小,群体分布密度大幅度下降,淮北平原比江淮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壤细菌多样性分布及不同用地类型间差异,以内蒙古相互交错的农田和自然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农田和草地土壤细菌相对丰度表现为同一地区相似,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土壤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总丰度占75.1%以上;土壤细菌多样性表现为西辽河平原、燕山丘陵区、阴山北麓及河套平原草地土壤Chao1指数显著高于农田土壤;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农田土壤;聚类分析发现,土壤细菌群落依据地理纬度与植被类型分为5类,即低纬度1类、中纬度1类、高纬度1类、草地1类、农田1类。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银鱼多样性及其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专门设计的银鱼拖网系统地调查了鄱阳湖银鱼夏季索饵期和春季产卵期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鄱阳湖银鱼物种多样性低、空间分布不均匀;3种银鱼的相对丰度差异悬殊,小型物种寡齿新银鱼相对丰度最高(71.5%),体型中等的太湖新银鱼次之(25.6%),而体型较大的短吻间银鱼相对丰度最低(2.9%).春季银鱼空间分布不均匀,南部受保护区域丰富度(R)高于北部受干扰生境;产卵场分布格局种间差异显著:2种新银鱼南北都有分布,寡齿新银鱼分布最广(发生率IO=70.0%),太湖新银鱼次之(IO=55.0%),而短吻间银鱼仅见于南部水域(IO=30.0%).夏季银鱼分布广泛,种间分布格局相近,彼此相关显著.表明鄱阳湖银鱼区系多样性结构与其产卵场分布格局和状况相关,而受夏季银鱼索饵场空间布局影响不大.以物种多样性参数为变量的聚类分析将40个调查样点聚为6类,其中3类生境对银鱼区系稳定贡献显著,应受到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16.
利用系统聚类法和稳定性测度的Finlay和Wilkinson模型分析了浙江21个商品粮基地县的粮食生产力水平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21个县(市)的粮食生产力水平可以分成4类,而绍兴与海盐为生产力最高的一类,同时绍兴县的生产力稳定性高于平均稳定性.生产力的年度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984年与1985年的生产力稳定性分别显著与极显著地高于平均稳定性,而1988年的稳定性却显著地低于平均稳定性;然而,生产力的地区稳定性之间却无显著差异.本文还依据分析结果就维持生产力稳定性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共记录了长江流域内兽类280种,隶属于11目36科135属,特有种和受威胁物种分别有14种和154种。根据兽类分布特点,依据山系和水系将长江流域分为19个区域,除了江源区外,物种丰富度、G-F多样性指数和特有种比例,从上游到下游区域总体趋势是随海拔降低逐渐降低,形成以四川盆地和沅江为分界线的3个数量级;利用Jaccard物种相似性系数对长江流域内19个区域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整个流域分成4部分:江源区;横断山区、川西高原、云南高原、四川盆地和秦巴山区;贵州高原、江南丘陵、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淮阳山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基本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及我国大陆地势三级台阶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两栖类动物多样性与地理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整合近年来江西省两栖类动物物种分布新纪录,对江西省两栖类动物多样性进行编目整理。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西省新增23种两栖类物种分布新纪录,两栖类动物累计达2目8科58种,包括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和40种中国特有种。江西省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为主,无古北界种类。东洋界种类54种,占总种数的93.1%,广布种4种,占总种数的6.9%。生态类型以流水型最多,陆栖-静水型次之。对13个保护地两栖类动物物种组成的聚类分析将其分为4个聚类群:赣北、赣东北、赣南、赣西。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早期江西省两栖动物地理区划,我们建议将罗霄山脉划为单独的赣西(罗霄)山地省。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  殷杰  林苗  陈晓玲 《生态学报》2017,37(8):2575-2587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方法,以鄱阳湖全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90年、2000年、2008年3个时期数据,分别从全流域与子区域两个层次,计算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且基于威弗(Weaver)组合指数,求出了鄱阳湖各子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与坡度结构类型。分析表明,鄱阳湖流域在3个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持续增大,全流域的可持续性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在各子区域中,大部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且呈现良性发展趋势,但是在鄱阳湖流域的中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差,且呈现不良发展趋势。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组合结构以林地、农用地、水体3类为主,且单重结构类型所占比例最大,双重结构类型与三重结构类型次之;坡度类型以小于15°的组合类型为主,结构类型除三重结构类型外,其它类型分布均较多。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向更高水平发展,在全流域角度,应该继续执行退耕还林、还湖工程,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增加;从子区域的角度,对鄱阳湖流域的中部地区应该控制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对林地、草地的占用,严格执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角度,对于山地丘陵区,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并且合理的发展林业经济以促进经济发展;对于环鄱阳湖平原区,应该推进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小,高科技产业,促进湖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及其食物来源。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膳食调查数据,结合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和中国预包装食品中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库中果糖和蔗糖数据,对34 264名45岁及以上居民的膳食果糖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为8.29 g,其中游离状态果糖为4.78 g、结合状态果糖为3.51 g。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是膳食总果糖前三大类食物来源,共占膳食总果糖的69.72%。不同食物来源膳食果糖对总果糖的贡献在城市和农村间存在差异,城市居民来源的前三大类食物为水果及制品、蔬菜类及制品、零食类,农村居民为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结论: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平均为8.29 g/d,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是其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