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衰老导致小脑的生理功能下降,但其神经机制仍然不清楚。为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猫小脑皮质内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iric acid,GABA)免疫反应阳性(Glu-IR和GABA-IR)结构,探讨青年猫和老年猫小脑皮质Glu/GABA表达的老年性变化及其可能影响。并利用Image-Pro Express图像分析软件对小脑皮质各层Glu和GAB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及其灰度值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小脑皮质内的Glu免疫反应阳性浦肯野细胞密度、颗粒层Glu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密度及其两者的免疫阳性反应灰度值均显著下降(P<0.01)(免疫反应强度与平均灰度值成反比);老年猫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GAB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密度及其免疫反应强度均显著下降(P<0.01);颗粒层GAB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密度无显著变化(P>0.05),但神经元免疫反应强度显著减弱(P<0.01)。研究结果提示,衰老过程中猫小脑皮质出现神经元Glu的表达增强、GABA的表达减少等,可能是小脑神经元丢失和精确调控能力下降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的成年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PC)胞体的超微结构变化,探讨其对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式及生理意义。方法用15%酒精饲喂3月龄小白鼠3个月,经行为学检测后,取小脑前叶做电镜包埋,切片,染色,透射电镜下观察并拍照。结果酒精中毒组PC核周质中线粒体膨解,基质囊泡化;高尔基复合体扁平囊扩张;粗面内质网碎裂,核糖体颗粒减少;空泡变性出现;双层核膜界限不清;染色质边集等变化。结论慢性酒精中毒可导致小脑浦肯野细胞多种细胞器出现异常改变,推测这些变化可引起胞内物质合成减少,空间构筑紊乱,神经元死亡,最终导致小脑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诱导的hGfapCreERT2转基因鼠小脑中表达Cre重组酶的细胞类型。方法 hGfapCre-ERT2/Rosa26R转基因小鼠在胚胎晚期和出生早期用他莫昔芬诱导Cre重组酶表达,对小脑组织切片行X-gal染色,然后用细胞种类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和X-gal染色双重标记。结果在出生后第7天(P7)、第14天(P14)和第60天(P60),X-gal阳性染色和胶质细胞抗体Blbp阳性染色共标记,和神经元抗体Neun、浦肯野细胞抗体Calbindin及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抗体NG2不共标。结论自胚胎晚期第17.5天(E17.5)后用他莫昔芬诱导hGfapCreERT2转基因鼠,发现Cre重组酶特异性在小脑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不在神经元、浦肯野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5.
下橄榄小脑系统是六十年代中期Eccles等揭示小脑皮层神经元环路以来在小脑功能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侧面。近年来,用电镜、放射自显影和辣根过氧化酶等技术对下橄榄核的微细结构、攀缘纤维(CF)的起源和分布做了系统的研究。在电生理学方面发现并重视了攀缘纤维传入的抑制作用,对下橄榄细胞和小脑浦肯野细胞兴奋时复合峰电位形成的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发展了一些专门或主要应用于下橄榄小脑系统研究的新技术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下橄榄小脑系统是六十年代中期Eccles等揭示小脑皮层神经元环路以来在小脑功能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侧面。近年来,用电镜、放射自显影和辣根过氧化酶等技术对下橄榄核的微细结构、攀缘纤维(CF)的起源和分布做了系统的研究。在电生理学方面发现并重视了攀缘纤维传入的抑制作用,对下橄榄细胞和小脑浦肯野细胞兴奋时复合峰电位形成的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发展了一些专门或主要应用于下橄榄小脑系统研究的新技术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肿瘤转移抑制蛋白MTss1在小脑浦肯野神经元发育中表达受到调控,然而功能并不清楚.拟通过RNAi的方法降低内源MTss1的表达,为MTss1在神经元中的功能研究建立基础.针对小鼠MTss1基因(Mtss1)的mRNA序列,设计合成三对shRNA序列,克隆到pSuper-Retro-Puro质粒中,瞬间转染GFP-Mts...  相似文献   

8.
肿瘤转移抑制蛋白(Metastasis suppressor1,Mtss1),又名肿瘤转移消失蛋白(Missing in metastasis,MIM)在小脑神经元发育中受到调控,依次表达两种亚型:包含Src磷酸化位点的广泛表达亚型;含Src磷酸化位点片段经RNA剪接去除的神经元特异亚型.为检测这两种Mtss1亚型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是否因Src磷酸化位点的去除存在明显区别,制备了灵敏度较高并可特异性沉淀外源和内源表达的Mtss1的兔多克隆抗体,对发育时期与成年大鼠小脑内源Mtss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发现成年后的Mtss1与出生后发育时期的Mtss1均发生明显的酪氨酸磷酸化,表明剪接去除包含有Src磷酸化位点中的神经元特异亚型中,还有其他的酪氨酸残基被磷酸化,提示其他酪氨酸磷酸化激酶信号通路对Mtss1神经元亚型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脑浦肯野细胞的轴突是小脑皮层唯一的传出通路,研究其动作电位传输能力对于了解小脑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大鼠在出生后第2周到第3周,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形态及功能都有显著变化,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明显增强.而轴突上动作电位传输能力的变化还有待研究.运用胞体以及轴突的双电极膜片钳技术,研究了出生8天以及15天的Wistar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输.与8天组相比,15天组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输能力明显增强.后超极化可以增强8天组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输能力.研究表明,随着发育的成熟,动作电位的产生能力以及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输能力同步增强.  相似文献   

10.
Palmdelphin是参与质膜的动态变化与细胞形态的调控的paralemmin家族新成员,与神经发育的相关性尚不明确.前期工作提示,它与调控小脑发育的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Mtss1(metastasis suppressor1)具有一定相关性.为了探索该基因与小脑出生后发育的相关性,利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Palmdelphin在小脑中的时空表达,结果表明,Palmdelphin在出生后第7d大鼠小脑中有明显的表达,且分布主要集中在浦肯野神经元.半定量RT-PCR的结果进一步表明Palmdelphin的转录水平在小脑发育过程中受到调控,在出生后7d有表达高峰.这些结果显示Palmdelphin与小脑出生后神经元发育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白介素-6保护小脑颗粒神经元抗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对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IL-6慢性预处理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然后后用谷氨酸急性刺激小脑颗粒神经元。用噻唑兰(MTT)比色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察神经元的功能和凋亡的变化;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神经元内Ca^2+浓度的动态变化和IL-6信号转导蛋白gp130 mRNA的表达。结果:IL-6(2.5、5和10ng/ml)慢性预处理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可浓度依赖性地改善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活性降低;并可明显减少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凋亡;还可显著抑制谷氨酸激发的神经元内Ca^2+超载。此外。经IL-6慢性预处理的小脑颗粒神经元表达gp130mRNA明显低于未经IL-6预处理的神经元。结论:IL-6能保护神经元抵抗由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毒性作用,IL-6的这种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它抑制神经元内Ca^2+超载密切相关,而且可能由gp130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介导。  相似文献   

12.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猫,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LHA)和腹内侧核(VMN)可引起小脑皮层第Ⅵ和Ⅶ小叶浦肯野细胞和非浦肯野细胞抑制性、兴奋性和抑制-兴奋性的电活动,但以抑制性活动为主;这些反应的潜伏期多数为10-20ms,但也可长达90ms;一般刺激LHA比刺激VMN更有效。刺激下丘脑所激发的小脑神经元抑制性电活动可为静脉注射组胺H_1受体阻断剂扑尔敏所阻断。本文对上述观察的可能作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GAP-43,netrin-1,collapsin-1和neuropilin-1被认为在成网络分布的神经联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年幼的啮齿类动物中,小脑包含5种不同的集中分布层:白质、内颗粒细胞层(IGL)、浦肯野氏细胞层(PCL)、分子层(ML)和外颗粒细胞层(EGL).与浦肯野氏神经元在出生前产生这一点不同的是,EGL中的细胞在出生后产生,它们接受从前脑olivary核团发出的攀援纤维的主要神经投射,以及从内颗粒细胞发出的平行纤维的神经投射.这些神经投射主要在出生后的前3个星期内建立,同时还有浦肯野氏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而GAP-43,netrin-1,collapsin-1和neuropilin-1在出生后小脑发育的潜在作用仍然不清楚.为了更加清楚地探讨上述问题,检验了GAP-43,netrin-1,collapsin-1和neuropilin-1的mRNA与蛋白质在出生后5,10,20天和成年小鼠小脑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这4种分子在小鼠出生后的小脑中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表达形式,这些结果与出生后发育和成年期间的轴突发生、延伸以及突触形成都有关联.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染色,发现小鼠出生后10天的小脑中,GAP-43阳性的浦肯野氏细胞也显示netrin-1或collapsin-1阳性,并且collapsin-1阳性的细胞也对 netrin-1 阳性.上述研究结果证明这4种分子可能参与了小脑的出生后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小脑皮质的组织学结构变化,本文分别以1、5、9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为研究对象,通过H.E.和甲苯胺蓝法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红嘴相思鸟小脑冠状切面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1日龄时小脑皮层由外颗粒层(EGL)、浦肯野细胞层(PCL)和内颗粒层(IGL)3层构成,外颗粒层较厚且清晰,而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界限不清楚;5日龄和9日龄时小脑皮质均可见外颗粒层、分子层(ML)、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4层结构。对不同日龄红嘴相思鸟小脑皮质各层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分子层和内颗粒层厚度极显著增厚(P < 0.01),浦肯野细胞体积也极显著增加(P < 0.01);外颗粒层厚度变化不明显(P < 0.01),呈现先增厚后变薄的趋势,与皮质厚度的比例逐渐减小。研究表明,幼龄红嘴相思鸟在出生后,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层逐渐发育成熟。内颗粒层与外颗粒层的相对变化规律表明内颗粒层细胞是由外颗粒层细胞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小脑皮质的组织学结构变化,分别以1、5、9日龄红嘴相思鸟为研究对象,通过H.E和甲苯胺蓝法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红嘴相思鸟小脑冠状切面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1日龄时,小脑皮层由外颗粒层(EGL)、浦肯野细胞层(PCL)和内颗粒层(IGL)3层构成,外颗粒层较厚且清晰,而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界限不清楚;5日龄和9日龄时,小脑皮质均可见外颗粒层、分子层(ML)、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4层结构。对3个日龄红嘴相思鸟小脑皮质各层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分子层和内颗粒层厚度极显著增厚(P0.01),浦肯野细胞体积也极显著增加(P0.01);外颗粒层厚度变化不明显(P0.05),呈现先增厚后变薄的趋势,与皮质厚度的比例逐渐减小。研究表明,幼龄红嘴相思鸟在出生后,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层逐渐发育成熟。内颗粒层与外颗粒层的相对变化规律表明,内颗粒层细胞是由外颗粒层迁移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Tian L  Wen YQ  Li HZ  Xiong HB  Wang JJ 《生理学报》1999,(2):219-223
在离体大鼠小脑脑片上观察了组胺对小脑皮层第Ⅹ小叶浦肯野细胞的作用。组胺(3~100μmol/L)主要引起浦肯野细胞的兴奋反应(944%,51/54),在少数细胞上也观察到组胺所引起的放电抑制现象(56%,3/54)。用低Ca2+/高Mg2+人工脑脊液灌流脑片,不能取消浦肯野细胞对组胺的兴奋反应(n=4)。H2受体对抗剂ranitidine(01~5μmol/L)能够阻断浦肯野细胞对组胺的兴奋反应(n=20),而H1受体对抗剂triprolidine(05~5μmol/L)不能够(n=9)或仅轻微地(n=4)阻断浦肯野细胞对组胺的兴奋反应。这些结果提示,组胺可能主要通过H2受体的介导对浦肯野细胞起兴奋性调节作用,下丘脑小脑组胺能神经通路可能参与了小脑的某些躯体的和非躯体的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17.
陈蓉  王彬 《动物学研究》1999,20(3):1991-240
神经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的研究资料指出,鸟类小脑的组织学结构与哺乳类的相似,其皮层也由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构成(Arends,1985)。与哺乳动物相比,鸟类的小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在组织学特征上小脑皮层的浦肯野细胞(Purkinjecel,PC)...  相似文献   

18.
在急性、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炎症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兴奋性毒性可能是造成后期神经元死亡的共同途径.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是研究上述过程的重要实验手段,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文献报道的建模方法条件各异,说法不一,很难适从.本工作针对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建立的关键环节,包括小脑颗粒神经元的培养、兴奋性毒性刺激条件的确定,毒性标志性指标的表征,分别进行了比较和优化, 从培养皿的包被、神经元消化、兴奋性刺激的溶液介质选择、神经元刺激的最佳时间及谷氨酸的最佳刺激浓度等方面分别给出了优化条件.通过特征性钙离子曲线、NMDA受体特异性抑制剂MK-801的干预作用以及c-fos基因转录水平的动力学变化等指标,确认了毒性模型的成功建立.本工作不仅对建立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的实验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而且,其针对不同条件分析比较的结果及优化原则,对其他神经毒性模型的建立也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向炜  罗学港  卢大华  贺立新 《生物磁学》2011,(10):1865-1868
目的:研究人体小脑神经元的发育过程。方法:应用体视学方法,对18例不同时期人体小脑组织Golgi染色后进行观察,观测小脑皮质分层出现的时间,观测并计算神经元的数密度、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结果:6月龄时,小脑皮质出现较明显的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星形细胞、篮状细胞、蒲肯野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的的数密度随月龄/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随月龄/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这些减小和增大是不等速的,6-8月龄变化最明显。结论:人体小脑神经元的发育呈现快慢交替、不均速发展,6~8月是小脑神经元发育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人体小脑神经元的发育过程。方法:应用体视学方法,对18例不同时期人体小脑组织Golgi染色后进行观察,观测小脑皮质分层出现的时间,观测并计算神经元的数密度、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结果:6月龄时,小脑皮质出现较明显的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星形细胞、篮状细胞、蒲肯野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的的数密度随月龄/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随月龄/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这些减小和增大是不等速的,6-8月龄变化最明显。结论:人体小脑神经元的发育呈现快慢交替、不均速发展,6~8月是小脑神经元发育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