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法制粒工艺中粒度分布对微生态活菌片剂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干法制粒工艺制造粉料,通过对不同粒径的片重、硬度和脆碎度进行测定,确定出压制素片的颗粒最佳粒径范围,然后对工艺参数压辊压力、加料速度和压辊转速进行正交试验,选择所制颗粒的粒径与最佳粒径一致的工艺为最优工艺,再通过对最佳工艺压制出的片剂进行稳定性研究,从而验证粒径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粒径分布在20~80目时,片剂重量、硬度和脆碎度的结果不仅符合标准还较稳定。工艺参数中压辊压力为110KN、加料转速为70rpm、压辊转速为9.0rpm时所压制片剂的粒径范围在20~80目时所占最大,约97.82%。对产品中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6个月稳定性检测再次确定粒径分布在20~80目时,产品质量最优。结论干法制粒工艺粉料粒径分布在20~80目时,微生态活菌片剂质量为最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艾叶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艾叶油微胶囊,研究乳化时间、乳化转速、凝聚温度、凝聚转速等因素对艾叶油微胶囊成型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采用热重法评价艾叶油微胶囊的缓释性和稳定性。结果:艾叶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为乳化时间20 min、乳化转速1 500 r·min-1、凝聚温度45℃、凝聚转速300 r·min-1,按此工艺制备得到的艾叶油微胶囊大小均匀、形状规则、不粘连。结论: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艾叶油微胶囊,工艺稳定、产品成型性好,具有良好的缓释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为扩大荷叶在食品加工中的开发应用性,研究采用高剪切乳化技术辅助提取荷叶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h-ble dietary fiber,IDF),优化提取工艺;测定其基本物性,并与常规粉碎、球磨式粉碎处理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在剪切转速8 000 rpm剪切时间4min,酸液浓度0.25 mol/L,酸解温度45℃条件...  相似文献   

4.
谢彦瑰  陈健  黎锡流  耿安静 《生物磁学》2009,(13):2469-2471,2459
目的:制备杨梅苷脂质体。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杨梅苷脂质体。用冷冻离心法分离脂质体和游离药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并计算包封率。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平均粒径。结果:杨梅苷脂质体制备的最佳处方和工艺为:卵磷脂:杨梅6:1,卵磷脂:胆固醇2:1,有机相:水相4:1,磷酸盐缓冲溶液的pH值为6.86,浓度为0.005 mol.L-1;超声时间为5分钟。结论: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杨梅苷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好,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5.
纤维素酶法提取川牛膝多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纤维素酶提取川牛膝多糖。对药材粒径、酶的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溶剂p H、液固比和提取时间等因素进行了考察,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得到最佳工艺条件:药材粒径550~830μm、酶用量4 mg/g、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90 min、溶剂p H5.0、液固比60(m L/g)和提取时间30 min,发现在此条件下,川牛膝多糖得率为71.70%。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对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实施加热、高速剪切处理,从而获得与油脂相近的感官特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二因素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及响应面法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以加热温度、蛋白质浓度为考察因子,以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粘度及乳化稳定性为响应值,确定大豆分离蛋白基脂肪模拟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蛋白质浓度9.10%,加热温度79.6℃,加热时间10 min,均质时间40 s,此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粘度为46.8 mPa·s,乳化稳定性为49.15 min,与市售植物油相当。  相似文献   

7.
以什社小米为原料,探索挤压膨化处理工艺对小米粉速溶特性的影响,明确了物料粒度、物料含水量、膨化温度、螺杆转速等影响因素对小米速溶粉速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料粒度80目、物料含水量17%、膨化温度165℃、螺杆转速140r/min时,小米速溶粉在蛋白分散指数(PID)、分散性、流动性、润湿性、沉降性、堆积密度和溶解度等几个速溶指标间能够达到比较均衡的表现,产品速溶特性表现良好。试验为进一步研究以挤压膨化方式进行速溶小米粉的加工工艺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肠杆菌发酵生产SOD最佳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肠杆菌进行液体发酵培养,用正交实验探索了四种微量元素(Cu^2 ,Zn^2 ,Mn^2 ,Fe^2 )加入量,培养时间,摇床转速和培养温度等对大肠杆菌细胞增养生产SOD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CuSO450μmol/L,ZnSO430μmol/L,MnSO450μmol/L,FeSO430μmol/L,培养时间14h,摇床转速200r/min,培养温度38℃,产酶量7726IU/g湿菌体。  相似文献   

9.
以黑米为原料,研究黑米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采用"碱提酸沉"法,研究了提取液pH值、温度、搅拌速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及粒径大小等对黑米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L9(34)正交实验法优化黑米蛋白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黑米蛋白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pH值粒径料液比转速。本实验中,黑米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液p H 12.5、温度28℃、搅拌转速800 rpm、料液比1∶10 g/m L、提取时间为1 h、酸沉淀时间为1 h、粒径大小为能通过100目筛。优化后黑米水溶性蛋白提取率提高到96.77%,纯度为97.75%。  相似文献   

10.
微晶和芦苇浆纳米纤维素的粒度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硫酸分别水解微晶纤维素和芦苇浆制备纳米纤维素,采用激光粒度分析法分别分析了微晶和芦苇浆纳米纤维素的粒度分布,结果表明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在控制制备工艺条件下可以制备出三维尺度相差不大的纳米纤维素,Z均粒径为163.8 nm。芦苇浆纳米纤维素为非球形颗粒,且不同方向的尺寸相差较大,Z均粒径为942.0 nm。  相似文献   

11.
文冠果种子油提取工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黎丽  付玉杰  张谡 《植物研究》2008,28(4):509-512
以石油醚(60~90℃)为溶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提取文冠果种子油工艺,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种仁粒径为2 mm,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10 h,料液比为1:5(W/V)。在最佳提取条件下,平均提取率可达62.49%。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了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与一般生物柴油主要成分基本相同,文冠果种子油将是生产生物柴油原料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萃取百合花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百合花中挥发油的提取分离工艺,重点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超临界CO2萃取的主要因素为C3〉A2〉B2(A为萃取压力,B为萃取温度,C为萃取时间);最佳工艺参数:SC-CO2萃取压力为18MPa,温度为50℃,时间为90min,流量为25L/min,所得百合花挥发油的出油率高达2.92%。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离子交换吸附工艺,提高PCC回收率。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 ,以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中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吸附率为考察指标,初步优选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凝胶用量和血浆pH四个工艺参数。结果优化试验结果为血浆温度20℃、吸附时间60 min、凝胶用量1.5 g/L、血浆pH7.4。结论确定了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提取工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rRNA前体剪切是发生在核仁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U3 snoRNA作为rRNA的一个剪切因子被认为是rRNA前体剪切第一步,即5′ ETS剪切所必需的.鉴定U3能够为确定rRNA前体剪切位点和剪切产物转运提供间接证据.本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豌豆(Pisum sativum L.)核仁中U3 snoRNA的分布和转运.结果表明, U3 snoRNA分布在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 DFC)和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 GC)中,在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 FC)没有分布.当用放线菌素D (actinomycin D, AMD)处理豌豆根端分生细胞时,rDNA转录受到抑制,标记信号减弱.随着AMD处理时间的延长,标记信号逐渐变弱并出现在DFC远轴区域和GC区域.本文结果提示,rRNA前体剪切发生在DFC和GC区域,剪切产物从围绕FC的区域向周边转运.  相似文献   

15.
通过正交试验对有柄石韦中多糖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为有柄石韦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材料。以多糖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有柄石韦中多糖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料液比、水浴温度在多糖提取中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为:提取时间温度料液比。有柄石韦中多糖提取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超声温度40℃,提取时间60 min,料水比1∶8 g/mL,水浴时间130 min。以苯酚-硫酸法测定有柄石韦中多糖的提取率,方法可行,稳定。  相似文献   

16.
以人工驯化的黄绿蜜环菌菌种为材料,在优化的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温度下进行培养。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不同的摇瓶装量、搅拌速度、发酵时间和接种量对黄绿蜜环菌菌丝体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确定最优深层发酵工艺参数,并通过小试和中试对其进行验证,黄绿蜜环菌最优化发酵工艺参数:摇瓶装量为150 m L/500 m L、搅拌速度为125 r/min、发酵时间为10 d、接种量为15%,此工艺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Eudragit S100纳米颗粒。方法:采用超临界流体强化溶液分散(SEDS)法制备,考察了Eudragit S100浓度、超临界CO2流速、溶液流速、压力、温度对Eudragit S100纳米粒形貌和粒径的影响,并用场发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SEDS法可以制备球形的、粒径分布窄的Eudragit S100纳米粒,所得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在90~220 nm之间。降低Eudragit S100浓度和温度、升高压力有利于制备形貌好、粒径小的纳米粒;提高超临界CO2流速和降低溶液流速也有利于制备粒径小的纳米粒,但当超临界CO2流速升高至4 kg/h或溶液流速降低至0.5 ml/min时,纳米粒的产率较低。SEDS处理后Eudratit S100仍以无定形态存在,且SEDS过程没有对Eudratit S100的化学键造成破坏。结论:采用SEDS法可用于Eudragit S100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搅拌速率(0~1000r/min)对海带(Laminaria japonica)配子体细胞施加短期(0~60h)连续剪切,卸载剪切力之后细胞静止恢复23.5d,在此期间研究不同搅拌速率分别在连续剪切和恢复期间对细胞生长及其恢复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剪切期间,90r/min下细胞叶绿素浓度积累达到最大值2.36mg/L;中高速搅拌速率(270~1000r/min)下叶绿素浓度迅速下降,胞内氮磷池释放,1000r/min下细胞损伤率为静止对照样的18倍。恢复期间,所有组别细胞均呈现较强的恢复能力。此外,在连续剪切实验中,海带配子体细胞内叶绿素浓度比干重更能有效的表达生物量浓度,除细胞损伤率外,磷源释放可以作为判别细胞受损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初步优化确定了西兰花中类胡萝卜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料液比1∶60、提取时间180min、提取温度55℃,提取率可达268.26mg/100g。同时通过水杨酸法测定类胡萝卜素粗提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证实西兰花类胡萝卜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假交替单胞菌JIV-49产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假交替单胞菌JIV-49进行了发酵条件的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JIV-49产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基及主要的影响因子如初始pH值、温度、培养时间、接种量、转速、摇瓶装液量等进行了考察。结果:确定了最佳培养基为:牛肉膏为2.5%、KBr为0.01%、盐浓度为6%;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为7.5、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96h、接种量为7%,摇床转速为180r/min,摇瓶装液量为75ml/500ml。结论:初步确定了JIV-49发酵的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抗真菌活性物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