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膳食指南营造餐饮营养环境对指导外出就餐者合理膳食的效果。方法:选择条件匹配的快餐店和桌餐店各2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根据膳食指南内容进行餐饮营养环境干预,对照组不做处理。同期收集两组就餐者的点餐单、剩余就餐量、油盐使用量等,分析两组就餐者人均营养素和油盐使用量;对两组就餐人群均做饮食生活情况和对膳食指南了解及应用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就餐者对2016版膳食指南的知晓情况分析发现,仅零食适当食用有益健康知晓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知识点的知晓情况干预组均好于对照组。快餐店膳食指南知识知晓率改变值为20%~30%,高于桌餐店(7%~15%)。总体上,能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油、盐等人均摄入量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1)。快餐店干预组的能量、油、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人均摄入量小于对照组(P<0.01)。桌餐店两组的碳水化合物人均摄入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率为-6.46%。快餐店和桌餐店的干预组蛋白质、脂肪人均摄入量均小于对照组(P<0.01)。膳食纤维人均摄入量,桌餐店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根据膳食指南进行中式餐饮营养环境干预可以引导外出就餐者合理饮食,降低其外出就餐的摄食量;膳食指南知识宣传效果快餐店好于桌餐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公众对餐馆餐单营养标识的态度及认知状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市2 589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对餐单营养标识重要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的态度以及对餐单营养标识内容、形式、存在的困难和推广范围的认知情况。数据清理及分析使用SAS 9.4统计软件包。结果:认为餐单营养标识重要、餐单营养标识会对点餐有影响和赞同推广餐单营养标识的人群比例分别为62.4%、80.7%和74.8%。通过微信参与调查者、女性、高教育程度者对餐单营养标识给予正面支持的人群比例更高(P<0.05)。受访者关注比例较高的营养信息包括原材料、能量和脂肪,分别为72.4%、50.4%和47.5%。支持率较高的餐单营养标识形式为营养素含量值和食物组成+营养素含量值,分别为57.3%和56.6%。推广餐单营养标识可能存在的困难主要有增加点餐时间、餐馆可能不配合和关注的人不多。67.2%的受访者希望未来先在中餐馆中推广使用餐单营养标识,支持率高于西式快餐店和中式快餐店。结论:公众对在我国推广餐单营养标识的支持度较高,比较关注在外就餐食物的原材料、能量和脂肪含量。未来应继续开展餐单营养标识相关研究,改善在外就餐的膳食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包装食品消费率及营养成分表使用状况。方法:选择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中有完整人口学特征及包装食品消费调查资料的≥18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特征成年居民包装食品消费率及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对营养成分表的使用状况。结果:2015年我国成年居民包装食品消费率为29.5%,18~45组达40.2%,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00 1);女性(31.7%)显著高于男性(26.9%,P<0.000 1)。约50.2%的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关注营养成分表,并存在年龄与性别差异(P均<0.05)。关注包装食品营养成分表的消费者对表中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知晓率均约达98%,且对能量的知晓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P=0.008 1)。知晓营养成分表中不同成分的消费者对脂肪的关注度最高(92.4%),钠的关注率最低(86.6%),未发现年龄和性别差异,而消费者购买食品时不关注营养成分表的前三位最重要原因分别是:不理解营养成分表的含义(29.7%)、没注意到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26.8%)及平时很少购买包装食品(17.6%)。结论:我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包装食品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仅约1/2的消费者关注营养成分表,钠的关注率最低。我国需加强对包装食品营养成分表的科普与宣传,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15省(区)农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1991—2015年间膳食随访数据,以18岁及以上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收集膳食资料,借助食物成分表将食物消费量转换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量。结果:2015年我国15省(区)农民能量摄入量为1 891.5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55.4、66.0、245.2g/d,其供能比分别为12.0%、33.2%和54.0%。与1991年相比,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别下降了521.7kcal/d、13.7g/d、152.0g/d,脂肪摄入量增加了18.1g/d,蛋白质供能比基本持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了10.8%,脂肪供能比增加了10.6%。2015年,65岁及以上农民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均低于其他年龄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随年龄组的升高而降低,低收入农民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于中、高收入农民。谷类食物、其他食物、食用油分别为能量、蛋白质、脂肪的主要来源。结论:中国15省(区)农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合理,脂肪供能比较高,应根据农民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生理条件开展针对性的营养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估红烧肉成品菜肴的营养价值并研究烹饪对其营养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生原料和成品中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等26种营养素的含量并加以分析。结果:烹饪后的成品相较于生原料,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灰分、磷、铁、镁、硒含量显著上升,能量、脂肪、总膳食纤维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含量占比方面,苯丙氨酸、丝氨酸、呈味氨基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上升,亮氨酸、精氨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下降(P<0.05);此外,水溶性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烹饪后可保留74.51%和41.70%,第一限制氨基酸在烹饪前后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保持不变。结论:红烧肉烹调后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增加,维生素B1保留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围手术期能量及营养物质的代谢特点,研究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围手术营养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胃中、下部癌病理诊断明确并且外科病房ICU住院时间不少于24h的患者64例,取得知情同意后随机分到强化胰岛素治疗(IIT)组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和传统治疗(CIT)组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应用CCM营养代谢监测系统测定围手术期静息能量消耗(REE),呼吸商(RQ),每公斤体重静息能量消耗(REE/kg)和脂肪氧化比率,应用多频人体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定围手术期人体组分的变化及应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64例病人入选,每组32例,手术创伤引起术后第1、3天REE水平增加约22%和12%,呼吸商降低至0.759和0.791,REE/kg增加28kcal/kg和26kcal/kg,脂肪氧化比率增加至78%和65%,Ln-HOMA-IR明显增加(P〈0.05);IIT治疗能降低术后第1、3天Ln-HOMA-IR和REE/kg水平;术后人体指标如细胞内液、脂肪组织、蛋白组织、肌肉组织、瘦体组织和体质量较术前水平明显降低(P〈0.05);IIT能明显减少脂肪组织、蛋白组织和细胞内液的消耗量(P=0.009,t=0.026)。结论:IIT能够有效降低胃癌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程度、降低静息能量消耗的水平和减少脂肪及蛋白质的消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膳食营养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改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调查首都医科大学166名本科生日常膳食摄入情况。分析膳食能量、营养素摄入情况,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能量及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甚至有严重缺乏的情况。男生食物净重、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硫胺素、尼克酸、磷和铁的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级比较,食物净重、能量、脂肪、维生素C和钙的摄入量有统计学差异。脂肪(男生27.78%、女生29.05%)、蛋白质(男生17.10%、女生15.66%)提供能量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男生55.12%、女生55.29%)提供能量比例偏低。三餐能量分配基本合理,男女生间差别较小。结论:大学生营养素的摄入不够合理,应提高奶、蛋、瘦肉、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加强对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国城市居民预包装食品消费知识、态度和行为。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沈阳市、哈尔滨市、济南市、郑州市、长沙市、南宁市等9个城市的706名成年居民进行预包装食品消费状况调查。 结果:成年居民营养标签知晓率为59.6%。年龄和教育程度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44.9%的成年居民关注脂肪,其次是糖(44.2%)、蛋白质(43.5%)、能量(37.7%)、碳水化合物(36.8%)、膳食纤维(35.4%)和钠(28.2%)。93.3%的成年居民在超市购买预包装食品,其次是便利店(54.1%)、市场(38.4%)和网络(14.3%)。 结论:应开展全民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居民读懂营养标签,引导居民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6—2017年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为引导中国12~17岁儿童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275个监测点开展营养健康监测。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食物摄入信息,采用食物秤称重记录家庭或学校食堂连续3 d食用油和调味品的摄入量,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能量和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摄入量。结果:2016—2017年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平均每人日摄入量分别为1 995.0 kcal、253.8 g、84.5 g、61.4 g。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比分别为50.6%、37.1%、12.3%。72.9%的儿童青少年脂肪供能比高于推荐值30%、48.0%的儿童青少年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推荐值50%、22.6%的儿童青少年蛋白质供能比低于推荐值10%。儿童青少年膳食脂肪来源于食用油、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比例分别为43.9%、36.6%、19.6%。12~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人日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生高于女生,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存在城乡差异,城市高于农村(P<0.01)。城市儿童青少年蛋白质供能比达到中国居民膳食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AMDR)的比例高于农村(P<0.01)。结论: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每人日膳食能量基本满足,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不合理。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儿童脂肪供能比增幅过快亟待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膳食纤维对血脂异常人群的血脂、血压及体成分的影响。方法:100名血脂异常志愿者随机分为膳食纤维—麦膳干预组和膳食纤维—麦福对照组,分别给予麦膳和麦福45g/d,两组均进行营养宣教,持续8w。于干预前、干预4w和8w后分别进行血脂、血压和体成分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100名血脂异常志愿者中,有90人(90%)最终完成营养干预实验。与干预前比较,分别干预4w和8w后,两组的血脂、收缩压(SBP)、体重、体质指数、体脂肪量(BFM)、体脂百分比(PBF)和内脏脂肪面积(VFA)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8w后,两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BFM、PBF和VFA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膳食纤维—麦膳和麦福能够明显改善血脂、血压和体成分;麦膳对TC、TG、BFM、PBF和VFA的干预效果优于麦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的生均膳食能量和营养素供应水平,为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进行调查,计算出营养素供应情况。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每日生均供应量中位数分别为能量1 560kcal、蛋白质48.2g、维生素A 75.2μg RE、维生素C 30.7mg、钙230.7mg、铁14.0mg、锌8.1mg。经比较,小学和初中(P值均<0.000 1)、不同供餐模式学校(P值均<0.000 1)的膳食能量和各营养素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能量和铁外,不同季节的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我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膳食能量和营养素生均供应水平总体偏低,建议学校食堂增加动物性食物的供应,预防学生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低血糖指数(GI)全营养素与高蛋白营养素2种不同营养配方预进餐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2型糖尿病患营养治疗记录,其中高蛋白营养素治疗组31例为高蛋白组、低GI全营养素治疗组39例为低GI组、无肠内营养治疗干预组45例为对照组,每组都进行糖尿病饮食指导、教育并编制糖尿病膳食食谱。观察比较3组患者营养干预前,营养干预后第1d、第3d、第7d的空腹、餐后2h血糖控制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蛋白组与低GI组空腹血糖在干预前后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h血糖在干预前、第1d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3d、第7d血糖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GI组相比,高蛋白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干预前后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营养配方预进餐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尤其是餐后2h血糖控制,2种营养配方控制血糖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及膳食模式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慢性胃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山东某医院内镜室选取427名(18~69岁)完成胃镜检查者,根据胃镜检查报告结果和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205名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22名。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相关临床检查指标;采用24h膳食回顾法收集研究对象近期膳食情况,分析两组人群营养素摄入水平及供能来源。根据食物频率表收集研究对象过去约6个月内的食物种类及平均每天的食物消费水平,并累计每位研究对象1周内消费的食物种类来计算DDS,每消费1类食物计1分,两类食物计2分,最高为9分。结果:慢性胃炎低体重率为4.7%,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低体重率达5.9%,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为3.4%,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膳食能量及营养素摄入情况显示,慢性胃炎患者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分别为1 887kcal/d、268.94g/d、68.33g/d、60.42g/d,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能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水平分别为1 940kcal/d、278.77g/d、61.92g/d,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1 831kcal/d、258.64g/d、58.85g/d)(P均<0.05);而蛋白质摄入量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人群达到68.42 g/d,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72.66 g/d)(P<0.05)。膳食食物种类分析,慢性胃炎人群膳食多样化程度为7.22分,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膳食多样化程度为6.96分,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的7.52分(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蔬菜和水果的平均摄入量(275.19、99.53g/d)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303.91、119.99 g/d)(P均<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每周食用的食物种类较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高,而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明显不足。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突出,故应加强慢性胃炎人群的营养干预评价,及时有效地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营养干预的手段观察其对糖耐量减低(IGT)人群糖脂代谢厦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流调,以服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通过营养师进行善食调查,营养教育,饮食评价糯导总计1.5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指导教育。两组于试验前后检查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胰岛素(In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教(HOMA-IR)等。结果:饮食干预组体质指数(BMI),FPG、Ins及HomA—IR等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仅2人转为糖尿病(DM),对照组试验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有6人转为DM,两组经t检验,DM的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干预对改善IGT患者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儿童身体成分、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肥胖儿童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肥胖儿童分为对照组(n=52,限制能量平衡膳食)和观察组(n=52,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比两组身体成分、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重、脂肪量、体脂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肠球菌、大肠杆菌低于对照组;乳杆菌、双歧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肥胖儿童身体成分,调节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校园奶牛养殖的成本 效益,评估其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中的作用,探讨农村学校开展校园奶牛养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为农村学校选择适宜的营养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收集校园奶牛养殖的成本、牛奶产量和收益;通过与校长访谈,了解开展校园奶牛养殖的总体情况;实地考察学校食堂和奶牛养殖场地,分析学生就餐情况以及在奶牛养殖项目中的受益情况。结果:校园奶牛养殖为盈利项目。通过校园奶牛养殖提供牛奶的方式,提供10g蛋白质的成本为0.6元,低于直接购买牛奶的成本(2.1元)。一头奶牛每学年的产奶量(6 205kg)能给93名学生补充一学年的优质蛋白质(10g/人/d)。满足一所中等规模学校(400人)学生一学年的优质蛋白质需要量(25g/人/d),每学年需要养殖11头奶牛。结论:校园奶牛养殖是获得优质动物蛋白质成本较低的方式,在无法购买市售奶类、并在提高管理技能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情况下,可将校园养殖奶牛作为学生饮用奶类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随餐口服沙棘全果浆对糖调节受损人群胃肠道症状和大便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交叉对照的方法,双盲,每阶段干预期35d。38位受试者在两阶段的干预期中随三餐服用沙棘全果浆或安慰剂90mL/d。每阶段开始和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受试者随访前7d内的胃肠道症状评分(GSRS)和大便性状,并进行膳食调查。结果:经沙棘全果浆干预后,受试者GSRS总分由2.58±2.53变为2.42±2.37,安慰剂干预后,GSRS总分由2.53±3.57变为2.82±2.49,干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沙棘干预前后,受试者消化不良得分分别为1.05±1.33、1.05±1.52;安慰剂干预前后消化不良得分分别为0.79±1.51、1.29±1.35,干预效果沙棘优于安慰剂(P=0.046);但沙棘干预前后受试者大便性状的变化不显著(P=0.428),安慰剂干预前后,统计结果倾向于受试者大便性状发生变化(P=0.096)。结论:随餐服用沙棘全果浆不会诱发或加重糖调节受损人群胃肠道不适,尤其是消化不良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专用营养粉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妇产科门诊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患者66例,按照随机病例编号奇偶数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分别给予不同营养干预方式,然后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分娩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BG)水平以及患者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之间的差异。结果:营养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无差异(P>0.05);分娩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有显著差异(P<0.01);干预前和分娩前空腹血糖变化幅度以及餐后2h血糖变化幅度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1);新生儿体重和孕妇分娩方式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预进餐专用营养粉对辅助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与孕期贫血发生有关的膳食摄入情况及营养因素。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产科建立产检档案的1 028名单胎初产妇,分别在孕早期(孕8~12w)、孕中期(孕13~27w)、孕晚期(孕28~37w)筛查贫血并发放三日饮食记录表以分析贫血孕妇的能量、营养素、膳食种类的摄入情况。结果:孕早期、中期、晚期贫血孕妇的能量达标率分别为52.94%、65.45%、70.53%;碳水化合物供热比的达标率分别为64.71%、49.09%、40.00%;蛋白质摄入量达标率分别为76.47%、49.09%、32.63%;脂肪供热比达标率分别为94.12%、30.91%、26.32%。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比较,孕早、中期贫血孕妇存在钙、铁、锌、硒、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不足,孕晚期贫血孕妇存在钙、铁、硒、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不足。孕期贫血孕妇普遍存在鱼禽肉蛋和奶制品摄入量不足的情况。结论:孕期贫血与能量、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及膳食种类的不均衡有关,应加强孕期营养干预,预防贫血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状况。方法:将“2015年北京市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朝阳区170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和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中小学生平均每日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谷薯杂豆类、蛋及蛋制品、食用油和盐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为较为适宜,蔬菜、水果以及大豆类为推荐摄入下限值的50%~75%;奶及奶制品、水产类和坚果类摄入量分别为推荐摄入下限值的40.3%和36.8%(<11岁组和≥11岁组)、34.0%和14.6%(<11岁组和≥11岁组)以及26.6%和7.0%(<11岁组和≥11岁组);畜禽肉类高达推荐摄入上限值的130.3%和191.0%(<11岁组和≥11岁组学生)。能量的平均摄入量为1 628.1 kcal,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60.0、67.7、203.1g,供能比分别占14.6%、37.2%和48.2%。中小学生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平均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比例分别为35.3%、20.6%、28.8%和41.8%。钙的摄入状况最差,仅1.2%的学生达到了RNI;硒、铁和锌平均摄入量达到RNI的比例分别为38.8%、75.3%和75.9%。结论: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够合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