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脑出血患者术后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将高压氧科脑出血患者分为肠外营养(PN)组、肠内营养医用制剂(EN1)组、肠内营养医用食品(EN2)组,比较3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3w后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及CD3+、CD4+等免疫生化指标,观察恶心、呕吐与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并测量AMC、TSF值。结果:3组生化指标ALB、TG、CD3+、CD4+等指标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营养支持后比较,PN组血清ALB水平最低,EN2组血清ALB水平最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N组血清TG水平较EN1、EN2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EN2组CD3+、CD4+较PN及EN1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EN组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明显低于PN组,EN2组低于EN1组,3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肠内营养制剂虽无改善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远期疗效的明确依据,但可在急性期治疗中减少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降低治疗总费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120例,根据营养支持方案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入院24h内禁食水,待休克期渡过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入院后24h内行短肽型肠内营养剂营养支持,待患者休克期渡过后给予对照组相同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前和营养支持4w后各营养指标变化和创面愈合情况,比较两组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和正氮平衡变化。结果:营养支持前,两组患者各营养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营养支持后,观察组体重、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正氮平衡恢复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营养支持期间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825,P<001)。结论:对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能显著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对胃肠道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120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恢复经口饮食时间、患者营养状况、临床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经口饮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2w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血红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在治疗前后没有显著差异(P>0.05);营养支持2w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视黄醇结合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有利于严重创伤患者尽早恢复经口饮食,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这种营养方式不会对患者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饮食管控和普通饮食2种方式对冠心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营养管控组采用严格的饮食管控措施,普通饮食组不予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控制情况、营养状况血清指标、营养状况评分等差异。结果:营养管控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管控组患者的MNA营养评分显著高于普通饮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管控有利于冠心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脂水平,有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可能起到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加微生态制剂对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疗效、炎症指标及酶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65例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加微生态制剂,选取治疗后1、2w为观察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胃肠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LD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早期,在肠内营养支持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炎症指标及相关酶学指标水平,且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早期肠内营养在根治性膀胱全切围手术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至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疾病恢复、营养指标改善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支持时间为1063±202d,短于对照组的1308±245d,观察组患者的离床活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488±179d、1835±301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689±203d、2047±411d,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EN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优于PN组患者(P<005);其次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如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3556%(16/45)、2667%(12/45)、2444%(11/45),高于对照组的1778%(8/45)、1333%(6/45)、2000%%(9/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改善根治性膀胱全切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对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并发症及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重症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观察组)和肠外营养(对照组)支持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增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机体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外营养支持在癌症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选取的168例癌症晚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静脉营养,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机体免疫情况、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3w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w后,观察组IgA、IgM、IgG、CD3+、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gA、IgM、IgG、CD3+、CD3+/CD4+、CD4+/CD8+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gA、IgM、IgG、CD3+、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w后,观察组QO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QOL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外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癌症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和癌症晚期营养状况,有利于改善和进一步预防癌症晚期患者机体免疫力的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分析肠内营养支持对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时的营养状况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38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192例和对照组18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WDPAP方案化疗,同时给予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化疗时间为4w。观察和比较两组化疗期间或化疗后营养状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三角肌皮皱厚度和上臂围测量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最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化疗期间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和黏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白血病化疗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增强机体血液系统的化疗耐受能力和降低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刘杰锋  何志国  陈澍  余铖  廖洁  何子超 《生物磁学》2013,(27):5279-5281,523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辅助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N),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治疗(TPN),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及72小时的APACHEII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水平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病死率及住院时间分别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或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及72小时后,实验组APACHEI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o.05),而对照组治疗24、48h后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APACHEI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O.05)。结论: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辅助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能有效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影响。方法:以本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98例胃癌患者为对象,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49例予以肠外营养干预,试验组49例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比两组术后营养状态、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 SGA)评分为4.01±1.33分,比对照组的5.20±1.80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白细胞介素 2(IL 2)、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比对照组高,而白细胞介素 6(IL 6)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营养指标,并且促使其免疫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序贯肠内营养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序贯肠内营养组30例、肠内营养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予以营养支持。入院第1天和第14天分别检测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统计3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14天后3组各项指标均较第1天明显下降,对照组较序贯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4天后序贯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TLC、IgA,IgM,IgG水平明显升高;GCS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序贯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各项并发症较对照组发生率低。结论: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随病程延长,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序贯肠内营养较肠内营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情况,并分析营养支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对临床疗效、免疫指标、肺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80例非急性加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再选取3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Ⅰ和观察组Ⅱ,每组180例,分析3组患者治疗干预前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特点。观察组Ⅰ患者给予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Ⅱ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营养支持,观察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营养状况、免疫指标、肺功能的改善情况,并采用CAT评分法评价慢阻肺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干预前,对照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Ⅱ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观察组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Ⅱ患者的肺活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第1秒率、FeNO、Th1/Th2、CAT的改善程度均优于观察组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的康复,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添加乳清蛋白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乳清蛋白强化的早期肠内营养,两组均治疗28d。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肺部感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28d后体重、总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学指标水平分别为59.45±22.25kg、72.05±7.42g/dL、16.02±2.75g/dL和41.15±3.68g/dL,均高于对照组的45.42±13.95kg、56.73±6.98g/dL、8.24±2.63g/dL和29.34±2.75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d后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以及CD4+、CD4+/CD8+等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水平上升,对照组治疗21d后免疫球蛋白及其T淋巴细胞和其亚群水平出现升高,且治疗14d、21d以及28d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及其T淋巴细胞和其亚群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骨折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67%(2=7.64,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添加乳清蛋白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实施饮食护理和普通护理对胃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选取的70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饮食护理组通过结合营养评估结果与膳食习惯制定个性化食谱,普通护理组日常饮食不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结果:饮食护理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MNA评分显著高于普通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LQ-STO22)反流、焦虑、体型三个项目评分显著低于普通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6项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护理组反流性食管炎、肠梗阻、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出血、胃瘫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患者实施个性化饮食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机体营养状态,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水平血压管理应用效果及其对近期预后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2022年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不进行降压治疗,将观察1组患者急性期血压控制120/80 mmHg,观察2组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观察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近期预后改善情况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对患者治疗效果和NIHSS测量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且治疗期间NIHSS评分变化12 d>8 d>4 d,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4 d、8 d、12 d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1组和观察2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MoC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MMSE和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压控制和入院NIHSS评分则与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血压控制120/80 mmHg与140/90 mmHg血压管理方案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治疗在老年住院患者整体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对2009年7月-2012年3月在我院内科干部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选取NRS2002评分〉13分的有营养风险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应用肠内营养持支持组和普通饮食对照组,各31例。分析营养支持治疗对患者实验室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血红蛋白(Hb)水平影响及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发生率的影响变化。结果:入院14d后,营养支持组各营养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组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以使有营养风险的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减轻显著降低其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与研究品管圈活动对临床恶性肿瘤进食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和对吞咽功能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进食困难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研究对象为对照组(此期间我院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共49人;2016年12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情况、一般营养状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经干预后吞咽能力均有所上升,优于干预前,且干预后观察组吞咽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球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较干预前自评项目、功能尺度显著提升,单项测量项目和症状尺度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合并进食困难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状况和营养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营养状况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6例老年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淀粉酶(AMY)、尿淀粉酶(UAMY)、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及体重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MY、UAMY、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LB、PA、TRF及体重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干预较完全胃肠外营养在治疗老年SAP中能有效缓解机体高分解代谢,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朱媛 《生物技术通报》2018,24(10):55-5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免疫能力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选取的168例行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第5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7天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情况。 结果: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视黄醇结合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与治疗后相比没有出现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较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出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视黄醇结合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治疗前;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转铁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黄醇结合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CD3+、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没有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CD3+、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7天后观察组CD3+、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减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力、营养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