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中国沙棘种子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等六个省(区)八个产地的沙棘种子的含油率、种子油的理化常数和各种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为中国沙棘种子油的利用和建立统一的沙棘种子油标准提供了依据。中国沙棘种子含油率为7.32~9.83%。油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为1:7.0~8.2。油中VE含量为115~239mg%,其中α-生育酚占20.25~51.73%。胡萝卜素含量在5.70~14.90mg%。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沙棘油对6周递增负荷运动训练大鼠心肌及肝脏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运动大鼠按一定方式分组实验,选取心脏及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四个抗氧化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运动训练后灌胃沙棘油能显著提高大鼠心肌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以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能显著降低丙二醛的含量。结论:证实了沙棘油具有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和提高大鼠运动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陈友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0,2(1):54-58
本研究采用 JMS-D300气质联用仪和日立163气相色谱仪分别对沙棘油及其皂化物中可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从沙棘油挥发物中共确定28种化合物,主成分为3-甲基丁酸甲基丁酯,3-甲基丁酸丙酯,开已酸乙酯和辛酸乙酯等。沙棘油不皂化物的成分主要是脂肪酸酯类,维生素E和甾醇类化合物,其中主成分为十八碳烯酸甲酯,α-维生素E和β-谷甾醇,其总和占总不皂化物的一半以上。VE及甾醇在本实验条件下的GC分离效果较佳,将为进一步研究其GC定量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沙棘籽油和硒强化沙棘籽油对大鼠红细胞膜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在普通饲料中追加10%的沙棘籽油或硒强化沙棘籽油来提高食物中V-E或者V-E和硒的水平后,观察了其对正常大鼠红细胞膜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籽油组和硒强化组大鼠红细胞膜上LP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膜上唾液酸与巯基总量却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硒强化组动物红细胞内Se-GSH-Px活性明显高于其它两个组。然而,红细胞膜流动性却在三组之间未发现有明显差异。实验提示,沙棘籽油和硒强化沙棘籽油能稳定正常大鼠红细胞膜的结构可能与其抑制膜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复方沙棘籽油栓对体外培养的阴道乳杆菌的作用.方法 从中国健康妇女阴道分离乳杆菌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复方沙棘籽油栓,培养一定时间后,统计各组乳杆菌菌落直径.结果 在药物浓度较低的三组(0.25 mg/mL、1.0 mg/mL和4.0 mg/mL)中,菌落直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药物浓度较高的两组(16 mg/mL、64 mg/mL)中,菌落直径明显较对照组响应时间的菌落直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乳杆菌在体外培养时,复方沙棘籽油栓可能对其增殖产生一定程度的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0.
蛇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体止血系统是由多种成分参与调节的复杂的生理反应,蛇毒中的许多成分包括蛋白质、多肽等通过作用于此系统的不同环节而起抑制或激活作用[1]。本文主要介绍蛇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1蛇毒组分的促凝机制蛇毒尤其是viper和pitviper蛇毒中,含有许多可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冻伤对大鼠血凝系统某些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研究观察了大鼠双后足局部冻伤后其血凝系统某些因素的改变。结果表明,冻伤后大鼠的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数增加,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血浆血栓素A2、纤维蛋白原及钙离子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上述指标的改变与冻伤程度有密切关系,冻伤愈重,改变愈明显,恢复亦愈慢。结果提示,冻伤可使血凝系统发生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对浆伤后发生的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导致冻伤组织坏死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苗芳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85,(4)
本文讨论了实验性缺氧对大鼠凝血机能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在模拟8000米高度两小时后,血小板凝聚性、血小板因子3活性明显增加,纤溶活性下降,同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因子X也明显下降。大鼠在模拟7000米经36天间歇性慢性缺氧,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聚性,血小板因子3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因子X活性均显著增加,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纤溶活性下降,明显地出现凝血增强的趋势。本文还讨论了抗缺氧药物复方党参、异叶青兰对人鼠急性缺氧时凝血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外源途径凝血的抑制作用的模型与模拟(一)-蛋白C的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振荡与周期性节律已经在生物医学的众多领域及各层次的研究中出现,此文首次建立了一个关于蛋白C的凝血动力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这些结论将对血液学理论与临床血液学提供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周期性振荡的终态存在性是十分有趣的现象,另外还得到了一些与临床医学及实验相吻和的定性结论,展现出模型化方法研究凝血系统动力学的重要作用及预测性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观察了家兔双后足重度冻伤后用蝮蛇抗栓酶(0.25U/kg体重加入20ml/kg体重生理盐水中,耳缘静脉点滴)进行治疗后其血凝系统某些指标的改变。结果表明,重度冻伤后家兔的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功能呈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用蝮蛇抗栓酶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提示,蝮蛇抗栓酶可明显缓解冻伤所致的血凝增强的病变过程,这对重度冻伤的治疗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Harry Eagle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1935,18(4):547-555
Although calcium is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thrombin, it can be recovered quantitatively from formed horse thrombin without affecting its coagulating activity. Citrate also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As stated in the text, this does not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rombin is actually a calcium compound present in minute concentration; but confirming the results of Hammarsten, it does show that fibrin cannot be a calcium-protein compound unless one assumes molecular weights for fibrinogen greater than 1,000,000. Although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concerning the properties of thrombin, the kinetics of its reaction with fibrinogen, and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do not allow a definite decision as to whether thrombin is an enzyme analogous to rennin, or whether it combines with fibrinogen to form an insoluble compound, fibrin, the weight of evidence does favor the enzyme theory. A given quantity of thrombin can form at least 200 times its weight of fibrin, and in view of the crudeness of the preparation this ratio is probably many times greater. There is no apparent stoichio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ombin and fibrinogen, and thrombin does not disappear from a mixture of the two until the moment of coagulation; the quantity which then disappears is many times the minimal quantity necessary to form the amount of fibrin produced. 相似文献
17.
超重对前庭系统及相关体系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重环境中怀孕、出生或生存的动物返回正常环境后,行为活跃、站立姿势夸张、空中翻正及游泳和在转动横梁上行走的平衡能力下降,超重增加伸肌的力、改变耳石的形态和分布、降低毛细胞和前神经元对重力的敏感性、相应增加和减少某些神经递质(如云甲肾上腺素和5-HT)的合成和分泌,脑干内不同的核团构成特异性应答超重和减重刺激的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18.
19.
内皮细胞-血小板血栓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皮细胞培养技术、荧光显微技术和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内皮细胞-血小板血栓体外动力学模型及其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通过锥板血流模拟装置(Cone-PlateSystem)结合光-色素法在体外产生血小板血栓,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剪切应力作用下,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及血小板吸附情况,定量分析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该实验模型及其定量分析系统的建立,为深入研究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套在细胞及分子层次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并可进行微量、快速、动态的抗血栓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20.
电刺激猫小脑顶核对动脉血压和肾交感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8只麻醉及人工呼吸的猫,观察到电刺激小脑顶核嘴侧部能引起动脉血压显著升高;肾交感神经放电于刺激期间显著增加。去缓冲神经对刺激顶核所引起的血压反应的幅度和肾交感神经放电均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延长血压反应升高相以及血压恢复期的时间。静脉注射氯庄定引起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及肾交感神经放电的抑制,并能减弱刺激顶核引起的血压反应,但增强了刺激顶核引起的肾神经放电的变化。电解损毁延髓腹外侧面引起血压降低及肾交感神经放电的抑制,然而无论单侧还是双侧损毁延髓腹外侧面都不能阻断刺激顶核所引起的血压和肾交感神经放电的反应。以上结果表明,电刺激顶核能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其反应的下行性通路可能不通过延髓腹外侧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