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部分纯化的HBsAg/adr和ayw亚型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在PEG作用下与Sp2/o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ELISA及RIA法筛选出了分泌抗HBsAg/a(SH 1 D9)、抗HBsAg/y(SG 3 B10)亚型决定簇的杂交瘤细胞系,在组织培养上清液中它们的滴度分别  相似文献   

2.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吸印法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多肽组成,与蛋白标准品比较获得分子量23000~50000 8种多肽,用单一抗各亚型因子血清分析,证实a抗原决定簇存在于多种多肽中,d抗原决定簇主要由分子量23000的多肽组成,而y抗原决定簇则由分子量31000及34000的两种多肽组成。  相似文献   

3.
用内引物法自pHBVNC-1质粒DNA经Sau3A1降解的1.3Kb片段中,快速、连续测定了HBV adr NC-1表面抗原基因全顺序,与其它三株adr亚型S基因比较,顺序同源性为99%,与adw及ayw亚型比较,同源性为94%。不同亚型间的错义突变比同一亚型不同毒株间的错义突变多。比较11株adr亚型、2抹adw亚型与2株ayw亚型的S基因全顺序,发现在第47,110,113,126,160位的密码子在r亚型中有同源性,在w亚型中也有同源性,所以是w/r亚型决定簇的候选部位。第46,68,134,159,168位的密码子在d亚型中有同源性,而在y亚型中也有同源性,所以是d/y亚型抗原决定簇的候选部位。  相似文献   

4.
鸭乙型肝炎病毒前S抗原决定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玉梅  刘寅曾 《病毒学报》1990,6(2):145-150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主要的5个不同亚型,是乙肝病毒不同遗传型变种表型的表达,通过四次细胞融合获得了抗-a、抗-d、抗-y、抗-w亚型的单克隆抗体,并作了鉴定及初步应用,为进一步对乙肝亚型分型试剂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主的的5个不同亚型,是乙肝病毒不同遗传变种表面的表达,通过四次细胞融合获得了抗-a、抗-d抗-y、抗-w亚型的单克隆抗体,并作了鉴定及初步应用,为进一步对乙肝亚型分型试剂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糖抗原决定簇与异种移植超急性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免疫抑制和诱导免疫耐受手段的进步和发展,使人体组织和器官移植已成为当前医疗活动的重要部分,特别是治疗慢性器官衰竭的肾、心、肝和肺移植获得了相当的成功。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性的可供移植器官来源不足与器官移植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急待解决。例如在美国需...  相似文献   

8.
植物疫苗具有生产简单、成本较低、使用安全方便、易贮存等优点,是目前植物基因工程的一个研究热点。本实验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O型和A型口蹄疫抗原决定簇融合基因O21-O14-A21-HBcAg转化生菜。通过筛选,获得潮霉素抗性愈伤组织,经胚状体再生得到56棵抗性苗。对部分抗性植株进行PCR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证实目的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生菜基因组中。RT-PCR检测初步表明,O21-O14-A21-HBcAg基因可以在生菜中正常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科学C辑》1998,28(2):122
利用PCR方法合成的编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preS1区氨基酸第 2 1~ 47位和preS2区第 1 2 0~ 1 46位肽段的基因片段同时分别与S基因的 5′端和 3′端 (相当于第 2 2 3位氨基酸 )融合 .融合基因被置于痘苗病毒通用载体 pGJP 5上的P7.5启动子下游 ,并通过体内同源重组 ,经筛选获得重组痘苗病毒vS2SS1 .vS2SS1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后 ,融合蛋白S2SS1获得表达 .对S2SS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泌性、抗原性和颗粒性分析结果表明 ,S2SS1蛋白能够形成同时具有preS1 ,preS2和S抗原性的颗粒 ,并能有效地从细胞中分泌 ,其表达和分泌水平与重组痘苗病毒单独表达的S蛋白接近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末端重叠PCR法和定点突变技术,获得了去除N-连接多糖结构的乙肝表面抗原S突变基因,将乙肝表面抗原S-蛋白中结合N-连多糖结构序列Asn-X-Thr中的第148苏氨酸的密码子ACT,改变为编码甘氨酸的密码子GGT。构建了该突变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在CHO细胞中表达,筛选到两株表达水平较高的细胞系。对其中的一株细胞系C41的表达产物做了初步纯化和鉴定。纯化样品经SDS-PAGE电泳分析,只含有23kD一条蛋白带,而对照原基因CHO细胞的表达产物则含有23kD、27kD和30kD三条蛋白带,证实经人工修饰后其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产物不再含有糖基,纯化样品在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22nm的球形颗粒。单克隆抗体反应谱分析发现,CHO细胞表达的无糖HBsAg与含糖HBsAg的抗原表位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报道用乙型肝炎病毒单克隆抗体(抗-HBsMcAb)与活化琼脂糖(Minileak Low)结合制备亲合层析柱,用于提纯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对纯化前后的表面抗原活性用RPHA法进行了检测,提纯后的效价比提纯前提高了20多倍。用免疫电镜(IEM)对提纯物观察可见满视野22nm的小圆颗粒。经SDS-PAGE电泳得出一条较清楚的带。对这项工作的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10μg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在第一针免疫后9~48个月观察抗-HBs阳转率,发现免后12个月阳转率最高达94.23%;至48个月为81.62%。48个月后抗-HBs GMT仍有263.5mIU/ml,提示此期间不必加强免疫。抗-HBs滴度(mIU/ml)的动态规律是由高滴度(>1000mIU/ml)向低滴度推移。  相似文献   

15.
16.
浙江海岛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浙江海岛共拥有维管植物1914种,12亚种、175变种、26变形和46栽培变种,隶属于195科、909属、植物区系组成复杂,地理在多样,纬向性明显,与邻近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以地域差异大,热带亲缘特征明显,滨海植物区系丰富和归化植物咱类繁多为特色。  相似文献   

17.
甲壳胺影响变形链球菌粘附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甲壳胺对变形链球菌的附着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变链菌粘附实验和细菌平皿计数法,观察变链菌在有或无甲壳胺的培养基中的粘附和生长情况,结果:1.甲壳胺对变链菌的附着有抑制作用。2.甲壳胺能使已附着的变链菌脱落。0.5%浓度的甲壳胺作用强于0.25%。3.甲壳胺对变链菌的生长数量及形态无影响。结论:甲壳胺的防龋性是由于它减弱了变链菌的粘附力,而不是通过减少变链菌的数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The inhibition by tannins of 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 in pure culture has been shown to be due primaril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unfavourable pH. High concentrations were required to inhibit when the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were otherwise favourable.  相似文献   

19.
鳗鲡爱德华氏病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本文记述了在我国新发现的鳗鲡爱德华氏病的症状和病原菌的特征。病鱼的症状表现为两大类型,以肾脏病变为主的肾脏型和以肝脏病变为主的肝脏型。从病鱼的内脏分离到7株菌,用其中的E86~205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鳗鲡死亡,与自然发病的症状相似,从感染的鳗鲡上又重新分离到菌株E86-203。E86-203与E86-205以及其他菌株的特征也都一致。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直,两端圆形,单个,大小为0.6—0.8×0.8—2.4微米。周鞭毛,运动,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产生硫化氢。不能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精氨酸脱氢酶阴性,赖氨酸脱羧酶阳性。属爱德华氏菌属的细菌。但是鸟氨酸脱羧酶阴性,能迅速利用纤维糖,不同于已报道的三个种(Edwardsiella tarda Ewing and McWhorter 1965,E.hoshinae Grirnont 1980,E.ictaluri Hawke 1981)中任何一个种,因此认为E86-205等菌株为一新种,定名为福建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fuji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20.
斑管巢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斑管巢蛛(Clubiona reichlini Schenkel,1944)是桔园蜘蛛中的优势种之一,在湖南长沙一年可发生2—3代,田间世代重叠。以成、若蛛越冬,若蛛4—6次蜕皮发育为成蛛。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生平均产卵362.5粒,孵化率为90.8%。世代平均历期133.6天,寿命236.6天,性比♂∶♀=1∶1.9。在桔园中捕食卷叶蛾的低龄幼虫;粉虱、蜡蝉、花蕾蛆的成虫及雄蚧等多种害虫;低龄若蛛嗜食桔全爪螨,捕食量高达44头/日。经室内观察,斑管巢蛛在无水无食的条件下可生存27—65天。 斑管巢蛛是果园、茶园、森林和棉花等旱地作物农林蜘蛛中优势种群,尤以山丘蜜桔园中发生量大,据长沙地区桔园调查,其个体数量占总蛛量的52.3%。它生活力强,捕食量大,对上述生境中的农林害虫有一定控制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未曾见到有关斑管巢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报道。因此,我们从1983—1985年在室内、外进行了较系统的试验和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