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颖翠 《生物磁学》2005,5(2):54-55
B超诊断梗阻性黄疽可分为定性、定位和病因检查三部分,前两诊断正确率较高,但病因诊断正确率却令人不满意。近年来随着高分辨力的超声诊断仪应用于临床及操作方法的改进,使梗阻性黄疽的病因正确诊断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本院近年来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84例梗阻性黄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蔡雷鸣 《蛇志》2017,(2):242-24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技术在诊断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超声检查确诊梗阻性黄疸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术前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超声检查在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术后病理证实,肝外阻塞性黄疸27例(45.00%),肝内阻塞性黄疸33例(55.00%)。术前超声诊断为肝外阻塞性黄疸26例(43.33%),肝内阻塞性黄疸32例(53.33%),漏诊2例(3.34%);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超声检查梗阻性黄疸的诊断符合率为96.67%,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诊断符合率较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B超检查对腹水病人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检查对腹水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被B超检查出腹水的358例患者临床资料及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腹水244例、结核性腹水38例、癌性腹水66例、心源性少量腹水10例。结论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地为各种腹水患者做出诊断或提供诊断依据,提高了术前诊断符合率,超声检查已成为各种腹水患者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B超在诊断早期宫外孕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B超诊断对10例宫外孕病例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查分析,并获得超声诊断。结果:B超检查的20例宫外孕患者,被手术后及病理确诊的18例,确诊率为90%,误诊率约9%。结论:B超诊断早期宫外孕已经普遍使用于临床早期诊断,它是一种对人体无创伤、方便迅速的检查方法,为宫外孕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临床诊断肾输尿管畸形较为困难,常借助于X线检查,B超的临床应用为其诊断提供了新的影象学依据,本文报告B超诊断2例马蹄肾和2例重肾、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资料与方法 4例中男女各2例,临床均未考虑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B超在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4例异常子宫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作B超及宫腔镜检查,宫腔内切除物或刮出物均送病理检查。结果:124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84例(67.7%),合并宫颈息肉1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16例(12.9%),其中单纯性增生12例,复杂性增生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例(0.8%);子宫粘膜下肌瘤12例(9.7%);子宫内膜样腺癌6例(4.8%);子宫内膜炎3例(2.4%);胚物残留2例(1.6%)。结论: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B超与病理检查在卵巢肿瘤诊断中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2013年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与病理学检查,1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B超诊断卵巢肿瘤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2分析良恶性肿瘤声像图特征。结果:160例患者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恶性肿瘤24例,良性肿瘤36例,B超诊断卵巢肿瘤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94.44%,准确性为91.67%,与病理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6例良性肿瘤囊性回声23例,混合性回声5例,实性回声8例,包膜回声完整31例,后方回声增强28例,后方回声衰减3例,无腹水病例24例,恶性肿瘤囊性回声1例,混合性回声18例,实性回声5例,包膜回声完整4例,后方回声增强2例,后方回声衰减16例,腹水病例12例,良恶性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对卵巢肿瘤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良恶性卵巢肿瘤在B超声像图上有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医院从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良恶性的差异分为良性梗阻性黄疸51例以及恶性梗阻性黄疸39例。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MRCP检测,并分析良恶性梗阻性黄疸MRCP影像学表现特征的差异。此外,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并进行对比。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明确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部位为十二指肠乳头区人数占比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而胰头上区、胰头区人数占比均明显低于良性梗阻性黄疸;且恶性梗阻性黄疸梗阻重度扩张人数占比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而梗阻轻度扩张人数占比明显低于良性梗阻性黄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CA125、CEA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均P<0.05);而两组血清CA19-9水平对比不明显(P>0.05)。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明显高于MRCP和血清CA125、CA19-9、CEA单独诊断。结论:MRCP联合血清CA125、CA19-9、CEA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B超对脾脏疾病的诊断已普遍用于临床,但对副脾的诊断至今未见详尽报道,我们从1991年2月至1993年10月在对肝脾常规检查的病例中共检出副脾217例,现就其检出率,临床意义,及图象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系本院门诊与住院病人,11200例肝胆脾检查者中共检出副脾217例,其中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也不一样。本文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定性诊断方法与手术方式,提高诊断准确率,并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取我院36例确诊为PHPT的患者,经不同检查方法组合(实验室检查+X线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99 Tcm-甲氧异丁基异腈核素扫描检查,X线影像检查+B超检查、99 Tcm-甲氧异丁基异腈核素扫描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影像检查+B超检查、99 Tcm-甲氧异丁基异腈核素扫描检查)进行检查,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经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诊断符合率。结果:4种方式结合(实验室检查+X线影像检查+B超检查+99Tcm-甲氧异丁基异腈核素扫描检查)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最高;针对不同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甲状旁腺腺瘤、甲状旁腺增生治疗效果好,腺癌例数不足,手术效果需进一步证实。结论:实验室检查,X线影像检查,B超,99 Tcm-甲氧异丁基异腈(sestamibi,MIBI)核素扫描检查的结合对PTPH的定性诊断效果好,对于不同的PHPT病因,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PH)经直肠B超检查的图像特征及其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确诊的BPH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经直肠B超图像特征,并根据B超诊断结果选择适宜治疗方法。结果:经直肠B超检出BHP 98例,2例误诊,3例漏诊,诊断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5.14%、1.94%、2.91%;B超图像显示BPH病灶呈细小均匀光点,前列腺变圆、增大,内腺以低回声为主,外腺以低回声及中、低混合回声为主;包膜清晰占62.92%;98例确诊为BPH的患者当中,66例行经尿道电切术、16例在B超引导下行无水乙醇注射,16例行开放性手术。结论:直肠B超通过观察回声、内外腺前后径比例、有无包膜、分界情况等准确诊断前列腺增生,同时可通过测量前列腺重量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减黄治疗后早期胆管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上海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普外科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减黄治疗后2周内是否发生胆管炎分为早期胆管炎组与非早期胆管炎,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共入组69例临床资料,男性40例,女性29例,减黄治疗后早期发生胆管炎者17例,中位时间3(2, 11.5)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总胆红素、引流方式上未发现统计学差异,而引流物直径、胆道梗阻部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引流物直径是减黄治疗后发生早期胆管炎的相关因素[OR=0.889, 95% CI(0.792, 0.998),P=0.046]。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减黄治疗时,应选择直径较大的引流物,对胆道进行充分、有效的引流,可减少减黄治疗后早期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促进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消退的疗效。方法将87例迟发型母乳性黄疽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酿酸梭菌活菌散,500mg/次,3次/d,两组均不停止母乳喂养。观察两组患儿日均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黄疽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日均胆红素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不仅可加速胆红素降低水平,缩短黄疽持续时间,而且能显著缓解茵扼黄颗粒引起的腹泻,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减少停喂母乳对乳母及乳儿的不利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较高分辩率的B型超声检查为胃肠道肿瘤提供了简便易行、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检查时无痛苦,易为病家所接受,可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对胃肠道的初筛检查方法。现将近年来经B超诊断的45例胃肠道肿瘤中有手术及病理资料的23例作一总结,并按我们以前曾报导的检查方法作了一些改进,并就多年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作评价。 一、一般资料:23例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男最小35岁,最大88岁,平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超及B超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B超检查和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1)200例患者共239个结节,手术病理结果证实良性结节64个,恶性结节175个;(2)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检查(P0.05);(3)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对不同大小结节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均优于B超检查(P0.05)。结论:B超引导细针穿刺活检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应用价值明显优于B超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妇科良恶性肿瘤诊断方面的准确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妇科肿瘤患者9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恶性肿瘤组42例,良性肿瘤组57例;对两组患者术前CT和彩色B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统计,分析彩超诊断妇科肿瘤的准确性.结果:彩色B超诊断的灵敏度为82.8%,CT诊断的灵敏度9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诊断的特异度为88.2%,CT诊断的特异度86.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9.3%,彩色B超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妇科良恶性肿瘤病变的诊断准确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6例B超诊断为肾脏占位病变,并经手术的患者就其声像图表现与手术后病理相对照,以期通过超声诊断探索各种肾占位性病灶的定位、大小及内部回声等与病理诊断相关的一些规律。 一、资料和方法 系我院1989年11月至1994年10月经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性病变并经住院手术的1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6~82岁,平均年龄54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PTM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术前B超检查考虑PTMC可能,64例经术中冰冻病理诊断,15例经术后石蜡切片证实.55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全甲状腺切除9例,清扫双侧中央区淋巴结.18例单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2.8%),术后并发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5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6例,并发症发生率13.9%.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为临床常见病,术前B超检查、术中冰冻病检有利于提高伴发PTMC的诊断率,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异常子宫出血1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B超在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4例异常子宫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作B超及宫腔镜检查,宫腔内切除物或刮出物均送病理检查。结果:124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84例(67.7%),合并宫颈息肉1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16例(12.9%),其中单纯性增生12例,复杂性增生4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例(0.8%);子宫粘膜下肌瘤12例(9.7%);子宫内膜样腺癌6例(4.8%);子宫内膜炎3例(2.4%);胚物残留2例(1.6%)。结论: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简称OJ,也称为外科黄疸),是指左右肝管及其以下胆管因种种原因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后,胆汁排泄不畅、胆汁淤积,致整个胆道系统内压增高,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的全身黄染。尽管近年来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取得了长足进展,手术进行了不断革新及新一代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其中内毒素血症及G^-菌败血症是其主要原因。大量研究发现梗阻性黄疸存在明显的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本文主要论述梗阻性黄疸时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机制及微生态制剂干预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